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 清朝皇子的教育
清朝皇子的教育文/葛忠雨
http://space.tv.cctv.com/article/ARTI1248308872390194
清代帝王吸取了前朝的历史经验教训,非常重视皇子的教育。因此清朝多数皇子精通经史、策论、诗词歌赋与书画等,并善于骑射。清朝皇帝的整体素质也是中国历代帝王中最高的。
清统一中国后,皇族教育在制度上更加完善、正规。康熙在位的时候,诸皇子分居读书,到了雍正初年,为了便于皇子的读书,就在宫中设立尚书房,道光以后统称上书房。上书房坐落在今故宫内乾清门的左侧,上书房之所以设在这里是为了“近在禁御,以便上稽察也”。雍正帝还亲笔题写了“立身以至诚为本,读书以名理为先”的楹联悬挂其内;乾隆帝对上书房也十分重视,他给上书房题的楹联是:“念终始典于学,于缉熙单厥心。”
与前朝相比,清代皇子读书入学年龄早、学习时间长、规矩严、课程多。通常,皇帝选择学问、品德最好的大臣教皇子读书。
清朝规定,皇子6岁(虚岁)开始读书,皇子读书的时间为“卯入申出”,也就是早晨5点至下午3点,共计10个小时。皇帝选定良辰吉日为皇子开学,由于皇子地位尊贵,皇子和师傅互相行礼时,双方用长揖代替跪拜。上书房的规矩极严,皇子读书要正襟危坐;夏天不许摇扇子;午饭时候,侍卫送上饭来,老师先吃,皇子们在另一旁吃,吃完不休息,继续功课。上书房只有元旦、端阳、中秋、万寿(皇上的生日)、自寿(自己的生日)这几天放假,一共5天,除夕也不放假。
皇子们学习的内容包括满、蒙、汉等语言文字以及《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为了取得良好的教育成果,每个皇子都配有汉人师傅,人数多少不定,总管教学事务的称“总师傅”。学习儒家经典的方法是:师傅读一句,皇子读一句,如此反复诵读百遍后,与前几天所学内容合起来再读百遍,周而复始不间断。康熙皇帝自己回忆说,他五岁开始读书从不间断,累得咳血,仍然坚持。每日老师给指定这一段要念120遍,之后再背诵一段新的内容,直至把《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完全背下来。
由于清朝是“马上得天下”,因此对皇子、皇孙的骑射武功的训练也十分重视。每天下午3点半左右皇子们放学后,吃过晚饭,还得上一节“军事体育课”——骑马射箭,这部分教习师傅从满、蒙贵族中挑选,名为“谙达”。“谙达”又分为“外谙达”与“内谙达”:教弓箭、骑射的称“外谙达”,每位皇子配有5名,为其管理鞍马、弓箭;教满、蒙语文的为“内谙达”,一般有3人,他们轮流值班。再有,每个皇子还配有几名负责茶食等事的书童,这些书童,从八旗大员子弟中挑选,亦轮流值班,每天两人。
除了满文、汉文、骑射之外,皇子教育的内容也会依情况调整,例如康熙帝喜欢带皇子出巡,增广见闻,也让皇子有各种办理政务的实习机会,德宗载湉在翁同龢的安排下读西学,太后也曾请身边的女官裕德龄教载湉英文。
皇帝、皇子对上书房的师傅非常尊重。雍正帝命皇子们对总师傅张廷玉、鄂尔泰行拜见礼、作揖,张、鄂二人“立受之”。乾隆帝对上书房的师傅们也十分尊重。福建漳浦人蔡新入翰林院后,任总师傅30余年,“诸皇子皆敬惮之”。他退休后,乾隆帝对他很照顾,并多次将自己的诗文寄给他。嘉庆帝对他也很尊重,在他90岁生日时特赐匾额,亲笔题书“绿野恒春”四字。
由此可知清朝对皇子的教育之严格,与前代“皇子出阁讲学片刻即归,徒以为饰观者,真不啻霄壤分也”。清人赵翼在《檐曝杂记》中曾有生动的描述:“本朝家法之严,即皇子读书一事,已迥绝千古。余内直时,届早班之期,率以五鼓入,时都院百官未有至者,唯内府苏拉往来。黑暗中残睡未醒,时复依柱假寐,然已隐隐望见有白纱灯一点入隆宗门,则皇子进书房也。吾辈穷措大专恃读书为衣食者,尚不能早起,而天家金玉之体乃日日如是。既入书房,作诗文,每日皆有程课,未刻毕,则有满洲师傅教国书、习国语及骑射等等,薄暮始休。然者文学安得不深?武事安得不娴熟?宜乎皇子孙不惟诗文书画无不擅其妙,而上下千古成败理乱已了然于胸中。” 清代的皇子教育
清人福格之《听雨丛谈》:尚书房在干清宫东南庑北向,皇子读书之所也。皇子年六岁,入学就傅。。。。。。每日皇子于卯初入学,未正二刻散学。散学后习步射,在圆明园五日一习马射。寒暑无间,虽婚娶封爵后,读书不辍。道光年间,惠亲王年将四十,兼掌职任,公事毕照常读书。咸丰五年,恭亲王初解军机,仍赴上书房读书。是以我朝诸王,皆能通达简翰,雅度端凝,良由积学功深,有非寒士所能者也。
皇子冲龄入学读书,与师傅共席向坐。师傅读一句,皇子照读一句,如此返复上口后,再读百遍,又与前四日生书共读百遍。凡在六日以前者,谓之熟书。约隔五日一复,周而复始,不有间断,实非庶士之家所及也。
每日功课,入学先学蒙古语二句,挽竹板弓数开,读清文书二刻,自卯正末刻(6:45)读汉书,申初二刻(3:30)散学。散学后晚食。食已,射箭。。。。率以为常,惟元旦、端阳、中秋、万寿、自寿,共放五日,余日虽除夕亦不辍也。
可知,旧日儿童读书之法,定要出声,甚至大声朗读,先慢后快,自出抑扬顿挫之音,每日复读不辍。更以平常心读书,不可着意,读熟后方能深探其意。此法初看好象是一种笨法,其实是最佳之法。儿童记忆力极强,日复一日而不断诵读,文辞植根于心,稍示解释便可深入自化。由此可知,声读就是读书所下的第一道功夫,也是少年读经入手之法。
这个读书的方法不可小视,由于声读能上口、熟练,便可在人的脑子里解决三个问题:一是能不受文字引申义的干扰而直达本意。二是能悉熟古人造句于胸中,使古今语言拉近。三是能起到深解目录,知道某事、某词、某意在何处的作用,免于捡寻之苦,为进一步深解打下基础。
这种师傅讲一句,皇子跟一句,以及讲书之后还要背书的方法,一直到清末也未曾改变。清末宗室裕庚公爵的女儿裕德龄,担任过德宗载湉的英文老师,她曾经写下德宗载湉的读书情形:「读书一定要读得烂熟,这是中国古代教育法的特点。翁同龢教光绪当然也是用的这个方法。故不仅一部《孝经》应该如此,他在每天上课的时候,总得画出一部份的时间来,教他这两个高徒背书,大概一段书念过两三天之后,就要背了。背的时候,光绪依旧可以安坐在他的小椅子上,恭亲王的儿子还是站着(在光绪面前他是永远不准坐的),一齐把背部向着翁同龢,又把摊在桌子上的书也合拢来了,然后一句句背起来。……(翁同龢)往往总把一课书分做两半段,让光绪先背第一段,接着再教那位小王爷背第二段。……那么要怎样才可以背得出读过的书呢?这在从前的时候,那班老先生也是有一个很好的法门教给我们的。他们以为只要在读书的时候尽量的把声音提高;愈高愈好,像这样高声朗诵了几遍之后,便不难背得出来了。」
清人赵翼曾对其亲眼所见,皇子、皇孙们早起读书的情形作了如下的描述:「余内直时,届早班之期,率以五鼓入,时部院百官未有至者,唯内府苏喇数人往来黑暗中,残睡未醒时,复倚柱假寐。然已隐隐望见有白纱灯一点入隆宗门,则皇子进书房也。」 皇子们早起入学,连入直内廷的大臣赵翼都忍不住说:「吾辈穷措大专恃读书为衣食者尚不能早起,而天家金玉之体,乃日日如是,……然则文学安得不深,武事安得不娴熟?宜乎皇子孙不唯诗文书画 一不擅其妙,而上下千古,成败理乱,已了然于胸中,以之临政,复何事不办?」
康熙朝
康熙帝玄烨 ,八岁即位,亲政以前,有四大臣辅政,因此每天大部份的时间是学习。 除了自学之外,其教育过程主要受到孝庄文皇后的训诲与安排。孝庄文皇后之侍女苏麻喇姑也参与教导玄烨,并「手教国书」,教年幼的玄烨满文。 除此之外,根据《庭训格言》所记,玄烨自己回忆登基后有张、林二内侍教其经书, 也曾召翰林沈荃入宫教习书法,学的是董其昌的字体。。。。他自言:「亦不过由学而能,岂生而能者乎?」
除有祖母与内侍教导,玄烨本身对于读书这件事也相当勤奋认真。起居注册当中记载他好学勤奋,说他:「粤自五龄,矢志读书,当是之时,鞠育深宫,不离阿保,非有左右承弼,而好学孜孜,出于天性。早夜读诵,无间寒暑,至忘寝食。年龄十,益博综群书,潜心好古,背诵不遗。……年十三,援笔为文章,莫不穷微达奥,漓早扬辉。……又以余暇临池染翰,于古人书法,一一得其精微……。臣等又窃闻皇上冲龄读书时,奉圣夫人爱护圣躬,恐勤诵过苦,乃匿所读书,冀得暂缓,皇上必索读不肯少休。」五岁起便立志读书,孜孜不倦,臣下或有夸大其实之虞,然其博览群书、习作文章、临摹书法,甚至勤读以致身边保母担忧他读书太过劳苦而把书本藏起,他还是不肯休息,非将书本索回继续阅读的情形,仍可说明玄烨自学的用功程度。他还曾经因想参加科举,读书更勤,孝庄文皇后见状不免心疼的劝他说:「贵为天子,岂欲应主司试而勤苦乃尔。」然而玄烨「亦不为止」。 读书时有一字不明,「必加寻绎,务至明惬于心而后已。」 又曾回忆说:「朕幼年读书必以一百二十遍为率,盖不如此则义理不能淹贯。」
玄烨如此勤奋向学,除了可能是天性好学之外,为掌握古来帝王的治国之道,以求有处理国政的能力,当是重要原因。他曾叙述自己五岁开始读书,八岁登基即位以来的读书过程与研读内容,大致不脱《四书》、《五经》、《史记》、《汉书》、诸子百家之言、内典、道书等,阅读诸书均有体会,唯独对《易经》则自称「资性不敏,虽极研究,终未洞澈耳。」研读典籍的目的,则为「于典谟训诰之中,体会古帝王孜孜求治之意,期见之施行。」
玄烨也对大臣说:「朕宫中从无不读书之子。今诸皇子虽非大有学问之人所教,然已俱能读书。朕非好名之主,故向来太子及诸皇子读书之处,未尝有意使人知之,所以外廷容有未晓然者。」
玄烨经常检查皇太子读书情形,询问书是否读熟,读熟能否背诵等等,并细看皇太子之楷书。 当时皇太子读书皆读一百二十遍,汤斌等认为「皇上教皇太子过严,当此暑天,功课太多,恐皇太子睿体劳苦。」但玄烨并不以为然,认为多读才能贯通义理。 皇帝 不是那么好当的.没想到皇子要学这么多,而且起这么早.早五到下午三点. 是的,清朝的皇子教育极严,清朝的每一代皇帝也都兢兢业业,很有责任感。但是其他皇族子弟、八旗子弟的教育就不怎样,游手好闲的纨绔子弟很多,养活他们也是清朝的一个负担。 贵为皇子,从小也要起贪黑地读书,敬佩!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