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roltony 发表于 2012-2-27 10:19:15

【转】信谊基金会执行长张杏如女士谈《团圆》创作编辑

本帖最后由 caroltony 于 2012-2-27 10:21 编辑

刚刚看到有同学贴出来 纽约时报2011年度儿童图画书十佳作品,第十名是我们国家的原创绘本《团圆》。对这本绘本,我非常有感触,第一次看的时候忍不住落泪了。不久前看过张杏如女士的文章《信谊图画书工作坊:“说文 说图说书”之说书》(http://site.douban.com/widget/notes/4752576/note/193494605/),把其中关于《团圆》的编辑创作的文字贴过来和大家分享吧:

这个故事原来的名字叫《爸爸回家了》,现在和原来余丽琼的故事都是讲个经年的父亲要回家,但是内容已经有了很大差别。作者余丽琼因为没有图画书创作的经验,前后改了不下三十次。图画书的文,本身可以生动地说一个故事,但同时不能忘记还要跟图互相唱和,做一个二重奏。不然就不需要做图画书了。图像曹老师说的,也要经得起看。我们做选题材时候,想春节这么重要的一个节期,我们却没有一本书,而国外讲圣诞节的书很多。讲年节的故事大多是年节习俗的介绍,是非故事类的(Non-Fiction)、介绍性的书。如老鼠娶新娘,年兽的故事,十二生肖。我们要找到一个故事角色,在这个重要的年节可以产生和孩子切身相关的经验共鸣,找一个能够走进孩子心里的故事。我们是从这方面考虑,讨论了很长时间。在这本故事中,所有的年节习俗都在里面,穿新衣、戴新帽、剪头发、贴春联在背景、图画和文字中都看到。如果只是介绍这些,就会变成一个拉拉杂杂的流水账。在这样的故事中,我们怎样抓住一个轴线来贯穿整个故事,后来想到了汤圆里的好运硬币。孩子吃汤圆吃到硬币,炫耀硬币,丢了硬币,找硬币,最后又把珍爱的硬币送给即将离家的爸爸。而这个硬币其实是回家的爸爸刻意让孩子吃到的。这成为了亲情之间最温暖的对话,也是全书的基调。

对比《团圆》的三个封面。中国、日本、英国版。日本是没有春联的习惯的,我嫌太空荡了,后来他们就放上这个小字“春节”。两个画面的不同包含了文化和对作品的诠释的差异。好运硬币是主轴,外国的编辑也看到这里,所以拿这张图来做封面。但是我如果做编辑,我不会这样,出于我对图画书的理解,因为得到好运硬币的快乐和整本书的流露出的氛围是不一样的。还有文化上的差异,外国人为什么不会用这张(全家合睡)图,而日本人会。因为西方人不和孩子那样睡觉。所以势必不可能用这个,我也接受他们的替换。

《团圆》这本书因为在冬天,作者使用的媒材都非常重,红色非常多,表现家庭的亲情。夏天如《妈妈买绿豆》色调就是清新凉快的。但是这种颜色加之跨页一直出现,我认为会太有压迫感,没有让读者呼吸休息的空间,也不利于故事的节奏。所以我们设计了有留白的窗形的画面设计,有的没有什么情节(如合睡页,只是阐释全家团圆夫妻围儿絮语情境),有的是过桥(妈妈帮毛毛穿衣页),如果用满版就显得累赘,有的是把焦点拉出来(毛毛向大春炫耀硬币页),这样的设计可能有很多种功能,让整本书有节奏出现。

下面我们讲在一个构图,孩子发现好运硬币不见了(雪地找硬币页)。我们建议把画面做一些切割,可以显示这个孩子急切地想要找到硬币、跑来跑去的感觉。如果单页,篇幅太长,没有急切感和慌张的情绪。

(爸爸修补家页)爸爸回来只有短短的四天,图中这样处理显出爸爸忙着做很多事情,急切地想要维护这个家的情景。如果单页就会显得太冗长或者做的太少。

而高潮(孩子给爸爸硬币段)用了三个页面,展示孩子想要把硬币掏出给爸爸不舍得情绪,我们特别希望画家强调手的表情,厚实的大手、稚嫩的小手,手之间的距离显示了不舍的情绪。

这本书里作家和画家都强调父亲的角色,妈妈好像是个无声的人,但画者画了妈妈给孩子穿衣服、送孩子上床睡觉,帮爸爸打点行李。妈妈还在爸爸要走时陪伴这孩子身边。显示了妈妈的角色就是家,守护孩子的家,让爸爸可以离开可以回来的家。妈妈虽然只是背景,但却是很重要的角色。

alexmengxqxm 发表于 2012-2-27 10:25:01

多谢介绍,有时间拜读一下

ttyuer 发表于 2012-2-27 11:07:28

是的,很感人的本书。

narnialion 发表于 2012-2-27 11:17:26

wwwchem 发表于 2012-2-27 11:23:46

做一点事情真不容易

西班 发表于 2012-2-27 12:36:17

很早就买了,真的很感人。。。
有些情节看画面就会感动,比如妈妈替爸爸整理行李偷偷地抹眼泪,比如爸爸抱着女儿女儿把幸运硬币放到手里。。。

岩松妈妈 发表于 2012-3-9 23:06:37

很喜欢,不错的

ok9ok 发表于 2012-9-22 21:34:30

本帖最后由 ok9ok 于 2012-9-22 21:35 编辑

很不错的一本绘本书,能够走出国门就实属不易!能让老外接受并能获奖,就更能说明这本书所蕴含的中国文化的魅力!------------没有什么比家人之间的浓浓亲情更重要的了!!{:soso_e175:}

小米粒儿 发表于 2012-9-23 22:58:28

老乡写的书 绝对支持

echocd88 发表于 2012-9-24 16:28:50

已经收了这本书,感觉就像留守儿童真实的写照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转】信谊基金会执行长张杏如女士谈《团圆》创作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