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ci29 发表于 2012-4-5 15:39:34

请教high5和各位牛爸牛妈,怎么看待Narrow Input

在我发的一个贴中转的漏屋老师的一段话,我觉得挺有道理的。但我在别的地方也发时安妮鲜花有一个回复是不赞成少儿Narrow Input 。我也觉得有点迷惑,秉着兼听兼明,请问问咱爸妈网的high5版和各位牛爸牛妈是怎么看法。下面是漏屋老师的话和安妮的回复。
另外,这样引用不会给删贴吧。
漏屋:把输入材料限制在一个较窄的话题范围内,效果明显要比涉及面宽要好。原因是窄范围题材的材料比较容易利用很高的熟悉度帮助增加理解性并保持很高的连贯性,从而能集中力量提高听的能力。当整体能力达到一定高度时,再拓宽题材范围。开始时一旦着急拓宽题材,很快会降低可理解度同时造成时间浪费。

安妮鲜花:这就是一个评价标准的问题。成人学习角度中间的过程越短越好,所以讲求窄范围内的输入自然会带来相应的输出,这符合我们多年来学习模式的心理。

但是如果观察儿童语言学习的规律,母语发展中是不是从小都限制他们只听些什么?是不是如果只听限定的那些内容,有的孩子就可以把说话的时间从目前的一岁多提前到半岁?这个提前的价值在哪里?

所以,当我们评价任何一类资源的时候,其实都是体现成人的评价标准。就好比我,推荐的原汁原味的自然语境下的资源,不强调立竿见影,但是强调积累阶段的广种,这就类似于婴儿期前一年多的语音输入积累阶段。我们英语前1000个小时的积累就属于这种广种时期。

而薄收的阶段,其实是孩子把很多语言和自己目前的现实情况结合之后的输出和反应。这些内容可能只占广种内容的几分之一。但是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辨音能力的积累会对日后的情境对应产生直接的价值,理解自然而然地形成。如果没有前期的积累,可能听简单的内容还要复读。而如果前期听力辨音能力强的,一两遍就记住了。先看校车后看粉红猪之后的差异,都反映了这样的现实。也因此,我从来不建议几岁的孩子一定要看什么,孩子自己 想要的就是最好的素材。

一种方式对一种结果最直接,但是对于整个儿童的语言发展是不是效率最大化,这是两个问题。如果我们真是非常直接的追求那种立竿见影的效果,很多方式都可以。过去的背诵、复读应该也是限定在一定范围内的输入然后直接要输出效果的直接方法。目前,用原汁原味的内容代替那种教学素材,其实原理是一样的。说到底,是追求学习的效果。

但是孩子的英语启蒙,就是语言本身,当他具备了足够的听力辨音基础,有了一定的听力理解能力的时候,今天不输出,明天你给他放到一个有互动机会的环境中,他很快就可以实现大范围的输出。这个期限,不一定比前期能输出一些内容的孩子长。

大家,需要的是前期能输出一些?觉得这是效果的体现?还是需要地基牢固,上面直接起高楼?要前者,把范围放窄,家长心花怒放。要后者,细水长流,不知不觉中孩子和母语的孩子差距不多。




ceci29 发表于 2012-4-5 15:45:28

本帖最后由 ceci29 于 2012-4-5 15:45 编辑

我觉得婴儿学话时期一般接触到的语言是属于Narrow Input ,因为妈妈和孩子说的话不外乎吃喝拉之类的,还有家里一些简单的实物名称,而不是让孩子置身于繁多的、各种复杂的语音,孩子也是从熟悉的语音、情形动作中去自然习得语言的,所以在这方面我觉得漏屋老师说得比较合理。

lalala 发表于 2012-4-5 15:47:44

我不是专家,我个人觉得,孩子小的时候,兴趣重要,如果Narrow Input,孩子会反感,不容里成功.大的孩子开始学Narrow Input会接近成人,能使用.

qinbaoba 发表于 2012-4-5 15:49:50

我周6 的公益讲座正好要拿这个做例子讲一下的,欢迎前去交流

ceci29 发表于 2012-4-5 15:58:06

其实我觉得Narrow Input 也不是面很窄的,就象刚开始一部动画连续剧,我引用漏屋这句话在这个贴: 粉红猪小妹的优点 http://www.ebama.net/thread-62549-1-1.html   但安妮的意思好象是给孩子一大堆动画随便看听来磨耳朵。
另外,这是漏屋完整的话:
把输入材料限制在一个较窄的话题范围内,效果明显要比涉及面宽要好。原因是窄范围题材的材料比较容易利用很高的熟悉度帮助增加理解性并保持很高的连贯性,从而能集中力量提高听的能力。当整体能力达到一定高度时,再拓宽题材范围。大家根据自己的喜好和手边接触到的材料,集中听一个或几个人声音的,同一题材和话题的讨论等。另外这样做对听力障碍之一的knowledge/cultural bank也先容易避免,同一话题对此要求低和容易逐步建立与就这一话题相关的knowledge/cultural bank。开始时一旦着急拓宽题材,很快会降低可理解度同时造成时间浪费。    
     具体来说:比如有人喜欢听新闻,就应该在这一段时间集中依靠不断听新闻来提高听力水平。喜欢看原版电影或连续剧,就集中看一套剧或同一风格的电影。如果有一套适合的听力教材,也是就集中学一个而不要同时接触太多的。

瑞希妈 发表于 2012-4-5 16:09:51

非常有道理

wwwchem 发表于 2012-4-5 16:10:32

还是让孩子多听故事,多听音乐,多动手画画是正题

海阔天空的飞翔 发表于 2012-4-5 16:12:00

应该存在精听与泛听的效果上吧,感觉2种同时存在应该都是相互影响,有百利而无一害的。

flora602 发表于 2012-4-5 16:13:19

我觉得不需要在乎是wide还是narrow,关键是看宝宝的兴趣,只要有兴趣就是王道阿

lieben 发表于 2012-4-5 16:14:21

先不说英文,说母语。孩子们在读书以前,母语究竟是怎么学的呢。如果纯靠家长平时的对话,内容范围也是很窄的吧,为什么我们要给孩子读绘本呢?不就是为了开阔孩子的眼界,提高孩子的听力词汇量吗,而且这个词汇量的提高是还是潜移默化的。读中文绘本的时候我们是局限一个题材过吗?其实因为是母语,所以我们有一种感觉,孩子必定是听得懂的,但实际上即使是母语孩子也是听不懂的,是听了很多很多以后才听懂一点的。而家长即使想到这点,会去局限给孩子灌输一个方面的知识吗?我们依然不会这么做。所以对于英语,我们也没理由这么做,说英语和说中文本来就都是一样的。

lieben 发表于 2012-4-5 16:23:50

ceci29 发表于 2012-4-5 15:58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其实我觉得Narrow Input 也不是面很窄的,就象刚开始一部动画连续剧,我引用漏屋这句话在这个贴: 粉红猪小 ...


其实我觉得这就是学英语还是自然英语的区别。如果为了某种目的去学英语,比如一些大龄的孩子,那narrow的效果肯定比较好。见效快,只要孩子愿意没什么问题。但小孩的家长更希望孩子是自然习得英语,小孩有的是时间泛听,小小孩的家长也没有那么多成绩的压力困扰。让孩子听得越多,孩子就越有条件自己先吸收自己喜欢的内容。这样孩子的兴趣点也会很多,更容易大量吸收内容。而如果家长先排除筛选了内容,孩子就只能局限在这个框里,很难发掘更多的兴趣。可能输出要比泛听的孩子来的快,但可能很长时期都只愿意听听得懂的这部分内容。而其他内容吸收的会慢。

high5 发表于 2012-4-6 02:44:29

谢谢你的这个话题,去前些日子刚和论坛里的 ttt 同学探讨过。

先说漏屋先生说的Narrow Input, 这个理论应该不是漏屋提出了,是西方的某位语言学家的理论,只是实在记不得是哪位了。
Narrow Input的意思,是就某个主题,在一段时间内集中输入。 我举几个国外幼儿园和小学的例子,当然这些都是母语教学。

幼儿园教学(2-3, 4-5)的这种。 采用的主流教学模式就是主题式教学, 这个在我的日志中应该早就介绍过, 如果上网,可以找到N多这样的资料。 所谓“主题式”教学,就是每个月或是每周选定一个主题, 比如,本周主题是color, 那么,本周所有的活动,阅读的绘本,手工活动,儿歌歌曲,甚至户外的游戏都会和这个主题相关。 他们在设计教学活动的时候,会参考哈佛教授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 会在
1.语言 (Verbal/Linguistic)   2.逻辑 (Logical/Mathematical)   3.空间 (Visual/Spatial)   4.肢体运作 (Bodily/Kinesthetic)   5.音乐 (Musical/Rhythmic)   6.人际 (Inter-personal/Social)   7.内省 (Intra-personal/Introspective)   8.自然探索 (Naturalist,加德纳在1995年补充)
来设计各种各样的活动,所有活动都是围绕着color 这个主题展开。

这样做的好处是,主题的词汇,语言会在各种活动中被不断的重复,加强。 比如,先唱一首有关颜色的儿歌, 然后再做有关颜色的游戏,接着读几本和颜色相关的绘本故事, 之后观察自然界都有那些颜色, 接着再做一个颜色的手工,还有颜色混合的实验。。。。主题不变,活动丰富多彩。 孩子在这么多新鲜的活动中绝对不会感到枯燥无味,而其活动的最终目的,都是一个,就是将颜色的概念传达给孩子。


再来看一个小学的例子, 小学老师也会根据教学大纲要求,设计主题式的教学。 比如,讲解Frog and Toad 这本书,老师就会设计各种活动来围绕这个主题展开, 跨越多个学科。 比如,语文就是读这本书,拓展阅读包括同样有关青蛙的故事和相关的information books。 同时带入fiction and non-fiction 的不同。 科学会要求孩子观察青蛙和蟾蜍的区别是什么,青蛙的生长过程life circle 是什么, 再引申还能涉及到池塘生物。。。。社科上可能会设计动物和环境,还能带孩子外出观察学校周围的池塘小溪的生物生存环境。观察随手丢垃圾对生物生存环境的破坏。 数学上,也能和这个主题联系上。 艺术课程更是有很多和主题相关的活动。

好了,大家可以清楚的看到,主题教学,其实就是Narrow Input的一种形式。 这里的Narrow并不是去限定一个很窄的范围,或者是只给孩子灌输知识,而是就主题来拓宽孩子的视野。
当然,说了这么多,都是母语国家孩子的活动,对我们学习外语有什么借鉴呢?

大家想一下我们从孩子出生, 跟孩子说的话,我们自己觉得没有主题哈, 其实主要还是集中在孩子身边每天接触每天看到的事物上。 等孩子再大一些,我们会找来适合孩子1-2岁读的绘本故事,其实也是主要集中在孩子的日常生活方面。 然后才是慢慢的扩展的。 当然,家庭的母语环境是非常强势的,除了孩子睡觉,每天应该都处于母语环境中。 相对来说,孩子的英语环境就有限了。大家可以看看,比较,那种方式的效果更好一些哈。 比如:

1,随手拿一本春天的书给孩子读 vs. 现在是春天了,集中给孩子读和春天相关主题的书籍,出去找春天,回来做春天的活动。
2,看孩子的兴趣挑什么书就读什么书 vs. 当孩子对某个主题兴趣高的时候,适当的给孩子找来相关的主题的各种书籍, 多了解。 如果有实验,有手工,有观察,一定带孩子去做,去看,去了解,去观察。比如,孩子突然喜欢恐龙了,可以多找几本和恐龙相关的故事给孩子读,也可以将百科全书中恐龙部分的照片给孩子看, 找来恐龙的手工和孩子一起玩,还可以带孩子去自然博物馆看看真的恐龙化石。

孩子无心,家长有意。 这种同主题的活动,会让孩子从多个侧面来了解主题,使主题更加丰富多彩,更具兴趣。 咱们论坛的ttt111同学就在做着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那就是将他在论坛和网上收集到的资料,建立起一个大的资料库, 可以根据主题来查找。 他在资源版已经发布了几个主题的分级阅读资源。 这个资料库他还在建设当中,我看到第一眼的想法就是,这种资料的规整,对孩子阅读,尤其是大童进入英语,是个很好的帮助。

大童,与其分级读物零散的读(亲子共读也好,自主拼读也好), 不如由主题带动,一个主题,10-20本书, 不仅读了书,还可以对这个主题有个很好的了解,和主题相关的词汇,句式,不同的说法和运用会多次出现。 这对于外语学习者来说,无疑是很有帮助的。 主题词汇,一回生,二回熟,多看几遍,不久记住了。 如果再设计一些主题相关的词汇游戏,和其他的游戏活动, 用起来效果会更好。

其实, 绘本俱乐部的绘本阅读和拓展,就一个绘本,或是几本同主题绘本的阅读和拓展,还有禅性文心带来的英文绘本创意教学, 其实是一样的意思。
趣味英语版的主题活动,在主题下的各种手工,科学实验,也是一个道理。

当孩子对某个主题有了非常丰富的了解之后,孩子会更加乐意输出谈论这个主题。

high5 发表于 2012-4-6 03:08:08

ceci29 发表于 2012-4-5 15:58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其实我觉得Narrow Input 也不是面很窄的,就象刚开始一部动画连续剧,我引用漏屋这句话在这个贴: 粉红猪小 ...

”Narrow Input“ 这个词容易让人望文生义,从而导致误解。

漏屋的理解是完全正确的
1, 主题确定,将题材给一个限定,但不限定资源的量。
2, 同一个人的讲演,或是书籍。
      比如,大家可以看到,为什么英语书籍中, 在桥梁书,和初级章节书这块,有大量的系列书籍。 MTH 作者现在出到40多本,还在写。 其他的书也是成套的, 为什么呢?

美国最好的公立大学 弗吉尼亚大学,就将全美出版的绘本,按主题建立起了一个数据库,任何人都可以上去搜寻(和ttt111 同学做的是相同的事情哈)。幼儿园和小学老师要设计主题教学的时候, 就可以利用这个数据库,查询绘本资料。

judy110488 发表于 2012-4-6 08:03:37

目前我宝贝还在看peppa pig,还没有收获很多

88166877 发表于 2012-4-11 02:19:20

这个话题收藏着

woailala 发表于 2012-4-11 13:02:53

归归,好理论啊。我家现阶段就是多跟读多看绘本。没考虑那么多理论呢。

waiwwlonglong 发表于 2013-3-25 11:04:47

学习了{:soso_e163:}

逃离神庙 发表于 2013-3-25 11:08:24

wangning2004 发表于 2013-3-26 00:33:41

的确如此。不过这对导者的要求也是非常高,需要提前做大量工作。

lmjcle 发表于 2013-3-27 10:22:11

发现我经常歪打正着,最近正在做这个事,当然精泛是结合的,不会只强调一样

原来还有名堂的,还有人在前面探讨过了,网络真是强大啦……

cheery 发表于 2013-4-11 11:35:26

好帖啊,这个问题正在困扰我,还打算发帖呢

王涵优妈妈 发表于 2013-4-11 12:05:46

好吧,我又做了一回文盲。

广州帅名妈 发表于 2013-5-22 14:49:21

每天都学习一点,进步一点

lilianna917 发表于 2013-5-22 15:08:24

其实我觉得安妮强调的不是NARROW INPUT是对还是错,她可能强调的是孩子本身的兴趣,和语感的培养。
不过想要输出效率,NARROW INPUT的确是很快的。

荔枝蜜a 发表于 2013-12-6 13:01:09

看看,还没有啥结论发言!

杰夫韵喆 发表于 2014-6-24 16:23:55

本帖最后由 杰夫韵喆 于 2014-6-24 09:34 编辑

如果我没有记错,narrow input是接近半个世纪前的美国佬整的东西,是一种语言学习理论的假设。
当年在课堂上我的老师不过花了3分钟介绍这个很简单的东西,可以算是常识了。
怎么国内这么多父母把这个简单的假设当作“神理论”一样?
难道国内英语教学水平总体不高,“砖家”们总要拿一些概念玩一玩?既不要神话某个理论假设,也不要神话某个学者,OK?

“输入假设”原是美国语言学家Stephen Krashen提出的五个第二语言习得假设之一,后来也泛指这五个假设。Krashen及其理论在英语国家里的确有很大影响,但是且也是受到大量和猛烈质疑的!其输入假设遭受的质疑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1.该假设不是来源于经验事实的收集。仅这一点,就基本上把这个假设永远钉在“假设”的柱子上了。
2.该假设无法用经验事实证明。Krashen提出的“内在获得/直觉把握”几乎不具有可检测性。

那么,Krashen的理论在实践中又是怎样呢?1990年代,Krashen搞了一个第二语言教学实验,叫做whole language program,具体情况我不太知道,因为语言学不是我的专业,但是Krashen整的很过分,我不得不记住他的大名——他居然在实验中抛弃语法和一些东西。也许他走得太远,众叛亲离,这个实验被证明是彻头彻尾的失败,在加州的家长们排队请愿的呼喊声中灰溜溜收场。

Krashen的理论引人的地方有两点:1.他强调练习量可以减少。这迎合了一些人的偷懒和投机心理。2.其理论非常符合人们的直觉感受。但是,研究不是玄乎乎的东西,一切是要铁板钉钉的真实证据的。

国内部分家长教师对学习方法很饥渴,或许输入假设他们很新鲜,也有一定的参考和实用价值。但是,这个东西本身不值得被神话和泛化。

任何理论假设,即使有其价值,一旦被神话泛化,指导实践中的价值就受损了。“教条主义”不可不防。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请教high5和各位牛爸牛妈,怎么看待Narrow Inpu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