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六一的名义,重新审视曹文轩的《草房子》
六一节到了,相信很多长辈都会选择买书作为给孩子的礼物。而面对林林总总的出版物,究竟该给孩子买什么样的书,这是必须慎重考虑的。美国诗人惠特曼有一首诗:《有一个孩子向前走去》。诗里说:有一个孩子每天向前走去,他看见最初的东西,他就变成那东西,那东西就变成了他的一部分。今天的中国社会对于给孩子选书这个问题,是不够慎重的。有太多的书,推荐的人并没有读过,或者即使读过也并没有仔细的思考过,这样的书到底适不适合孩子读。
比如曹文轩的《草房子》,这部被奉为中国儿童文学经典的书,是很多的长辈都会买来送给孩子的。理由很简单,因为这是学校老师的推荐,而许多长辈自己读了也很喜欢。可是对于真正关心孩子成长的大人来说,这些都不能成为给孩子读这本书的理由。
喜欢这本书的大人通常会认为《草房子》文笔优美,写出了江南水乡的风情。可这些理由对孩子的阅读来说都不重要。那么重要的是什么呢?重要的是这本书是否符合孩子的趣味,是否对孩子的成长有益。而且,这个标准必须贯穿全书。也就是说,整本书的情节都必须符合这个标准。因为孩子的分辨能力有限。对于一本书,通常孩子会全盘吸收。所以,对于那些有些情节与描写适合孩子看,而有些不适合的书,成人在做选择时必须尤为慎重。
对于《草房子》,书里显然有些情节与描写不适合孩子。比如书中写到了一个校园钉子户秦大奶奶的事迹。拆迁这件事,本身是个复杂的法律问题,应该是儿童不感兴趣也不会真正理解的主题。这样的题材显然并不适合儿童文学。还有里面写了桑桑老师的婚姻,而且是从爱情和婚姻的矛盾这个完全成人的角度来写的,而不是像通常童话故事的结尾那样的象征性写法。儿童是不结婚的,这个题材写在儿童小说里也不合适的,除非是主人公自己父母或祖父母的婚姻。因为这会影响到孩子自身的生活,或者是作为一种家族的承传来写。
再从书中具体的叙述来看,书中对于秦大奶奶的故事,有这样的叙述:但秦大奶奶不要,她只要这片土地P她蓬头垢面地坐在地上:”你们打死我吧只打死我也不离开这里!” 十几只茅草船就那么很无奈地停在水中只。 地方政府是耐心的,充分给她说理:”办学校一是造福于子孙万代的大业向”。秦大奶奶双目紧闭:”我没有子孙!”。这样的叙述不知长辈们看了有何感受。孩子们读到这样的句子,将来会变成什么样的人呢?再有,秦大奶奶最后为了捞一只学校的南瓜而丧生。这是不是让人想到数年前那个广受宣传的英雄赖宁呢?
还有,对于秃头孩子秃鹤,没有人同情他,帮助他,就连老师也对他那么冷漠。儿童文学的温暖到哪里去了?
说了这么多,是希望孩子们今天看到的,要比我们看到的更好。
这本书我以前买了,孩子看了不到一半就不愿意看下去,就是现在,我让她再看看,她也不愿意碰。我也看了一半,确实感觉不够吸引人,特别是对于年龄比较小的孩子而言 这本书孩子看过了。以后孩子的我得先看看,不能只看推荐。 我也不喜欢给孩子看曹文轩的书,曹文轩他自己也说过,他在写作的的时候并没有考虑谁是受众,他只是写他想写的。 就是这些童书,还有那些电视上的儿童节目,还有一些影视,还有一些选秀,逐步的把我们简简单单的孩子一个个都变成了小大人,变成了不象孩子的孩子! 我们听的小说联播,孩子没说不喜欢,也没说喜欢。看是多大孩子看,10岁左右,没觉得有什么不妥。小说中的孩子也是5、6年级吧。
小说写得很真实,真实的农村生活。我倒是觉得写得很深刻,不觉得对孩子有什么不好的影响。 给儿童的食品用品要有质量检查,同样,给儿童的精神食粮也需要质量检查。 买了这本书还一直没给孩子看呢 我的孩子十岁,看这过这本书,没有什么不良影响。对很多事情也能正确理解,主要是里面透过苦难表达出来的温情和尊严,孩子,是可以理解的。这是孩子最擅长的事情。小一点的,可能不适合,需要大人指导。 有很多影响不是立刻就会显现的。难道为了一只南瓜而牺牲自己的生命就叫苦难中的温情和尊严吗? 认真地看了你的帖,回想自己看《草房子》这本书,好像很久了,具体情节想不起那么细,于是去翻书架,发现我家居然没有这本书,想是以前借阅看的。《青铜葵花》前不久看过,觉得极好。曹的文字风格,遣词用句都是非常好的,主题里以苦难和乡土为多。大人看是非常好的。至于孩子嘛,到一定年龄阶段,也总会理解的。
我也问了下孩子的意见,《草房子》他只是听过音频而已,回我说还蛮喜欢的,哈,看来没啥不良影响。楼主多虑了,不过,这也是我们家个案,仅供参考,哈。
曹的作品是很多的,也不是专写儿童文学的作家。《草房子》《山羊不吃天堂草》《青铜葵花》这些的确是适合比较大的孩子读的,《我的儿子皮卡》系列是作者刚出版的适合小孩子看的,文笔优美,语言幽默,让人忍俊不禁。 (秦大奶奶)墓前,是一大片艾。都是从原先的艾地移来的,由于孩子们天天来浇水,竟然没有一棵死去。它们笔直地挺着,在从田野上吹来的风中摇响着叶子,终日散发着它特有的香气。
以上引文摘自《草房子》第四章
说到文字优美,我们就来看看曹的文字。这段所引的抒情,是很俗很烂的手法。是刻意为之的拔高。最多也就是高中生的水平,根本不像是一个成熟的作家的水准。鲁迅先生早就批判过自己在《药》的结尾不得不加上的一个光明的尾巴是艺术上的败笔。 没看过,不好评 楼主不太喜欢曹文轩的作品。适合不适合还得孩子说了算。 我在看 草房子油麻地小学的生活我很向往,这本书我也喜欢,孩子大一些可以看! 看过他的另一本书,不喜欢 看来这书不适合我家孩子看。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