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t008947 发表于 2012-3-18 22:29:37

跟进!刚准备好书,第一章开读。

dandan521 发表于 2012-3-18 22:49:18

jt008947 发表于 2012-3-19 13:13:51

日常生活中的“中庸之道”
日常生活里,有人过于追逐物欲,有人过份刻苦自励;
有人对金钱的使用浪费无度,有人则是一毛不拔,这都不是正常的生活之道。
就像一只手,始终紧握拳头是畸形,只张不合也是畸形,一定要拳掌舒卷自如,这才正常。
所以,凡事要适可而止,要不偏不倚,这就是中庸之道。

studyen66 发表于 2012-3-20 14:19:32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感觉从这里开始中庸的道理开始是讲给治国之君王的,以我们老百姓的高度去仰望这圣人之言,多少有些脖子发酸,力不从心,勉力而为之吧,希望非常老师适时开讲,是时候穿针引线了。{:soso_e100:}
还是谈谈个人理解吧:圣人将修身养性治理国家的很多道理融入到中庸之中,中庸之道达到所有能达及的范围时,上至苍天,下至黎民,泽及万物,润泽苍生,没有学习、理解中庸道理的百姓民众很少能遵守中庸之道。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鲜能知味也。
孔子先贤告诉我们:中庸之道不广而推行,我是知道了解的,知道了解的人行过了头,愚笨的人不了解。中庸的道理不明白不清晰,我也是知道的,贤达的人明白这个道理过了头,固执盲目自信的人理解不了这个道理。人人都需要日常的一日三餐,但很少有人能体味这普通饮食的美味与平淡。
欢迎指正。

非常 发表于 2012-4-3 22:01:42

本帖最后由 非常 于 2012-4-3 22:03 编辑

      为了把国学经典引向深入,本版决定从今日起盛情邀请各位有情同好,以娱乐的精神,开展百家讲经活动。
       主旨:重在参与、重在互动;只有深浅,无有对错。推动学习、提升效果。意不在学术,只求自娱自乐。
       方式:
       一、所谓“百家”,一是虚指,百姓与参与、和者众多,二是指白家,不是专家。白丁是百家的特色。用白丁的身份,讲白话,成百家。
       二、第一坛,为《中庸》。版主定期将中庸每一章节的原文发上来,大家参与。大家参与,意为:共鸣、共震、共和、共同、共产。
       三、可以就中庸的一个字,一句话,或是一段文,谈体会,说故事。内容不限,形式不限。百度来的,也不嫌弃。只有深浅偏圆,没有对错好坏。
       四、届时,版主会进行适时的串讲。


(第十章)
子路问强。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

非常 发表于 2012-4-3 22:10:38

本帖最后由 非常 于 2012-4-3 22:11 编辑

      为了把国学经典引向深入,本版决定从今日起盛情邀请各位有情同好,以娱乐的精神,开展百家讲经活动。
       主旨:重在参与、重在互动;只有深浅,无有对错。推动学习、提升效果。意不在学术,只求自娱自乐。
       方式:
       一、所谓“百家”,一是虚指,百姓与参与、和者众多,二是指白家,不是专家。白丁是百家的特色。用白丁的身份,讲白话,成百家。
       二、第一坛,为《中庸》。版主定期将中庸每一章节的原文发上来,大家参与。大家参与,意为:共鸣、共震、共和、共同、共产。
       三、可以就中庸的一个字,一句话,或是一段文,谈体会,说故事。内容不限,形式不限。百度来的,也不嫌弃。只有深浅偏圆,没有对错好坏。
       四、届时,版主会进行适时的串讲。

(第十一章)
子曰:“素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

非常 发表于 2012-4-3 22:28:29

本帖最后由 非常 于 2012-4-3 22:29 编辑

非常 发表于 2012-2-23 11:38 http://www.ebama.net/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谢谢您的参与。请更多的朋友一起来讲吧。

第一章,算是中庸的一个总纲。
第一句话: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从字面上讲----人的自然禀赋叫做“性”,顺着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则修养叫做“教”。
但是,天命也好,性也好,道也好,教也好,这些统统都是名词,而不是其要表达的真实意义。
这些名词,其种意义上讲,只是知识,而不是知“道”。
所以,自古中西,凡是知“道”的人,都会讲“道”是不可说的。知识只是表面,而知道才是内在。
知识与知道的关系,有如说水是不是烫一样,只有挨过烫的人,才能体会到烫是什么样的感觉。而挨过烫的人,对没有挨过烫的人,去说那种烫的感觉,总是很困难的。同样的,没有挨过烫的人,去理解那种烫的感觉,也是困难的。说出来的都是错的,听到的也是错误的。
我们要去了解天命,认识性,理解道,看清教,一个总的前提是要相信。
在相信、甚至要做到深信不疑的前提下,再来问什么是人的自然,人的天性,什么是道,什么是教,才会有意义。
当然,这个意义也只是从文字意到文字想表达的意思的进步。
完全地真正地去理解这些概念的意思,还要靠证悟----还要象挨过烫一样,才是真正的体验与感受。

默默妈 发表于 2012-4-9 06:44:10

非常感谢,慢慢学习

非常 发表于 2012-5-5 19:12:38

沉了好久了。自顶一下。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百家讲经,《中庸》相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