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孩子英语读书读什么
自认为是个爱读书的人。可是看过我写东西的人大概都心中有数。我不过是不怕写不怕说而已,要说写的说的有多么高明就实在有点恭维我了。从小就爱看书,不到初中,家里的白话文的书已经被看遍。那个时候因为特殊的时代原因,家家户户都不会藏书太多。父亲曾经提到过他不多的一些藏书,基本上都在我出生前的那个特殊年代焚毁的差不多了。所以我那个时候能看到的书是家里不多的一些《十月》《当代》的杂志。小的时候我就不爱看专门写给小朋友的杂志。父亲给我订阅了不少,《小朋友》<少年文艺><儿童文学》《语文报》我都不爱看,买来了几乎没有翻阅过,对于童话我最没有兴趣。郑渊洁叔叔没有给我留下什么深刻的印象。唯一比较喜欢的是《连环画报》不过这种书成年人大概也是喜欢的。我最早的一些名著都是从编写成连环画的版本开始的。
从小没有背诵过什么古诗词,看到其他小朋友能流利的背诵成百的唐诗宋词总是让我羡慕不已。父母好像只是提倡开卷有益,尽量的鼓励我多看书。现在回想起来,基本上算是一种泛读。所以我读书涉猎很广,完全没有系统,不过因为读的多了,速度也比较快。一般来说,一天看一本《飘》那种厚度的小说是没有问题的。
家里的白话文书看完了,实在无聊,就在父亲小小的书架上继续搜寻,找出了两本古文书。一本貌似是金瓶梅。虽然小也知道跟西门庆有关,不是什么好书。丢回去。另外一本是中国古代短篇小说选,居然是繁体字,还是竖排版的。开始看很不适应,总是看错行。干脆找了把尺子比着看。没有想到看着看着,居然就认识繁体字了。我现在的这点认繁体字的功底,就是从那个时候来的。所以什么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我后来看电影,就很纳闷,这么短的一个小故事,是怎么编成一两个小时的电影的。感觉古文是真的很精练,不像现代文那么啰嗦。
说起来我自己说话就很啰嗦。典型的中国人特点。从来不直截了当,铺垫太多。
这么交代一下是因为想到在学习语言方面,总有人热议到底要学好一门语言,是读些更生活化的东西呢,还是读些看上去比较经典但是貌似古老的东西能更快的到达终点呢。
从我个人这些年的浅薄的经验来看,前者大概是泛读法。这样对开拓视野有好处,也能很大程度上提高阅读的效率。因为速度快的确是效率的一个体现。后者我自己当年是没有机会实现。但是看看一些大家,无论是写还是说,都是下笔千言,而且字字珠玑。连韩寒这样的小屁孩(小我好几岁)也是文笔好的让我佩服。大概人家读书都是比较精的,至少是比较经的,经典的经。我们这种泛读的学习者读来读去都是读那种通俗易通的东西,所以水平也就是大众化的水平。每到要讲什么的时候,都有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感觉。总觉得书还是读的不够多。究其原因,就是读书浪费的时间太多,读了好多比较垃圾的书,至少是没有什么营养的书,所以才水平不过了了。
所以现在不管是谁,特别是小孩子,或者是年轻人问我读什么书,我总是建议他们去读点经典的东西。汉语就去读读论语、老子什么的,至少能读读三字经、弟子规也不错;英语就建议去读读圣经、莎士比亚、爱默生,至少读读马丁路德金或者海伦凯勒。虽然这些人从现在的角度看无论谁都基本可以归为古人,可是仔细读读他们的东西,就会发现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的人类智慧。
所以学习语言,选择要读的书,可以读很大众化的流行的书籍,但是不要以为这就是文化的全部精髓,每天至少有半个小时,哪怕至少半个小时,来读读这些看似晦涩的,但是如咖啡般可以让你回味的书籍吧。咖啡在嘴里的余香不过半天,而这些书籍的余味是可以回味一生的,甚至会影响读书人的一生。
人的一生,快乐是一生、痛苦是一生;麻木是一生、警醒是一生。人生的百味只能在短短不过百年尝到。与其浑浑噩噩跟着鱼群走,不如活出自己的洒脱,把这一生明明白白的活过,自我掌控的活过。
我们的孩子,应该比我们拥有更明白的人生,让经典的书籍成为他们的朋友和灯塔吧。
但是这绝对不是说,我们的孩子要重回故纸堆。绝对不是的!一切的生活可以照旧,但是可以试着从每天10分钟开始,让孩子们在学习语言的时候也了解到经典中的语言的美。他们将收获的不仅仅是一门语言,而且有那个语言所承载的那个民族的智慧。我们的孩子将因此学会自己思考人生。谁说人生的哲学是成人的专利。孩子们也有了解人生的权利。也许他们看的不够清楚,不够完整,但是他们会慢慢学习,直到有一天,这些背语言承载的智慧融入他们的血液,让他们乐观自信积极动态的面对未来充满挑战的生活。 类似的问题最近也在考虑,我的感觉是有影响的是读书的习惯而非读典。习惯于泛读的人眼过即为过,习惯于精读的人眼过脑过才算过。所以我鼓励女儿多思而非多读 本帖最后由 宝宝love 于 2012-2-26 05:59 编辑
选择适合孩子年龄段的分级阅读就可以,个人观点。圣经里面有说 同一太阳下没有新的东西 让孩子自己选择吧!!! 先收藏起来慢慢看 真幸福。
我小时候(小学吧)要订什么杂志,父母都算好费用来得呢。订得最多的就是《故事会》,因为比较通俗又共用,大人小孩都可以看看。后来的故事会就不行了,广告太多;其实自己的课业也多了,就再没订过。
感谢楼主的语言学习感言,确实如此——铺垫,很重要。 英语就建议去读读圣经、莎士比亚、爱默生,至少读读马丁路德金或者海伦凯勒。----这会是几年后的事情呢?盼望着这一天的到来。
真好,学习了 给个好环境,让孩子自由发挥吧
顺其自然吧 好好向你学习! 说得真好。经典确实比什么都值得读 多读经典。培养我。也培养孩子 顺其自然吧. 她喜欢的又还写得不错的书. 那些经典我都读不下去,怎么去要求孩子呀,俗人一个 非常好,学习了 是值得我们思考。 说的很好,就是觉得做起来也不容易啊 孩子只要爱读的书,我都支持,不一定是有用的书. 小时候也没有看那么多书呢. 谢谢, 学习了. 现在孩子看的书必我们那时候多多了。。。知足一下吧。。。要求太高了。。。先淡定一下。。。 楼主,我…经历相似 一个星期前,,,,,,,,
砍掉了孩子其它的英语书籍,除非他自己想看。
现在每天跟读30分钟(莎士比亚仲夏,十四行诗),我陪着。
我只问一个问题,首页,原创那个红印子是怎么弄上去的呢:o
多谢 学习了
开卷有益,谢谢 在这个帖子里才看到楼主提倡读经的原因,这才搞明白了一些东西。我自己看书和楼主的经历挺相似,从小就爱看书,看的书多又杂,最大区别就是古文言文的经典看到非常少,即便看,也一定要看带解释的。这样看书的好处就是看书速度快(到底有没有很快不知道,只是比周围的人快),各方面的东西都很有兴趣拿来研究研究,和别人探讨探讨,有些还能略知一二(仅指面对那些完全不懂的来说),但是,这几年也觉得总是书到用时方恨少,开始一点一点的看(有些是之前看过很多遍又再翻出来看)经典的东西,特别是之前因为讨厌文言和忽略的古文和古诗词。说句惭愧的话,这两天在看的正是千字文论语这种启蒙读物,而且还必须带注解看。可是看着看着,才发现原来另有一番天地,很多以前费了很久的劲才想明白的道理,人家三言两语搞定了,后悔自己没有早点醒悟(但又想着其实就算早看,如果没有经历可能也是一知半解)。基于以上,对楼主的帖子很多地方感同身受。
我发现我啰嗦起来好恐怖,现在开始讲正题。我比较能接受中文用这种读经的方式来教育孩子,但我想探讨的是英文的部分。英文和中文的学习环境还是有些不同的,毕竟在中国绝大多数孩子周围的环境都是中式的,这其中包括了形形色色的古文化(课堂上古诗词、周围的成语、四处的古迹),所以中文经典的应用是相对容易的。除了大部分的中文外,剩下一部分能够接触到的英文,必然是现代大众化甚至是口语化的英文,而非古英文,在这个情况下,一下子让孩子接受经典,甚至是比较偏向古典(例如老版的圣经,莎士比亚等)的英文,是很难得到应用或者说是和周围环境呼应的机会的。这样即便孩子本身接受良好,也很有兴趣,但是他会比较难找到共鸣的吧。所以如果先让孩子接触泛读的材料,比如儿歌和绘本,熟悉以后,再去探索经典,会不会容易操作一些?
以上是我看了楼主一系列帖子和日志的一些想法,我才刚来这个论坛,很多理念还处于研究阶段,而楼主的方法又给了我全然一新的切入点,不免问题多多,还请指教 受教了!多读书!读好书! 我只能尽量多的给她选择的余地然后让她自己来挑。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