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回顾了婴儿期、幼儿期的家庭教育,今天展望的是小学低年级。这个纯属纸上谈兵,有待完善。
小学小学=少学少学,小小的学。那么,基调就定下来了,以玩为主。但是考虑社会现状,适当向现实做一点妥协,修正一些,就成了玩为主,少学而精。
玩,主要是身体锻炼、游山玩水、修心养性。身体锻炼包括体育课以及培育一两种运动项目作为特长,比如球类、田径类等。游山玩水包括延续婴幼儿期的内容,但是逐步走向深度,玩的量不减,玩的深度要提升。修心养性主要是培养内在素质,比如琴棋书画、舞蹈等,选择一个作为主要项目。这个阶段如果不看重这些,到下一个初高中的应试阶段,基本是不会有良性循环的了。
少学而精,主要是在前者的基础上,用兴趣、习惯去把握课程。小学阶段的课程,是人生的基本常识储备,不需要如何认真地学一般就能掌握,考分不做评估标准。有兴趣就能充分利用课堂时间融会贯通,有习惯就能成为一种本能,有这两项就能成为效率。个人认为,不被老师批评或者少被老师批评就可以接受,中庸即可。精的地方在于阅读和英文。把题海和无效的重复时间,腾挪出来搞阅读和英文,先行一步,打下语言、生活的最大基石,同时也为后期的作文、英语的应试铺平道路,为下一阶段的轻松循环积蓄一点初能量。
阅读搞好了,受益终生。用阅读量小对人的各个阶段影响去做反面教材即可。就拿我们大家普遍望而生畏的作文来说,与其到后期死命背范文填坑用优美篇章美言美语去拼凑作文,自身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即便不喜欢,至少也是不怵作文的。这是完全不同的两个层次。心理层面上占据极大的优势不说,腾挪出来的时间也可以搞些实践类的活动,并且在老师的眼里,两者的能力完全不同。
英语搞好了,短期的受益还是明显的,比如应试英语和高校生活交流,开拓一些较高的交流层次。至于以后生活英语用得到用不到,那谈之甚早。
这两点,应该来说,比小学课程、初高中课程甚至大学课程都要有用得多。生活其实很简单,专业能力是啥能力?有百分之几的人最后还一辈子做着和基础学科紧密关联的工作呢?数理化等等,有几个人觉得初高中大学学的知识还会被记忆起?但是阅读深度广度以及英语口语能力,效益会延续一辈子,是生活基本能力。
因为孩子成长的各个阶段的侧重点不同,从出生后到工作这段时间,真正能打好生活能力基础的,其实反而是小学阶段。放弃小学阶段能力的培养,而全面妥协应试教育,是最大的失败,而不是虚荣心上的满足所能对等得了的。
所以,小学阶段,侧重点在于培养生活基本能力:身体锻炼、游山玩水、修心养性、少读而精。这几点做到了,孩子的后续生活质量自然提升,人生高度也比较高。
我的家庭教育观,婴儿编、幼儿编、小学低年级编三编至此结束。只是个人的一点认识和看法,指导的是本人的日常家庭教育,这也是和幼儿园弃公就私、小学择差校等做法和想法相一致的。考虑初高中阶段只能回归应试教育,所以只能寄希望在这三个时期,尽量以我为主,不为世俗所惑。也希望通过这样的用心,让孩子早熟些,心理成熟年龄适当提前,以弥补初高中应试阶段可能的停滞。
该贴已经同步到 93776940的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