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商实战:孩子们的碰撞(二)
这个二,先写点什么,我理理思路。 先从运动会开始吧。运动会活动项目:夹豆,飞毯,分类,跨栏,四项。
最令人担心的就是夹豆,她用筷子不好,慢慢夹还行,如果是比赛,呵呵,笑而不语了。
最没问题的应该是分类,玩了无数次的东西。
谁知道真正上场了,最有问题的反而没了问题,可以用手捏。最没问题分类,反而耽误了时间,不知道为什么。
比赛规定:每组8人,前3人有奖。
毫无悬念的,芽芽成绩不理解,可能是最后一名,时间全耽误在了分类上,不知道哪里出了问题,导致她直接最后一名。虽然芽芽是最后一名,远远观望的我,看到孩子很坚定的跑完了全程,很坚定的继续了跨栏的比赛,并且告诉我说:妈妈,最后一个栏是我双脚蹦过去的。能够在失利的情况下坚持跑完全程,这个过程,已经是莫大的收获,何必还要在意有没有得奖呢?孩子是值得鼓励的。况且,芽芽在班里的小朋友要小上半岁甚至一岁。在幼儿园小两个月也很明显,何况是小半岁呢?去运动会的时候,不是早变料到了吗?当预料变成了事实,也还是会酸溜溜的,唯一让我坚定信念的就是孩子会跑完全程,一定可以坚持跑完全程,跨栏不是问题。一度我担心跨栏跨不过去。
当小朋友们都开始炫耀着自己的战线,自己的礼物,芽芽只有空空的失落,芽芽紧紧的低着头,内心也很酸楚吧,谁都想当第一名的,但是第一名只有一个啊!小朋友们安慰芽芽:别难过,你还小,下次就是你的了。这些老套的安慰人的话,没有任何能量,虽然他们是好意,这些话里,无时无刻不是一种高高在上的口吻,这句话不是出于理解和宽容,而是出于一种优胜者的心态。如果同样一个没有得奖的小朋友,会不会安慰孩子说别难过,你还小,下次就是你的了?我想不会吧?他们是有同理心的,不多说了,我也不能免俗,因为我也会按常理出牌。那一天,我和芽芽在一起,我们一起听着这样安慰人的话,大人们通常都是如此安慰孩子的,所以孩子也就学会,分明就在那一天,我听到那句话里的刺耳,那么的令人心酸,恐怕孩子们受这种打击真是受多了。芽芽都快要哭出来了。本来不是什么大事,本来比赛结束,在围观的时候心态都还很淡然,为什么听到这两个小朋友的这样的话就受不了了?看看这句话本身的魔力吧,就是完全的打击了孩子的自信心,你不行,你得不了奖,完全都是否定的句式。切莫不可一错再错啊~~
晚上在家,上午经历了运动会失利,下午经历了公园大战,晚上我一直琢磨着,这事该怎么跟孩子谈谈。可乐哭了,可乐妈妈第一反应就是芽芽动手了,因为之前有这个教训,而我就反应不过去,我还感觉很莫明其妙,我还感觉是可乐吵不过芽芽气哭了,但是妈妈的感觉都是很灵敏的。这件事,也告诉我一个询息,如果不采取有效的引导,继续放任的话,我想后果是我最不想看到的。
芽芽,妈妈想跟你谈谈。
什么事?
今天下午在公园,你捏可乐的事。你们班,你最讨厌的小朋友是谁?NAY还有LZH。
为什么你很讨厌她?因为她老打我。
你很反感她打你是吗?如果你不能规范自己的行为,老是打可乐的话,那慢慢你就会变成可乐嘴里的NAY,可乐会说:我不喜欢芽芽,我不喜欢跟她一起玩,因为她老打我。(这是一个同理心)你愿意这样吗?不愿意。
妈妈,你和爸爸会不会也打起来,也不能规范自己的行为,然后妈妈一个家,爸爸一个家。(我想起了窗边的奥利弗这个故事,讲述的是的离异家庭的孩子,妈妈一个家,爸爸一个家。看来孩子也很疑惑,也很害怕啊)我告诉她说会啊,如果我们不能规范我们的行为,那我们是不是也吵架了,打架了,看咱家什么东西随便就摔,拿起来小电脑就摔了,拿起来桌桌就摔了?那咱家还有家吗?要是我们继续这样不规范自己的行为,我们就该妈妈一个家,爸爸一个家了。因为我们规范自己的行为,所以我们不吵架,我们就会很相爱,咱们就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你以后也规范自己的行为好吗?这个就叫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你不喜欢的东西,就不要拿给对方,比方说你不喜欢NAY打你,你就先不要打别人明白吗?芽芽点点头。
那还有一句,什么叫己所欲,施于人呢?正好她在吃饼干,我说:就好像你现在在吃饼干,你觉的很好吃,那你就拿出来分享,这个就叫己所欲,施于人,把自己喜欢的东西拿出来跟别人分享,大家都会很愉快的。芽芽听完,马上把饼干拿给我一块。
不知道这样的说教能起多大作用,至少比不引导强吧?
吃饭的时候又是因为第一名,先发勺还是先吃的问题又引发一场纠纷,我说我们知道:事有终始,物有本末,知所先后,则近道理。知道事件先后顺序的人呢就是明事理的人,就是明明德的人。就拿吃饭来说,什么是本末啊!!吃到嘴里,小肚肚吃饱了才是最根本的目的啊!第一名吃跟第二名吃是不是都是吃饭啊!是不是都为了让小肚肚吃饱啊!芽芽说对,所以吃饭的本末就是让小肚肚吃饱,而不是谁第一名吃,谁第二名吃对吧?
妈妈,那排队上厕所,第一名是上厕所,最后一名也是上厕所,所以本末就是上厕所是吧?
对啊!第一名上厕所,最后一名就不叫上厕所了?叫吃饭?哈哈哈,我们都笑了,所以上厕所的本末就是上厕所,而不是第一名和第二名啊。
好像有点开窍了。
吃完饭,芽芽玩着玩着,突然走到我身边跟我说:妈妈,你得给我买个铅笔盒。为什么?因为我跨栏了,最后一个是蹦过去的,所以要奖励啊!看来还在纠结运动会的奖品问题。那么,芽芽,妈妈问你,参加运动会的本末是什么啊?芽芽脱口而出:是运动。对,参加运动会的本末是运动,那么你从头到尾都参加了,你夹豆,你飞毯,你分类,最后还跨栏,而且最后一个栏还是蹦过去的,你已经参加了运动了啊,你已经达到目的了啊!那要不要奖品还有什么区别呢?本末是我们参加运动会,进行了运动,这就是本末啊,知道了这个先后,就是接近了道理,慢慢就会变成一个明明德的人。
或许这句话真正的解释了芽芽的心结,芽芽不再纠结于运动会得奖的问题了,本来她是希望让我买一个给她,做为参加的奖励,达到跟小朋友一样的目的,通过这翻引导,芽芽自己认为没有必要了,也就释然了。能够教给孩子更加超脱的看待一个事物,更加理性的看待事物,本身也是在要求父母进步,只有父母看的问题更深更远,孩子才能有所长进啊!
大战的第二天,我们和可乐又会面了,这次玩的很开心。
我们两个妈妈的感情也更进一步,把话反而说的更开了,都在彼此庆幸遇到了明事理的妈妈,大人之间没有隔合,我们约定,以后孩子再出现了问题,不干涉,让他们自己慢慢总结,慢慢成长。
http://www.ebama.net/xwb/images/bgimg/icon_logo.png 该贴已经同步到 巧笑嫣嫣的微博 “能够教给孩子更加超脱的看待一个事物,更加理性的看待事物,本身也是在要求父母进步,只有父母看的问题更深更远”
{:soso_e179:} 很受启发!谢谢分享! 有心。
{:soso_e179:}
谢谢分享。你那句“就拿吃饭来说,什么是本末啊!!吃到嘴里,小肚肚吃饱了才是最根本的目的啊!第一名吃跟第二名吃是不是都是吃饭啊!是不是都为了让小肚肚吃饱啊!芽芽说对,所以吃饭的本末就是让小肚肚吃饱,而不是谁第一名吃,谁第二名吃对吧?”对我很有启发。我家孩子也总是在这个问题上纠结,总是要争第一名。吃饭的速度很快,几乎都不嚼烂就咽下去了,非常担心他的胃受不了。
本文摘自: 爸妈网(www.ebama.net) 详细出处请参考:http://www.ebama.net/forum.php?mod=viewthread&tid=72971&page=1#pid1762245 “参加运动会的本末是运动”,很有哲理 “参加运动会的本末是运动”跟《第56号教室的奇迹》中的雷夫老师的道德发展六阶段中的第2阶段一样。 从事物的本性理解事物,是哲学思想,不过中国没有出过真正的哲学家 教育孩子真不容易啊 楼主妈妈很用心,学习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