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wman 发表于 2010-8-15 19:53:14

樊正伦养生箴言

本帖最后由 bowman 于 2010-8-15 20:02 编辑

   春天无论男人女人都可以吃乌鸡白凤丸去疲劳,这时百年验方。

   夏天心慌气短,吃点孙思邈的生脉饮,收敛心气。

   秋天吃点秋梨膏利于润燥降气,促进气血内走。

   冬天是进补的好时机,可以吃点六味地黄丸、金匮肾气丸补肾。

   纤维性食物是中国人特有的饮食习惯,也是我们健康的渊源。

   “蔬”菜有“疏通”作用,“荤”字下面就是一个“晕”

   要吃新鲜的粮食才有最旺盛的生命力。

   七情和五脏休戚相关,情绪不好可以调五脏,平肝降逆。

   “勤动脑体不动心”是健康长寿的最佳诀窍。

   药用在不需要的人的身上就是毒,养生不是滥吃药。

  元气不能补,养生就是要把生命过程中的元气消耗降到最小。

  …………

bowman 发表于 2010-8-15 20:06:36

人是天地的产物,养生首先要遵从天地自然的法则

  一个人,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是'九窍不通一窍通’,肚脐跟妈妈通着,其他的窍全关闭着,一旦落生,一窍不通九窍通。”“窍”是什么?“窍”是人体精气和自然界交通的通道。当你一落地,“哇哇”一哭以后,你自身的气,就和天地之间构成了一种特有的相关性。

  中医学始终是建立在人和自然和谐的前提下,如果离开了人和自然的和谐,就没法谈中医学的养生。中医学不是把人看成孤立的人,《黄帝内经》开篇就讲:“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人是天地的产物,老子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按照《道德经》的观点,在地球、宇宙没有形成之前,是一种混沌无面目的“一”的状态,这个“一”,不是一个简单的“一”,是阴和阳的有机结合,它是一个阴和阳的统一体。古人所说的“太极”,圆圈中没有划一条直线,而是划了一条等分的曲线,这就是我们中国最古老的圆——太极。这边一个黑点儿,那边一个白点儿,这叫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把这个圆圈拉长了,就是“一”。

  它是以黑白两个鱼形纹组成的圆形图案,俗称阴阳鱼。太极是中国古代的哲学术语,是派生万物的本源。太极图形象化地表达了阴阳轮转、相反相成是万物生成变化根源的哲理。

  太极图形展现了一种互相转化,相对统一的形式美。它以后又发展成中国民族图案所特有的“美”的结构。如“喜相逢”、“鸾凤和鸣”、“龙凤呈祥”等都是这种以一上一下、一正一反的形式组成生动优美的吉祥图案,极受民间喜爱。

  在阴气和阳气的不断运动和变化的过程中,逐渐产生了“二”,形成了清阳为天、浊阴为地的阴阳两极。如果只有阴和阳,没有“三”,是不会有万物的。太阳系里边,火星上有天有地,地球上有天有地,但整个太阳系除地球以外,还没有一个星球发现有跟人一样的生物。为什么?按照中医学的观点,因为它没有“三”。“三”是什么?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地气的上升与天气的下降,构成了一种“运气”的状态,这种运动着的气的状态,是地球上一切生物产生的根本原因。

  《黄帝内经》里讲:“人法天地而生。”什么叫“法天地而生”?就是依照了天和地的状态,构成了人的形象。

  很多北大的孩子问我,说:“老师,人的鼻孔下为什么叫人中?”我说:“大家想一想,一个人,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是什么状态呢?是'九窍不通一窍通’,肚脐跟妈妈通着,其他的窍全关闭着,这时候妈妈就形成了一个保护层,天然的屏障在保护着他。一旦落生,一窍不通九窍通。”“窍”是什么?“窍”是人体精气和自然界交通的通道。当你一落地,“哇哇”一哭以后,你自身的气,就和天地之间构成了一种特有的相关性。

  人的九窍中,口以上的窍全是偶数,口以下的窍,从口到前后阴都是奇数。上边3个偶数,是坤卦,《周易》里面的坤卦;下面的3个奇数,是乾卦。坤在上而乾在下,本来地在下而天在上,而“人法天地而生”,却得阴在上而阳在下,为什么?因为如果上面是天下面是地,上面是乾下面是坤的话,它在《周易》里是“否”卦,“否”卦的含意是不通。而人呢?天在上面地在下面,必须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地气必须升到天上,天气必须降到地下,这时候你才能是一个活着的人,而不是一个死了的人。所以一旦晕倒的时候,老一辈人都知道要掐人中,为什么呢?因为你晕倒了就说明你的地气不上升,天气不下降,你的这个交泰没有了,这个运动着的气不动了。他在这儿一掐,让地气上升,天气下降,你就醒了。这个道理是说,人不仅仅是生活在社会中,人首先是生活在自然中,人是自然界中惟一可以效法天地的最高级的生物。所以中医说人是万物之首,万物之灵。要想讲中医的养生,首先就得把人放到自然界这个特有的环境中来谈养生。

  古人讲气聚则生,气散则亡。用中国文化的观点来说:构建整个自然界的一切物体,构成自然界万事万物的最小物质就叫做气。这个“气”,你到道观里面去看,它的“气”字,上面一个“无”字,下面四个点儿,这是道家所说的“炁”,这个“炁”是个什么含义呢,“无”不是不存在,而是你看不见,下面四个点儿是什么?四个点儿在中国古代是个火,“火”代表的是运动。

  现代物理学把所有的物质分解来,分解去,最后分解的是什么?是夸克。夸克是什么?一团没有质量也没有重量的东西在那不断地动。这和我们中国古代文化中的“气”何其相似!夸克是一团看不见的东西,它是地中海的一种鸟的叫声,天一黑它就“夸克、夸克”地叫,可你根本看不见它,但是它是存在的。

后天的水谷精气是人的生存之本

  人一出生,就从父母那里得到先天的真气,这先天的真气是靠后天的水谷精气来维持的,不以食物加以补充的话,人只能维持7天的生命。

  大家都知道,一个人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是妈妈在保护着他,这时,我们的身体是九窍不通一窍通,这一窍就是肚脐跟妈妈通着。一旦落生,就会变成一窍不通九窍通,肚脐不通了。我们人体所有的窍节和自然构成了一种相互关联的属性。而在这种九窍中最重要的一窍是什么呢?就是口。

  吃饭是人类的第一等大事,所以孔子说:“饮食男女者,人之大欲也。”就是吃饭是每一个人,只要生下来以后,先天就存在着一种本能。吃饭这个问题,是我们在人生中得以生存成长的基础。

  我们人一出生,爸爸妈妈给了我们先天之气,就是我们说的元气或者说真气。这先天之气贯穿在整个人的生命中,但是,如果七天之内没有后天水谷之精气的维持,先天之气就用完了,用完了人就死了。所以,这个元气是靠不断的水谷之精微来维持的,任何一个民族都离不开饮食。中医认为,人的整个生命过程中,除去爸爸妈妈给你的先天之气以外,就不断地需要用后天的食物来加以补充。
筷子和刀叉的区别反映了中西饮食习惯的不同

  我们现在很多书上讲的西方人研究什么食物里有什么成分,含多少维生素、含多少蛋白质等等。那我们中国人到底该怎么进行饮食养生呢?我们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靠的是我们的中医,靠的是我们中国特有的饮食结构。

  饮食是维持生命的基础,但这不是简简单单地摄入,怎样才能使自己的饮食结构更合理是养生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饮食习惯上,中国人有中国人的特点,西方人有西方人的习惯,是不一样的。我们现在很多书上讲的西方人研究什么食物里有什么成分,含多少维生素、含多少蛋白质等等。那我们中国人到底该怎么进行饮食养生呢?我们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在西方医学没有进来之前,靠的是什么?靠的是我们的中医,靠的是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那么要讲吃饭的话,我们来看看中国人的习惯和西方人有什么不同。

  大家都知道,中国人吃饭用一只手,西方人不是,老外在吃饭时得用两只手,一只手拿刀子,一只手拿叉子或者一只手拿刀子,一只手拿勺子,反正他总之两手得左右并用。我们中国人用一只手就可以完成,我们创造了筷子,用它来吃饭。筷子是什么?是两根棍儿,这两根棍儿实际上就反映了中华民族非常重要的一个理念,即“一阴一阳谓之道”的理念。老子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大家都知道,一根筷子是解决不了问题的,一根筷子只能扎,两根筷子给你的时候是合二而一,叫做一双。老子讲:道生一,这就是一,叫做一双;你吃饭的时候,要用筷子夹东西,这时筷子就得一分为二了,此为一生二;还有二生三,什么叫三呢?一阴一阳谓之道,一个动一个不动,动者为阳,静者为阴,这就是三的状态,如果你进入三的状态的时候,无论是芹菜、韭菜还是花生米,全都能夹起来。三生万物,有的人使筷子是上边动,下边不动,有的人是下面动,上边不动,这都是可以的,但如果你两根筷子一齐动,那你肯定夹不起来。

  西方人的思维是一种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中国人不是,中国人看到这面的时候就已经想到了那面,这就是中国人的思维。

  所以可以看到,我们的祖先和西方祖先是不一样的。我们通过我们祖先的事迹传说可以知道,有神农尝百草,这说明我们的祖先,我们中华民族是以农业为主的民族,是以纤维性食物为主的民族。而西方呢,他们的祖先是游牧民族,是以肉食物为主的民族,所以我们看大叉子把那羊一叉,火上一烤,小刀子一削,小叉子一叉,就吃了。

膏粱厚味会导致糖尿病等富贵病

  高血压、糖尿病在中国古代是富贵病,是财主和皇上才能得的病。《黄帝内经》里讲:“膏粱之变,足生大疔。”什么叫“膏粱之变”呢?就是你老吃那膏粱厚味,如果吃这些东西吃得太多了,你就该长“大疔”了,就是长疮了。糖尿病后期不都是那个溃疡吗?实质上这就是中国最早对糖尿病的记载。

  这种饮食工具的差别就反映了我们东方人和西方人的饮食习惯是不一样的。西方人因为几千年就是以肉食食物为主,所以他们消化肉食的能力比我们东方人强得多。我们东方人是以纤维性食物为主的,就像前面论述的,我们如果用那刀子叉子,要想把芹菜、韭菜叉起来是很困难的,而咱们中国人用筷子,芹菜、韭菜全能很容易地夹起来。因此,我们说东方人的食物和饮食习惯是以纤维性食物为主的,而西方是以肉食为主的。但是,现在我们的饮食出现了很多问题,那现在问题出在哪儿了?

  随着改革开放的来到,我们老百姓的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于是我们现在拿着老祖宗给你消化纤维食物的肚子,老去对付那牛排、鸡腿这些食物,当经常食用这类食物,脾胃是代谢运化不了的,这个时候,它就在体内存积起来了。因此,我们现在的代谢病、糖尿病才有这么多,这跟饮食习惯的改变有直接的关系。

  想想我们困难时期,上个世纪60年代的时候,甚至到70年代初的时候,中国有多少糖尿病、有多少高血压病人啊?几乎没有!那时候基本都是什么浮肿、营养不良。严格地讲,高血压、糖尿病在中国古代是富贵病,是财主和皇上才能得的病。《黄帝内经》里讲:“膏粱之变,足生大疔。”什么叫“膏粱之变”呢?就是你老吃那膏粱厚味,如果吃这些东西吃得太多了,你就该长“大疔”了,就是长疮了。糖尿病后期不都是那个溃疡吗?实质上这就是中国最早对糖尿病的记载。

  “昔日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我们现在家里的生活跟原来的皇上差不多,很多人就天天都像以前过年似的。这种生活结构的急剧改变,是造成我们代谢性疾病的重要原因。


  对人来讲,小米也是补益中的上佳之品。作为五谷之首,你想想,革命战争时期,我们的八路军伤员靠什么养好的?靠的是山西老大娘的小米汤;现在女同志生完孩子,从南到北为什么都要喝小米粥?就是因为它有着极强的生命力。当女同志生完孩子以后,体质是衰弱的,老中医说“糜粥自养”,其实就是指的是小米粥。所以在五谷杂粮中,我认为,小米是最具生命力的。

  维持人的生命仅仅靠脂肪和蛋白质是远远不够的,最主要的还是要靠无数具有生命力的种子,没有一个民族说不吃粮食就能生存的。种子的生命力是非常重要的,也是我们生命力量的源泉。举个例子来说,长沙马王堆出土的两千年前的种子,甚至到了现在还能发芽,可见种子生命力的强大。我们说种子是生命的延续,所以中医讲的吃五谷,其实就是各式各样的种子。不但吃饭需要靠种子,维持人的生命需要靠种子,中医里面也有很多种子入药,比如车前子、枸杞子、覆盆子…那些补肾的药全是种子,五子衍宗丸全是籽儿。所以,我们说维持人的生命不能仅靠脂肪和蛋白质,要靠无数具有生命力的种子。

 

bowman 发表于 2010-8-15 20:07:18

 小米的生命力最强熬小米粥不能撇掉粥油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五谷中最好的是什么呢?我认为,五谷中最好的是小米。小米在中国古代叫做“稷”,江山社稷的“稷”字,就是小米,国家的代称叫做社稷,社是什么?社就是我们对祖先表示一种祭祀,稷是什么?是小米,“社稷”的意思就是我们祖先用最好的粮食来供奉祖先。

  我们可以想像,一碗小米种在地上是一大片,这一碗小米有多少粒?一粒小米就是一粒生命。而且小米在任何贫瘠的土地上几乎都生长,你只要撒下去它就能长起来,具有极强的生命力,所以我们的祖先把小米作为五谷之首,是有他的道理的。你看一碗老玉米,一共才几十颗,可一碗小米,可是上百颗,上千颗,它所具有的生命能力,是不一样的。

  对人来讲,小米也是补益中的上佳之品。作为五谷之首,你想想,革命战争时期,我们的八路军伤员靠什么养好的?靠的是山西老大娘的小米汤;现在女同志生完孩子,从南到北为什么都要喝小米粥?就是因为它有着极强的生命力。当女同志生完孩子以后,体质是衰弱的,老中医说“糜粥自养”,其实就是指的是小米粥。所以在五谷杂粮中,我认为,小米是最具生命力的。

  我们熬小米粥,千万别把上面那层粥油撇掉。粥油就是上面那层皮,是小米最精华的部分,主要作用是益气健脾。小孩脾胃生发力最弱,常常会腹泻,喝了粥油以后,很快就会好了。

  新鲜的粮食才具有最旺盛的生命力

  饮食中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就是我们在吃饭的时候,一定要尽量吃新鲜的粮食。我们去看一看,农村有很多孩子,没好吃的,他们没有什么很多的鸡腿啊、牛奶等东西,但是他们长得很结实,为什么?因为他们吃的都是第二年的种子,没有摄取那么多陈粮,我们城里的很多人,什么好吃都有,但就在五谷上老吃陈仓烂谷子,这是不行的,因为陈粮已经失去了旺盛的生命力。所以,大家如果有条件,不妨在新大米下来的时候,买点新鲜的大米,新鲜的粮食对人的生命是至关重要的。
最适合中国人体质的饮食结构

  老百姓经常讲:“鱼生火,肉生痰”。就是鱼和肉本来都可以吃,但是一定要有节制,它只起到一定的补益作用,不能把它天天当做粮食吃。

  《黄帝内经》里讲:“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五谷就是我们吃的稻米、小麦、老玉米、小米和黄米,我们可以把这类食物统称为五谷杂粮;“五果”就包括咱们吃的那些桃、李、栗、杏、枣,这都是果;“五畜”就是咱们吃的肉,猪肉、羊肉、狗肉、鸡肉,这就是五畜,益就是补益的意思。“五菜”就是咱们吃的那些蔬菜,各式各样的蔬菜,它们起到一个补充的作用。所以,五谷是养命的,五果是帮助你消化的,五畜是起到补益作用的,五菜是起到补充作用的。《黄帝内经》是这么讲的,而且我们的祖先几千年来也是严格地遵循着这种生活规律,来维持着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和健康。

  老百姓经常讲:“鱼生火,肉生痰”。就是鱼和肉本来都可以吃,但是一定要有节制,它只起到一定的补益作用,不能把它天天当做粮食吃。中国的文字很有意思,我们看蔬菜的“蔬”,草字头,底下是个疏通的“疏”字,寓意就是它有疏通气血的作用。再看那荤菜的“荤”字,和“晕”字相通,也就是越吃脑袋越糊涂。我可以举个简单的例子,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血管里流的血像清水,现在吃那么多东西以后,代谢不出去,血管里的血都快像黄河的水了,那我们想想,这些代谢的东西排不出去,你不得代谢病谁得代谢病?
五谷的生命力是我们生命力量的来源
五谷对身体也有很好的调节作用

  我治虚寒性胃溃疡时,就经常建议患者别吃药了,让他回家天天吃烤馒头片,一年就吃好了。为什么呢?因为他脾胃是虚寒的,馒头是小麦做的,本身就是温性的,然后再把它烤了,那不就是加了火力了吗?它的温性就更大了,吃完馒头片他就觉得舒服,因为脾胃是主受纳的,调理脾胃重在养不在治,他吃馒头片就能把脾胃虚寒的胃溃疡治好。

  所有的食物都有它的偏性,食物和药物在中国文化中叫做药食同源,比如北方人以小麦为主,南方人则以稻米为主,所以,南方人长得就相对的小巧玲珑,北方就长得相对的身材高大,这跟我们的饮食结构绝对有关系,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比如说荞麦。荞麦其实是偏寒的,它的生长期只有两个月,所以并不具备很强的营养。北方人在夏天的时候总要压点饸饹吃,为什么夏天吃呢?因为夏天热,荞麦面是凉的,吃进去会觉得舒服。

  我们看北方的冬小麦什么时候种?头年九月、十月种,什么时候收?第二年的阴历四月,就是小满的时候开始收。为什么呢?因为小麦到了小满的时候,它的阳气最重,所以小麦本身就是温性的,老百姓讲有火力;而稻米是长在水里的,其性本来就偏寒。所以,我们看在临床当中,脾胃虚寒的胃溃疡病人,就不能吃米饭,一吃米饭他就胃疼,为什么?因为他本来脾胃就寒,再把米饭吃进去,那米饭就是凉的,他舒服才怪呢。所以,别看同属五谷,它们的属性是各有不同的。

  因此,我治虚寒性胃溃疡时,就经常建议患者别吃药了,让他回家天天吃烤馒头片,一年就吃好了。为什么呢?因为他脾胃是虚寒的,馒头是小麦做的,本身就是温性的,然后再把它烤了,那不就是加了火力了吗?它的温性就更大了,吃完馒头片他就觉得舒服,因为脾胃是主受纳的,调理脾胃重在养不在治,他吃馒头片就能把脾胃虚寒的胃溃疡治好。当然,胃溃疡还有很多的类型,我是指脾胃虚寒的,就是吃完大米饭就觉得难受的那种胃溃疡,这样的毛病只要改变一下饮食结构,情况就会得到改变。

  不同谷物的不同颜色,也都反应了谷物本身不同的属性。在临床上,好多老中医都给患肾病的病人开那个黑豆,这是中药。为什么?我们看那个黑豆长得那样像什么?像肾,它的颜色是黑的,中医讲黑色入肾;绿豆长的也那样,但外头是青的,绿色入肝经,它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另外,红豆、赤小豆入心经。所以这些食物,每个都有自己不同的特点,我希望大家饮食的时候,能够根据自己不同的体质,要注意调节,多吃点什么,少吃点什么,自己要多注意一些。

bowman 发表于 2010-8-15 20:07:45

口味反映了我们身体的需要

  五味入五脏,在日常生活中,口味常常预示着我们身体的需要,我们的身体往往是我们最好的健康引导者。当你自己特别想吃这个东西,特别想吃那个的时候,中医的原则是想吃的东西就可以吃。

  从中医角度看,各式各样的食物,它会进入不同的脏腑,天赐人以五气,地赐人以五味,人是靠天地来养活的。甘、苦、酸、辛、咸这五种味道进入你的身体会调补你不同的脏腑,比如说甜入脾,酸入肝,辛入肺,咸入肾,苦入心,任何口味皆不可过度。

  当你口味出现改变的时候,其实就反映了你身体的状态。我们知道很多怀孕的女同志,就特别爱吃那酸的,这是因为她的血都去养胎了,造成自身肝阴不足,酸入肝,所以这时候她就特别想吃酸的。咱们看那酸的,看着就倒牙,她却像吃糖豆一样,这完全是人自己的感觉,人不完全靠指标活着,首先要凭感觉活着。

  当你自己特别想吃这个东西,特别想吃那个的时候,中医的原则是想吃的东西就可以吃。这跟小孩子的想吃不一样,小孩子是馋,成年人如果有特别想吃的东西,就可以吃,因为它反映着你自己身体的需要。并不是说大夫让你吃什么你就吃什么,别光听大夫的,还听自个儿的。有的女同志说,我这几天特别想吃辣的,为什么?这是她郁闷了,跟谁生气了,气在里边淤滞了,她一吃辣的一散,就觉得舒服。
要慎重食用反季节蔬菜

  老话有“冰凌响,白菜长”的说法,就是在秋末开始下霜的时候,白菜是最好的,如果反季节买的那大白菜,咱们看着还是那白菜形,但是已经没有白菜里面的营养了。所以我希望各位读者,咱们不是说守旧,还得按照这个规律去饮食吃饭。我们不要光看反季蔬菜外表新鲜,我们的饮食,不是为了猎奇,而是为了养命。

  现在大棚技术的广泛推广,大冬天的在北方什么蔬菜我们都能买到,像茄子、西红柿、黄瓜等。但我建议大家,最好不要吃反季节的食品。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们吃的每一种蔬菜、每一种谷类,它只有到那个时令,到那种最饱满状态的时候,才是最佳的,我们现在大棚里养出来的东西,只有其形没有其神。过去,你要拿一根新摘下来的黄瓜,放屋子里,切完黄瓜丝满屋子都有黄瓜的清香,而现在呢,你十根放那儿,什么味都没有,只有其形没有其神。我们再看那茄子,八九月份自然土地里长出来的,下锅就烂,而冬天或春节的时候,买的茄子看着挺好,怎么在油锅里弄它都不烂,那是大棚里长出来的。老话有“冰凌响,白菜长”的说法,就是在秋末开始下霜的时候,白菜是最好的,如果反季节买的那大白菜,咱们看着还是那白菜形,但是已经没有白菜里面的营养了。过去的西红柿,就是它烂了都不长毛长点儿的,现在那西红柿,只要搁上三天,那上头满是毛和点儿。

  所以我希望各位读者,咱们不是说守旧,还得按照这个规律去饮食吃饭。我们不要光看反季蔬菜外表新鲜,我们的饮食,不是为了猎奇,而是为了养命。
一方水土产一方物,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你在什么地方住着,就要按照这个地方的基本环境和气候去调养自己。食物只有在不同环境中才能发挥自己属性的最大作用。如果我们把广东的汤拿到黑龙江去喝,那不出三天,头上就起包了。

  烤鸭、老鸭汤、盐水鸭

  北京的烤鸭是世界闻名的,但我们想过没有,同样是禽类,为什么你老喝鸡汤但要吃烤鸭呢?我们怎么不把那嫩鸭子炖汤呢?从中医的角度讲,这是因为鸭子在水里长成,其性偏寒,它是凉性的。我们看那烤鸭店,把那鸭子放到全聚德那烤炉里一烤,把它那个寒性去掉了,它就变成平性的了,吃完就不拉稀,你要是把那小嫩鸭子拿来炖汤煲汤,你吃完之后肯定拉稀。鸡就是温性的,所以我们就能用嫩鸡炖完汤,喝了以后就不拉稀,反而有进补的功效。

  南方炖老鸭汤,是因为那个老鸭的寒性已经下去了。咸水鸭是用盐把那个鸭子的寒性佐治了,盐是热性的,你看盐往火苗里一扔,马上火苗就起来,盐能够把鸭子的寒性中和。

  四川、湖南人吃辣,广东人煲汤

  四川人和湖南人吃辣是人尽皆知的,他们为什么那么爱吃辣子?为什么那么爱吃苦瓜?因为那个地区湿和热特别重,湿热使得人的消化功能都减弱了。苦瓜有什么作用?苦瓜是苦的,是往下降的,而辣椒是往上升的,辛开苦降,他这胃口就开了。现在是南方的苦瓜很多运到北方,那在北方什么时候吃苦瓜好呢?只有在伏天的时候,我们吃苦瓜炒辣椒,对脾胃有好处。因为不管是辣的还是苦的,它都容易伤阴,都容易生燥,伤你的经血,不信您秋天的时候,你要是吃点苦瓜炒辣椒,连着吃三天,嘴上就裂纹了。

  按照以上的叙述,食物只有在不同环境的时候才能发挥自己属性的最大作用,食物的搭配和调养跟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只有搭配对了,才能对人体产生有益的影响。广东人老是煲汤,因为那个地方有夏无冬,它只有夏天没有冬天,它只有生发没有闭藏,一年四季它就像那常绿植物一样,你不给他足够的营养,他就没法维持这个平衡。所以广东人煲的那个汤,什么枸杞子、黄芪,都当着食物吃,要让黑龙江人天天喝那汤,只要三天,头上大包就起来了,因为体质不一样,一方水土产一方物,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所以,我们在调整饮食的过程中,你在什么地方住着,就按照这个地方的基本环境和气候去调养自己,不要老标新立异,这是非常重要的。

要想小儿安,常带三分饥和寒

  小孩本身脾胃比较弱,而现在在家里都成小祖宗了,那个很弱的脾胃,进去的全是高蛋白高脂肪,进去以后根本就运化不了,运化不了,堵塞在里面就造成了体热,里面一体热,对外边就非常敏感。

  我们现在的小孩,因为家庭生活好了,再加上父母的宠爱,什么好吃的都能吃到。但如果不注意,老是吃陈仓烂谷子,或者是老吃垃圾食品,这是不行的。这样培养出的孩子,不是小胖墩就是豆芽菜。

  小孩本身脾胃比较弱,消化能力弱,而现在在家里都成小祖宗了,一家就这么一个,爷爷给点,奶奶给点,爸爸妈妈再给点,那个很弱的脾胃,进去的全是高蛋白高脂肪,进去以后根本就运化不了,运化不了,堵塞在里面就造成了体热,里面一体热,对外边就非常敏感,所以咱们小孩现在非常容易感冒。

  过去我们小时候怎么不那么容易感冒呢?因为没天天吃那么多热的东西,里边是凉的,对外边就不敏感了,就不容易感冒。我们现在的小孩,整个肚子就像有团火似的,本来小孩生命力就比较旺盛,阳常有余,你再给他吃那么多好吃的进去,根本运化不了。我们现在在临床上看到那些小孩,有的吸收得比较好,就变成小胖墩了;有的肠胃受伤了,中医有句话叫做“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吃得多了,他肠胃运化不了,咱们叫小儿疳积,一个一个小孩都变成豆芽菜了。

  所以我们小孩的饮食,一定要非常注意,有句老话讲:“要想小儿安,常带三分饥和寒。”所以,饿着点没关系,小孩见风就长。我们现在很多妈妈就爱看那个西方的营养指标,这里面含有多少热量,多少脂肪成分,多少糖,但我们祖先不靠这个,我们中华民族十三亿人,也健健康康地繁衍过来了。
男八女七,了解生命周期,适当调节饮食

  中医上讲,女人的成长周期是7,而男人的成长周期为8。女同志过了28岁,男同志过了32岁,身体就开始走下坡路了,此时就要在饮食上多加注意了。

  孩子是这样,那我们大人的饮食应该是一个什么情况呢?在中医的观点里,男人和女人的生命周期是不一样的,男同志以阳气为主,女同志以阴血为主,在男同志的整个生命过程里边,他的成长周期是个偶数8,女同志以阴血为主,她的生命的数是7,是个奇数,为什么这么说呢?女同志7岁、14岁、21岁、28岁、35岁、42岁、49岁、56岁、63岁,她每7年有一次变化,女同志的顶峰年龄是28岁,过了28岁以后就开始慢慢向下走了;男同志是8年转一圈,8岁、16岁、24岁、32岁、40岁、48岁、56岁、64岁,所以男同志的好处是转得慢,但小女孩都比小男孩聪明,小男孩8岁还没开窍呢,小女孩都已经很明白了。所以小孩上学的时候,小男孩你让他晚点上,要不然的话,他老比不过小女孩,男同志的顶峰年龄是32岁,过了32岁以后,他就开始往下走了。所以男同志和女同志过了他们的顶峰年龄以后,在饮食上就要加以注意了。

  这时候的关键是脾胃的运化能力弱了。运化能力强的时候,清者化升成气血,浊者就排出体外了。运化能力弱,代谢的东西排不出去,就开始发胖,就开始衰老了。那么怎么办?从这以后就一定要注意:早上、中午吃得好一点,晚上尽量吃清淡些。因为人和自然界是个统一的整体,早上和中午的时候,尽管你自身的消化能力弱了,但是可以借助自然界的阳气,它就运化。晚上,你吃得好了,吃得多了,自然界的阳气借助不了,自身的运化能力又弱,代谢的多余的东西就容易在体内囤积。所以咱们不要早上和中午对付对付,晚上大吃一顿,这种生活习惯应该改变。如果这方面你不注意,等你一旦血脂高了,血压高了,就不好调治了。

bowman 发表于 2010-8-15 20:08:32

 用个比喻来说明这个问题,我们年轻的时候,血管里的血就像清水,你一百米跑完了,回来睡一觉第二天又轻松了,因为你晚上睡觉的时候,血液把你的所有的毛细血管都走到了。随着年龄的增大,饮食结构如果不注意,血管逐渐从清水向淮河的水向黄河的水发展,血脂高的人,血管内壁上有一层油,这种状况到了四五十岁就有感觉了,睡觉没睡觉没什么区别,睡完了甚至比不睡还累,就是因为血液黏稠度大了,很多毛细血管得不到足够的濡养,这种情况与不良的饮食习惯直接相关。
老年人最好吃两顿饭

  老年人的脾胃变得更弱了,此时,饮食要软一点、少一点、温一点,特别是晚上不能吃得过多,否则容易引发心脏病。最好的方法是每天吃两顿饭,有助于食物的运化。

  很多女同志跟我抱怨说我们真倒霉,我们七年就转一圈,老得快。这时我跟她们说,大自然是公平的,这些一个一个7和8过去以后,我们看一看,男同志和女同志到56岁又碰头了,一个是七八五十六,一个是八七五十六,56岁以后,人们就开始逐渐进入老年状态。女同志过了56岁,一个比一个精神,扭秧歌的全是老太太,而老先生五六十岁后,全回家了,不只咱们中国这样,国外也一样。这就是说,女同志的整个的生命,是一个从阴到阳的过程,而男同志是一个由阳转阴的过程。男同志在年轻时以阳气为主,在到56岁以后,他的阳气越来越弱,阴气越来越重,所以他就愿意在家待着,不愿意出去遛弯儿了,这就是生命的过程。

  我们了解这个生命的过程,就可以知道,中医学研究的,不仅仅是一个治病的问题,而是研究了你整个生命的过程。进入老年状态以后,我们的饮食就要特别地注意了,为什么?我们可以在临床看到很多这样的现象,一到星期六星期天,是老人最忙的时候,孩子们都回来了,又是儿子又是儿媳妇,又是孙子的,做了一大桌,做完了以后大伙儿吃,小孩没关系,年轻人也没关系,孩子孝顺,说爸妈您做了好多饭,您得多吃点,结果,多吃完了以后,半夜12点就叫120了。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呢?道理很简单,因为老年人的脾胃功能更弱了,自己的脾胃功能弱了,再加上晚上无法借助自然界的阳气,他吃进很多东西,运化不了。中医讲脾胃属土,心属火,五行中,土生火,心和脾胃之间关系就如母亲和儿子的关系,如果儿子负担一重,就要从母亲那借力量,这叫做“子盗母气”,心就嘣嘣地跳起来了,心脏病就犯了,这种现象我们看到得非常多。

  所以说,老年人一定保持老年人的习惯,就像前面我们说的,老年人最好吃两顿饭,早上九点多钟,下午三点多钟,这样,老年人的心脏病发病率就很低,反之你要跟着年轻人吃,早上对付着吃点剩的,中午吃点剩的,晚上吃顿好的,心脏代谢性疾病发病机率就高。

  老年人吃东西,要软一点、少一点、温一点,在吃的过程中细嚼慢咽,因为老年人本身的消化能力弱了,食物在口腔里经过充分的咀嚼以后,唾液就是最好的消化酶,这时候老年人已经不能狼吞虎咽了。

别让饮食侵蚀了你的健康

  我在临床上看到很多小女孩,不吃粮食去减肥,苗条是苗条了,但瘦得就跟白骨精一样,例假都不来了。我给她们吃中药的时候,就给她用那个饴糖,就是麦芽糖,让她吃上半年,例假又来了。这说明人是靠气血来维持的,如果你的气血不能很好地加以维持的话,它就生化不出来,还谈什么生长发育?

  丰盛的晚餐

  现在我们大多人是工薪阶层,工作这么忙,所以很多人大多数的时间都是早上对付对付,中午对付对付,晚上猛吃一顿,好不容易赶上周末还要睡个懒觉。这种不良的饮食习惯也是造成我们现在肥胖和血脂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我们应该怎么办呢?最好的饮食习惯就是早上、中午的饭吃得好一点,晚上的饭要尽量清淡一点,为什么呢?因为上面我们说了,人的一天里面,也得顺四时,早上是春天,中午是夏天,这时候自然界的阳气非常旺盛,当你过了中年以后,你脾胃的功能弱了,当你早上、中午吃好以后,它可以借助自然界的阳气,就把它运化了,所以就能消化吸收,就好了,晚上自然界的阳气弱了,人体自身的脾胃的功能也弱了,这时候您吃完以后,它就不能够充分地运化,不能够充分化生成气血,它就淤滞下来了。

  做工作的年轻人你就记住,早上不要睡到十点钟不吃饭,早上吃点饭,中午吃得好一点,晚上尽量吃得清淡一点,这样的话,会大大减少你肥胖的几率。

bowman 发表于 2010-8-15 20:08:56

为了减肥只吃菜

  很多人现在都爱美,特别是小女孩,都想减肥。我问了很多小女孩,大多是通过不吃饭,天天只吃菜的方法来减肥,这是非常不妥的,中国有个词叫“面有菜色”,不吃饭只吃菜很快就面有菜色了,就是没有一种健康的颜色。

  我在临床上看到很多小女孩,不吃粮食去减肥,苗条是苗条了,但瘦得就跟白骨精一样,例假都不来了。我给她们吃中药的时候,就给她用那个饴糖,就是麦芽糖,让她吃上半年,例假又来了。这说明人是靠气血来维持的,如果你的气血不能很好地加以维持的话,它就生化不出来,还谈什么生长发育?所以在这个问题上,我建议大家特别是小女生,一定要加以重视,不能说一减肥就是节食,然后就吃减肥药,我们现在的减肥药,吃完以后都有个作用,就是让你拉肚子,或者没有食欲。厌食和腹泻从中医的药理作用上讲,它都伤你的胃气,人是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亡的,五谷养的是胃气,你要是伤了胃气,这是非常可怕的。人说“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老年人说身体老了没关系,他还能吃饭,说明他的整个状态好,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亡。

  我们现在很多的疾病,不论是肥胖病还是我们这个代谢病,都是跟我们饮食结构不协调有直接的关系。

bowman 发表于 2010-8-15 20:35:26

中医研究的是人的生命规律,它不仅仅是研究病人和疾病,这跟西医是不太一样的。中医学常常把人放在两个圈里,第一圈就是自然的圈,《黄帝内经》说“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比如说春夏秋冬,我们中医经常讲,当风、寒、暑、湿、燥、火太过或不及时,称为“六淫”或“六邪”,就是当人和自然界之间不能协调的时候,就会产生疾病,这是疾病的第一个原因。

  第二圈是社会,这个圈讲的是什么?它讲人的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跟人的生命及健康之间有什么关系。中医在养生中有一句话,叫“恬淡虚无,真气从之”。就是说当你自己心情处在一种非常平静状态的时候,你的气血就会正常地运行。这种正常的运行,是维持你生命活动的重要功能。反之,当你的情绪出现异常变化的时候,它就会使得你气血产生逆乱,进而导致疾病。

  肝主怒,肝不好爱发脾气

  很多女同志特别爱生气,而且女同志什么时候爱生气呢?是在她月经前后的时候。为什么?因为女同志是以血为主,以肝为先天,当她月经要来的时候和来月经这中间,由于她血往下行了,血行于下,而气浮于上,她这个时候气血不平衡,气有余便是火,所以,这时候就爱发怒了。所以,女同志在自己月经来的前后的时候,就一定注意调养自己的情绪,不要过怒,既不要过怒,也别郁闷。过怒和郁闷都不符合正常的生理状态,时间长了,就会产生疾病。

  在门诊中,我常常跟女同志说,我说你如果跟你先生吵架,你一定告诉你先生,把你气哭了再走,别气一半,你先生就跑出去了,回来还得接着吵。为什么呢?是因为肝主怒,当你生气的时候,俩人吵架了,你怒气满胸,这时候肝气非常旺盛,如果这时候他走了,你这个气就淤滞在里面了,没法发泄了,发泄不出去,淤久就会化热,回来以后接着吵。如果你要是哭了,只要一哭,哭是什么?刚才我们讲了悲与肺相关,当一哭的时候,肺气就旺盛起来,它就把肝气平下去了,因为中医说,肺和肝对应的五行是金和木,它们俩有个相互制约的关系,当肺气旺盛起来的时候,肝气就平下来了,不信你可以试一试。当你特别郁闷的时候,你就找个没人儿的地方大哭一场,哭完了你马上会觉得舒服。

  我们再看很多肝病的病人,特别爱发脾气。为什么?因为肝主怒,肝经本来就有热,所以他动不动就发火。所以当你无缘无故地觉得自己这段时间特别烦恼,特别爱生气的时候,你得让中医帮你调一调,这个肝不是西医说的肝脏,也不是说你得了肝炎,而是你的这种状态出问题了。这时候需要一个调整的过程。因为我们知道有很多疾病,它都是从量变到质变的,当量变的时候,发现不了,你到西医那儿检查,西医说你没有病。比如说我们有的人生气以后,觉得特别不舒服,头也疼,脑袋也胀,你到医院去检查,西医说你没事,你指标全正常。但是你就是不舒服,如果这时候你吃一点平肝降逆的药,让中药调整调整就好了。

  心主喜,喜则气散,不可过度

  心主喜,喜就是高兴,我们大家都知道,我们说心花怒放,没有说肝花怒放的。我们也看到很多老年人,是心脏不好的病人,为什么等孩子都回来了,特别高兴,哈哈一笑就走了?因为喜则气散,过于高兴的时候,他的心气就耗散了。所以高兴是件高兴事,但是过度的高兴,也未必是件好事。

  脾主思,思虑过多伤脾胃

  脾主思,“思”就是过度思虑的人,脾主思就是说过度忧虑的人的脾胃就会出现问题。经常用脑的同志,他的脾胃功能都比较差,为什么?因为我们大家知道,我们每天都要吃饭,吃完饭的时候,人的气血都往胃上走,帮助你消化去了。如果这时候你的血不往胃上走,长期往脑子上走,那么时间长了,脾胃的功能就要受到影响了。

  比如说有很多司机,特别是开长途的很多司机都有胃病,为什么?就是因为他的职业习惯,只要他往那汽车司机座上一坐,那血自然就往脑袋上走,久而久之,你想想,他的血老往上走,而吃进的食物得不到充分的消化,那么时间长了体内的病就出来了,最典型的就是什么胃溃疡、胃下垂之类的疾病。所以中医说思和脾胃之间的关系是忧思伤脾,思则气结,就是这个道理。

  肺主悲,过悲则伤肺

  肺主悲,大家都看过《红楼梦》,您看看林黛玉肯定有肺病,要不然她不会没完没了地老哭。经常哭,经常想掉眼泪肯定与肺有关。我前些日子看过一位患有肺癌的老先生,我给他看病,他说:“大夫啊,我不知道怎么搞的,我见了你就特别想哭。”我说:“这因为您肺上有毛病了,因为肺和悲这个情绪直接相关联。”

  肾主恐,恐则肾气散

  肾主恐,恐跟肾有直接的关系。《三国演义》里张飞在当阳桥上一喊,就把曹操身边那人给吓死了,我想,那人肯定肾气虚。恐则气下,老百姓有一句话,说吓得他屁滚尿流,说要被枪毙的人,大小便都失禁了。为什么一害怕的时候大小便都失禁了呢?因为肾是思二便的,它是控制二便的。当一个人过度恐惧的时候,他的肾气就散了,肾的固摄功能就差了,肾的固摄功能一差,大小便就失禁了。所

  以中医说的喜、怒、忧、思、悲、恐、惊等情志的变化和人的五脏是休戚相关的。其实我们在看历史小说的时候,这样的人是比比皆是。你看那王熙凤,她为什么得病?“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她对谁都那儿算计着呢,最后老天就把她算计了。林黛玉天天哭,天天哭,哭着哭着她那肺结核就来了。大家看过《三国演义》,你看那周瑜,周瑜那么年轻,就是因为他嫉贤妒能,由于他的心态太不平衡了,老觉得诸葛亮比他聪明,老不服气。说诸葛亮把他气死了,不如说他自己把自己气死了。
糖尿病和癌症的发生也和情志有关

bowman 发表于 2010-8-15 20:36:06

情志对人的影响是极其重要的,中医说你如果一动心的话,五内俱焚。实际上就是说内里的脏腑状态就不平衡了,不平衡就是疾病,就会影响你的寿命。

  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讲,喜、怒、忧、思、悲、恐、惊是正常的七情,一定要记住不可过度。那么我们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当你的情绪突然间出现巨大改变的时候,其实就给了你信号,告诉你,你可能内里的脏腑有不调的地方,这时就需要加以调整。不要说我就生一点气,我最近就情绪不好,我就只是郁闷了,其实它是反映你内脏的状态也出现问题了,这时候就需要防患于未然,不要等病得了,你再去治。

  现在我们的饮食生活都好了,但是疾病的发病率却变高了,而且疾病种类也不一样了,为什么?就是因为我们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的加大,不自觉地精神压力就变大了。尤其是我们现在的年轻人,现在正在创事业的一些人,30多岁、40来岁的年纪,他们的精神、他们的营养条件比原来的时候好多了,但是他们的身体状态却比我们差了。为什么?就是因为他们所受到精神上的压力,竞争上所受到的压力,比几年前的时候要大得多。所以呢,调节情志的问题,现在也日益突出地提到我们议事日程上来了。

  现在也有很多被糖尿病困扰的人,其实糖尿病是由三种原因造成的:第一种吃出来的,天天拿着老祖宗给你消化纤维性食物的肚子,去对付那牛排啊,鸡腿啊这些东西,导致你消化不了,吃进的东西在体内存积下来,就形成了热。第二个病因就是淤出来的,郁闷。现在我们有很多人,你看他的饮食还好,也谈不上什么这个饮食过于肥甘厚味,但是他的精神压力非常大。大家都知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一直处在这种淤滞状态的话,淤久就会化热。淤久化热了,就使得你的代谢出问题了。像我们有很多年轻人,40多岁的糖尿病病人,他不是吃出来的,他是淤出来的,就是郁闷的结果,使得气血不能正常地流动,这样时间长了,淤久就化热了。糖尿病在中医中叫消渴病,他为什么消渴,喝得多,吃得多,尿得多,就是因为他里面形成了一种热,这种打乱了他身体内的平衡。再有一类就是老年人由于他阴阳都衰弱了,这时候体内不平衡了,出现了我们说的阴阳俱虚的糖尿病。那么这三种糖尿病所产生的原因中,我们看到淤这个原因,就和情志有着更直接、更密切的联系。癌症的发病,也跟情志有密切关系。所以呢,要想自己长寿,首先要想得开,每天都要高高兴兴的。
心主神明,思维是心脑结合的产物

  我们所产生的情绪变化,不仅仅是脑袋,它还跟心有密切的关系。当你觉得情绪不好的时候,如果心不觉得堵的话,你的病就不重;如果你觉得心堵得慌了,中医说你的病就重了。

  我们中医讲,情志中最主要的是心。中医的文化中说心之官则思,心主神明,神明就是思维活动,情绪变化。很多西方的同人也跟我说,说中国人太笨,明明思维是大脑出来的,你怎么说心出来的呢?我说其实中国人一点都不笨,中国文化中把人的这个形体和五脏分成了两个部分,一个叫做体,一个叫做用。说五脏为体,头、四肢等是用的部分,体的部分就是它最基础的部分,是五脏,如果你五脏安和,你的血脉就运行通畅。

  体的这部分里面,是非常重要的,它讲到了心,心主神明。西医经常说脑主神明啊,怎么会心主神明?其实中国的文化是不一样的,我们思想的“思”是一个什么字?上面是一个“田”字,下面是一个“心”字。这是我们汉字在演化过程中逐渐出现的隶化以后的字。在我们上古的时候,上面那个部分不是个“田”,而是“囟”字,囟代表什么?代表头。就是人的思维是头和心结合起来的产物。我常常跟老外说,我们中国人认为,头是用的首领,四肢是用的工具。

  所以,我们所产生的这些情绪变化,不仅仅是脑袋,它还跟心有密切的关系。当你觉得情绪不好的时候,如果心不觉得堵的话,你的病就不重;如果你觉得心堵得慌了,中医说你的病就重了。大家想想,当你特别难受的时候,不是脑袋难受,是心难受,是心觉得堵得慌。这就是中国文化中,我们说心主神明的重要作用。
调情志养生要诀——勤动脑体不动心

  凡是长寿的,真正活到90几岁甚至100岁的老人,思维都非常清楚。他天天都在读书、看报,而且经常出去活动。很多老年痴呆的病人,往往是因为一天天傻吃闷睡,他的脑子越不用,他的记忆力就越差。

  有个长寿的老中医们曾经跟我说过,告诉我一个调节情志养生的秘诀叫“勤动脑体不动心”。《黄帝内经》讲“头为诸阳之汇,四肢为诸阳之末”。“阳气者若天与日”,阳气就得动,不动就会老化。因为脑袋是用的首领,四肢是用的工具。这些东西,因为它是用的范畴,所以你不用它,它就会坏。所以四肢要经常的用。但是五脏藏精而不泄,心不能动,心要一动五内俱焚。因此要勤动脑体不动心。

  我们去看一看,凡是长寿的,真正活到90几岁甚至100岁的老人,思维都非常清楚。他天天都在读书、看报,而且经常出去活动。因为人老腿先老,四肢如果不运用的话,时间长了,四肢就开始衰退了。我发现有很多老年痴呆的病人,你问问他,他肯定觉得退休以后,这会儿可享福了,一天傻吃闷睡,他的脑子越不用,他的记忆力就越差。所以我认为脑和体这两部分,一定要用,但是心不能动。

  刚才我讲了,正常人的情志和五脏之间是休戚相关的,而且情志上长期异常,会对五脏造成一种病态。那么怎么才能做到我们勤动脑体不动心,怎么做到恬淡虚无呢?这不是说我们什么事都不做,而是要正确地去对待人生。有很多很有钱的人找我看病,他说怎么才能长寿?可能越有钱越怕死。我给他讲了,我说人的一生,用老百姓有一句话叫“赤条条,来去无牵挂”。我们生下来的时候,是怎么生下来的?是哭着,攥着拳头生下来的。很多女同志都生过孩子,这个孩子要是不哭,活不了,护士得打哭。如果生下来就撒着手,这个孩子肯定不活,都是攥着拳头哭着下来的。我们到八宝山看一看,走的老人都是笑着撒手走的。因为人只要一死,气一散,所有的皱纹全展开了,所以走的时候,是笑着,撒着手走了,人的一生就是从哭到笑的一生,从攥着拳头到撒手的一生,生下来的时候是自己哭,大家笑,走的时候是自己笑,大家哭。就是这么一生。

  那么在这一生中,你攥着拳头干吗?这就决定了你这一生就得干活,所以人的一生,第一不要怕累,第二也不要怕苦,既然是哭着、攥着拳头生下来的,就是预示着苦和累,你生下来就是这种状态。既然人的一生里面,充满着苦和累,那么你得到的东西是什么?那些大款来看病,我问他们你得到的东西是什么?你的功名利禄是什么?实际上功名利禄就是你手上的油泥,你干活手上不就会有油泥吗?你所有的努力,表现在你的手上,体现出来的手上的油泥。要是你天天洗,它也会天天来。我们去给李嘉诚看病,他说我那么多钱,从来就不去算,他能散,他说散就是给他自己洗油泥呢。如果你的油泥厚到你快攥不住的时候,你恐怕离八宝山就很近了,道理其实就是这么简单。

  我跟很多这样的人谈完以后,他说那我怎么办?我说你挣了钱干吗呢?是为大家服务的,有很多挣了钱的人,他自觉去做慈善事业。什么叫慈善事业?就是让老百姓帮你洗一些手上的油泥,洗一些油泥,你可能攥起来更痛快。这种襟怀和心态对于搞企业的人是至关重要的。因为你有了这么一种心态,你就不会特别伤心,得了不要特别高兴,失去也不要那么难受,这种心态在养生中也是至关重要的。

  大家都知道“舍得”“舍得”,“得失”“得失”,舍了才会得,舍跟丢不一样。丢是不情愿的,舍是情愿的。在中国的文化中,舍的后面跟着的就是得。你只有舍掉了,你的得跟着就来了。得到的时候,得的后面就是失,所以得的时候你别太过高兴,因为得的后面可能就是失,得到的同时跟着的就是失。所以如果你在你自己的一生中,对待你的财富,对待你的事业,能够正确地把得失和舍得这两个关系摆好的话,你的心里就会非常平稳。

  我跟北大孩子们讲课的时候,我说我如果送你长寿的对联的话,上联叫舍得,下联叫得失,中间叫自在。其实就是当你对待社会的这些东西的时候,如果你没有一个正确认识,常常你的心就乱了。今天股票涨了,明天股票跌了。你要是没有这个平常平静的心态的话,你就别去炒股票,你炒股票了,不是自个儿跟自个儿折腾嘛,功没成气断了,钱没挣成,你命先没了,这是划不来的。

  “尽人事,智于圆,而行于方。”考虑问题尽量全面,处理问题尽量果断。做完了,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如果你这件事,吃饭也想着它,睡觉也想着它,觉得舍不了,放不下的时候,这时候其实你就已经动心了。所以我建议,大家一定要注意,要做到什么呢?勤动脑体不动心。

春天不要老想着收成,秋天赶紧收获

bowman 发表于 2010-8-15 20:36:49

有很多年轻人跟我说,很难做到不动心。他们告诉我:“你想我天天都在工作,我一天不想事,能行嘛!”我就跟他们说,老子有一句话,叫做“无为而无不为”,无为不是不做事,世界上没有天上掉馅饼的事。无为是什么?实际上这句话的真正含义是:“无妄为则无不为”。

  如果大家读过老子《道德经》的话,他的这部经书告诉我们什么,告诉我们的是事物发展的规律、自然的规律,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法自然”是什么?这个道就是事物的规律。那么具体到每一个人,比如说我当医生,我要把握的是当医生看病的规律;你是经商的,你得掌握你商业的规律;你是教师,你要掌握教师的规律。你掌握了这个规律,其实你就是得道之人,就是你把握了你要做这件事情的规律。

  但我们不能仅仅只把握这个规律,我们既要把握了规律,又能够把握你现在做的这件事情是在规律的哪一个点上,如果这个点就是春天这个点的话,那你就别想着马上收成,因为它要经过一个漫长的夏天;如果现在这个点就是秋天这个点的话,你要赶快收获,要不然还得等一年,就是这个道理。你要是非得从春天一下子就蹦到秋天去,那叫看似有为实无为,什么事情都做不了。

  所以我们讲无为则无不为,实际上就是无妄为则无不为。如果你把握你所做这件事物的规律,你又能把握你这个事物规律的点,看似无为实有为。看来你没做事,其实你的事正是按照这个规律来做的。

  你已经付出了你百分之百的努力,那么你晚上躺到床上的时候,你应该怎么想呢?我敢与天地日月同辉,你这么一种心态,你很快就能平静下来,然后就睡着了。人说心安理得其实就是这么一种状态。如果你的欲望总是高于你能力的时候,你的心就没法平静下来。用什么呢?用老子说的无为则无不为的思想去对待人生,用什么精神去对待钱财呢?用舍得得失的精神去对待钱财,我想你恐怕心里的麻烦事就少多了。

  我见了很多长寿的老人,比如说很多将军,都已经100岁了,你问问他,他最大的养生秘诀是什么?是放得下。就是他不为世事所累,这种心态,我觉得作为我们每一个人来讲,都应该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他经历了多少人生的苦难,他之所以能够长寿,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能够放得下、看得开。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保持良好的心态是健康长寿最重要的一条。
青春期和更年期的情志调养

  很多男同志说女同志有更年期,其实不对,男同志和女同志都有更年期,但是他们两个更年期时间不一样,女同志从45岁到55岁,她以49岁为主轴;男同志是以56岁为主轴,就是从50岁到60岁,这个阶段是男同志的更年期,会出现很多情志上的变化,所以我们经常在临床上看到更年期的抑郁症。

  人的一生里面有两次非常重要的时期,一个就是青春期,一个就是更年期。

  我们知道女孩子14、15岁,男孩子15、16岁的时候,随着气血的越来越旺盛,这时候全身的脏腑要进行一次重新的组合,这个组合是为了适应他青壮年的状态。这时候由于他气血越来越旺盛,常常就会出现很多情志上的疾病,就是我们常常说的青春期的抑郁症,17到19岁的时候,不管男孩子还是女孩子,经常睡不着觉,心烦易怒,这样的症状女孩子相对而言要比男孩子多一点,有的父母没有办法甚至要送精神病医院,但这时候千万不要把这样的孩子送到精神病院去,因为他的气血越来越旺盛,在重新组合的时候,他的情志得不到一种控制,这时候需要调整,而不是治疗。如果这时候你把他当成精神病去治的话,会把好人治坏,一个一个都治成横路敬二了(横路敬二是日本电影《追捕》里的一个人物形象,他原本是一个精神正常的人,但是被人陷害,服用了一种麻醉药品,变成了精神病,这个人物形象虽然戏份不多,但是刻划地入木三分,演员把一个目光呆滞,精神失常的病人演到了极致),那就是人废了。这时候通过很好地调整他的状态,化痰了,清热了,凉血了,因为他的血越来越旺盛了,里面的火太旺了,那么你就可以用养血、平肝、清热、化痰,用中医这种方法,帮他度过了这个青春期,就好了。

  很多男同志说女同志有更年期,其实不对,男同志和女同志都有更年期,但是他们两个更年期时间不一样,女同志从45岁到55岁,她以49岁为主轴;男同志是以56岁为主轴,就是从50岁到60岁,这个阶段是男同志的更年期。更年期是什么?女同志随着经血越来越弱,全身也要进行一次重新的组合,这个组合的过程,就是会出现很多情志上的变化,不止生理上会出现变化,所以我们经常在临床上看到更年期的抑郁症。

  男同志也是这样,有的女同志跟我说,我们老头原来脾气特好,怎么最近见什么就发脾气,要不说我们这老头特开朗,怎么现在就越来越郁闷了。这都是由于他身体的变化影响到他的情志了。那么在这个时候,适当的加以调整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这些问题不加注意的话,那你这个问题就麻烦了。

  我跟很多西医朋友谈过,他们也直言不讳地告诉我,治疗更年期症状,没有什么好办法,睡不着吃镇静药、安眠药,这种安眠药不行,就换那种安眠药,基本上就是这么一个思路。所以我觉得在调情志的问题上,大家知道情志和身体是直接相关的,当你情志上出现问题的时候,你需要很好的调养身体。当你身体出现问题的时候,情志就会出现相应的变化。

  由于情志所造成的疾病,除去药物治疗以外,攻心为上,心病还得心来医。你把你的情志调整过来了,那么你这种疾病,治愈的几率就高了。单纯依靠药物,开始是有作用,但是你吃完药以后,好两天,你明儿又郁闷起来了,你一会儿跟儿媳妇生气,一会儿又跟老伴儿生气,过两天,你又来了。情志是需要自我加以调整的,如果你把自己的情志调到一种最佳的状态,你常常就可以减少疾病的发生了。
35到42岁的女性尤其重要注意情志问题

  女同志从35岁到42岁这段,在单位是工作的顶梁柱,在家里上有老,下有小,这么一种外在的环境,不允许她像年轻的时候那么随心所欲了,她想脾气也发不出去,于是长期形成了一种淤滞的状态。

  什么年龄段的人出现的疾病最多呢?我们发现从35岁到42岁这段,女同志甲状腺、乳腺、卵巢、子宫,就是这一系列跟肝经直接相关的脏器都容易出现问题。

  为什么在35到42岁这段特别容易出现呢?因为女同志是以7为数的,7岁、14岁、21岁、28岁、35岁、42岁、49岁、56岁,女同志每7年转一圈。她28岁以前都在往上走,28岁以前她的气血越来越旺盛,过了35岁,再美的女同志,皱纹出来了。为什么?阳明脉衰了,脾胃脉弱了。

  女同志从35岁到42岁这段,在单位是工作的顶梁柱,在家里上有老,下有小,这么一种外在的环境,不允许她像年轻的时候那么随心所欲了,年轻的时候,她愿意发脾气就发脾气,她能够宣泄。到了这个时候,她的整个生活就像陀螺似的,她不能逮谁跟谁发脾气。回家上面有老,下边有小,她想脾气也发不出去,于是长期形成了一种淤滞的状态,而这种长期淤滞的状态,造成女同志甲状腺、乳腺、卵巢、子宫,就是肝经所通过这些部位出现疾病,所以这种情况就使我们看到了情志和人的身体之间,有着更密切的联系,总之你要把这个情绪发泄出去,发泄出去以后,这样的疾病发病就少了。

  人首先要相信自己,别尽信医生。病重了,不行了,需要医生帮你调整。在一般的情况下,自我精神的调养,是至关重要的。你记住,喜怒忧思悲恐惊是每个人都有的,你不要说我什么情绪都没有,不可能。但是一定要记住,为什么叫调情志?一定不让它过度,只要不过度,你就不会五内俱焚了。

cherry 发表于 2011-3-27 22:48:12

终究是药呢,我不太敢吃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樊正伦养生箴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