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建筑的诺贝尔获得者王澍,获奖比陈凯歌更有意义
本帖最后由 bianyan01 于 2012-3-8 12:57 编辑转
王中:普利兹克奖来得很及时
这个奖来得很及时,我一直认为今天中国的超城市化进程是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个历史时期、任何一个地域都不曾发生过的,在这个历史时期我们拥有大量的实践机会,面对非常多的问题,但我们是否利用这个机会向世界展现我们的主张,对人类的文明做出我们的贡献?
普利兹克奖为我们带来了历史的判断,虽然这个判断很像空投了一个标准,或者说塑造了一个游戏规则,但对于今天中国的建筑乃至艺术是个很好的催化剂,特别有趣的是这个奖颁给了主流建筑院校之外的美术学院,也说明了美院的艺术生态对很多相关学科是有价值的。
王澍的成就恰恰是在建筑本体之外,他借用了当代装置的理念,大量地运用只有当今城市大规模拆迁才能得到的旧砖瓦,展现的不仅是肌理的变化,而是一个时代的窗口和记忆,某种意义上讲,是一个时代的铭文,他的叙述实际上就是引用中国古人的哲学思想和生存观。
中国自古有非常优秀的营造法,两千多年前《周礼·考工记》就有布局均衡的王成布局规划,江南传统建筑的黑、白、灰,背后支撑着文人的淡、雅、素,创新最不能缺失的是文化魅力,从这个视角来看,就是说至少我认为如果你站在世界,从人类文明发展角度来看,中国当代还没有对世界建筑文化的发展做出特别重大的贡献,王澍算是一个特别,其实是有一些人一直在这么去做的,只不过需要这样一个声音来促进我们的审思。
方振宁:王澍比陈凯歌更有意义
很多人都认为王澍得奖太早了,因为能获得普利兹克奖的人,我们都觉得很遥远。
王澍的作品很少,他获奖的作品是宁波博物馆,但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园给了他一个成名的机会,对这个设计,现在学生意见不少,说不好使。我认为,好使的房子让开发商给你盖就可以,可这个学校是培养什么的?王澍难道不知道做楼梯应该每阶都一样高吗?我曾经问他:“你为什么有的高有的低呢?”他说:“特别高的,你一脚踩空了,你就感觉,哦,地还存在呢。”这就叫哲学,你感觉你的脚是落在地上,你每天踩同样的东西,你就没有感觉了。
我曾经跟中国美院的学生讲:“你们真幸福啊,住在这样的房子里面,在这样的房子里上课。”他们问为什么,我说:“因为它能激发你的创造力呀,你在这里想,哦,应该做这样的房子。”
王澍设计的房子窗户都不大,这是中国的方式,中国方式认为房子就应该暗,不暗就不叫房子了,外面亮,里面暗,舒服,有阴凉,看阴影……
王澍为什么这么快就被西方承认?因为他的叙述方式是中国的,比如《红楼梦》,讲一个大观园,它的人物关系特别复杂,那就反映了中国的一种状况、一种社会的结构。
就我所知,至少王澍硕士论文就被他的母校枪毙了,没通过。普利兹克奖为什么迟迟不能给中国?因为他们认为中国建筑师的作品没有哲思。在这样的一个环境里面冲出来,还被世界承认,你就知道有多艰难。
在王澍之前,中国电影在国际上得过一些奖,但我认为,王澍这次得奖更有意义。陈凯歌的《霸王别姬》获奖时,我正在东京,我觉得这是做给外国人看的。东京大学一个研究中国文学的学者说:“所有中国人都在祝贺,你似乎是唯一持反对意见的,我觉得不可思议。”
今天看,陈凯歌、张艺谋后来还有更好的作品吗?没有,因为你不能永远去做给外国人看的东西。这就是王澍最大的不同,张艺谋他们是做给老外看的,王澍是做给中国的。云浩/整理
现任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副院长,被誉为中国公共艺术第一人
有更多介绍吗?对他还挺不了解的! 前两天刚看了他的简介,觉得是个挺有个性的人 这是中国人第一次获得建筑普利兹克奖,非常了不起。没有哲学就没有好的建筑,从这个角度讲,中国建筑师会有很长的路要走。
sweetpurple于2012-3-9 08:44补充以下内容:
102174102173 可惜知道的人不多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