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公告
点击问题反馈。微信登陆的用户请及时在个人中心设置登陆密码,并且牢记自己的用户名。
头像上传问题点击此处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获取心灵自由(转)

热度 2 已有 244 次阅读 2013-9-25 20:48 系统分类:育儿心得

克里希那穆提美国基金会主席Jaap 一直致力于在全球推广克氏的教育理念

  克里希那穆提(1895年-1986年)是20世纪印度最卓著的哲学家,被认为是20世纪60年代推动东方宗教、哲学思想以及文化在


西方传播最重要的思想大师,他的哲学思想不隶属于任何的宗教,但其深刻的对于心灵的空性洞见,却极大地影响了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西方人心理。


  1986年,克里希那穆提辞世后留下60本著作,现已被翻译成47种语言出版,由他的追随者自发创建的世界范围内的非宗教基金会,主要用以推动人的心灵文化建设和学校教育。

  2013年1月4日,本报记者特别专访克里希那穆提美国基金会主席Jaap,就教育的终极目标展开具有借鉴意义的探讨。

  核心观点

  >>教育是在生活中实现的,不在生活中实现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

  >>现代人最大的问题是,人们心甘情愿地允许自己麻木,对生活没有好奇和探索,对孩子的教育随波逐流,这导致人们对自己的生命感到无所适从,或者有愿望却无能为力

  >>在以谋生和技能为重点的学校教育里,教条式的考试、老师讲学生听的方式基本抹杀了孩子对生活现象的敏感性,当所有人的眼里只有制度、竞争、强烈的谋生愿望时,人与人之间就不可能有一个良性的关系

  >>教育并未实现每一个人内心真正的独立和自由,所以大多数人没有为自己所受的教育感到快乐

  17岁那年,英国人Jaap在瑞典的一家书店看到了克里希那穆提(以下简称“克氏”)的著作后,便被克氏融汇着东西方古老智慧的哲学思想所吸引。在英国,大学毕业后的Jaap在一次公共演讲集会中见到克氏,此后便一直为其在英国和美国的基金会工作。对于Jaap而言,在当下这个只关注物质生成而不观照心灵感受的社会,积极推广克氏关于认识生命的哲学教育思想,将会使人们从另一个角度更好地生活。

  了解生命本身比学习和考试更重要

  记者:现在我们生存的时代已与克氏在西方创建其哲学思想的年代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您认为,他的哲学教诲还适用于当下的人吗?

  Jaap:在我看来,当下这个时代,人们比任何一个时期都更需要克氏的思想来指导自己的生活。克氏的哲学思想不是形而上学的,他的思想完全地用于指导人们如何更好地体验生活。凡是接触过克氏哲学的中国读者都知道,克氏所有的思想都在涉及人如何更好地认识自己,如何创建自己的生活,教育、关系、谋生、自由等主题都是他反复提及和思考的领域。

  记者:据我所知,克氏基金会投入最大的就是教育。

  Jaap:是的,克氏基金会在美国、英国和印度有自己的学校,教育完全遵循克氏关于真正的教育是什么的教导。现在看来,它与现在西方心理学所倡导的理想教育是完全一致的。

  记者:在您看来,这种理想的教育实质是什么?

  Jaap:这当然要涉及一个问题,受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多数人理解的教育是在学校学习技能,然后谋生。这个教育轨迹基本不会遭到人们的质疑,我们开设各种科目,甚至将竞争作为整个教育的手段,这是不是真正的教育目的?如果我们活着只是为了谋生,就会失去生命的重点,了解生命本身是比学习各种科目和考试更重要的事情。

  记者:“谋生”和“了解生命”之间有冲突吗?

  Jaap:大多数时候我们避免不了这样的冲突。你通过考试找到一份工作,遵循着结婚、生子这样的人生轨迹,甚至有一份体面的工作,但你发现,你的人生就像一部机器在一天天萎缩,这其中,伴随你的是与日俱增的恐惧、焦虑和不安,这又是为什么?如果教育的目的仅仅是谋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冲突?

  教育不在生活中实现就不是真正的教育

  记者:显然,当下的教育没有帮我们解决您说的这个问题?

  Jaap:是的,除非我们的教育帮我们了解到有关生命所有的微细面——它惊人的美,它的哀愁、喜悦和快乐,否则教育就没有什么意义。

  记者:我们凭借什么去达到您所说的生命的这个层面?

  Jaap:智慧!教育的真正意义就是培养我们的智慧,然后借着它,每一个人会找出自己的答案。你的智慧具有无限的包容性,但它被我们的恐惧和教条所掩埋,你甚至都没有自由的思想,我们所受的教育是听话、模仿、公式,然后通过竞争进入一个被检验的管道,这一切同时制造了野心和恐惧,只要你还有这两样东西,你就不可能接触到你的智慧。你的智慧只能在简单的心智、自由和清明的内在升起。

  记者:这似乎是个挑战,您知道,传统的教育模式很难直接脱离以技能和谋生为目的的初衷,但越来越多的人发现,这些的确不能再成为教育的重点了。

  Jaap:这是全世界教育都面临的现状,丰富的教育资源多数由政府来提供。但关键是,你得先有一个教育革新的愿望,当你知道问题出在哪儿,你会全心全意地用另一种教育来对待你的孩子和家人,这就是教育革新。学校并非实现教育的唯一场所,教育是在生活中实现的,不在生活中实现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

  学习的目的是对生活保有敏感

  记者:我认同您关于“教育应该在生活中实现”这个提法,实际上中国国内一些家长已经开始尝试这样的做法,比如,前段时间武汉有7个家长在乡村自办学校教授自己的孩子,让孩子充分和大自然接触,您怎么看这些家长的做法?Jaap:我得肯定他们的做法,这是一群有革新想法的家长,他们走了一条完全不同于世俗的教育之路,他们的勇气也许来自他们对自己所受教育的觉醒。这个觉醒就是,他们开始愿意对生命有意义的部分保持一种敏感性,这个品质相当的重要。你知道,现代人最大的问题是,人们心甘情愿地允许自己麻木,对自己的生活没有好奇和探索,对孩子的教育随波逐流,这导致人对自己的生命感到无所适从,或者有愿望却无能为力。

  要想改变这一点,人们得先从一个地方做起,就是保持对大自然的敏感性。任何一个人,无论他具备怎样的野心和挑衅,有一点显而易见,就是当他进入自然,内心的良善会被自然而然地唤起。他不会不允许一棵草或一朵花长成不同的样子,他敏感地接纳自然中所有事物全然的样子,没有辨别之心,这才是人内心最大的美,借着对自然发展出的这份美和良善,就可以对周围的人和事情保持同样的感受。

  所以,前面提到的这几个家长是非常懂得生命的家长,他们开始放弃以谋生为目的的教育,开始转向一种以创造有意义的生命为目的的教育。

  记者:您知道,我们面对的现实是,并没有那么多开放的自然环境提供给我们去实现真正基于良善的教育,所以,我更想知道的是,如何在生活中保持这样的敏感?

  Jaap:这是个实际的问题。我真正想表达的是,在没有纯然的自然环境里,我们的教育仍旧可以实现这样一种理想,我们可以保有对这个世界除了科技、竞技和物质之外的敏感,也许是你头顶的天空,也许是公园里的一棵树、一只飞鸟,甚至是窗沿上的一盆花,任何你能看得到的,都可以对它们升起一种纯然的感受并建立情感上的联系。你知道,我们最害怕的是麻木,因为麻木,会对生命丧失起码的敬畏,我们外在的纠纷基本是由丧失对生命的敬畏引发的。

  在包含着以谋生和技能为重点的学校教育里,教条式的考试、老师讲学生听的方式基本抹杀了孩子对于生活现象的敏感性,当所有人的眼里只有制度、竞争、强烈的谋生愿望时,人与人之间就不可能有一个良性的关系,一个对自然、对生命的神秘(非宗教)缺乏联系和探索精神的人,无论如何是不可能与人建立良好关系的。

  认识自我是学习的主要内容

  记者:为什么一些接受过高学历教育的人反而会对自己的现状有诸多的不满意?

  Jaap:一个核心的问题是,我们的教育没有教会我们如何认识自己。我们的教育最强调要迎合别人对你的认识,而不提及你如何认识自己。

  记者:更多的宗教里才会提及“认识自我”。

  Jaap:我不这么看,哲学要解决的是与人的生活有关的问题,而生活要解决的是“认识自我”的问题。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人们会把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看成对立的两面,在充满竞争的环境里竞争,然后在教堂或寺院寻找生命的意义。我们受大脑习惯性的思维控制,但又想过另一种生活,这种分裂如何才能制造生活中的愉悦?高学历的人似乎更是如此。有没有可能实现这样一种统一,我们不再分裂地看自己的存在,这里涉及的一个问题就是,我如何“认识自我”。

  这并非是各种宗教讨论的问题,这是生活面临的实质问题,是教育应该真正重视的问题,我们无法独自生存,只能活在与人、与事、与概念的关系之中,当开始观察自己与外在的人、事及内心种种活动(情绪)的关系时,“认识自我”就开始发生了。

  记者:认识自我的什么?

  Jaap:首先要在现实环境中认识自己的恐惧、焦虑、不安、愤怒、孤独等等,可能过去你认识到的自我不过是一堆记忆、观念、经验和传统的组合而已,那些都不是真正的你,真正的你是如何与你的恐惧、焦虑、不安、愤怒、孤独相处,你知道感受对你来说是最真实的,别人的感受无法取代你的感受。

  记者:我们的学校教育可不会教给学生“认识自我”。

  Jaap:当然,学校教育往往意味着服从顺应,而真正的教育需要的是一颗敏锐的心,我们的老师从不教孩子如何面对自己的伤心、害怕和挫折,学校教育往往拒绝孩子有敏锐的感受,当你那样时会被认为懦弱、胆小、没有进取心,这是全世界教育普遍面临的问题:教育并未实现每一个人内心真正的独立和自由,所以大多数人没有为自己所受的教育感到快乐。

  记者:为什么我们的父母也意识到一些问题,但面对孩子的教育问题时还是屈从于主流的意见,择校、比技能,甚至在国内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学习奥数会成为比较孩子聪明的一个指标,但父母们还是热衷于追逐这些。

  Jaap:因为父母自己也生活得很矛盾,很没有安全感,所以他们除了选择随大流不会有更好的办法。但父母仍旧有可以突破的地方,如果父母觉得自己的孩子接受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生命有更多的自由而非为谋生服务的竞争,他们就会重新反省自己的教育环境,在这里有一个核心的问题就是,父母必须觉得自己的这个反省和改变是重要和有价值的,如果你不这么想,你就不可能全心全意去做一件事情,最多发些牢骚,你必须在精神上觉得教育无论如何也不能是一件仅仅体现脑力和体力的技能工作,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心灵上的真正自由,当你能朝这个方向想时,你已经开始学习认识自我。

  真正的心灵自由没有恐惧和勉强

  记者:我们之前探讨了那么多有关学校的教育目的、学习目的,最终,我们又回归到关于“心灵自由”这个问题上,追寻这个问题的答案对当下人的生活有所帮助吗?Jaap:人活着难道不是为了更好地理解自己的生活吗?从这个角度看,受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理解生活,但没有心灵上的自由你是无法理解生活的,当然,没有心灵上的自由,再富裕的生活也无法让你获取满足,你会看到,高学历、高地位的人反倒生活得更不快乐,他们拥有的资源可比常人多得多。

  记者:包括我在内,所有的人都想知道“心灵自由”究竟是怎样的一种生活状态,是无拘无束的样子吗?

  Jaap:什么是自由?也许你会理解为,你做你想做的事情,去你想去的地方,想你爱想的事,你够独立自主就是自由。我只能说,这些都是表面的自由,真正的心灵自由是一种精神状态,其中没有恐惧和勉强,没有求取安全感的冲动。你必须从一些你熟悉的依赖中走出来,否则你无法实现真正的心灵自由。

  记者:我们如何让孩子能领悟到您所说的这种心灵状态?

  Jaap:你想问我们的父母该实施怎样一种教育吗?的确,孩子必须要靠父母的帮助才能了解自己的生命。这里有个关键的问题,如果你真正爱孩子,你就不会逼迫孩子去做一些甚至连你都做不到的事情,你只是为孩子创造一个环境,一个能让孩子认识自己的环境,允许孩子认识事物会和你有所不同,将竞争和比较从你的内心剔除,否则你什么都没有做,首先你得革新自己。

  记者:一些人认为,中国的独生子女本来就很难管教,给孩子太多的自由只会导致孩子越来越没有责任心和受挫的意志力。

  Jaap:这是一些人一相情愿的结论。很多父母本身对权威感到恐惧,但很奇怪,他们对待孩子的态度却是要树立自己的权威,一方面你希望孩子能了解生命,可另一方面你以自己的权威掌控着孩子,你不是为孩子提供一个了解自己的环境,你提供的是你的建议和观点,这样看,你并不是一个革新者和创造者,你只是一个发号施令的人,这就是父母的矛盾,你希望孩子独立有担当,但你却替孩子做决定,有时不惜采用暴力,而当一个孩子有问题时,我们会说这个孩子是被娇生惯养导致的,这就是我要强调的,父母得先下定决心有所革新。

  记者:在不能改变学校教育环境的前提下,父母在家庭中的努力会促使社会教育的目的发生实质性的改变吗?

  Jaap:当然,在某种程度上,父母的教育比学校的教育更重要。我们得营造这样一种教育氛围,我们得让孩子清楚,这个世界除了科技、竞争和谋生,还有更重要的事情,那就是让我们的心灵从纷繁的功利领域里挣脱出来,这是获得心灵自由和快乐的唯一途径,如果学校以教授技能为主,有关生命的探索问题就需要父母的协助,但首先,你得有这个觉悟,你得允许很多事情发生,得有人来谈论这个问题,然后有关教育实际的目的就会影响到整个社会,克氏教育基金会推广的也正是这样一种理念!


路过

鲜花
2

握手

雷人

刚表态过的朋友 (2 人)

作者的其他最新日志全部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新会员加入

评论 (0 个评论)

还没人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