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漠子 于 2012-7-29 14:06 编辑
办小袋鼠两年多来,我听到很多的家长告诉我选择这里的原因就是“我不关心孩子学什么,只要他天天开心就好"。
曾经我也以为这样就好。还记得我当初在给妞择园的时候,我的一个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老师要爱孩子”,虽然我没有明确要求过孩子快乐就好,但显而易见,目的肯定是这样,因为那时的我认为:如果老师爱孩子,孩子在爱的滋养下又怎么会不开心快乐呢? 所以,当初选择小袋鼠我最看中的是老师的爱心和耐心,其次是因为蒙氏教育。
然而,随着自己的不断成长,我越来越发现,纯粹地让孩子快乐真的不是那么容易,而最近更让我认识到的是:也许在小袋鼠的孩子,成长的痛苦更多!终于我深刻理解了大李曾经说那句话的意义——“芭学园的孩子,比传统园的孩子成长的烦恼可能更多”(大概意思,非标准原话)。
直到现在,我曾经的旧同事还认为,我为了孩子开办这样的园,我把孩子当“温室中的花朵”,认为我是为了逃避传统教育那种严厉的环境。我知道不是,但我没有解释,因为其中的缘由并非一般的人能理解。
今天,有很多新兴理念的园开起来,现在的孩子真的是幸福,无论理念是否成熟,至少有爱和尊重。
可是真的有了爱和尊重,孩子就天天快乐吗?是不是满足一切的需求,才能让孩子快乐?
记得当一个家长选择退园的时候,家长认为孩子在这里不快乐了,觉得孩子适合更自由更宽松的环境。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天性,我也觉得更宽松的环境也许更适合这个孩子。所以我支持家长的决定,但后来还是跟家长聊了聊,当作朋友一样交换一些看法。当我说到“我觉得所有的成长,都来自于痛苦。孩子的挫折感、自信都来自于穿越那些困难”,家长很不认同,她认为快乐很重要,认为孩子天天快乐,长大自然性格阳光,并且反问我“快乐有什么不好?为什么不追求快乐呢?”。我一时哑口无言,因为当时,我确实不知道如何回答或者说反驳。难道我们来这人世不是追求快乐的吗?或者我们来这人世就是追求快乐的吗?快乐有什么错?可是我又觉得,如果没有痛苦哪里来的成长?孩子需要通过面对生活中的遇到困难,并凭借自己的力量去战胜他,这样他才能从这件事上达到有效的自我认知,增强自信,增加智慧。而且我一向认为孩子是天生具有这种解决问题和困难的力量和方法的,我们要做的就是发现和引导孩子的这种力量,让他们能够自己发掘出来。而过多的保护与干涉,在我看来就是破坏孩子的内在发展。无论这种保护是出于爱,还是出于什么,都有着破坏的力量。然后,可是……这是与当初的”只要快乐“是矛盾的啊?
我能理解当孩子面对困难(比如事情不会做,小朋友不跟自己玩),孩子的无助;也曾亲身体会自己在那时的焦虑和紧张,尤其是不知道如何帮忙的担心。其实我们成人,经常要面对孩子很多的这个时候。也许有人没有人任何理念,可以通过包办、干涉、压制去排除自己和孩子的这种困境,可是对于我们知道要尊重和满足的家长,也许更多的是承受自己面对这个事实的痛苦。通常我们的痛苦被孩子敏感的捕捉到,当他无法面对那个问题的时候,他会寻求家长的帮助,而当他知道妈妈也被此抓住后,他会更知道表达自己的痛苦,也许仅仅是一个小小的痛苦,到了妈妈面前也成了大大的灾难。于是家长和孩子的痛苦都被放大,通常大多数家长首先会找老师的问题,是不是老师关注不够?是不是老师没有帮助?……而后当问题持续的时候,尤其在长达几个星期或数月的时候,就不得不选择”逃避面对”,逃避的方式就是“换园”或“暂时让孩子先休息”。当然,我也不能说这种逃避的方法完全不好,比如换园也许可以找到一个更适合孩子的园,或者休息一段时间,孩子的情绪会有所缓解。但问题是,这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吗?因为我相信,无论在哪里,困难总还是会碰到的。
其实我们不可能让孩子逃离这个社会,但走到今天,我深刻地明白,我选择做这个园,并不是为了让孩子逃离传统教育体制,而是想让他们在学前这段关键的时期,能够更好的发展自我,能够在尊重和爱的环境下成长,但尊重和爱并不等同于过度的保护。孩子需要经历他人生中的困难,比如刚入园的人生大事,交往过程遇到的困难……等,但这种困难不应该是由老师或社会的不尊重或打压造成的困难。也就是说,在孩子这么小的年龄时,我不希望他去承受成人带给他的冷漠、专制、忽略、压抑,而希望通过人生自然发生的平等中带来的磨炼。
那么除了逃避,我们还能怎么做?我们需要很有效的方法来缓解孩子的痛苦和我们自己的痛苦。但我只能说,我没有有效的方法,但我个人有自己的原则,我觉得这两个原则足可以帮助孩子抵御孩子遭受的各种痛苦,并帮助他们用自己的力量来解决困难。那就是:
其一:让孩子感受到你“爱”的支持和理解,接纳他因为此事所产生的所有负面情绪,并能让他释放。
当他面对困难的时候,让他感觉到不是他一个人在,而背后有父母的关注和支持。他可以毫无顾忌的发泄他的委屈、愤怒、恐惧……而我们没有评判的接纳和理解。这也是真正的“倾听”孩子,孩子会在这种“倾听”中得到巨大的力量,能够面对生活的勇气。这比你任何的教导都有用,当然你可以给予意见和分享你的经验,但请记住不要教导。
当孩子不愿意上幼儿园的时候,理解他,让他哭。但你并不一定要满足他的要求,因为相信你会知道什么才是他真正的需要。此时,他觉得自己需要的是帮助、保护、倾听或者不面对,但我们知道他真正需要的是面对和成长。所以用爱和接纳去帮助他。
其二:等待,陪着孩子慢慢等待他努力的成长和调整。也许很痛苦,但经历这个痛苦,也是父母的成长
新的理念告诉我们,教育是一种等待。但这种等待真的很痛苦,尤其当陪着孩子在面对痛苦的时候,而作为家长的我们也更深的被抓住。为什么总觉得有一种极限,似乎等待是一种压抑?这时候,真的需要我们来审视自己,成长自己。
当你能真正的接纳孩子的时候,你也能真正的接纳自己。因为你不接纳自己就无法接纳孩子,无法做到倾听他所有的负面情绪,无法给他让他能感受到的爱!
所以“快乐”真的很难,尤其天天快乐,只要快乐。所以当你告诉我,我只要孩子快乐就好!我真的很想告诉你,这里不能满足你这个要求,因为没有人永远的快乐!相反也许在这里痛苦更多。因为这里不会像传统教育中一样,当孩子出现困难,老师马上第一时间去干涉制止,保护把“伤害”降低到最小,老师会给孩子自己处理问题的机会。但老师会在孩子处理不了而遇到困难的时候,尽可能的接纳孩子的情绪。比如让孩子去大哭渲泄,而不会去马上安慰制止。会引导他解决问题的方法,但也会把实践的机会留给孩子,让他一遍一遍地去体验,让他自己去发掘解决问题的方法,让他将来能够真正的体会到成长的喜悦!
对,是——“喜悦”,这个我们人生真正应该追求的一个发自内心的东西。
有个妈妈跟我说过一句话,我记忆犹新——“ ‘乐’的前面是‘快’,就说明快乐总是短暂的“。
其实我不需要追求快乐,也不需要躲避痛苦。无论快乐也好,痛苦也罢,都是一种经历。
我们真正要找到自己的和给予孩子的就是 找到和保护那个真我——爱、喜悦、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