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经心得
看了转载的“我为什麽反对读经?”一文,文中观点基本赞同,也有不赞同的。我仅以我家朋朋的读经经历对此做一说明。供各位参考。 朋朋六岁时,我们选了钱文忠讲解和刘宏毅讲解的《三字经》结合着给朋朋讲解全文,并要求背诵。快八岁时,选《道德经》也讲也背。若说有什么效果,我以为正面效果是:识字快;懂得了中国历史的轮廓;知道了“高下相盈、音声相和”等一些朴素简单的哲学问题。反面效果是:因为不符合儿童的心理需求,故不喜欢古文经典;把我们的选择强加给孩子,极不尊重孩子,也使其过早产生逆反心理。接下来说说我对经典的一些看法。什麽是经典?我个人以为能把复杂的人情事理,述说的简单、通俗、易懂是为经典。反之,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要麽是故弄玄虚、要麽是他也不懂。国学经典好不好?我认为诸子百家时期的很好,那是中国人开放的精神世界的第一次大碰撞,大总结。对人性、世事作了不同角度思考、探索。如《道德经》总体通俗简单、涉猎广泛。如《论语》问答的形式,可做为启发式教学的参考。《庄子》、《韩非子》中的故事短小、有趣,寓意深刻、想象力丰富。《墨经》讲逻辑学,讲理性处事、为人 。可惜,其中倡导自由人性的杨子学说只能散见其他古籍,已近了无踪迹了!这是我赞成阅读、了解经典的原因所在! 且要选读,无需背诵! 但也不是都好,如:《易经》卦书一本,且来历不明,适合装叉! 而秦以后的典籍,精品不多,大多属后人阐释先人的思想,且其中思想内容日渐禁锢、扭曲!不看也罢!我以前没此认识,故让朋朋走了一点弯路。但也无妨,路太直、易翻车!是否有人统计过,要求孩子读经的家长里,有多少自己通读过? 《道德经》通俗简单,这得多大的口气,多大的学问啊。您给我讲讲呗,我好好学习学习。 shwyyan 发表于 2012-3-1 15:4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道德经》通俗简单,这得多大的口气,多大的学问啊。您给我讲讲呗,我好好学习学习。
我对《道德经》的认识:“相对、统一,相生、相克”。
“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故经典、偶像是用来质疑的,而不是用来崇拜的!与你共享
以下为转贴,作者是小你
几乎所有有悠久历史文化传承的文明(或类文明)都不约而同对儿童采用诵读经典的学习方法。这里面或大有深意。
犹太人在孩子刚会说话时(一岁半)就开始让他们诵读《圣经》,印度人是让儿童诵读《薄伽梵歌》《奥义书》《罗摩衍那》等,阿拉伯一系的儿童是诵读《可兰经》等(在电影《坎大哈》里可以看到几个非常有趣的镜头——一群阿拉伯儿童在老师带领下唱读经典);欧洲传统贵族教育非常重视儿童经典的背诵(一些拉丁文经典)。我们在藏文化系统里也看到类似教育方法。
当然我们也看到,在这些文明中,并不是所有的小孩都用这种方式培育,更多是贵族精英或特定文化阶层比如祭司的儿童才有资格受到该种培养。比如在印度,是婆罗门这个特定的传续文化的种姓才会用这种方式养育儿童,藏文化里则是从平民后代中挑选出来的未来僧侣(在藏文化里他们不仅是宗教同时也是文化的传承者)。
这是培养劳心者而非劳力者的方式。也就是士与庶,君子与小人。是上达和下达的问题。君子上达,小人下达。上达是达天、达道,下达是达器。君子不器。
诵读经典这种教育方式的式微是在精英文化被大众文化冲击消偃后开始的,也是贵族式教育被民主式教育取代后发生的。大众文化和民主式教育的结果是,地球人文化普及程度大大提高,与此同时,教育的深度大大降低。
诵读经典是一个文化内化的过程,是一个人类将自身经验硬件化的过程,硬件化的目的,是把过往的经验承继下来保证不失之,是为了让人类的后代不在极限以内的已知世界浪费太多时间,是为了从这个地方出发。
这是属于某一个特定人群的职责。祭司、婆罗门、僧侣、士。就像人工取火前原始部落里保存火种的那个人。
我还是支持诵经的 我们家的皓皓出现了你家的朋宝一样的情况。纠结着呢。我自己也看,看得也是不大懂的。 这贴应发国学版吧,另外易经是众经之首,儒道思想的源头,如果否定易经的话,其它经典都不用读的。 儿子现在也不太愿意读经。他强调自己不明白,想要看解释,而我解释的不是很清楚,也会有错误二不敢解释。目前暂时让儿子休息一下。找机会再续上吧。 有的孩子喜欢,有的孩子不喜欢,各自斟酌吧。 呵呵,其实就是哲学。 对于诵经 唉怎么说呢 我觉得不如背唐诗宋词 孩子要是愿意,我感觉诵经还是很有好处的 唐诗宋词更有韵律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