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思维
要想正确解读“英语思维”, 还需将语言和思维的关系分析清楚。 很多人将“英语思维” 简单的理解为“用英语来思考或思维”, 即用英语这种语言文字来思考。 众所周知, 语言是一个交流的工具, 是思想的载体。 思想或思维的结果需要借助语言来表达和传递。 而思维是大脑的思考过程。 思考是不是一定要有语言参与, 是哪种语言参与, 目前还是一个处于哲学范畴的问题。 也就是说, 科学方面的研究还没有深入到思维是什么, 思维的具体过程是如何进行的, 有哪些物质参与, 思维是建立在自然语言之上还是有所谓的"思维语言"(language of thought)或者说"心灵语言"(mentalese)(由美国当代著名哲学家、认知心理学家J.福多(Fodor)在1975年出版的《思维语言》一书中最先明确提出上述概念,并在其后许多论著如《表征》(1981年)和《心理语义学》(1987年)等中加以进一步的阐发,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理论。肯定并论证过这一假说的人非常多,其中主要有:H·普特南、W·塞拉斯、W·利康(Lycan)和D·代菲特(Devitt)等)。 这里并不想就思维的心灵语言做进一步的探究, 只是说明, 思维和语言的关系还处在未知探究的阶段。 对于语言, 就人类目前了解认识到的语言就有很多种, 包括 语言文字类(中文, 英文, 法文, 西班牙文等等各种消失和现存的语言文字)一般人通过说话和阅读写作运用这些语言文字来记录和传递思维。 图片场景类语言(二维和三维立体), 画家,设计师, 艺术家用线条, 色彩, 形状, 立体构成, 静止和活动的画面等作为语言来记录传递思维, 特殊的声音和音符, 音乐家用优美的声音组合来传递思维和情感 身体语言, 每个人都在自觉或是不自觉的用身体语言来传到信息。 聋哑人更是用手语来传达他们的思维。 除了这些语言形式, 各种感官的刺激和感受都可以引发思考和传递信息。 比如, 当你饿了的时候(胃部的刺激), 你的头脑里首先出现的是一碗或是一桌子你最想吃的食物的图片, 然后跟着才会出现这样好吃的东西是什么。 当你闻到一种熟悉的气味时, 你会回忆起在过去什么时候, 什么场景里有过相同的气味。 当你听到一些老歌时, 你会回忆过去的某个时代的各种情景, 从而引发一些思考和感慨。 从这些例子和说明可以看到,语言的形式多种多样, 而语言文字仅仅是传递和引发思维的各种形式中有限的一小部分。那么思维的过程是不是建立在语言文字之上, 或者说思维是否需要用语言文字来进行, 也就是说, 没有语言文字, 还有没有思维?在回答上述问题之前, 先看两个例子。 在望梅止渴这个典故里, 曹操说出前面林子里有酸梅树 的时候, 士兵们个个头脑里出现的是梅子的实物图片, 想到的是酸梅的味道, 然后诱发神经传导到口腔产生唾液; 如果士兵根本不知道酸梅是什么东西, 没见过也没有吃过, 任凭他们在头脑里用语言想“酸梅”这两个字想上千遍, 也想不出什么花样来。 这里就是 语言的声音(酸梅)-> 进入头脑后, 形成酸梅的实物图像 ->头脑联系过去吃酸梅的经验 -> 想起酸梅的味道 ->神经传导刺激口腔产生唾液。
![]() 语言的声音(酸梅)被解读成酸梅的实物图像, 由酸梅的实物图像参与头脑中进一步的联想和信息调用。这里注意这样一个过程, “语言的声音(酸梅)被解读成酸梅的实物图像”, 这个过程是让每一个士兵明白曹操在说什么的关键过程。 也就是明白了语言所承载的信息含义的过程。这里, 语言的声音在进入头脑后, 就完成了传递信息的作用, 没有继续参与后续的思维过程。
再举个例子, 美国著名作家和教育家海伦‧凯勒,在她一岁多的时候,因为发高烧,脑部受到伤害,从此以后,她的眼睛看不到,耳朵听不到,后来,连话也说不出来了。七岁那一年,家里为她请了一位家庭教师苏利文老师。一天, 她们出去散步, “阳光多么美妙!她们沿着小径,朝井房走去。爬满井房的金银花,送来阵阵诱人的清香。有人正在打水。老师把她的一只手放在水槽口上。当一股股清凉的井水从她手上流过时,她几乎是惊喜地要叫起来。老师不失时机地在她另一只手上拼写“水” 这个词。老师开始写得很慢,忽然越写越快。海伦一动不动,注意老师的动作。她感到十分激动。她明白了,“水”指的就是从我手上流过的东西。那么奇妙,那么清凉,那么润滑!这个充满生机的词,唤醒了她的灵魂,解放了她的思想,给她带来了光明、希望和快乐。”-----摘自谢新吾吴新勇 编著《英雄探险家卷——海伦·凯勒》 海伦‧凯勒基本是生活在黑暗和静默的环境中, 婴儿时代接触到的一点语言文字(主要是语言的声音), 在七岁的时候也所剩无几。 可以说她在遇到苏利文老师的时候, 头脑中几乎没有什么语言文字。 再看上面这段故事, 海伦的一只手感受着水从她的手上娟娟流过, 另一只手感受着老师在她手上划着什么。 突然间, 她领悟到, 老师在她手上划的轨迹“Water” 就是从她手上流过的东西。 这种领悟过程, 就是一种复杂抽象思维, 就是把两件事情通过一种特殊的方式联系起来。 而海伦在那一刻找到了将他们联系起来的通道。 也就是 感受到的娟娟流过的东西就是老师在她手上划写的“Water”所指向的东西。这种领悟的过程还出现在当牛顿看到苹果从树上落下,而发现万有引力定律; 阿基米德看到澡盆的水溢出, 而发现浮力定律, 即阿基米德定律。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到, 没有语言文字的参与, 思维是可以进行的。 当我们读到或是听到一些事情, 深受感动, 想表达的时候, 是先有感动,然后才挑选合适的词语来表达。 常常听到这样的描述, “实在是太美了, 太令人感动了, 简直无法用语言来表达。” 如果语言文字是参与其思考的, 那么, 任何思考的结果就已经是现成的语言文字, 根本不会出现无法用语言来表达这种情况。 这就说明, 人类的心灵, 人类的大脑, 人类的心智所能感受, 思考到的东西要远远高于且大于某一种人类语言文字所能描述, 表述和传递的范围。 大脑的思考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 是大脑中生物物质的一些生物, 化学和物理的反应和传输, 通过神经系统来完成。 它们在运作的时候, 速度之快, 远非我们所能感觉或是想象。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 人类大脑的思考功能是与生俱来的, 不是非要等到学会了语言文字, 有了语言文字的参与才能思考问题。 思考是先于语言文字而存在的。 史前人在没有发明语言文字之前就能思考, 语言文字的发明也是思考的结果; 婴儿在学会语言文字之前就能思考; 聋哑人在学会手语之前, 他们一样会思考。 当然, 有了语言文字之后, 语言文字帮助人类在思维的精细度, 深度和广度上是有进一步的提升。 但语言文字的表述在人类思维和感受面前却相形见拙。 语言文字仅能表述人类情感, 感受, 意识和思维的一部分。 同样, 语言文字在沟通传递上也有很多的缺陷和局限。 一篇文章, 一本小说,不同的人读, 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和想法。 一本老子的《道德经》到今天出现了众多的解读, 每种解读之间都相去甚远。 到底老子当初的这段话想表达的是什么意思, 谁也说不清楚。 所以, 语言文字有很大的局限性。 “英语思维” 并不是用“英语”这种语言文字来进行思维活动, 而仅仅是在输入和输出语言信息的过程中起到传输, 表达思维的作用。 要想做到正确解读英语文章想表达的意图(输入),精确的用英语语言文字来表达思维(输出); 只需要经过在英语语言文字上良好的训练, 而不需要思维训练, 就能达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