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中国民间故事
本帖最后由 巧笑嫣嫣 于 2012-3-9 17:44 编辑很多事,记得可以写三篇,好像又忘了要写什么啊!!动笔要勤快,越懒越不想写。 不光外国有很多优秀的故事,中国这么优厚的历史世世辈辈也流传着许多的民间经典,牛郎织女,都知道吧?不知道的,要问是不是中国人啊!!乞巧节估计知道的少,七月初七没有不知道的哈,葡萄架下,宁神屏气,提耳旁听,也许会传来隐隐的说话声,嘘,恐惊天上人啊!!
最近败了一本中国民间故事,就是口口相传的故事,很多都是我小时候看的,印像很深的是一幅壮锦,少数民族风格,一直都不明白这壮锦是啥,故而到现在还能印像深刻,故事的内容好像是妈妈巧手做了壮锦,仙女借走,儿子寻回的故事。还有长发妹,陡高山,水萝卜,老榕树爷爷,哪咤闹海,三太子熬饼,嘿嘿,我故意写成这两个字,很搞笑啊,小时候看到这个名字就感觉一股凶气扑面而来,那狰狞的夜叉,狂妄的老龙王,不胜枚举,女娲补天,七彩神石,捏泥造人,怎么能不讲给孩子听呢?
前天晚上讲了牛郎织女的故事,这是我买的这本中国民间故事开篇第一故事,可见牛郎织女在中国人民心中的分量有多重。几度拿起牛郎织女,芽芽表示不想听,让讲别的。为了顺利的讲给她听,孩子也需要诱惑,我先扔了两句大意,我说这牛郎织女的故事就是讲小朋友的爸爸妈妈分开了的故事,小朋友都见不到妈妈了,你要不要听听?这一下子来的劲头,听的是津津有味,开头交待牛郎是个穷苦而又勤劳的小伙子,老是放一头牛,所以叫牛郎,讲了织女是王母娘娘的女儿。芽芽扔一句:妈妈,这王母娘娘跟嫦娥里的王母娘娘一样。不说我都忘了,这也算是一种联想吧,稍带着还能回忆回忆嫦娥的故事。开头并不吸引芽芽,或许她感觉跟她本身的生活没有共鸣吧,她也不知道啥叫放牛,啥叫织布,边玩边听,心不在蔫的。讲到他们有了一男一女,过着幸福的生活,幸福的日子总是短暂的,天神下凡来捉织女了,生生母子分离,听的芽芽是一动不动,表情严肃,我把这句他们只能隔着银河遥遥相望,每年才能相聚一次作为了故事的结尾,合上书,这是一个令人悲伤的故事,不知道是不是我念的太动情了?以至于自己都被打动了,我感觉自己的鼻子也是酸酸的,想哭的感觉。可怜的孩子啊!
看看我的芽芽吧,抽泣起来,怎么了,芽芽?说着,只见芽芽大颗大颗的眼泪顺着眼角打湿了枕巾,妈妈,呜呜,妈妈,都说不出来话了,妈妈,他们为什么一年才能见一次啊!妈妈,会不会有天神也来,把你抓走?妈妈,我们会不会分开?妈妈,我永远都不离开你。妈妈,我永远和你在一起。
爸爸闻声而来,怎么听着听着故事哭了?我们轻轻的安慰着孩子,我就是一个普通人,天神捉我干什么啊!不得已,又编了一个故事结尾安慰她,王母娘娘看到芽芽哭了,看织女的孩子不能见妈妈也感觉很难过,她就把织女送过了银河,让他们一家人幸福的生活在一起。那,妈妈,天神会不会还捉织女啊!不会,王母娘娘同意了,天神不会再捉织女了,他们很幸福,爸爸妈妈也永远和你在一起,我们都搂着你,睡吧。
感情丰富而又细腻的孩子,可能每个四岁左右的小姑娘都会为了故事里的人事物而伤心流泪,可能这也是孩子发展的必经之路,我记得小侄女也是这么大的时候,看宝莲灯,因为沉香孤身一人去找妈妈,看着看着就哭了。
保护这些丰富的感情。
这个故事有本小人书是从电上截取制作的,依稀还能想起牛郎一个扁担挑两筐装孩子去寻织女的样子{:soso_e120:}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