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米和1厘米究竟是多长?
本帖最后由 无限循环小数 于 2012-3-31 19:54 编辑女儿最近在学习长度,刚学厘米、毫米、分米以及米的概念和换算,感觉有点混。所以我查找了部分资料,想来也发主题上来,大家给予指导。
小学数学中有关量的概念大致有六种:时间、长度、容积、重量、面积、体积。并且按自身的难易程序排序,大致就是一年级学时间、二年级学长度,三年级学容积,四年级学重量,五年级学面积,六年级学体积。(人教版、苏教版和北师大版各有不同)
在数学世界里,量可分为两大类:离散量和连续理。离散量是不能分割单位大小的量,如苹果的个数、铅笔的个数、书的本数等等。反之,连续量是能够分割单位大小的量,如长度、时间、周长、面积等等。从这两个概念可以看出,我们首先接触到的是离散量,然后是连续量。
我们在指导孩子之后,要告诉他们学习这些内容的必要性,如果连为何而学都不知道,仅靠死记硬背真的很痛苦。由于低年级的孩子总是对年龄、家庭、身高、体重等切身问题比较感兴趣,所以可以利用这一点引起孩子们的注意。
另一方面,指导这部分内容之前,还要经过一道重要的程序——估量。亲自测量固然重要,但孩子们在拿起工具测量之前一定要让他大约估量一下,更有助于强化量的概念。
我们现在再回到题目,1米和1厘米。其实学习长度单位时,我感觉最重要就是实践。我们父母应首先充分理解长度的含义和相关背景知识,然后再和孩子一起进行实际操作,大部分的孩子都非常愿意学习这个单元。
我们孩子学习长度单位时,一般最先接触到1厘米的概念,然后才接触到1米的概念。课本中是这样定义的,1厘米:量尺中,每个数学间隔就是1厘米。100厘米就是1米。
事实上,这样的概念并不符合数学的真正意义,只适合于小学二年级孩子的水平。而孩子从小接受这样的概念,难怪到了高年级,每当被问到1米是多长时,也只能回答1米就是100厘米。如果被追问1厘米有多长时,恐怕会拿起尺子说:就是这个间隔的距离。与米相比,厘米属于小的单位,所以过去安排课程时,把厘米的概念摆在米之前,但从完整的数学体系来说,我们应先学米的概念。因为,1厘米是1米的百分之一,厘米是centimeter=centi+meter(米),centi有百分之一的意思。其他像century(100年)、 cent(1美元的百分之一)都用了cent这个字首。汉学“厘”同样是百分之一的意思。因此,我们首先得知道1米有多长。科学家将1米定义成“光在真空中行进2亿9979万2458分之秒的距离。我们难以想象光在这么短的时间内究竟先进多少距离,但父母们必须知道这些背景知识,孩子们到了高年级以后也需要掌握这些较为科学、准确的概念。1毫米(MM):1米的千分之一。(mili千分之一的意思)。1厘米(CM):1米的百分之一。1分米:1米的十分之一。(deci十分之一的意思)。 1千米:1000个1米的长度。(kilo即1000的意思)那我们该如何帮助孩子们理解这些概念呢。第一阶段:比大小。把两支铅笔放在一起,要看出哪个长哪个短。孩子们一旦把长度相似的物体放在一起猜测长度就很容易出错,因此反复练习几次,就能帮助孩子形成稳固的长度概念。第二阶段:理解长度的必要性。为了更准确的表示长度,人类制订了非常准确的长度单位。这些单位已经约定俗成了。第三阶段:认识长度。记得告诉孩子量尺上所标示的厘米不一定就是准确无误的厘米值。第四阶段:熟能生巧:最需要我们父母来辅导就是这个阶段。最好是让孩子拿着50CM的尺子把家里的东西通通测量一下。重要的是,我们刚才提到的,先估量一下,再进行精确的测量。为此,我们可以给孩子列出需要测量的物品列表,然后把预测长度和实际长度记录下来。这种方法对形成长度概念非常有帮助。但是有一点需要注意哟,要告诉孩子测量的时候要将物体的一端必须放在0CM刻度上。我们父母平时多多和孩子一起操作、测量,相信孩子们肯定能学好这部分内容的。此外,孩子到小学二年级时应该知道1厘米和1米的大概长度。举个例子,1厘米约等于小孩小指的一个关节的长度,而1米约等于孩子伸开两手臂的长度(不算手掌)。 什么意思?也没个介绍? 不太明白,支付后是看文字还是下载看视频。
sumaut于2012-3-30 11:03补充以下内容:
谢谢,头几天孩子的作业里正好有这样的题,我还合计怎么和孩子讲呢。 是什么,谁下了,说说看 让孩子结合自己的实际量量看啊,我觉得自己实践记忆才最深刻. 我就拿了尺子指给孩子看,然后记住1米=100厘米就好了啊,小学的孩子需要了解那么多吗? 哈哈,今天女儿数学老师带孩子在课外上了一堂课,让孩子用脚步丈量了一千米,一百米到底是多少。十分的好,实践与理论一样重要。 教室外的课堂是孩子最喜欢的 我家孩子学这个时候也很糊涂。最后是靠死记硬背些,如:量课桌,量操场,量火车跑的距离各用什么单位。是不是过早地引入这个教学有点早啊。似乎我们到现在空间,距离感觉也还没有建立起来,尽管考试是应付过了。 带孩子实际测量就可以了 实际测量一下比死记硬背效果要好。。 这个.... 感觉分别找个实际的参照物就好了. 而长度单位“米”的来源如下:
国际单位制的长度单位“米”(meter,metre)起源于法国。1790年5月由法国科学家组成的特别委员会,建议以通过巴黎的地球子午线全长的四千万分之一作为长度单位──米,1791年获法国国会批准。为了制造出表征米的量值的基准器,在法国天文学家捷梁布尔和密伸的领导下,于1792~1799年,对法国敦克尔克至西班牙的巴塞罗那进行了测量。1799年根据测量结果制成一根3.5毫米×25毫米短形截面的铂杆(platinum metre bar),以此杆两端之间的距离定为1米,并交法国档案局保管,所以也称为“档案米”。这就是最早的米定义。
由于档案米的变形情况严重,于是,1872年放弃了“档案米”的米定义,而以铂依合金(90%的铂和10%的铱)制造的米原器作为长度的单位。米原器是根据“档案米”的长度制造的,当时共制出了31只,截面近似呈X形,把档案米的长度以两条宽度为6~8微米的刻线刻在尺子的凹槽(中性面)上。1889年在第一次国际计量大会上,把经国际计量局鉴定的第6号米原器(31只米原器中在0℃时最接近档案米的长度的一只)选作国际米原器,并作为世界上最有权威的长度基准器保存在巴黎国际计量局的地下室中,其余的尺子作为副尺分发给与会各国。规定在周围空气温度为0℃时,米原器两端中间刻线之间的距离为1米。1927年第七届国际计量大会又对米定义作了严格的规定,除温度要求外,还提出了米原器须保存在1标准大气压下,并对其放置方法作出了具体规定。
但是使用米原器作为米的客观标准也存在很多缺点,如材料变形;测量精度不高(只能达0.1μm)。很难满足计量学和其他精密测量的需要。另外,万一米原器损坏,复制将无所依据,特别是复制品很难保证与原器完全一致,给各国使用带来了困难。因此,采用自然量值作为单位基准器的设想一直为人们所向往。20世纪50年代,随着同位素光谱光源的发展。发现了宽度很窄的氪-86同位素谱线,加上干涉技术的成功,人们终于找到了一种不易毁坏的自然标准,即以光波波长作为长度单位的自然基准。
1960年第十一届国际计量大会对米的定义作了如下更改:“米的长度等于氪-86原子的2P10和5d1能级之间跃迁的辐射在真空中波长的1650763.73倍”。这一自然基准,性能稳定,没有变形问题,容易复现,而且具有很高的复现精度。我国于1963年也建立了氪-86同位素长度基准。米的定义更改后,国际米原器仍按原规定保存在国际计量局。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70年代以来,对时间和光速的测定,都达到了很高的精确度。因此,1983年10月在巴黎召开的第十七届国际计量大会上又通过了米的新定义:“米是1/299792458秒的时间间隔内光在真空中行程的长度”。这样,基于光谱线波长的米的定义就被新的米定义所替代了。
实际上,米是被定义为光在以铂原子钟测量的0.000000003335640952秒内走过的距离(取这个特别的数字的原因是,因为它对应于历史上的米的定义——按照保存在巴黎的特定铂棒上的两个刻度之间的距离)。同样,我们可以用叫做光秒的更方便更新的长度单位,这就是简单地定义为光在一秒走过的距离。现在,我们在相对论中按照时间和光速来定义距离,这样每个观察者都自动地测量出同样的光速(按照定义为每0.000000003335640952秒之1米) 。没有必要引入以太的观念,正如麦克尔逊——莫雷实验显示的那样,以太的存在是无论如何检测不到的。然而,相对论迫使我们从根本上改变了对时间和空间的观念。我们必须接受的观念是:时间不能完全脱离和独立于空间,而必须和空间结合在一起形成所谓的空间——时间的客体。 嗯,不能只靠读,还要实践!!!! 恩,学习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