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公告
点击问题反馈。微信登陆的用户请及时在个人中心设置登陆密码,并且牢记自己的用户名。
头像上传问题点击此处

美感和君子人格  重估语文教育价值

热度 1 已有 206 次阅读 2015-6-10 09:35 系统分类:成长记录

最近十多年的语文教学中,有几股小小的“复古风”:高中课程标准将审美与语文应用和探究能力并列,重视学习中国古代文化经典;《三字经》《弟子规》等蒙学内容进入小学课堂;有些老师开始教学生诗词吟诵。人们似乎想通过这些努力让语文教育能接续上我们的传统。
 
百年前,蔡元培先生曾经将国文课视为美育课程。今天,我们该如何认识语文课上的美育?对蒙学经验的简单效法,让人感到似乎并未得中国教育传统之要领。我们有上千年的蒙学和经学教育历史,照搬背诵《三字经》就是继承传统了吗?
 
带着这些疑问,《语文学习》特约作者李节采访了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章启群先生。他的研究领域涉及西方美学、哲学现象学、秦汉思想史和艺术史,尤其是,他对中国文化典籍涉猎相当广泛,对教育问题的关注也由来已久。访谈围绕语文教育中的美感陶冶、君子人格培养、传统继承以及为人师表等问题展开,希望能够对重估语文教育价值、重建语文教育理念有所启发。

章启群,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为西方美学史、现象学与现象美学、秦汉魏晋思想和艺术。
 
 
“语文与美感有一种内在的关联”
 
李节(以下简称“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是语文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您的研究领域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美学,我特别想向您请教有关审美和审美教育的问题。审美对于人之为人有什么意义?
 
章启群(以下简称“章”):我提出一个美学命题——人在本性上是否爱美?我认为这是美学的核心问题。我的回答是肯定的。我想,这个问题回答了,可能审美对于人生的意义问题也就解决了。因为,如果人在本性上爱美,没有审美的生活就是违反人的本性的。所谓“本性”,就是人生来具有的东西,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规定性。从个体来说如此,从人类群体来说,艺术的存在也表明追求美是人类的本性。艺术在根本上没有实用的功能。距今18000年的山顶洞人就用海蚶壳、兽牙、穿孔砾石等装饰自己,所以审美是人类很早就有的意识。人类为什么创造了那么多灿烂辉煌的艺术?回答是自然的,这是一种出于人类本性的追求。
 
李:您怎么理解语文教育具有的审美教育功能?
 
章:语文课的美在于学习内容具有的文学性。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作品。艺术作品的根本特征是美。因此,语文与美感有一种内在的关联。“内在”的意思,是本质上的、必然的、不可分的。语文课如果没有让学生感受和领悟文学的艺术美,那就从根本上消解了语文课的功能,仅仅变成了扫盲和识字课。文学的美不能作狭隘的理解。抒情散文的美,华美文辞的美,是人们很容易感知的。而其他题材的文章的美,则常常被人们忽视。都德的《最后一课》表达了对祖国的深沉热烈的爱。他用质朴的文字和巧妙的叙事方式,把这种伟大的感情表达出来,具有同类作品难以企及的感染力。这种美虽然很素朴,但却震撼人心。语文教材中所选的课文,应该包括各种体裁和题材,展示各种文学形式的艺术美。比如政论文犀利的观点、清晰的逻辑、准确生动的语言本身是一种阳刚之美。
 
语文课具有很强的审美教育潜力。仅仅用分析段落大意、中心思想的手段,就会遗失语文教育的根本功能。当然,实现这样的教学目的,对于语文老师则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果老师本人没有这种文学艺术感受力和鉴赏力,也就无法教学生感知了。
 
李:审美情趣有高下之分吗?
 
章:当然。虽然人们都承认美感的差异性,即所谓“环肥燕瘦”,或者俗话说的“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但是,审美感受的高下之分亦是公论。审美的差异性是各种因素决定的,包括时代、文化、民族、地域、性别、年龄等等因素。古代中国妇女缠足,在当时是一种美,现在看来则是病态。这就是时代造成的审美差异。具体到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审美观,这也是审美的差异性。但是,这种差异性不能取代审美趣味的高下之分。
 
就一般人来说,可以通过文化教育和艺术训练提高审美情趣,要按部就班、循序渐进。
 
李:语文教师该如何通过文学作品的教学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能否结合作品谈谈方法?
 
章:语文教育中的审美主要是指感受和鉴赏文学艺术中的美。对于美的感受和认知,基本的要求是用心和细心。前面说过,文学的美不能狭义理解为文辞的华美。能够恰如其分表达美好情感的文字就是美的。
 
鲁迅《秋夜》里“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就是极美的文字。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语言极为朴素,表达极为自然,却是唐诗中的极品。帮助学生领略不同作品的美,需要对这些作品的形式和特点有深入了解,说到底,还是取决于老师的文学修养。
 
在目前的情况下,普遍提高老师的文学修养难以实现。因此,不得已而求其次的办法,就是尽量多选经典的文学作品,尽量让学生多读多背,少说些段落大意、中心思想之类的教条。中国古文的美感要靠诵读才能体会。魏文帝曹丕说过:“文以气为主。”如果不诵读,是不知道的。
 
 “利用语文课学习古代经典是顺理成章的”
 
李:1912年,蔡元培先生在《对新教育之意见》一文中提出,德育的和美育的内容应当占到国语国文教学内容的一半,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章:我对于蔡先生的具体建议不大了解。但是,德育和美育占国文课教学内容一半的比例,实在不算高。我反而觉得,除了识字,其他的内容不都是德育和美育吗?
 
李:如果从道德约束和美感陶冶两个层面重新审视语文教育,我们有哪些经验可以借鉴?
 
章:语文教材如果选得好,完全可以承载优秀传统道德教化的功能。比如《论语》里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会让你终身受益。而在修行品德的同时,亦能够领略文学的美,德育与美育可谓相得益彰。学习《诗经》就是一个例子。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诗经》体现了一种“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温柔敦厚”精神。这一点正是一个君子人格所必备的。孔子不仅将《诗经》作为教学的必备教材,而且自己每日诵诗,“弦歌不绝”。中国有很好的诗教传统,如果语文教学能够认真汲取这些经验,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提高文学的感受力,还可以建立美好、健全的人格。
 
李:说到传统经验的继承这个话题,我知道您在秦汉和魏晋思想史研究方面颇有建树,最近在做《庄子》注释,而且您对我国古代典籍的涉猎相当广泛。您觉得语文教育可以从古代蒙学和经学教育中汲取哪些经验?
 
章:过去私塾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读经,小孩子在童蒙时期大量背诵。这种方法看起来不讲道理,比较野蛮,实质上却符合人的成长规律。就知识的学习来说,人在童年的时候,记忆力最强,理解力差,想象力丰富。年龄大了后,理解力强,记忆力下降,想象力也变弱了。语文教学要适合这个规律。而现在教育的很多做法是反教育规律的。教材中传统经典的比重应加大。在小学一到三年级,可以大量背诵,选择中国典籍里比较基本的作品,“四书五经”、《古文观止》、唐诗宋词、《老子》、《庄子》等都可以。
 
也许有人会问,背诵的东西多了是不是影响学数理化?不会。钱伟长当年考清华大学,数学考了20分,物理0分,本来上的是历史系,后来转学物理系,成为大科学家。这只是一个例子。多背诵古代经典不影响科技人才的培养,反而会造就传统文化功底深厚的科技人才。“五四”那一代人,为什么出那么多大家?包括大科学家?跟他们的传统经典功底很有关系。鲁迅所厌恶的“三味书屋”却培养了鲁迅。从过去的经验来看,教育传统还是要继承。
 
李:我国古代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这个经验似乎并没有很好地继承。语文教育中的老问题,如教学效率低、人文素养和人格教育缺失、文化认同感不强等等,或许都跟传统的断裂有关。如果从“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角度来说,语文课程可以怎样完善自身?
 
章:语文课程的建设,是一个非常严肃的科学议题。应该由真正的专家来进行研究、设计。尤其是我们要借鉴“五四”一代学者的经验,不能随意改动。一些在教学第一线的老师的意见当然要听取,但是不能仅仅凭此为依据。教育的效果不是马上能够看出来的,要等到十几年、几十年之后。因此,一定要真正的顶级专家才有发言权。这方面我没有研究,不敢多说。不过,利用语文课学习古代经典是顺理成章的。在语文课上怎么学习古代经典,这个课题值得认真探讨。
 
人文素养与君子人格的建立
 
李:根据您的阅读经验,什么是人文性或者人文素养?我国古代典籍中有没有与“人文素养”对应的说法?
 
章:现代汉语“人文”一词,基本上与西文“humanise”一词对应。从这个词变化来的“humanism”,我们翻译为“人文主义”“人道主义”“人本主义”等。这个词是西方文艺复兴时期提出来的,主要是针对神本主义,高扬人的价值、人的现实生活的价值。但是,在古代汉语中,“人文”一词含义却略有不同。“文”本来是文理、文采,引申为外表、装饰等义。所谓“文质彬彬”就是外表和内里的统一。《易传》说:“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可见,“天文”即是天象,也可以说是星象。“人文”则是文化修养之意。从这个意义上讲,古代说的“人文”,倒更接近我们今日强调的文化素养的含义。但是,在关于教育的语汇中,古人不大讲“人文”之类的词。《论语》所谓“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意即君子不仅有端正的人格,也应有相应的外表。传说孔子教学生“六艺”:礼、乐、射、御、书、数,都涉及外表和举止。从《周礼》看出,射是贵族教育的基本课程,不仅要求射得准,还要展示射者的礼仪和品德。
 
李:语文课上的人文素养教育的核心是什么?
 
章: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语文课应该帮助学生建立君子人格。在孔子教育思想的深处,有一个人格建设的目标,他要培养“文质彬彬”、人格健全的君子。传统道德的仁、义、礼、智、信,以及忠孝节义、礼义廉耻等思想内容,在古代文选中几乎都有。语文教材中的篇目,如《陈情表》讲孝道,《出师表》既是忠君,又是担当,都是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的好素材。这些故事不能就事论事,今天我们要培养年轻人的君子人格,应该吸取其精华,剔除其糟粕。说到底,还是一个观念的问题,就是语文课的目的是为了考试,还是为了育人。
 
李:您所说的君子人格特别有启发。古代读书人皆为彬彬有礼之士。虽然封建伦理道德熏陶出来的知识分子有其固有的问题,但想象一下彬彬有礼的读书人的形象,感觉的确非常美好。从培养君子人格这个角度,我们今天的教育可以借鉴的地方是什么?
 
章:社会前进总是文明引导蒙昧,引导有各种手段,包括一般的文化影响、社会制度建设等等,其中最直接的就是教育。教育是整个人类自身提升文明的最基本手段,关乎社会未来。因此,大教育家总是为教育的这个大目标提供思想。孔子教育学生的目的,当然是为礼乐社会培养人才,所以他经常派他的学生到各国做官,帮助国君。但是,他育人的目标是培养“文质彬彬”、人格健全的君子。这个思想超越了那个时代,对于我们今天也是具有重大意义的。
 
李:这个意义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章:还是用“文明”和“野蛮”这两个词来说。一个受过教育的、人格健全的人,应该是一个“文明”人。一个满口脏话、随地吐痰的人,至少不是一个“文明”人。中国游客在国外的某些行为,就是“野蛮”人的行为。出国游客大多受过高等教育,就算是初中毕业也接受了九年义务教育。从中我们就可以知道本末倒置的中国教育是何等失败。中国游客走到哪里,失败的中国教育就展示到哪里。对比一下,发达国家普通公民的素质就是教育的正果。
 
其实中国古代的教育基本实现了这一点。比如鲁迅笔下的孔乙己,无论多么穷困潦倒,他一定要穿一件长衫。这是他作为读书人的标志,是他的社会价值的体现。应该强调的是,受到天赋和智商的限制,知识学习的方面不是每个人都能达到比较高的目标。但在人格的培养和建立上,则不受天赋、智商、能力的限制。任何人都可以做一个“文明”人,只要他努力就一定能够达到。过去这些东西是通过语文来引领的。我们现在是不是还需要通过语文课引领这样的教育?这是值得认真思考的,不要把语文完全变成一项技术。
 
语文教师应有全面的文史哲知识
 
李:我国有严于择师的传统,为人师者要“博览群书,掌古通今”,扬雄更是说:“师者,人之模范。”“师之贵,知大知也。”这些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教育来说,有什么启发和借鉴?用“博览群书”“人之模范”“知大知”来要求语文老师是不是过于苛刻?
 
章:中国古人供奉的牌位是:天、地、君、亲、师。天地有覆载之大德。君为天之子,人间之至尊者。亲即父母,是人之本。身体发肤,皆受之父母。这些为人供奉理所当然。为什么“师”也为人们供奉呢?这就是中国文化传统中独特的东西。中国人认为,身体是父母给予的,后天教养、知识、才干,则主要受之于师,故“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师”不仅是职业,还是道德楷模,这与中国文化传统相关。韩愈《师说》说得很清楚:“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和“解惑”都是有关人生的问题。因此,“师”不仅仅是教学生知识,还具有人生导师的性质。当然,现在的老师已经不能完全用传统的“师”的标准来要求。然而我也不赞同把老师当作像公务员、律师一样的职业。毕竟教育关乎下一代,关乎国家的未来,对于教师的要求应该有一个较高的门槛。
 
李:谈谈您的中学语文老师吧?
 
章:我1969-1974年在农村上中学。我当时非常期待语文老师能够讲解得深一些,比如贺敬之的诗《西去列车的窗口》,希望老师能讲讲这首诗好在哪里,含义是什么。但老师讲的不多。所以,我现在特别希望语文老师要有足够的知识积累,要有全面的文史哲知识。文史哲不分家嘛。有的诗本身讲不出什么来,但却是诗中极品。比如李白的《静夜思》,如果老师的知识足够丰富,就可以把有关思乡的诗串起来,可以讲得很丰富。比如联系于右任、余光中的诗、外国的思乡诗,以及肖邦的思乡曲等等,甚至还可以讲讲为什么中国人讲究故土、老乡情结等等。这样一首诗学下来,内容就丰富多了。
 
李:语文教师应当具备全面的文史哲知识素养?为了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语文老师可以读哪些书?
 
章:语文教师除了要具备基本的文学知识外,最理想的应该是能够读一些中国古代经典,这些作品往往是文史哲不分的。例如,《诗经》《楚辞》《史记》《论语》《孟子》《老子》《庄子·内篇》等等。这是比较理想的。现在可能还做不到,将来可以朝此方向努力。其实,如果教学改革得法,这些书至少在大学本科的阶段是可以读完的。
 
我建议语文老师读古籍。最好选择繁体竖排、有名家注释的。购买古籍的时候要挑出版社,比如中华书局、中州古籍、上海古籍、黄山书社等出的比较好。文学类则要有名家的鉴赏,例如程千帆的唐诗鉴赏,姜亮夫的宋词鉴赏等。我不建议读古文的现代汉语翻译。读不懂可以慢慢读。首先要把读书的节奏慢下来,让心静下来,才能够进入读书的状态。如果做不到这一点,一切就谈不上了。

路过
1

鲜花

握手

雷人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新会员加入

评论 (0 个评论)

还没人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