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谈读经:读经是远离生活的吗?读经的儿童是书呆子吗?
虽然知道未必能说服那些对读经持批判态度的人,还是忍不住要为读经和读经的孩子鸣不平。大多数人都对读经持有怀疑态度。不过大多数人未必就掌握真理。
记得看过一个至少十年前的韩寒的一个谈话节目。当时在现场,多少观众怒其不争的试图用各种方式挽救这个孩子与水火。特别是对于韩寒的读大学可有可无的论调,不少观众反应很是强烈,个个语言犀利,完全不顾及韩寒是比他们小至少十岁的一个还未成年的少年(依稀记得他当时17岁)。但是的韩寒表现出与年龄不相称的成熟,他说,不考大学并不意味着无法接受高等教育,大学的门开着,谁都可以进去听自己想听的课。后面有观众对此提出随意出入大学影响社会秩序安定云云我就不予置评了。
事实是,韩寒如他自己所说,无论在摄影、写作甚至赛车方面都表现的不错。别说他卖了书才有可能去玩那昂贵的赛车。那是人家自己的劳动所得,而另外两位各方面表现的无可指摘、志向高远的女孩子,据说在国外读了研究生之后就都嫁给外国人移居海外了。
读经的孩子往往会接受其他人(当然不是所有人)的异样眼光。听到小小年纪就能读这么艰涩的经典,多数人都担心孩子会读成书呆子。而读经的这个举动也往往和压抑儿童天性画上等号。我就想不通了,每天读最多一个小时的经典(有的孩子时间更短)就是压抑儿童天性,每天逼着孩子弹钢琴一到两个小时就顺应儿童天性了吗?据我所知,很多孩子在长大后提到当年被父母逼着弹琴,恨死钢琴了。
读经是违背儿童天性的枯燥的东西吗?
就先说说孩子参观博物馆的事情。
有不少父母跟我说,孩子不喜欢去博物馆这样枯燥的地方,所以有了假期都尽量带着孩子到大自然去玩,因为这才是孩子的天性。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没错,不过好奇也是孩子的天性,否则父母就不必每天面对孩子无穷无尽的为什么了。博物馆里面也有很多让孩子好奇的东西。重要的是,父母是否能够满足孩子的好奇心。
有一天儿子问爷爷,什么是打新股啊,和炒股有什么区别?爷爷呵呵笑,说,你不懂。我在旁边听到了,告诉儿子,打新股就是买刚刚出生的股票宝宝,炒股就是买已经长大的股票。虽然不一定全对,但是儿子懂了。其实孩子会对所有他们不知道的东西感兴趣,包括股票这样在我看来很枯燥的东西。儿子很喜欢去博物馆,喜欢看马未都的节目,喜欢看科教频道,不是因为我是从事科学领域工作的,恰恰相反,我这个学文的妈妈对自然科学几乎一窍不通。而且很惭愧的是,因为小时候不重视副科,我就连历史也学的不怎么样。可是儿子却因为常常去博物馆而爱上了科学,爱上了历史。就是因为他对未知的世界有无穷的好奇心。
很多的孩子之所以不喜欢博物馆,是因为父母不喜欢也看不懂博物馆,想到要给孩子说清博物馆里面的东西就更头疼。所以孩子的喜好在一开始是受到父母的影响甚至压制的。父母一次次的说不知道、或者不耐烦的粗暴的制止孩子无穷尽的问题,其实是扼杀了孩子的好奇心。
读经也是如此。孩子在一开始不会喜欢唐诗胜过诗经,但是因为父母觉得唐诗更简单,更适合孩子,所以孩子慢慢的只能接受唐诗程度的古诗。孩子在开始识字的时候不会喜欢弟子规超过老子,事实上老子也很朗朗上口。但是多数父母自己都没有读过老子,所以往往从弟子规或者三字经读起,所以孩子慢慢的就觉得三字经才是他的年龄应该读的东西。
一张白纸的孩子对一切新鲜的事物都无法分辨出好坏和难易。有些读经的孩子会问其中的句子,那说明他在思考。对于小孩子来说,解释的越简单越好,要指望把全部道理讲明是不可能的,因为他的年龄不允许他完全理解。那就糊里糊涂的好了,随着年龄增长,会慢慢的一点点越懂越多的。就好像现在学英语比较反对象过去一样讲语法一样,在阅读中慢慢积累,让孩子的阅读能力慢慢增强,而不是指望一次把所有东西都讲明白,讲十次比不上悟到那么一次。读多了,孩子自然会自己去悟。他的理解可能对,也可能错。很多父母很怕孩子在学习中犯错,其实犯错才是学习最重要的本质呢。学习就是一个永远接近真理的过程。在到达真理之前,永远都在犯错。哪位大家敢说自己把经典都吃透了?还不是各人有各人的理解?何必分出对错,我们都在学习,都在接近真理的道路上而已。
最后一个问题,经典对我们的孩子的现实生活有什么意义?
长期的意义就不说了。即使现在在孩子年龄很小的时候,他所读过的经典也是“有用”的(现在好像无用的东西学了就是浪费时间,所以就借这个词用用)。比如儿子和小朋友发生冲突了,有时候难免不顾别人感受做事,我会问他,论语里面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还记得吗?如果你不希望比你大的小朋友欺负你,就不应该去欺负比自己小的小朋友对吗? 如果儿子弹琴的时候受挫,自己生自己的气,着急的越弹状态越不好,我就说,老子怎么说的?“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只要坚持,你一定能行。至于弟子规里面,句句都是教育孩子如何做人的。其实弟子规做父母的也可以学学,开篇说首孝悌,次谨信,有余力,则学文。孩子学的知识多少真的不重要,重要的是先学会做人。
我接触的人当中,有些年龄跟我相当甚至大的父母,都教给孩子什么呢?要对老师恭敬(这句没错),得罪了老师没有你的好果子吃(这像话吗,教出来的孩子如何做人可想而知)。
读经派基本都倡导儿童读经,其实我觉得还是亲子读经比较靠谱啊。否则即使读经,也不过多认识几个字,会背些没有生命的文字而已。 亲子读经,不 错哦~~ 真好谢谢 本帖最后由 strainless 于 2012-6-25 22:12 编辑
不能为了读经而读经,经史子集,这么难读,受罪啊。
我没让孩子都那些经,说实话我看着都烦和讨厌,我让孩子看得是中国历史,世界历史。上下五千年,全是一个个鲜活的历史故事,上自盘古开天、下至文化大革命,中国的春秋战国、三国演义、楚汉相争等,国外的法国拿破仑、德国俾斯麦、波兰的肖邦、英国的瓦特等等,比经要有意义的多。
我就是坚持不了 我自己的文化水平低呀,讲解不了 孩子越大越不爱读,如果夹杂着一些简单点的、孩子又感兴趣的书一起读,可能会好一些。 应该读,但强迫不了啊,看什么时候能把孩子的兴趣引发出来 完全同意,只是自己认识的晚了点,所幸还不是太晚。经是我们老祖宗留下的精髓,一定要传承下去。读经其实并不如大家想象的枯燥,这只是大人的想法而已。 谢谢你,受教了 一句话,读总好过不读吧, 非常赞同!!! strainless 发表于 2012-6-25 08:4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不能为了读经而读经,经诗子集,这么难读,受罪啊。
我没让孩子都那些经,说实话我看着都烦和讨厌,我让孩 ...
您的态度证实了我的猜测。父母讨厌才是读经受到诟病的根源,不是孩子的问题。既然他了解了上下五千年的中外历史,就不可能讨厌经典。因为这些写书的古人他都很熟悉啊。中国从春秋的诸子百家,到汉代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到写少年中国说的梁启超,他都不会讨厌。世界上的就更不用说了,他应该不会讨厌影响世界历史的亚里士多德、伏尔泰、巴尔扎克、歌德、马丁路德金等人的作品吧。
父母由自己的喜好决定孩子的喜好,真是让人感慨啊。
dvontheway 发表于 2012-6-25 19:1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您的态度证实了我的猜测。父母讨厌才是读经受到诟病的根源,不是孩子的问题。既然他了解了上下五千年的中 ...
点评字数受限。我在回复里面尽情的说一说。
首先,如同点评中所提,我儿子因为1年7个月的读经生活(每天30-60分钟),完全过了儿童识字关。在还不认识拼音的情况下(为了不让他的英语学习受到影响,我没有教他拼音),现在完全可以自主阅读从浅到深的各种书。
浅的就不用说了,适合他年龄的绘本之类的书完全可以拿到书就绘声绘色的朗读。
再难一点的文字较多,图画较少的科普类书也能读。这种书是他的最爱。事实上他看绘本的时间倒相对少一点。大概半年前,我发现他不再出声的朗读出所看的内容,而是和大人一样开始默读了,这让他的看书速度变快。
没有深度的成人读物儿子也是可以读的,虽然他很少读。我和家人朋友曾经多次试过拿一份报纸来请他读,基本上不认识的字没有几个。
不过儿子比较爱看的成人读物倒是这位妈妈所质疑的古文注释。因为儿子读经,我虽然因为二人水平问题很少不讲解,但是还是在手边放了一些,也借了一些解经的书。我不止一次的发现儿子“偷偷”的看我的这些论语通译或者是各种周易解释的书。他看的还津津有味呢。不但如此,儿子看完后还会在之后隔一段时间,比如吃饭或者散步的时候突然想起来告诉我某某句是什么意思。倒是我这个妈妈茫然,事后翻书,基本和解释的差不多。偶尔他问我某句什么意思得不到答案的时候,就会自作主张的把自己的解释讲给我听。据我所知,象我的儿子这样喜欢偷翻妈妈的古文通译书的孩子在读经的孩子里绝对不算特例。
如果说儿子读书现在毫无障碍,要归功于他爱读书这个好习惯的话,就是读经让他脱离了父母陪读的拐杖,开始了自由选择阅读。现在我只对儿子读书的大致方向稍作引导。基本上读什么书都是儿子自己决定。每天不需要我提醒,他一定会读至少两本书。倒是为了他的视力,我们不得不多次限制他读书的时间和长度。
至于喜不喜欢、懂不懂。我想,这跟欣赏美的名画和音乐一样,只要孩子不排除不讨厌,就是好的开始。了解越多会越喜欢。就像博物馆里面那些看似平淡无奇的瓶瓶罐罐,当知道了它们承载的历史故事,就会觉得乐趣无穷。
说到懂的问题,说实在的,大部分的名画,我就看不懂;而有些名曲,我听了也要昏昏欲睡的。
昨天,很巧的,我发现了儿子的几幅画,看上去好像是同一个内容。儿子给我解释:第一幅画好了,不满意;画了第二幅,不满意;第三幅,不满意;第四幅,不满意;第五幅,不满意,第六幅,满意了。每一幅都跟前面一幅有点差别,最后的那一幅好像只剩下了线条,连颜色都没有上。我大笑,说儿子是当代毕加索啊,儿子想起了毕加索和公牛的那个动画片,也笑了,笑的很得意。至少,毕加索的公牛,儿子看懂了一点。
没有别的意思,懂和不懂,没有分明的界限,能从完全不懂到似懂非懂也很了不起了。
暑假每天让孩子都一遍三字经,一遍千字文,然后论语再读一篇,也就20分钟的时间,不过孩子还真的有点不喜欢,平时每天读5-10分钟貌似接受程度高很多,希望他慢慢能接受。 其实有时候真的很矛盾,父母觉得好的就想推荐给孩子,可有的时候真的是不太喜欢.不过等他大点也许就会明白了,贵在坚持,我不指望读经能给儿子带来什么,我希望他能每天在做一件事,坚持下去就够了 没有进行过,学习一下 说的很好。最近一直在学习 在这个暑假开始的读经,也一直进行中,现在论语读八佾第三,其他的加了声律启蒙,现在也在读第三课,还有大学也快读完了,唐诗宋词已经背了102首,三字经,弟子规也全部会背了,每天大约一个小时不到。幸好孩子愿意读,字本来就认识很多,所以里面不认识的字教他几次跟读,其他都是自己读的。 读国学认字,这个我很认同,自家孩子也是这样认字的。很有效。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