小茨 发表于 2010-12-9 13:49:55

【转】儿童文学与阅读──谈孩子阅读儿童文学的重要性


    某天整理自己的资料,猛然发现了这一篇文,打开看后,觉得很有道理,于是发上来,期待同道中人一同探讨

儿童文学与阅读──谈孩子阅读儿童文学的重要性

谈到阅读,人人都会扯著嗓门坚定地说:具有阅读能力真是再重要不过了──看报有赖阅读能力,报税仰靠阅读能力;当然,常识的获得,甚至专业知识的养成也都仰仗阅读能力,因此阅读能力几乎是一切的基础。但若在“阅读”一词的前面冠上“孩子”作为主词,后头并连接“儿童文学作品”一语当作受词──孩子阅读儿童文学作品,那么也许就有不少人要露出狐疑的表情了:孩子有必要阅读那种听来似乎很艰涩、好像需要有点程度和水准才能看懂的文学作品吗?阅读文学作品对于增进孩子阅读能力有实际助益吗?以下我将先针对文学作品、儿童文学,以及阅读此三个概念作一简要的说明与厘清。
针对人们可能提出的的第一点质疑,认为只有聪明或有学问的人才懂得欣赏文学,替文学作品贴上菁英标签,这其实是一种刻板印象,有必要藉此澄清:英国作家艾登?钱伯斯 (Aidan Chambers) 曾点出:文学作品所书写的是关于人的种种,而作品中所表露的各类情绪和观点也都来自共通的人性;透过阅读文学作品,我们始有机会超越自身的经验限制,认识并体会不同人种或社群的信仰、思想,或生活,因此文学作品应该是属于普遍人类全体,绝非仅属于少数人的。
此外,不同年龄层、不同心智成熟度、不同文化与生活经验的读者应该寻找适合其认知程度、年龄,及生活经验的文学作品;换言之,并非只有《哈姆雷特》、《红楼梦》、《傲慢与偏见》、《儿子的大玩偶》……等作品才是文学,而强迫大人小孩一律得接受。举例来说,莎士比亚、曹雪芹、珍?奥斯汀、黄春明等作家在创作以上作品时,其心中所设想的读者应该都是成人(而且甚至个别作家在每部作品所设定的成人也都可能有所不同,例如有的所设定的成人读者可能是一般大众,有的所设定的成人则可能必须具有某些生活经验成熟度或文化背景的读者),要求每个大人都能够欣赏和体会这些钜著尚且不可能,更遑论要求孩子也能理解。那么孩子应该阅读什么样的文学呢?答案应该是适合孩子心智程度与理解的作品,例如《野兽国》、《鲸鱼》、……等等的图画书,或者《夏之庭》、《巧克力工厂的秘密》、……之类的写实或幻想小说。这些文学作品创作者在酝酿和书写上述作品时,心中所设想的读者都是孩子(当然,他们各自所设想的孩子年龄层以及生活、文化经验、心智成熟度等又各有不同),而孩子阅读适合他/她们程度的作品也才能够产生回应与共鸣。
我之所以藉此提出这点说明,实是因为现在坊间充斥著改写经典成人文学作品,或搭配华美、精致插图,标榜献给儿童读者的伪儿童文学作品,而老师与家长们似乎也争相鼓励小朋友阅读这些作品,以期孩子早日进入文学殿堂,别输在起跑点上。我将这些作品归为“伪”儿童文学,无关轻蔑,主要目的只是基于说明与区分的方便,如果读者觉得“伪儿童文学”一语控诉性太强,那么要换成“假儿童文学”、“仿儿童文学”也都行。这些改编自成人文学的作品在形式上看似童书──例如用字遣词经过简化、搭配方便孩子在阅读时具象化的插图、注音排版、……等等,但在内容上则已不能称之为文学,充其量只能算是看电影或进剧院时手上所拿到的剧情摘要,或者像国外有些出版社为懒学生所准备的作品大意指南,如Cliff Notes 系列;这类指南或摘要的功能是过渡性的、说明性的,读者不可能从剧情摘要上的叙述掌握作品意境,也不太可能透过剧情摘要领略创作者所要传达的主题。换言之,原作者在创作时就是需要像原著那样的篇幅和字数才能将情节描述、人物刻划、氛围营造等该表达的意境与情绪完整呈现,将欲传达的主题与想法清楚传达,别人倘使重新以其他的话语表达、删去一整章,甚至省略一字一句,意思和情境可能就和原著差了十万八千里;严格来说,已经是另外一部作品。而这个更动之后的新作是否算得上文学,需要再经过分析与讨论,此处暂且不谈,但可以肯定的是,改写后的新作基本上已非原作,更不适宜仍顶著原著书名。而当然,这些改写自成人经典文学的作品更不属于儿童,因为原创作者当初所设定的读者就非孩子。关于这点,我们目前虽仍有技术上的困难,无法将莎士比亚请出来讨教一番,但读者若有机会遇到小说家黄春明,也许可问一问黄先生当初创作《儿子的大玩偶》时是否为孩子而写?!
至于人们质疑文学作品的实用性,其实是来自吾人对“阅读”此一活动的目的与内涵局限在表面的识读能力;事实上,阅读的目的除了学会认字、组句、能够正确回答阅读测验的每一道问题之外,应该还包含诠释与批判的能力,也就是说,读者在阅读时不单单只要从作品中获取有用的资讯即可,读者也应该要加进自己的诠释、回应作品,并且对作品当中的叙述、所呈现的看法或价值观提出读者自己的看法和评断。
现在,假设读者您和我对文学作品、儿童文学,以及阅读这三个概念已有了概略初步的共识,接下来我们就来想想阅读儿童文学对孩子而言有何重要性。我认为,阅读儿童文学作品对孩子来说至少有下面这些意义及重要性:

●阅读儿童文学作品可以提供孩子乐趣
儿童文学作品所提供孩子的快乐和兴味,我想至少有两种:其中一种是类似孩子与玩具互动之间的乐趣。比方说美国大胡子画家艾瑞?卡尔所绘制的《好饿的毛毛虫》;在这本图画故事书当中,卡尔模仿毛毛虫啃蚀的模样,在书内打了许多可容小读者的小指头穿过的洞洞,因此孩子除了欣赏一本图画故事书,同时也还可藉此玩一场钻洞游戏。我曾听过许多老师形容小朋友对书中的毛毛虫洞玩性盎然,我也曾亲眼目睹一位三岁的小弟弟一面奋力地将短拙、白嫩的小手戳进书中的洞里,嘴里一面发出无法停止的呵呵傻笑,所以我想孩子对这样的玩具书的确是感到有兴味的。
而我个人认为儿童文学作品所提供孩子的另一种乐趣则是来自书中的文字或(和)图像所呈现的趣味。不过,在进一步举例说明之前,我想先借步插句话,藉加拿大儿童文学评论家培利?诺德曼的看法,对阅读“乐趣”的概念再做一澄清:很多大人认为不用费力思考的阅读方式是所谓有乐趣的阅读经验;他/她们认为乐趣来自于毋须多思、不需细想。是以,许多大人觉得阅读儿童文学作品非常快乐,也是因为他们认为童书的图画大大、文字少少、想像力丰富、主题清纯天真烂漫、阅读之际毋须绞尽脑筋思考意象、象征等意义,或咀嚼作者隐射的人生哲理、读来没有负担,当然有趣!诺德曼认为对于儿童文学作品抱持此种态度的读者,其所感受到的乐趣其实是带有局限性、而且过分简化;换句话说,诺德曼教授认为以此狭隘的角度来理解阅读儿童文学作品所带给小朋友的乐趣,完全忽略了作品本身的文字或图像所能提供的趣味。那么文字或图像本身何乐趣之有?我希望下面所举的例子能够让读者您了解:
在文字方面,以汪达?佳谷的图画故事书《100万只猫》为例,该书在文字叙述中每隔几页就写道“好几百只、好几千只、好几百万只、好几亿只、好几兆只猫”,这几句话读来顺口易诵,而且在故事中反覆出现,形成一种韵律与节奏,因此无论是以耳朵聆听此故事,或者用嘴巴朗读此故事,均可以感受到重复的趣味。再举一例,美国作家E. B. 怀特所其所著脍炙人口的儿童幻想小说《夏绿蒂的网》一书中,对小猪伟白、蜘蛛夏绿蒂、老鼠田不冬等角色所吃的食物多所描写,而陈述的方式则是将其食物作一连串的排列,如“粗面粉、温水、苹果皮、卤肉汁、胡罗卜片、肉渣、坏了的玉米粥、一包开过封的乳酪”、“苍蝇、虫子、蚱蜢、甲虫、蛾、蝴蝶、好吃的蟑螂、蚊子、长脚蜘蛛、蜈蚣、蚊子、蟋蟀”等等,这种将每道食物细细说来的陈述方式,有别于平日我们对于猪食稀巴烂的馊水、鼠啃残破不堪的垃圾、蜘蛛大啖昆虫腐尸的刻板负面印象,读来反倒像是观赏一场丰盛的食物百汇,极具味觉诱惑,也颇能引发感官上的乐趣。
而在图像方面,英国超现实主义绘本大师安东尼?布朗的作品,大概是我们立即会联想到、在图像上极能带给读者乐趣的创作者。他时常在作品中绘入带有个人特色的大猩猩或香蕉,有时也在画中藏了些需要读者寻找的物件或细微的图像变化,每每带给阅读者寻宝的乐趣。此外,《威利在哪里》的系列图画书也颇能提供小朋友寻找的挑战与乐趣。而在此,我还想提供近日我的学生与我在共读昆丁布莱之《光脚丫先生》图画故事书时,从图像中所发现的莫大乐趣:表面上,该书所述说的是一个没啥道理的无稽故事,但是读者若仔细看图,并比较前后页(【注】敬告尚未读过《光脚丫先生》一书的读者:为避免接下来的数行可能会破坏您初识该书的乐趣,建议您现在就搁下杂志,赶快去找出该书仔细瞧上几瞧,然后再回来和我共续其后的讨论),就会发现《光》书除文字所说的无俚头故事之外,在图画中其实还隐含了一个数数儿的故事。老实说,我自己在阅读该书时,倒还不曾发现昆丁布莱蕴藏在画里的玄机,因此当上课讨论的过程中某位学生道破此点时,不仅那位学生雀跃得意,其他学生和我也都不禁迸出笑声,为该书图像所提供的乐趣兴奋不已。我想,这就是乐趣!

●叙事是人类的思考形式,因此阅读儿童文学作品可以让孩子熟悉各种叙事形式;换言之,也就是培养孩子的思考方式
关于此点许多学者(例如Barbara Hardy、Margaret Meek)
都曾提到其实吾人所谓的现实,乃至世界观都是由故事构成:民族会透过神话故事来解释世界的起源;个人是透过日记或重述的故事来记录和整理所发生过的事件;而社会则透过新闻类型的故事来揭露或记载社群之内的某时某地某人所发生的事情。故事所要凭借的是叙事,因此叙事也是吾人用以整理组织我们对万事万物理解的一种最常被使用,也最为有效的方式。

Barbara Hardy曾进一步指出,我们在睡眠中是以叙事的方式来记录梦境,发呆的时候是以叙事的方式作白日梦,而我们的记忆、期待、希望、沮丧、计画、修正、批评、建构、闲扯、学习、厌恶、爱恋、……等等诸多情绪也都是以叙事的方式来表现;换言之,我们透过叙事以构成故事,并且以故事来了解自己及周遭的一切。因此孩子阅读各种儿童文学作品,就能够接触与认识到各种不同的叙事形式,也就有更多的表达方式与思考模式来了解自己与认识这个世界。


●阅读儿童文学作品可以刺激并发展孩子的想像力,扩展思考的方式与向度


一直以来,儿童文学作家不断地透过文字与/或图像探索各种可能性,而所创造出的作品不仅可激发孩子的好奇心,让孩子有机会徜徉于他/她们从不曾体尝或思考过的经验,同时也替孩子小脑袋中不断冒出的“假如……?”问题提供各种可能答案。举例来说,《小蝾螈睡哪里》一书就回答了孩子可能产生的问题:“假如哪天我把小蝾螈带回家,那么我要替它布置一个怎么样的家?”;大卫?威斯纳的《七号梦工厂》一书替孩子回答了“假如云的形状全变成鱼、变成河豚,那么天空会是什么样子?”;而《子儿,吐吐》一书中胖脸儿的经验更一语道出千万小读者(和大读者)的心声,解答了无数孩子都曾有过的疑虑:“假如哪天我不小心吞下木瓜子儿,那么头上会长出木瓜树吗?”

而在儿童文学所包含的诸多文类(genres)。当中,又属童话仙子故事 (fairy tales)、神话 (myths)、传奇 (legends),以及幻想故事 (fantasies) 等类型更能让孩子在其中充分发挥想像空间,因为这几种文类均容许故事情节有脱逸现实的可能性,例如英国当代儿童幻想小说大师罗尔德?达尔在《怪桃历险记》一书中便赋予水蜜桃如热气球般的飞行功能,使小主角詹姆士及众昆虫们得以乘坐巨桃成功横渡大西洋而到达彼岸的纽约。也因此,在童话研究领域中相当有分量的研究者布鲁诺?贝托汉 (Bruno Bettelheim) 在其著《童话的魅力》(The Uses of Enchantment) 书中就大为强调童话之于孩子的价值与意义,因为他认为童话故事替孩子开发了新的想像向度,而那是孩子本身再怎么发掘都无法达到的。
贝托汉此言虽是二十多年前的话,但放在电视、电影等视觉影像充斥孩子日常生活的现今社会,似乎更觉得他此言的适切。现在很多忙碌的爸爸妈妈总觉得用遥控器按下电视开关要比打开书本与孩子共读要来得方便、轻松,因为打开萤幕只需要花费一秒钟的功夫,而接下来的时间都可交由视觉影像来满足孩子、引领孩子想像;可是亲爱的爸爸妈妈老师们啊,电视及电影等这类电子影像已经帮孩子把所有的可能性都钜细靡遗呈现,因此孩子根本就毋须在花力气、费脑筋去发展他们小脑袋当中的想像潜力;久而久之,孩子的想像能力就无从得到发挥的机会,同时他们的想像向度也无从得到延伸与扩展,长久下来对孩子可能是弊不是益,因此做大人的还是应该鼓励孩子从阅读文学作品当中去发展他们的想像力与思考空间。

●阅读儿童文学作品可提供孩子各种经验及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以协助孩子了解人类的行为与思考,并具备面对与适应不同情境的能力  
承认吧,我们每个人的经验和触角都是有限的,即使我们有足够的精力、财力,与能力游遍世界各地,但我们还是回不了过去,到不了未来,不过这些经验上的遗憾和触角上的局限却可藉由阅读文学作品得到补偿与延展,对大人来说是如此,对孩子而言亦然。好的儿童文学作品不只提供事实,也反映人类各种情绪与生活切面的经验,可让孩子藉此认识及诠释人类的种种行为与思考模式,并获得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例如我曾听到一位幼稚园老师转述中班小朋友对《野兽国》一书的热烈回应:有的小朋友注意到回到房间后的小主角阿奇非但不沮丧,还显露一付自得其乐的模样;有的小朋友则热切分享自己也曾有被大人遣回房间的类似经验;……。从孩子的分享与经验陈述当中,我们看到孩子一面在观察与认识书中小主角的行为反应,一面也将小主角所经历的情境和自身经验作一连结,转而开始了解自己的行为模式与反应。此外,我也曾听一位国小低年级老师陈述她班上有位学生因不小心放了个小屁而出糗,因此这位老师就趁机找到《放屁放屁万万岁》一书和全班小朋友分享及讨论,结果不但替那位肇事小朋友提供了一个极好的问题解决台阶,也让其他小朋友了解到过去对放屁所存有的刻板印象。对大一点的孩子来说,图画故事书中所提供的人类行为经验与解决问题策略可能已嫌不足,这时就需要过渡到阅读儿童文学小说,以获得更多人生切面的体验与深刻详尽的问题解决方法,例如《蓝色的湖水,今天是绿的》一书论及未婚少女意外怀孕的问题;艾登?钱伯斯的小说《在我坟上起舞》则反映青少年在面临交友与人生抉择时的矛盾与踟蹰。

●阅读儿童文学作品的经验对学龄前的孩子相当重要
许多家长或老师似乎认为:大人对学龄前的小朋友只需多训练他/她们的口语表达能力,顶多认识一些简单的词汇,而至于阅读文学作品的事,就交由国小老师去实施吧。每当我听到这样的说法,总会很著急,因为在国外的研究中,已有相当充分的文献指出文学经验对学龄前的孩子相当重要,更会影响他/她们进入小学之后的表现。(关于这部分,国内教育界的先进或课室教师若曾经或正在进行类似的研究,我个人也很盼望能接受指教,并了解相关研究成果)学龄前的孩子囿于识字能力之限,因此大部分的文学经验多是透过大人朗读图画书或故事给孩子听来进行,在此我想要以两个亲身观察到的实例来说明文学经验的有无对于学龄前孩子的影响。
匀匀是我朋友的小孩,他的父母因工作忙碌(因此与孩子分享故事的机会绝无仅有),所以都把匀匀交给保母照顾,而保母同时要照看其他两三位小朋友,当然又转交电视小保母代劳。前阵子匀匀过三岁生日,我送他《好饿的毛毛虫》及《猜猜我有多爱你》当作礼物,我当场并热切地亟欲和他分享此二书。匀匀的反应很热烈,他尤其喜欢毛毛虫,因为他连续看了七八遍,但是每次翻书的时间平均为十五秒,所以前前后后花不到三分钟!匀匀在阅读此书时,总是霸道地制止一旁大人讲给他听,而他老兄往往又只肯在第一页停驻数秒,然后就以一页一秒的速度迅速翻完此书,每回如此。
而同样是三岁的孩子,我在另一个现场中所观察到的却迥然不同:一位老师手里拿著《永远吃不饱的猫》一书正和一群小朋友分享,只见小朋友安安静静地坐著听老师讲故事,十几双眼精同时盯著书中那只暗红色的大胖猫。我想这位老师可能已经不只一次地和小朋友分享过此故事,因为老师每次念到大胖猫说“怎么会呢?怎么会呢?我只不过吃了一条鱼、一碗稀饭、……”的时候,小朋友都热切地跟著老师一起读,而他们花了二十分钟才把这个故事看完,虽然共读过程中有的孩子时而难免动来动去或失神,但大体而言孩子的表现都还算配合,也很有反应。这群小朋友在共读过程中所表现的态度与前例匀匀的行为最明显的差异是前者显然非常熟悉此种共读经验,对阅读活动也表现适当的态度与尊重,而这之间的关键其实就在于孩子是否享有充分的文学经验。
此上对孩子阅读儿童文学作品重要性的说明与实例,应该可以使读者了解文学在课程中的重要性;但很不幸,我们的社会和教育体制长久以来却始终将文学经验的相关教学置于课程的边缘、或视为教学中零碎时间的垫档活动,实在令人不解与抱憾。现在教育当局正如火如荼、煞有介事地热烈推广儿童阅读的观念,我个人希望藉此一观念的推动,不仅可趁机让更多爸爸妈妈和老师注意到阅读对孩子的重要性,而且更是阅读儿童文学作品对孩子的重要性,因为这是关乎每一个小生命的未来、关乎下一代、也关乎整个社会与文化的大事情。


cyfjb 发表于 2010-12-9 13:59:36

严重同意。孩子就应该多读适合他们的书。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巍巍 发表于 2010-12-9 14:21:59

本帖最后由 巍巍 于 2010-12-9 19:33 编辑

阅读的重要性谁都知道,关键是阅读的方法。

绘本类的,故事类的书,想必问题都不大。甚至包括儿童文学里涵盖的童话故事、寓言故事、神话故事、成语故事、谜语大全、民间故事、儿童故事、格林故事、幽默故事、儿童诗歌、儿童笑话、上下五千年。都是以浅显易懂的语言编写的,也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孩子也许自己可以在书中领略。

下面说题外话:经典名著类的书,怎么读法,是很应该值得探讨的。

文学的东西,应该是一个体系。

就我们家小子而言,名著我一定是要求他读原文,浓缩了的不一定都是精华,当然,以他的阅读水平,不可能领会书中的精神,所以我来给他读,边读边讲解,一年半时间,共读完明清的四大古典。有删节,三国是讲的比较完整的,水浒略讲了招安后的章节,西游孩子比较喜欢,情节也熟,读的比较快,红楼只读前80回,因为后文不值得一读,重点讲了诗词。

这四本书,以后肯定会要求他起码再读个十遍,相信每一次的感受都会不同。

国外的经典文学,也已经开始作为睡前故事,了解大略。外国文学要比中国文学难,象意识流、冰山原则这样的写作手法,都是老外引进的。如果家长要讲,我觉得可以分时期,或者分作者来讲吧。

diana_d 发表于 2010-12-9 16:10:44

巍巍 发表于 2010-12-9 14:2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阅读的重要性谁都知道,关键是阅读的方法。

绘本类的,故事类的书,想必问题都不大。甚至包括儿童文学李 ...

巍巍版主自身的道行很高啊
如何阅读是门学问

oliverbobo 发表于 2010-12-9 17:14:50

坐板凳听大家谈,阅读方面,我只负责把握大方向。我家的还属于放任自流型。

小茨 发表于 2010-12-9 19:27:48

回复 巍巍 的帖子

版版光临了,欢迎欢迎,热烈欢迎!

版版好厉害,巍巍同学学得真棒呀!
版版是公认的大才女,在英文和中文上都有很深的造诣,对于巍巍同学,更是取其精髓,适时适地,细细磨碎了,一点一点的引导,让巍巍同学进入了成人文学的殿堂。
可是,对于普通人而言,又有几个是有如此深厚的人文功底的呢?

另外,对于儿童文学,我个人觉得除了方法,还要有阅读对象和阅读者。
没有阅读对象,阅读者自然就不用读了;没有阅读者,所谓的阅读对象就不需要了。而方法,就是调节阅读者和阅读对象的润滑剂,您见过润滑剂当家做主的吗?
所以,我认为,人,才是最主要的。
而如何选取合适的阅读对象,采取合适的阅读方法,也是非常重要的。



巍巍 发表于 2010-12-9 19:32:50

阅读对象,不就是书了?书自然是因人而选,没有矛盾啊。

zwhyzm 发表于 2010-12-9 20:39:28

合适的时间读合适的书

巍巍 发表于 2010-12-9 21:40:29

回复 小茨 的帖子

主要是什么样的阅读者,选取什么样的书========

嗯,这个可以具体讨论一下:)

我们从幼儿园阶段开始说吧。别人家的我不太清楚,我就说自己家的吧。

内容基本就是:蒙学(比如三字经等)、故事(中国的,如三海经,成语故事等;外国的,如希腊神话,1001夜,安徒生,伊索这些比较经典的)、诗词(以吟诵为主,不讲解)、国际获奖小说系列(家长读孩子听)。

小学阶段,要求就高一点。

因为基本老师就会布置每天半小时的阅读任务,所以可以趁此机会做个系统。我还是采取家长讲解和孩子自己阅读相结合的形式。

我还是要说回方法哈,因为我们必然要谈论到如何消化的问题。

目前我家效果最好的方式就是讲故事和聊天,其实就是一种,边讲边聊,聊的过程,其实就是把知识汇总归纳的过程。

巍巍 发表于 2010-12-9 21:54:30

男孩子我也是主张不细读红楼的,这书是脂粉味浓点,但是红楼的精华在于语言,在全书中,几乎找不出废话来。 还有就是人物的刻画,同是女子,各有各的风味,绝无雷同。

小茨 发表于 2010-12-9 22:15:01

本帖最后由 巍巍 于 2010-12-9 22:46 编辑

国外这方面要比中国做得好多了,他们不仅研究孩子的心理,还针对孩子的认知层次分成各个级别,让家长有的放矢,也能充分吸引小朋友的注意力,既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又激发了孩子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欲望,还充分的把一些情绪管理融入其中,让孩子不知不觉中就了解自己,了解自然,了解社会。
===================

中国就做的更早了,三千年前就有了。

小茨 发表于 2010-12-9 22:30:05

回复 巍巍 的帖子

一二年级,我希望孩子有更开阔的视野,更强健的身体,更夸张的想象力,慢慢缜密的逻辑,和广而博的百科基础知识
懂一些人际关系,能对弱者同情并施以援手,对强者敬佩但并不仰视……还有啥:dizzy::$


猴妈 发表于 2010-12-9 22:39:04

孔子老祖宗说过:“因材施教”,又说“寓教于乐”,估计就是如此吧

巍巍 发表于 2010-12-9 22:41:57

当代也有不少儿童文学作家,也还是活跃的,应该说,大部分人都还不错。我没有读过他们的每一部作品,我大致来说一下吧。

金波的诗还是不错的,去年有一本在书店排行在销售量前10。

杨红樱的东西,我觉得写的低幼的童话类的还可以,小说类的,拍了电视还可看,书就不怎么样了。

曹文轩的书我还是蛮喜欢的,思想很深刻。

郑渊洁,感觉功力大不如前了。

任溶溶,翻译比写作好。

张秋生,秦文君,诸志祥,郑春华,张之路,彭学军也都著作颇丰。哈,希望在读书版能看到有人来专门写写书评吧。

小茨 发表于 2010-12-11 13:10:09

巍巍晕,我刚刚明明是点回复,怎么变成编辑了,你的主贴没了。不好意思啊,你有没有原稿啊?

没有就没有吧,无所谓啦,我自己的想法一直在我的脑子里,跟随我的日常生活,不会因为某一句网上的话少了就会有什么不同。
——之所以发到网上,一来是寻求同道,二来是整理思路,呵呵呵,版版不必挂怀。

这两天有些忙,回复晚了,版版不介意吧:$

yiyayi1984 发表于 2012-12-8 12:37:42

国内好的儿童文学有吗

德香 发表于 2013-6-16 08:04:47

我们孩子很喜欢杨红樱郑渊洁伍美英金波

国外的就读过一箱大奖小说。


不知道对不对。我们家孩子这个年纪还在读儿童文学

对经典国学和 四大名著还大读了。。有点晚了哦。

ponderxdq 发表于 2013-6-16 15:41:28

阅读很重要,怎么读,读什么,读完应该干吗,是需要深思的。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转】儿童文学与阅读──谈孩子阅读儿童文学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