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lora602 发表于 2012-3-25 21:22:31

怎样做一个好家长


怎样做个好家长

来源:

关键字:家长 亲子沟通


http://www.yaolan.com/images/parents/sch-jiazhang.gif全国少年儿童工作协调委员会在1984年发出倡仪,号召在全国开展争当好家长的活动,并为活动提出了五条标准:

1、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做子女的好榜样。

2、积极参加家长学校的活动,学习抚育、培养、教育子女的科学知识。

3、爱护子女,耐心诱导,不放任,不娇惯,不打骂。

4、积极配合学校(托儿所、幼儿园)社会对子女进行教育,在农村的家长要保证适龄子女入学。

5、培养子女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时至今日,这项倡仪已经过了十几年,家长们对孩子的教育也更为关注,迫切地想把孩子培养成才,但是,在家长积极教育孩子的同时,孩子们也对家长提出了要求。

1996年《中国妇女报》组织了“中小学生八大烦恼”的社会调查,其中“我不知道怎样向父母说出我的想法?”占“家长不能理解我”这一项的33.7%,居首位。其次是“家长只知道关心我的成绩。”“我想做的事家长总不让我做”,“父母不相信我”等等,这些问题反映了家长与孩子之间缺乏沟通,家长们认为自己辛苦挣钱,在各方面满足了孩子的要求,已经是个好家长了,但是孩子们对爱的要求却不止这些,他们需要家长更多的理解。

美国学者尼赫茨曾就此调查了十万个孩子,他们对家长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要求,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十条:

1、孩子在场,父母不要吵架;

2、对每个孩子都要给予同样的爱;

3、父母之间互相谦让,相互谅解;

4、任何时候,父母都不要对孩子撒谎;

5、父母与孩子之间要保持亲密无间的关系;

6、孩子的朋友来做客时,父母要表示欢迎;

7、对孩子提出的问题,父母要尽量予以答复;

8、在孩子朋友面前,父母不要讲孩子的过错;

9、注意观察和表扬孩子的优点,不要过分强调孩子的缺点;

10、对孩子的爱要稳定,不要随意发脾气。

东西方国家在教养孩子的方式上虽然存在着差别,但对孩子的爱心是一样的。这两项倡议,都是要求父母以身作则,起到榜样的作用。教育专家关鸿羽为家长们介绍了通向孩子心灵的三条捷径:理解孩子,了解他们心理;学会“心理换位”;经常回忆自己的童年,保持一颗童心。

作为家长,你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不妨从自身的角度考虑一下,看看自己是否做到了上述要求,有没有达到孩子提出的标准。

flora602 发表于 2012-3-25 21:23:30

本帖最后由 flora602 于 2012-3-25 21:23 编辑

“好家长”OR“坏家长”宝宝说了算来源:亲子 2007-04-25 责任编辑:摇篮编辑 我要评论 我要分享http://www.yaolan.com/wenku_debris/images/final_share.gif 【导读】给宝宝制定各种各样的标准,提出各种各样的要求和希望,不知不觉中,你就已经做了。如果宝宝令人满意,你的欢喜之情不溢于言表也难;反之,就会失望,甚至有时有恨铁不成钢的感受。可你是否想过,宝宝也会以自己的标准和喜好来衡量和要求爸爸妈妈呢

给宝宝制定各种各样的标准,提出各种各样的要求和希望,不知不觉中,你就已经做了。如果宝宝令人满意,你的欢喜之情不溢于言表也难;反之,就会失望,甚至有时有恨铁不成钢的感受。可你是否想过,宝宝也会以自己的标准和喜好来衡量和要求爸爸妈妈呢?

宝宝眼中的“好爸爸”“好妈妈”

•漂亮的桐桐妈

关键词:良好的社会形象

桐桐:我最喜欢妈妈了!小朋友都说我妈妈长得好看呢!我妈妈可会穿衣服了,她还上过电视呢,她在电视里唱歌,还有人给她献花哦!

分析:宝宝达到一定的年龄阶段,就会有意无意将自己的父母与别人的父母进行比较,比较的内容包括外表、身份、职业、地位等。与其说这是宝宝虚荣心的萌芽,不如说是宝宝自我意识增强的一种表现,是成长过程中的一种进步表现。桐桐妈的漂亮正满足了桐桐的这种自我意识。

当你在努力塑造自己良好外在形象和提高社会地位的同时,务必对宝宝的这种心理加以正确引导,以免宝宝步入盲目攀比的误区。

•不强迫睡午觉的阿良爸

关键词:尊重宝宝

阿良:我中午怎么也睡不着,睡在床上太难受了!可妈妈非得让我睡午觉,爸爸替我求情。我现在中午再也不用睡午觉了!爸爸真好!

分析:尊重是了解、发现宝宝的起点、培养宝宝健康人格和其他诸多美好品格的前提。尊重宝宝,不仅仅是尊重他的人格,而且要尊重他的身体和心理特点,以及对他采取与其身体心理特征相协调统一的教养方式。睡午觉对于阿良来说并不是一件必不可少的事,而不睡午觉却让他感到了快乐和自由。所以,尊重宝宝的阿良爸当然会受到阿良的欢迎了!

•夜夜讲故事的然然妈

关键词:关心体贴宝宝

然然:每天晚上睡觉前,妈妈都会讲故事给我听。有一次,妈妈出差了,爸爸一个故事都不会讲,我急得快要哭了。妈妈想的真周到,她专门从外地打电话给我讲故事呢!

分析:每个宝宝都有一颗敏感和善于发现的心,你给予他的爱,他会时时体会并铭刻于心,;反之,对他的忽视和伤害,他也会牢牢记在心里,并在一定的时候以一定的方式表现出来。然然妈就是在出差的时候,也念念不忘在女儿睡前给她讲故事,说明她无时无刻不将女儿挂在心头,然然有什么理由不用心去爱她呢?

•陪玩的鼎鼎爸

关键词:愿意陪伴宝宝

鼎鼎:我知道爸爸平时很忙,但只要他有时间,他就一直陪着我玩。妈妈平时也有时间,可她宁愿跟人家打麻将也不陪我。

分析:宝宝总是希望你能时时陪着他吃喝玩乐,在大人的陪伴中,他满足了自己受重视的心理需求。因此,要想博得宝宝的认可和喜欢,陪伴他无疑是最佳的方式了。不过,在陪伴宝宝时,也要注意一定不能陷入溺爱的误区。要知道,溺爱是对宝宝的一种不理智的爱,它会使宝宝最终迷失自己。

宝宝眼中的“坏爸爸”“坏妈妈”

•不讲卫生的莉莉爸

关键词:缺乏良好的生活习惯

莉莉:爸爸每天早上一起床就抽烟,弄得家里到处都是烟味儿!他还乱扔臭袜子,害得妈妈跟在他后面收拾,有时累得腰都直不起来!他有时候不洗脚就上床睡觉呢,好脏哦!
分析:宝宝的生活习惯常常是你的行为潜移默化的结果,很难想象浑身都是坏习惯的爸爸妈妈会培养出一个有着良好习惯的宝宝。但是,如果家庭中还有一个具有良好生活习惯的爸爸或妈妈,那他(她)对宝宝有着较强的影响力,宝宝往往就可能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正确的是非观念,进而会否定你身上的坏习惯。就像莉莉,在妈妈的影响下,她已经形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所以,不讲卫生的爸爸当然成了她眼中的“坏爸爸”了!

•“狠毒”的小鲁父母

关键词:缺乏科学的教养方法

小鲁:我真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老是打我骂我,他们总是嫌我这样不好那样不好。只要跟他们在一起,我就什么都不敢做,也什么都不敢说。我是不是他们从垃圾堆捡来的?

分析:对于许多年轻父母来说,他们并不是没有意识到自己简单粗暴对待宝宝可能会造成不良后果,他们缺乏的是足够的时间和耐心学习并实践先进的育儿方法。打骂行为不一定能对宝宝的成长有什么好处,相反会实实在在地伤害宝宝的身体和心灵。

小鲁被打骂得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爸爸妈妈所生的了,他的爸爸妈妈怎能不成为他心目中的
“坏家长”呢?

•成天争吵的大丁父母

关键词:不积极创设良好的家庭氛围

大丁:爸爸妈妈整天争吵,有时吵着吵着就会打起来。每次我都吓坏了,可他们看也不看我,只是不停地打呀打。我真的好怕!

分析:夫妻之间出现矛盾太正常了,只是处理矛盾方式不同,一部分夫妻会吵吵闹闹,而且当着宝宝的面。这种做法给宝宝造成的伤害是难以估量的。要知道,在一个争战不休的家庭里长大的宝宝,他往往缺乏安全感和对社会的信任感,很难给别人以宽容与理解,最终难以融入社会。

许多年轻父母下班回到家里便开始忙家务,忽视了配偶及宝宝的存在,这种情况同样会给宝宝造成伤害。

•外婆嘴里的“坏爸爸”

关键词:宝宝会受他人意志影响

安琪:听外婆说,我刚生下来的时候,爸爸嫌我是女的,打算将我送人呢,好在外婆不同意!外婆要我长大了别给他养老,我最听外婆的话了!
分析:婆媳、公婿等老一辈与年轻一辈之间、夫妻之间难免会有一些矛盾,甚至冲突,对于年幼的宝宝来说,他还不具备明辨事非的能力,对事情的好恶与评判往往来源于自己最亲近的人。此时,如果你将自己对他人的好恶强加给宝宝,利用宝宝的单纯报复他人的目的是达到了,但宝宝纯真的感情也受到了极大的伤害。
在外婆长期“恨爸爸”的教育中长大,爸爸不成为安琪心目中的“坏爸爸”也难!

如何成为宝宝眼里的“好爸爸”“好妈妈”

成为宝宝眼里的“好爸爸”“好妈妈”,不是一件困难的事。只要做到以下几点,不信宝宝不喜欢你!

1.陪伴宝宝一起成长

没有人天生就是合格的爸爸妈妈,这是需要不断成长和学习的。
你首先要从内心接受自己“家长”的身份,只有接受了这个角色定位,才能真正履行起做家长的职责。

宝宝在不断成长,你同样需要不断成长,不断地学习和补充科学的育儿知识,根据宝宝的成长变化适时调整和更新自己对宝宝的教养态度和方式,以及培养教育宝宝的内容。你还要根据宝宝的喜欢,客观理性地调整自己为人处事的态度和外在形象。

2.经常与宝宝交流

关心宝宝,首先是善于与宝宝交流。

只有不断交流,你才能进入宝宝的内心,了解他成长中的快乐和苦恼,了解他成长中需要你给予关注的事和对你的要求与喜好。这样,能融洽你们之间的亲子关系,利于你及时根据宝宝的需要来改变自己。

3.为宝宝创设良好的成长环境

良好的环境是宝宝成长的必要条件,这里的环境包括居住环境、教育环境等外部环境,和家庭内部的环境,如家庭气氛是否和睦、爸爸妈妈之间的教养态度是否一致等。

flora602 发表于 2012-3-25 21:24:19

兴趣班 不应是快乐童年的负担2011-07-23 责任编辑:baiyangling 我要评论 我要分享http://www.yaolan.com/wenku_debris/images/final_share.gif 【导读】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情可以理解,但也要尊重孩子及其成长规律,赶鸭子上架可能会适得其反。教育专家特别提醒,玩是孩子的天性,兴趣需要慢慢发现,不要以为学得越多越好,更不能拔苗助长。


  从“舞蹈班”到“小主持人班”,从“书法班”到“珠心算”……现如今,这些层出不穷,五花八门的兴趣班已经让很多小学生和学龄前儿童不堪重负。有媒体报道,父母花1.5万元报了12个兴趣班,令5岁女孩怡怡(化名)“崩溃”了:经常用头、手撞墙。吓坏了的父母只好带她到医院接受心理治疗;从6岁开始就被家长送入“兴趣班”的男孩豪豪(化名),3年间参加了30多个兴趣班,“填鸭式”兴趣班使他身心疲惫。兴趣班原本应该是孩子热爱和感兴趣的,现在却演变成孩子的一种负担了。      孩子对兴趣班并不感兴趣
      一到了寒暑假,少儿“兴趣班”更是异常火爆,并呈现低龄化趋势,学龄前儿童已成主力军。舞蹈、钢琴、美术、跆拳道、书法等课程应有尽有。有些家长们趋之若鹜,有些孩子参加的兴趣班达到了3个甚至更多。
       5岁的小西今年报了4个兴趣班。每逢周末就赶场般来往于各培训机构,忙碌得跟小蜜蜂一样,连玩耍的时间都没有了。当被问及是否喜欢上兴趣班时,他的小脑袋摇得跟拨浪鼓似的。“那你为什么还要上这么多兴趣班啊?”“爸爸妈妈非要我上,还说不上就不要我了,也不给我买好好了。”小家伙稚气的脸上写满了委屈。像小西这样在父母的“威逼利诱”下去上兴趣班的孩子还有很多。

      “拔苗助长”可能适得其反

     很多家长从来没有问过孩子在兴趣班的学习情况,了解孩子真正的兴趣和需求,也不管兴趣班的内容是否适合自己的孩子,他们只知道别人都在报,自己不报就会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是典型的盲从。  还有的家长则爱攀比,眼见别人的孩子会唱歌、会画画、会识字、会钢琴什么的就沉不住气了,也想让自家孩子学学“特长”。其实,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质,有自己的优势,何必和别人去攀比?学习本来是件快乐的事,可如果是为了给家长挣面子,孩子的学习就变得索然无味了。孩子在这种情况下勉强上兴趣班,也许给家长挣了面子,丢失的却是孩子的学习兴趣,还可能让孩子学会攀比和虚荣。
  还有一类家长给孩子报兴趣班“目标明确”,他们是为了让孩子日后具备一定的竞争优势,不管孩子喜不喜欢,高考能加分的就报。这些家长不懂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急于看到成果。其实,只要孩子保持浓厚的兴趣,持之以恒地去做某件事,出成果是早晚的事。功利心太强了,结果会适得其反。
  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情可以理解,但也要尊重孩子及其成长规律,赶鸭子上架可能会适得其反。教育专家特别提醒,玩是孩子的天性,兴趣需要慢慢发现,不要以为学得越多越好,更不能拔苗助长。   正确看待兴趣班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班”一定要有孩子的兴趣所在,试想如果孩子哭闹着不肯去,或是带着情绪去了,会收到好的效果吗?
  其实,孩子上兴趣班并非坏事,让孩子拥有一两门特长是好事,不过,如果家长的心态不端正,很容易让好事变坏事。况且,现在的兴趣班五花八门、良莠不齐,大多是注重技巧学习的,对于6岁前的孩子并不适合。还有些兴趣班是超前教育,对孩子弊大于利,可能花了钱却害了孩子。
  所以,在兴趣班的选择上,家长千万不要盲从,教育专家特别提醒,一定要根据自己孩子的实际情况,在适合的时间段选择适合的班。
  首先,要符合孩子年龄段的特点,比如6岁前的孩子尽量不要上学习技巧的兴趣班,以免扼杀孩子的创造力,毁灭孩子的学习兴趣。
  其次,要尊重孩子的意愿,在孩子感兴趣的基础上,依孩子的特长和天赋来选择。家长要细心观察孩子,善于发现孩子的兴趣所在,上还是不上,上哪一个兴趣班,家长一定要尊重孩子,让孩子自己决定。
  另外,一定不要贪多求全。给孩子选兴趣班,应坚持“适量”原则,让孩子拥有一两门特长是好事,但是,把所有的好东西都强加在孩子身上,孩子也会不堪重负。贪多求全、盲目跟风的做法不可取,弄不好可能花了钱、花了时间,却破坏了孩子以后学习的信心和兴趣,得不偿失。所以,父母要重在保护孩子的兴趣,给孩子选兴趣班最好不超过2个班。

flora602 发表于 2012-3-25 21:24:48

“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忽悠了谁来源:荆楚网 2011-08-08 责任编辑:摇篮编辑 我要评论 我要分享http://www.yaolan.com/wenku_debris/images/final_share.gif 【导读】在2月23日教育召开的通气会上,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副司长王定华表示,因“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而选择所谓好的小学初中,并不符合科学逻辑,不值得宣传和推广。他说,这句话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忽悠。


  此次教育部一口气挑明了诸多中小学教育的弊病:“占坑班”、择校费、小升初问题、小学生负担重、乡村教育资源差等等,这些问题大家有目共睹,而一句“‘不能输在起跑线上’是一种忽悠”却引来遐想无限。  “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到底忽悠了谁?虽然教育部并没有明显针对的对象,实际上却是在暗示家长们的不理智。“在我看来人生是长跑,起步早晚并不能决定一个人的一生发展”,王副司长的此番话固然是肺腑之言,但同时我也相信,大多数父母看着自己的孩子承受着如此之大的压力也是于心不忍,所以“忽悠”之说虽然道出了父母们和教育的痛处,却起不到止痛的效果。
  教育部敢于直面自身的问题当然也是勇气可嘉,然而套用范伟的一句台词:“昔日叱咤风雨的大忽悠,如今怎落到这步田地”?家长们固然是上当了,上了谁的当?实乃当今教育的大当!每况愈下的想象力和活力,水高船长的压力和威慑力,孩子们没有的选择,家长们更没有的选择,如果这真是忽悠,那也是现状胁迫下的走投无路。
  如此,可见当下的基础教育也是被忽悠的对象。他们看到了问题,却无法解决问题,更不能发现究竟来源于何处,这反倒让教育部忽视了自身的责任。一方面,“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紧张感源于现实生活的重重压力,另一方面,这与当下大行其道的应试教育制度也讳莫如深。成绩本身就是一种偏见,而前途之说更是忽悠,在父母们的眼里,“人生的长跑”枪声早已打响,起步早晚虽不是决定因素,却也是重要影响因素。因此,“忽悠”一说本身更像是忽悠之言。
  王副司长认为,“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从而选择所谓好的初中,好的小学,乃至好的幼儿园,虽是一种可以理解的家长心理,但它并不符合科学的逻辑;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很多时候是培训机构的一种宣传语,不值得进行大肆的宣传和推广”,很多时候这是培训机构的宣传语,很多时候这也是当下教育的 “宣传语”,也是家长们的口头禅。教育部在警示家长们不要被忽悠的同时,本身应当更给力,尽好自己的职责,抹去这条功利化的起跑线。

sumaut 发表于 2012-3-25 21:32:34

学习了,谢谢。

wangzhx 发表于 2012-3-25 21:48:12

{:soso_e179:}.说的很有道理,学习起来,争取做个好妈妈

flora602 发表于 2012-3-25 22:13:13

wangzhx 发表于 2012-3-25 21:48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说的很有道理,学习起来,争取做个好妈妈

当上了妈妈,学习不止啊

xinxin妈 发表于 2012-3-25 22:37:59

有几点做的不好,面壁去

端妈 发表于 2012-3-25 22:51:27

学习了,谢谢楼主分享

青青子衿 发表于 2012-3-26 11:21:23

8、在孩子朋友面前,父母不要讲孩子的过错;
这点女儿已经说我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怎样做一个好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