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caroltony 于 2012-3-26 13:35 编辑
今天看到阿甲老师的新浪博文--《母鸡萝丝去散步》绘本音乐课的听后感,见识到了小学老师在音乐课堂上的尝试以及阿甲老师的一些想法。转过来和大家一起分享吧!(原博文还配有照片的)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881300c0102dyip.html
3月15日上午在合肥望湖路小学听课,各班级的老师要同时用图画书上课,尝试将图画书与学科教学整合,也就是说,这节课的规则是:不管在上什么课,都试着融入一本图画书!
我先看了一下课表和简括的教案,有两堂课最想去旁听:体育课(《夸口的青蛙》);音乐课(《母鸡萝丝去散步》)。我跟胡校长说,其实我认为小学中最重要的两门课就是体育和音乐,呵呵,主要是我小时候最喜欢上这两门课。另外,碰巧《放牛班的春天》那部电影里的音乐老师和体育老师也恰好有同样的观点。简而言之,我打算先坐下来听听音乐课,然后中途溜出去看看体育课。结果,我坐下来就再也没法离开,只到音乐课结束。
主要是好奇心驱使我留了下来,我很想知道这群一年级的孩子们到底最后能玩出什么花样来。
开始上课,音乐老师李老师先给孩子们听了一段很欢快也很形象的民乐,让孩子们说说看听到什么。有孩子立刻很激动地说,听到了“母鸡和狐狸”!——呵呵,原来他们已经知道要说什么故事了,立刻联想到了目标(看来以后要做好保密工作^_^)。其实老师放的这段音乐是《鸭子拌嘴》。
接下来,老师向孩子们演示木鱼、碰铃、小锣等打击乐器,还有塑料袋也用上了,同时让孩子们感受“走”和“跑跑”的节奏的不同。这部分孩子们还是很投入的,我相信如果老师再让他们推荐一些制造各种声响的方法,他们一定还会有新的创意。小孩子对制造声音(尤其是捣乱的声音)是非常在行的O(∩_∩)O哈哈~
然后课程进入到主体部分,老师先为孩子们讲读《母鸡萝丝去散步》。从孩子的反应来看,我相信大多数孩子都已经听过这本书,这在望湖路小学一定也不奇怪,恐怕全校没有听过这本书的孩子只是例外情形。不过非常有趣的是,这些孩子在重读这本书的时候一样非常快活,笑声不断,让我很感概经典图画书的魅力!
读完一遍,老师第二遍再读,这一次需要逐页来想象,可以用什么乐器或任何用品来为故事的情节配乐。这时我抽空在微博上写“从音乐的角度重看《母鸡萝丝去散步》,里面充满了各种声音,用乐器和物品来模拟,注意配合故事的节奏,便可以为其配乐了!”——这确实是一个很好的创意。
老师逐页讲解、演示完毕,便开始发小乐器给孩子们,让他们分组研究如何为这本书配音。在这个环节中,老师巡回到各组看看孩子们的研究状况。从旁观者的角度看,有的小组的孩子确实在很投入地琢磨和尝试,但还是有不少孩子顾着玩手头上的乐器,比较涣散。
研究环节结束。老师组织孩子们一起来做一场现场音乐会,正式地为这本书来配乐。方法是:每翻开一页,就由一个小组的孩子集体来表演这一页的配乐;翻开下一页,换下一个小组。依次推进。
总的来说,演出环节正常推进到了结束,这时也差不多下课了。在演出环节中,确实可以看到有几个小组的孩子颇有自己的想法,制造了一些颇有节奏感且形象的声音。但大部分孩子似乎仍然处于摸索阶段,制造声音的孩子自然还是很有乐趣的,但旁听的孩子却不太关注,他们似乎制造了更多的别的声音,所以演出过程整体听下来还是有点闹哄哄的。
课后,我向李老师表达了祝贺,我觉得作为一次尝试性的课,这堂课的创意非常棒,而且孩子们至少是乐在其中的,没有什么比让孩子们很有创意地乐一乐更宝贵的了。
但是我还是忍不住在想,假如我自己来带着孩子们玩《母鸡萝丝去散步》的音乐游戏,我会怎么做,让自己和孩子都觉得更好玩呢?课后我一直在琢磨,回到北京后也还在抽空琢磨这件事。
我想,首先有几个原则可以先抽出来考虑一下。关于这种音乐绘本剧的体验型课堂,希望孩子们从中获得什么?我的思路是:欣赏;享受;模仿;创造。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或初学者,可能前三者是最重要的。所以,虽然我也会带孩子做一点类似“作曲”式的创作,但会把重心放在欣赏和模仿上。
如今的课堂教学常常提倡“把课堂还给孩子”,让孩子们成为课堂上的主人,这是没错的,但这对作为引导者的老师要求就更高了,老师需要用更高的技巧来为孩子们营造一个有序的环境,否则在乱哄哄的无序的环境下,谁也无法静心学习。比方说在音乐剧的课堂上,最需要怎样的环境呢?其实跟真的音乐剧一般,特别需要一个安静、有序的环境。在音乐会上,乐曲声、恰当的鼓掌、喝彩声都是受欢迎的,但与音乐无关的嘈杂声需要尽可能避免,这才能保证高质量地享受音乐带来的美感。所以,在这样的课堂上,老师恐怕需要煞费苦心地经营这样一个声音环境,既要让孩子们活泼地响应,同时也要在该安静的时候全场安静下来,集中注意力聆听。
另外,我觉得作为一部音乐绘本剧,完整性也非常重要,需要让现场所有人都能从头到尾完整地欣赏到一个整体的过程,好坏不论。
基于上面的几个原则性的思路,我想这堂课在组织上稍作变化可能会更为精彩。
首先,我们应该考虑在课堂里搭建一个简易的舞台,比如就把讲台区划出来,稍作区隔。更为复杂一点,还可以考虑在一侧设个乐池,供演奏配乐的人使用,同时保留一个表演舞台,可以邀请孩子上台表演剧中的角色,同时也可以用身体来制造声音,比如脚步声、击掌声等等。那么其他的区域就是观众席了。
划分不同的区域后,可以跟孩子们约定好规则:比如只有到舞台和乐池里才能尽量发出音乐所需的声音,而在观众席,可以鼓掌可以笑,但不能制造干扰音乐的声音,除非老师前面拉着大家一起排练时。与一年级的孩子玩规则,可以多设计一点有趣的暗号,一旦发出暗号,孩子们就知道可以如何反应。
那么讲述一遍故事后,接着其实就是全体的排练时间。可以考虑这么来做,用分配角色的方式来分组,最初可优先邀请领悟力较好的孩子先来做,主要是做到示范作用。比方说,当母鸡萝丝出场了,母鸡的脚步声可以请几位同学共同模仿,因为母鸡一直在走,这个母鸡拟声组可以一直保留,狐狸拟声组也类似。然后是更多的角色登场,老师可以不断把新的乐器发下去,这时前面的拟声组在继续,后面的乐器在逐渐加入。此时老师的角色便是一个指挥家了,所以最好能准备一个指挥棒,指挥的具体做法可参考法国电影《虎口脱险》或《放牛班的春天》。
在排练的过程中,作为指挥家的老师要现场物色人才,确保能找到可以胜任第一遍示范表演的小演奏家,能领悟,且认真、投入、基本不笑场,这是基本条件。所以在一两轮排练后,老师恐怕要现场组建一支乐队,请他们上台来表演,如果能加上童话剧表演,就会有更多的演员和演奏者。在正式演出的时候,规则是非常重要的:非表演者不许发出与演出无关的声音(鼓掌、喝彩除外)。所以这时老师要身兼指挥家和音乐厅保安的职能,确保演出顺利进行。
演出应该从头演到尾。之后,可以组建新的乐队,开始一轮新的表演,当然是尽可能让更多的孩子都有机会,但说实话这么多孩子是无法一一上台尝试的。老师可以估摸着时间差不多时,将舞台表演变成集体大汇演,也就是说所有的孩子都有乐器,在指挥家的引导下,总体上来体验一次表演。
有一个原则:不需要在体验过程中的每一次表演(排练)都是精彩的,出错或混乱是正常的应该的,但至少要尝试有那么一次是接近于最佳效果的。这种效果能让孩子们留下非常长久的印象:原来我们除了能制造捣蛋的噪声之外,还可以亲手创造如此美妙的音乐O(∩_∩)O哈哈~
关于小组研究配乐的环节,我觉得对于一年级和初学者要求偏高了,不妨舍弃。还有一些乐理名词的解释部分,也可以舍弃。更多时间留给孩子们亲身体验,我觉得这是体验型课堂最需要的。
阿甲记于2012年3月22日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