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这博文里说的,俺们出不了国的人还活不活啊!
本帖最后由 心月妈妈 于 2012-6-27 12:57 编辑关注王青博士的新浪博客有段时间了,受益不少。但今天看了一篇新的博文,心里咋觉得这么别扭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b9ef8e501016lm1.html
就回来一两个月而已,就担心英语不行了。那咱们天天给孩子亲子英语,也是白瞎的。
第二是把礼貌用语和习惯差不多丢光了。
这个方面的损失是巨大的,孩子到现在,也就恢复了六、七成,而且可能这一辈子在这方面都要留下一些抹不掉的痕迹了。
那俺们一直在国内的娃呢,是不是永远没可能成为文明人了?
不说了,反正看这篇,就是别扭。
照这么说就不应该回来,咋还出生在中国呢,自己和自己纠结,到底是哪国人呢 想那么多干什么? LZ也不用别扭,人家说的也十分有理,标准不同要求自然不一样,至于文明人一说,在中国毋庸置疑,真出了国,呵呵,也许就看到差距了 这样的华人挺多的。
华人论坛上就更惺惺相惜了,俺们要是说半句国内的好,马上拍过来没商量。
说起他们的孩子,那简直就是尊贵了,又文明又高贵,精神自由,说起国内的孩子。。。。
看了觉得好笑啊。 各人有各人的想法,不必去深究 顺其自然吧,其实哪里都一样,就看你自己怎么把握。 本帖最后由 charlenedavid 于 2012-6-27 13:26 编辑
在我看来,越是这样的父母,孩子越是融入不了西方社会。
因为这样的父母,骨子里是厌恶其土生土长的根,却又摆脱不掉。
人只有坦诚地接受自己,欣赏自己,别人才会尊重你,接受你。
当然,我对是不是融入西方主流社会,也没有太多的奢望,而且什么叫融入,什么叫不融入,本来就是个模糊的概念。
关于融入,一句话就是:喜欢并热爱你当下的社会和环境、以及你的生活。
这就是融入。。。。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国外。
想太多,孩子接触两种不同的文化环境带来的好处绝对不是他说的那些弊端可以抹杀的,除非以后孩子永远只做美国人 确实感觉到一种明显的优越感!
所以说,完全客观的观点是不存在的,多多少少都会受到主观的影响。 本帖最后由 charlenedavid 于 2012-6-27 13:32 编辑
转一篇刚刚看的帖子,这是一位华人妈妈,她有2孩子,大女儿已经回国了,小儿子正准备带回国,这位妈妈一直很担心孩子回国后的英语,以后再回加拿大,英语的问题,融入的问题。。。。经常发这样焦虑的帖子,当然,妈妈的心是爱孩子的,也是个好妈妈。
大家看看吧:
儿子从2岁到6岁,一直在加拿大生活.最近这一年,进入西温的一所知名公立小学读K年级.我发现他除了和班里的两个华人男孩玩,几乎没有任何其他朋友. (这个学校以当地白人孩子居多) .通过仔细观察,发现儿子每次都很NICE的面带笑容地尝试和他们搭腔,而他们都爱理不理的样子.回来问儿子,儿子一脸委屈,几乎带着哭腔说;" I try to make friends with them , but they said ,don't play with them anymore. They don‘t like to play with me . I don't know why. '' 原来这一年,孩子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度过的,我的心一阵绞痛。我一直纳闷为什么没交洋朋友,并非语言问题,(儿子的英语比中文讲得好)。而其他的华人孩子也都是和华人孩子玩。以前儿子在PRESCHOOL读了两年多,结交了不少朋友,多是伊朗人移民的后代,孩子间玩得很欢,还常有PLAYDATE。由于他们多数上了法语学校,儿子就和他们分开了,当时彼此挺恋恋不舍的。没想到这一年儿子是这么孤单。庆幸的是,班里后来来了两个中国孩子,他们一下子就像遇见老乡,玩得不亦乐乎,虽然彼此玩耍时也有伤害,但很快就和好。
这事儿让我想起了女儿刚移民来加大概三个月的时候,去社区中心活动碰到了一个同班女生,女儿很兴奋地上前招呼,而对方几乎无任何表情。直到两三年后,女儿的朋友圈才稳固下来。
我也问过高年级的孩子,普遍说感到孤单和无聊。一些刚过来的留学生说,想邀请当地孩子去喝咖啡或看电影,均遭拒绝。最终还是华人孩子走在一起。和父母聊天时,也感觉到这里长大的孩子很多人有一种说不出的畏缩和冷漠。
我要带着孩子回国了。当然这不是主要原因。回国是计划中的。但愿回国能交上更多的朋友,在交友上让儿子找到自信和快乐。 本帖最后由 charlenedavid 于 2012-6-27 14:00 编辑
以下是那位妈妈的帖子。
朋友女儿15岁,性格内秀,来温哥华一年多了.现在就读10年级,除了英语,成绩全A.. 当我问她感觉9年级来加晚不晚时,她的回答让我震惊:" 不晚,学业没问题.可是,这里课后好无聊,我还是想回国!" 她曾经在美国就读6,7年级,离开美国前的英语成绩是A.英语过关后,回到国内有名的外语学校(南外)读初中近三年,未中考就移民来加了.她抱怨妈妈: "当年我想留美国读中学,你们非拽我回国,现在我想回国了,你们又不让, 枫叶卡有那么重要吗?" 我问她在学校有没有自己的圈子,她说,我游离于任何圈子之外....
对此我一直沉思一个问题: 从心理融入度上看,究竟什么时候是最合适的年龄?(注:小学生容易融入,不在讨论之列).一个14岁的移民孩子,尚且对加国生活这么排斥, 如此思念国内的同学,甚至不惧怕国内的学习压力,迫切想回国.难道她来晚了吗?
初中是人生建立价值观和社会观的重要阶段,也是建立友谊的最佳年龄.如此看来,最晚不能晚于7,8年级过来.如果对加拿大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有排斥,即便学业再好,移民还是长期的痛苦. 8年级过来进入中学,很多同学都是新面孔,还好找新朋友.英语过关的话,来这里就读8年级应该是最合适的.英语需要ESL的孩子,最好是7年级过来,用一年把英语提上去,8年级时就很容易适应中学新生活,也会比较容易喜欢上加拿大.
本帖最后由 charlenedavid 于 2012-6-27 14:01 编辑
以下是那位妈妈的帖子。
归属感是不关乎性格的.性格可以决定你生活的快乐度,却决定不了心灵的归属地.这是成长的文化背景决定的. 青少年阶段是建立归属感的时期.像赛珍珠,虽然是白人,又在美国读的大学,但17岁之前一直生活在中国,她对中国的归属感更强,以致在美国去世时墓碑上只刻有中文名字.
我在这里快住四年了,朋友很多,但说实话,我没有归属感,像大树没有根. 唯一觉得有归属的感觉的时候,就是旅游归来温哥华,感觉回家了,我还是属于这个城市.这种令人欣喜的感觉在回来一段时间后,很快就又回到边缘人的状态. 悲哀....
我们所做的,就是想让孩子未来的路有选择.而路是孩子自己走的,但愿在他们心里,加拿大和中国一样喜欢,那就好办了.否则,谁知道孩子会选择哪里生活呢?
本帖最后由 charlenedavid 于 2012-6-27 14:01 编辑
以下是那位妈妈的帖子。
上周去朋友家,特意和她9年级的女儿聊天.她是7年级从深圳来的,国内初一只读了三个月.英语从今年9月份开始就脱离ESL了.也就不到3年吧.听说能力完全足以应对课程.写作还是差些. 她属于那种乖乖女,比较文静的女孩.她说自从来了以后就一直想回国,想到还有10年才能大学毕业,现在还剩7年.一说还要呆7年就叹气,因为父母只允许她大学毕业后才可以选择回国发展.在这的最大感受是,孤单,课后生活无聊.课余俱乐部的活动虽多,但自己能参加的或感兴趣的很少. 朋友圈也都是移民的孩子. 最想念国内的住校生活和同学们那种畅所欲言的痛快.8,9年级的学习一点也没有紧张感,连作业都很少.平常上网还是以中文网为主,也会常和国内朋友联系.
我很惊讶,7年级来的孩子也这样么? 我们作家长的,是否应该更关注孩子心灵层面的困扰,而不是按照我们的想法为孩子选择所谓的成功人生之路?
呵呵,淡定淡定 本帖最后由 浮花爸妈 于 2012-6-27 13:42 编辑
我也去认真读了一遍博文, 倒也没觉得这位博主是要刻意显摆什么, 更像是真心地苦恼着.她这么烦心其实并不关中美文化差异啥的, 其实还是她对孩子教育的担忧.身处其境, 察觉孩子行为, 学习上有反复,做父母的哪能不着急. 关心则乱.要是搁别人的孩子有这些问题, 求助到博主那里, 也许说法就不同了.
我作为旁观者, 感觉就轻松很多. 比如孩子说礼貌用语这条,甭管用英语 还是汉语, 孩子是受家人影响的.我家小孩就是,因为总听我对他说谢谢, 请啥的, 他很快学会了. 但是,年龄小啊, 会点什么就老要挂嘴上啊,结果谢谢变成山歌一样, 老唱个不停. 哈哈哈, 也挺怪的.
另外, 博主说孩子回到中国, 立刻返回融入中国孩子的行为模式里了. 这其实是好事吧, 说明孩子适应能力强啊.等孩子回美国,估计又很快适应那边的生活啦.
还有就是玩具, 书的问题,这个我无法替国人辩解的. 而且这不是小孩子的问题, 这是中国人普遍的缺点. 借别人东西不爱惜, 不教孩子爱惜,不按时归还所借的物品.希望我们自己首先做好,那环境才能慢慢改善. charlenedavid 发表于 2012-6-27 13:29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转一篇刚刚看的帖子,这是一位华人妈妈,她有2孩子,大女儿已经回国了,小儿子正准备带回国,这位妈妈一直很 ...
有些不明白,当地人是不是排外啊?或者是对我们华人很排斥?看了安妮鲜花的《出国不出国》,他们也在加拿大,好像与当地人相处很融洽。 娇枉过正
说穿了只是隔代抚育的问题 来看看,到底怎么回事 本帖最后由 charlenedavid 于 2012-6-27 14:05 编辑
浮花爸妈 发表于 2012-6-27 13:4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我也去认真读了一遍博文, 倒也没觉得这位博主是要刻意显摆什么, 更像是真心地苦恼着.她这么烦心其实并不关 ...
这个才是我写的帖子,是回那位妈妈的帖子:
国内的孩子比较热情开朗,见面会喊人,比较礼貌。
加拿大的孩子,不要说喊人,能冲你一声招呼,就算不错了,这个我也是慢慢习惯的,呵!当然,不能以此来评价礼貌不礼貌的问题,是习惯吧,国内的孩子,从小就被教育见人要喊。
所以这个问题,我们只说现象,不评价对错,没有对错。
同样,加拿大的孩子,在表达、交流上与国内孩子是有区别的,彼此保持距离,交朋友也如此,兴趣相投,自然能玩到一起,我觉得应该没有其他别的原因的,都是孩子嘛。
当然,还有孩子自身的性格,是不是独立,能不能ENJOY单独的时光,是不是能承受拒绝等等,总之,要大条些,多往文化习俗、习惯上去想,有些事更需要时间,有了时间,孩子会有属于他们的圈子的,哪怕很小的圈子。
我儿子目前在国内,我特别注重培养他的运动,篮球打了有一年了,还有为了来加拿大,能适应那里的环境,我们还学冰球。。。
多培养孩子的爱好、兴趣,尽量让孩子性格上多锻炼,这恐怕是以不变应万变的道理。这些我们也就是尽力准备而已。尽人力,听天命,呵!
如果这么小的移民孩子,都这么孤单可怜的话,那么那些留学生又如何生存的呢?难道更孤单可怜?
再退一万步,小醉有小醉的乐趣,大酣有大酣的欢畅,一个人有一个人的乐趣,一群人有一群人的欢畅,一段时间的一个人,也没什么,不代表孩子以后就是可怜与孤独的一生。
我们孩子都还那么小,就算是人的本能,也会尽力为自己创造一个更快乐的天地。
做父母的,越做到后面,越得学会“接受孩子”,接受属于他的一切,也许还包括孩子的孤单、委屈。。。。但那不会是全部的。
换个角度去想,孩子有机会接触到不同的生活环境,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世界,哪怕一路上有些挫折,或者孤单,或者不开心。。。。
这并不是那么容易就有的人生阅历,在哪里成长,都有痛、有乐。。。。
而经历是财富,孩子的适应能力,会一天天提高。
很多国内的家长,孩子高中毕业了,想着把孩子送出去,他们想的不也是给孩子一个更广阔的经历,如果只看到融入或者不适应,那哪儿都别去了。。。。但问题是待在一个地方不动,就一定快乐么?
凡事想到不利的一面,可以理解,但也要想到有利的一面。 博文看完,楼也爬完。包括论坛里小海归双语学习的,给我的感觉倒是对生长在中国的孩子真是没有必要花大力气学英语了,看看在英语国家说英语的孩子回到国内没好久英语就如此退缩,我们对孩子的英语真是没有必要有过高的要求。
至于博主所说的对国内的一些诸如礼貌、饮食不讲究等未免有些担心过于。国内讲礼貌的也大有人在。国外粗鲁的、吃人肉的也有。社会就是由好好坏坏构成的,哪里找得到一片净土,人不断学习不就是适应社会的吗?! 我觉得重在父母的正确引导吧。如果父母本身因为文化的差异而对其中一种文化厌恶,反对,我觉得那样才会让孩子不知所措。孩子不可能永远在真空的环境中生活,每种环境中也都会有不好的东西,关键是树立孩子的自我判断。我记得之前看过有个妈妈以前不让儿子看动画片,可是到了小学孩子变得孤僻了,因为没人愿意和他玩,因为没有共同语言。孩子的世界本就该是自主的,而非大人来决定的。 本帖最后由 charlenedavid 于 2012-6-27 14:23 编辑
常有人对我说:你真累啊,在国内想着抓孩子英语,去加拿大,又惦记着抓孩子中文。
确实是有点累的,但要如此精通地掌握好两门语言,这已经是最省力的捷径了,世上哪有轻而易举的事情?轻轻松松就掌握好英语、中文?
也许凡事确实要换个角度,有利的、不利的?
王博士的博文,我就不去看了,我想或许王博士不是显摆优越感,但那种焦虑中所散发出的优越感(也许是无意识的),是肯定有的。
最主要的是,回不回国,自己要有心理准备,在忧虑孩子英文的时候,也要欣喜于孩子中文的收获。
平常心吧。哪能什么好处都得的? 看到这个评论,我一头的黑线啊。 “您说的每一条,我都非常赞同,自己也是这么想的。奇怪的是我身边像您这样理性,把孩子利益放在第一位的父母不多。当我和周围的中国父母说我不经常带孩子回国,每次不那么长时间的时候,周围的中国朋友都批评我不重视孩子学中文,对国内的老人不孝敬,让我都懒得多说了。
”
我不仅每年把孩子带回国,而且两年前那次带回来后就赖着不走了。看来我是超级不理智,超级不把孩子利益放在第一位的父母哦。
根本的差异也许人家要培养的是北美华人娃,我要培养的是中国娃。孩子说不好英语没关系,说不好中文,我会崩溃的。 好奇,看看去 我每天都上“加拿大家园网”,那里回流的父母,跟王博士差不多的,焦虑得不行。
主要是焦虑孩子以后回加拿大的语言、朋友圈子、融合。。。。
方方面面,这是有群体特征的。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