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评论、仿效曾国藩的热潮已经持续了20年,我始终置身事外,不明白一个死去140年的人为何在21世纪的现代中国日益发挥着影响。去年夏天,天津小说广播播出评书《曾国藩》,我有不让耳朵闲着的习惯,每天会一边做早饭一边听,从单田芳那沙哑的嗓音里,我知道了曾国藩京官仕途之顺利,操办团练之艰辛,官场倾轧之严酷,治军做战之艰难,戡乱救国之辉煌,皮肤疾病之困扰……印象中曾国藩是一个亦文亦武的治世全才,也一个扶危定倾的乱世能臣,但评书只播了半部就戛然而止,整天里忙忙碌碌,我也没有了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直到《吃透曾国藩》摆在案头,趁着年假闲暇静心研读。说实话,我一直不太注意学习关于修身、立志方面的书,以为仁义道德、伦理纲常是深入到中国人骨子里的东西,与人交往把握坦诚相见,干工作讲究无私奉献,自然能收获成功的人生,何必要浪费时间听别人的教诲呢,在有限的时间里不如多看一些技能和业务方面的书,学一些安身立命的本事。因此看事情总是浮在表面,不知道人心有阴和阳区别,人的所说与所做有差距,认不清真正的朋友,处理问题时不会拐弯,付出却得不到相应的回报。
何勇有句歌词写道:“头上的包,有大也有小,有的是人敲,有的是自找。”对照进入社会这十多年的经历,我才发现以前的认识有多么浅薄,人生就像一辆载重卡车,一开始是轻装上路,上有父母呵护,下有朋友相帮,走得安安稳稳,随着年龄渐长,负载越来越重,事业、家庭多重的责任统统加在身上,喧嚣、浮燥、欲望无时无刻不在干扰着,而路也越来越难走,遍布坑洼陷阱,稍有不慎就可能打滑、抛锚、脱轨甚至翻车,只有选择正确的人生态度和处世哲学,才能趋吉避凶,使人生之路越走越宽。
《吃透曾国藩》讲的就是如何能达到成功人生的路径。里面一共选录了曾国藩的200条语录,分理念、修养、实践、拾遗四篇,内容涉及到立志、修身、治学、持家、交友、处世、从政、用人等各个方面,由作者结合人生感悟和学习心得进行逐一解读。
书未过半,一些困扰我许久的问题已然找到了答案,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前路,我的心境豁然开朗。总结下来,我觉得曾国藩对我们的启发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一,他是能够学习模仿的榜样。曾国藩是平民子弟出身,天资也并不出众,而且是一个长期病号。但他却立志“澄清天下”,每日自修、自省、自律,持之以恒,达到了“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的最高境界,他所有成就都是通过修炼、努力得来的,普通人怎么样做出事业来,充分展示自己的人生价值,曾国藩是一个非常好的榜样。
第二,他的修身养生经验。曾国藩总结了修身十二款:敬、静坐、早起、读书不二、读史、谨言、养气、保身、日知所亡、月无亡不能、作字、夜不出门。他认为古人修身有四端可效:“慎独则心泰,主敬则身强,求人则人悦,思诚则神钦”,儒家讲内圣外王,只有修身工夫做到了家,进而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
曾国藩做为一个长期病号却能应对戎马倥偬的生活,全在养生得法:一曰眠食有恒,二曰惩忿,三曰节欲,四曰每夜临睡前洗脚,五曰每日两饭后各行三千步。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人到中年更要关注健康,我们可以很好的借鉴一下。
第三,他的持家教子之道。曾国藩认为持家教子主要应注意以下十事:一、勤理家事,严明家规。二、尽孝悌,除骄逸。三、“以习劳苦为第一要义”。四、居家之道,不可有余财。五、联姻“不必定富室名门”。六、家事忌奢华,尚俭。七、治家八字:考、宝、早、扫、书、疏、鱼、猪。八、亲戚交往宜重情轻物。九、不可厌倦家常琐事。十、择良师以求教。这些给了深受教子苦恼的我以启发,我想遵照以上方法施行,虽然不一定会培养出成龙成凤的人物,但是至少不会出现不孝子或败家女。
作者谷园比我大一岁,故我称之为“兄”,我发现也有其他人用这个词称呼他,如此看来,一般被称之为“兄”的人,倒不是和年龄有多少关系,因为他们身上带有一种中国文人特有的儒士风范,含蓄、内敛、稳重和才气,令人由衷地尊之敬之。
作为一个同代人,有着相似成长和工作经历,谷园兄在工作上顺风顺水,还自主创业开辟了另一番天地,这里面的差别或许就是能否做到“吃透曾国藩”所形成的吧。作者在《自序》中曾写道:“对我们现代人来讲,曾国藩的意义在于,他离我更近。”套用这句话,《吃透曾国藩》的意义在于,作者就是我身边一个成功的例子。他对曾老夫子的翻译更能引起我们的共鸣,如“最靠得住的是自己”、“修身从与身边人搞好关系开始”,“什么也架不住天天干”,“圆滑是一种境界”,“慎独以不看黄片为本”等等。每当捧起这本书时,我仿佛又看见谷园兄在笑眯眯地对我讲他的小故事和蕴含的大道理。
转自黄骅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