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思维
口语中的语音算不算地道的英语输出的一部分呢。 能说一口标准的语音, 确实给人很好的印象, 同时也能说明一个人的英语水平达到了一定的程度。 然而,说话是否带有口音, 和能顺利的用英语交流, 说出来的话, 符合英语的使用习惯比起来, 能顺利交流还是重要的多。印度人说英语, 其口音是相当重的。 但是他们说出来的英语符合英语的使用习惯, 是地道的英语。 尽管口音极重, 但在英语世界里, 交流完全不成问题。 问题是, 我们的口音相对印度人, 日本人好的太多了, 可是却不被归入能够流利沟通之列。 很多的软件公司, 华尔街的金融外包公司都将研发分析中心设在印度, 而不是中国, 为什么? 在他们认为, 和印度人更容易沟通。 所以, 不要把口音看的太重了。 外国人没有不带口音的。 反正是带口音, 重点轻点关系有那么大吗? 还是把精力放在说出的话是不是符合英语的使用习惯上吧。
当然, 能有一口标准的口音, 听着是让人既舒服又羡慕。 但是, 口音的训练, 不是放在孩子初学英语的阶段。 在孩子初学英语的时候, 一定是大量听的输入, 而不是听一句, 让孩子跟读模仿一句。 就算孩子这几句模仿的再好再像, 也不可能自由的输出, 顶多是背诵一段而已。 初期是孩子的听, 大量的听, 不仅听播音员的标准声音, 也要听其他英语人士的声音。 有的时候, 播音员的标准声音太平缓, 太正式。 而其他人的不同的声音和语调的综合, 才能让孩子领悟到什么是真正的美音或是英音。 其实学美音的, 英音也可以听一点, 帮助孩子分辨。 尤其是动画片孩子说话的声音, 对孩子来说很亲切, 听多了, 模仿是自然而然的。 听音频的过程中, 多注意一些细小部位的变化, 就可以掌握英语语调的变化规律了。
让孩子开口说, 是需要一个环境的。 家长经常跟孩子说, 在孩子有了集中大量的听力输入后, 孩子就会开口说的。 而家里没人跟孩子说英语, 即便孩子在学校能和外教中教讲英语, 回家是不会和父母说英语的。 为什么, 明摆着, 父母从来都不说英语, 孩子在说英语的时候会觉得很奇怪, 很不适应。 所以要想让孩子有机会练习口语, 练习说英语, 首先还需要父母, 学校和社会创造一个让孩子说英语的环境。 比如, 父母能时不时的在家说英语; 学校不仅上英语课, 还能有一些英语的课外活动, 让孩子能有说英语的机会; 社会上, 能有一些英文的儿童图书馆, 孩子的英语角, 组织一些英语的活动。 这个环境不是上课叫到谁, 谁回答问题的环境。 而是一个轻松自由有趣的环境。 孩子在里面感觉没有压力, 轻松自在, 说英语是本能表达的一种需要。这样的环境才能很好的帮助孩子提高英语说的能力。
开口说, 不是让孩子没话找话, 单纯的让孩子说。 更不是给孩子开个头, 孩子该你说了。而是创造那么一种氛围, 让孩子想说, 想表达。另外, 孩子能开口说英语, 不是一上来就出口成章的, 也是需要一个慢慢改进的过程的。不要在孩子说错的时候, 打击孩子积极性, 而是要不动声色的重复正确的句子。 多说几遍给孩子听, 孩子在不经意间就可以习得。
3, 描述过程 ![]() 6, 对于再大一些的孩子, 可以对一些事情, 引入一些讨论, 比如, 如果是你的话, 你会怎么办, 为什么等的话题。 在读了神奇树屋MTH, 遇到一些危险的情况, 就可以停下来, 问问孩子, If you were there , what would you do?... 7, 对于初中或是高中的大孩子, 干脆就引入辩论, 父母做一方, 孩子做另一方, 只能用英语说。 比如, 孩子该不该做家务? 该不该给孩子零用钱? 孩子做家务该不该挣零花钱? 该不该把动物关在动物园里供人们观赏? 学校该不该留很多作业? 考试成绩排名有什么利弊? 一般来讲, 大量的听和读为写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前面说的训练, 也对写作有很大的帮助。 写作首先是要有写的欲望, 看到话题或题目就想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看法, 而不是像挤牙膏似的半天挤不出什么东西。 写作, 需要先给孩子一个宽松的环境, 让孩子想说就说, 想写就写, 不要去死扣语法。 慢慢等孩子的话多起来了, 结合学校学习的语法知识, 如何写一个段落, 如何组织文章, 来调整孩子的思路和文章的框架。 让孩子充当自己文章的编辑 Editor。 国外的原版教材在这方面编排的就很周到很好用, 每个主题前面有几篇阅读和文章分析, 最后安排一个写作训练。 写作从前面的主题阅读中引申出来, 由易到难, 循序渐进。 每篇写作都有前面阅读文章作为榜样可供参考, 训练用词遣句的能力。 不断给孩子提供写作的机会, 比如, 英文的日记(后面将论述几种有趣的日记形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