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讲课方式看中美人才观(转载自科学网)
从讲课方式看中美人才观 精选 已有 3492 次阅读 2012-7-4 22:47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人才观 中国的讲课方式是知识的灌输,就是以知识为本,不会启发学生提问,即使提问也会被正确答案排除了,随后就是知识的应用,就是做题。而美国则是以人为本,知识不是主要的,尽情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老师的作用就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这样的方式就会创造出不同的人才。中国的学生就是适应能力最好的,学习能力很好,但是创造力不足,同时由于没有好奇心,最后没有了学习的动力。而美国的学生基础不扎实,但是创造力很好,而且由于强烈的好奇心,这样就会很容易把知识掌握。 中国现在的讲课方式,最后的结果就是,中国培养的学生心中没有问题,心中没有想法,更多的是照搬别人的。出国的中国学生,虽然会激发他的好奇心,但是知识的应用已经根深地步,这样提出问题不是他们的长项,解决问题才是强项。而且一旦回国那么逐渐就会走向原来的老路了。这就是很多科学家在回国前,有很好的成果,回国后就走下坡路。 中国的授课方式(教材编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中国学者创造力低下。这是怎样形成的呢?首先是中国的科技开始是由学习能力好的人引进的,其次由于科技依赖于政府规划,这样就失去了学术自由,中国老一辈的学者是为了完成国家的任务,这样学习别人的东西显得很重要。这样就形成了以知识为中心的科研方式。随后的高考更是以知识为中心及其应用为主的考核方式,这样就使得授课方式是以知识为中心。为什么没有改革,是因为科研的高层在这种方式下选拔出来的,所以很难看到自己的缺点。但随着人才的引进,这一情况逐渐改善,但是力度还不够,因为引进的人才往往是本科在国内,就刚才所说,他们自己改变的还不完善,所以应该大量请一些国外的学者,他们从小就受到西方的教育。 中国在这条错误的路上走了很久,确实是到该改革的时候了,授课方式及其对应的考核方式不改革,必然造成中国人才的极具短缺。教育部确实该下课了,不知道这些平庸之辈怎样上去的,不敢作为,甚至不作为。导致了中国的历史遗留问题没有解决好。确实该下课了。 之所以转载过来,是因为觉得很有共鸣,我们对孩子的培养的确是灌输式的,虽然现在父母都想培养孩子的好奇心创新性,但有意无意之间,习惯性地还是灌输式教育
素质教育,其根本之意是要培养孩子的好奇心,学习的兴趣,但是现在搞成了全民上课外辅导班和陪上课外辅导班
好像音体美才是素质教育的全部似的
真是无奈啊
中国教育确实有这样那样的缺点, 美国教育也确实有它的优势.
但也别成天拿中美比, 再怎么比较也改变不了事实和现状.
再说了, 中国教育也并非一无是处, 美国教育也并不是完美无缺.
没能产生共鸣,还面对现实吧
软件硬件跟不上没法比,一味转帖抱怨没意义 看标题还以为很有内容呢,结果只有结论,没有实例。这么大的课题,需要大量的实例来佐证才有说服力。这样随便给出答案,很难有共鸣。 有意思,这个问题是曾经解决过的问题。 应该早一个小时看到,这样里面的内容就可以部分引用了。 面对现实吧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