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公告
点击问题反馈。微信登陆的用户请及时在个人中心设置登陆密码,并且牢记自己的用户名。
头像上传问题点击此处

摘自:《人文地图》诗词之旅

已有 165 次阅读 2015-3-17 09:03 系统分类:成长记录 珠穆朗玛峰 , 亚马逊 , 撒哈拉 , 计算机 , 现代人

央视高清文化专题栏目《人文地图》简介:
  地图是世界共通的语言,它是一个城市、一个国家的重要纪录,藉由不同时期绘制的地图,可以清楚看出,当地人文的发展与地理的演变。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们的祖先一直在幻想,如何走得更远,主宰更大的空间。人类为了认识自己所居住的星球,大约花费了 2000 年时间,才大致绘出大洲与大洋的轮廓;接着又用了近 400 年时间,进行地形图的测绘,才陆续将真实世界呈现在地图之上。随着计算机制图技术的突破、卫星影像科技的跃进,现代人终于可以凭借地图,丰富空间的信息,详解人文的状况。

  地图对于我们,或许不是生活的必需。然而,只要人类还存有一丝好奇,一丝幻想,地图就可以带我们上路,去寻找去感知一个奇妙的世界—— 单调的等高线幻化为珠穆朗玛峰的灵峻,褐色的斑点上浮现出撒哈拉的海市蜃楼,蓝色的缎带里奔腾着亚马逊的波涛;透过一个个城镇的圆点,异域的自然情境、风土人情扑面而来。

  分享地图,搜寻天下。《人文地图》始于图,以图知地理,《人文地图》终于图,以图晓人文。
部分介绍之一:

诗词之旅系列之相继吟咏有三人(上)
  苏州刺史枚不胜举,但自古“能诗”者却不多。直到唐朝,这里相继迎来了韦应物、白居易、刘禹锡三位刺史诗人,本片将以七里山塘、虎丘等为线索,从勤政和闲适两个角度,展现三位诗人对苏州的吟咏以及苏州风景对他们诗人之路的成就。
  白居易任苏州刺史,出于对虎丘山的喜爱,也为了造福苏州的百姓,白居易带领当地百姓修建了七里山塘,并在此留下描绘当时场景的《武丘寺路》。后人也因此爱戴白居易。他游苏州山水,吟咏于此,留下《正月三日闲行》和《真娘墓 墓在虎丘寺》两篇佳作,第一首诗描绘了江南三月的春光美景,第二首则是白居易触景生情,对美好事物的留恋。
  白居易和苏州的缘分起于其幼年时与韦应物的相逢。韦苏州开启了苏州刺史例能诗的先河,晚年闲居、仙逝于此。在这里的永定寺做诗《幽居》,成为其晚年生活和心境的真实写照作。
  刘禹锡咏诗怀古,在这里留下《金陵五题》,其中最著名的三首《乌衣巷》、《台城》、《石头城》都寄托了刺史诗人的感伤。


诗词之旅系列之相继吟咏有三人(下)
  诗意的苏州,与三位客居于此的刺史诗人是分不开的。他们虽然客居于此却醉意山水,吟咏苏州,成全了他们的刺史诗人生涯,与苏州结下不解情缘。本集侧重展现三位刺史诗人对苏州的眷恋不舍和苏州记忆对他们人生的影响,如刘白于苏州结缘唱和之路。
  白居易与苏州结下了后半生的情缘。诗人离开时做诗《别苏州》,描绘苏州人民的十里相送;离开后第二晚便梦里回苏州,做诗回忆在苏州的种种美好;十三年后,仍念念不忘苏州,不仅酒醉忆苏州,更与莫逆之交刘禹锡共创词牌名《忆江南》,开创词的先河。灵性山水,还激发刘禹锡做诗《金陵怀古》。
  刘白的友谊与苏州分不开,刘禹锡苏州刺史生涯的开始,有白居易赋诗《送刘郎中赴任苏州》,介绍苏州美景,表明是苏州的美景缔造“相继吟咏有三人” 的传奇。同时,二人初次相遇,和诗江上,互相勉励,留下了千古绝唱。
  对比刘白二人,韦应物的晚年略微凄凉,幽居永定寺做诗《寓居永定精舍》,成为其晚年生活和心境的另一真实写照。


诗词之旅系列之吴中唱和传佳话
  晚唐年间,出身贫寒的读书人皮日休虽然高中进士及第,却无官可做。闲赋了两年后,终于谋到“苏州刺史从事”的差事。虽然这份闲差不能让皮日休施展抱负,却使他得以来到向往已久的苏州,并在这里结识了乡居隐士陆龟蒙。皮陆二人志趣相投,一拍即合,很快便交往密切起来,相互间开始频频地做诗答和。两人持续一年多的酬唱活动,在苏州的底层文人中产生了很大影响,史称“吴中唱和”或“苏州文会”。
  直到皮日休北上长安后,吴中唱和才宣告结束,此后陆龟蒙将二人隐居、游历于太湖一带时所创作的600多首唱和诗作编入《松陵集》共十卷。而皮日休在离开苏州后,先后历任过几个底层官职,失意之下他转而投向黄巢农民起义军,最后不知所终。陆龟蒙则在皮日休离开后继续过着隐逸乡间的生活。
  皮陆二人虽然没有实现他们的理想与抱负,其唱和诗作也不被主流文人阶层所重视,但是却对宋代以后的诗歌风格产生了影响,被认为是诗歌史上,自“唐音”转变为“宋调”的重要人物。而当年“吴中唱和”的盛事也由此被传为一段佳话。


诗词之旅系列之春花秋月何时了
  五代十国的战乱年间,偏安于江南,定都金陵的南唐王朝先后历经三代君王,政权维系了短短39年。但是,正是这个短暂的王朝,却先后出现了中主李璟、宰相冯延巳、后主李煜三位杰出的词作家,并且这三人的词作均超越了唐代花间词的水准,尤其是后主李煜更是达到空前的境界,他的许多作品为后人所传颂。
  李煜的一生可以说是跌宕起伏的一生。即位前的李煜淡薄权位,一心向往飘逸洒脱的自在生活。然而命运却偏偏将这个无心做皇帝的多情皇子推上宝座。即位后的李煜度过了一段平静、安逸的幸福生活,然而却最终没能逃脱历史的宿命。在宋太祖赵匡胤的大举进攻下,李煜被迫沦为亡国君,阶下囚。在饱受屈辱与折磨后,一首绝世之作《虞美人》终于了却了这位“江南词帝”的故国梦。
  “国家不幸诗家幸”,作为一个君主,李煜无疑是不幸的,南唐江山葬送在他手中。但是作为一个词人,李煜是幸运的。正是这种从人世间最大的幸福到最大痛苦的转变,成就了他在诗词上的造诣。可以说“亡国”让李煜真正成为了后人所知的那个李煜。


诗词之旅系列之德全才备范仲淹
  本集节目讲述了得备才全的北宋名臣范仲淹与苏州的渊源。追随诗人的足迹一起浏览吴地的风光旖旎和人文胜景。
  范仲淹文韬武略,一生几度沉浮。他生于苏州而少时离乡,求学而为官,励精而图治。几经波折,回到家乡苏州任知府,时值苏州水患频仍,他导太湖水入海,平息水患,还给家乡人民安居乐业。范仲淹曾在苏州买下的南园宅地,后来却将这处宅地捐出兴建了一座规模宏大的府学——文庙。他改革旧制,首创将官学与祭祀孔子的庙堂合为一体的左庙右学新格局。苏州因建文庙,兴府学,办教育而桃李天下,被后世称作 “郡甲天下之郡,学甲天下之学,人才甲天下之人才。”
  他治学博学阔达,儒家仁义的理想和佛教的向善至理,砥砺了范仲淹淡泊名利、激浊扬清的忠义操守。他一生醉心佛学,热而不狂,每到一地必广游寺院,结交僧徒,苏州的许多寺庙都留下他游历的痕迹。他工于诗词散文,所作的文章富政治内容,文辞秀美,气度豁达。他也曾戎马倥偬,为国家征战沙场。抵御外敌侵略,他驻扎边疆数载,为国家安宁立下汗马功劳。
  范仲淹一生宦海沉浮,出将入相,任苏州知府只有短短一年多的时间,但他治水患保一方平安,建府学兴教育,赋诗咏辞赞美家乡,深得苏州百姓爱戴,也成为苏州历史上无法抹去的一段辉煌。

诗词之旅系列之吴越溪山兴未穷
  本集节目讲述了苏轼与苏州、镇江等几个城市的渊源和耐人回味的故事。诗人的足迹踏遍吴越山水,吴地秀美的风光给了诗人无限的灵感和启迪。多少美景伴佳作而流传至今。让我们踏美景而寻佳作,一起游览此地山水而一起感受诗人那时那地的心境和感受。
  苏轼的人文精神达到了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的顶峰。他融儒释道三家之所长,在诗词文赋上的成就非凡,淡薄功名,清新高远的“东坡居士”雅号,成就了他在中国诗词历史中的非凡地位。吴地山水对于几经宦海浮沉的苏轼而言,始终充满了魅力。他迷恋吴地山水的清秀隽永,喜欢吴侬软语的柔美亲切。经历“乌台诗案”的风波洗礼之后,晚年的苏轼曾在杭州、常州做官期间,其淡泊旷达的心境表露得更加明显。在此期间,他不时会到苏州游赏,与这座古城结下的缘分颇深,也留下了若干抒情言志的诗篇。与镇江金山寺佛印大师以及隐居南山的书画奇才米芾的友谊,使得苏轼与这片钟灵毓秀之地有了更深层次的联系和交往。苏轼无论在诗、文、词、书、画等方面,都在才俊辈出的宋代取得了登峰造极的成就。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文学和艺术天才。
部分介绍之二

第一集   谢眺每诗篇堪诵
  令诗仙李白、诗圣杜甫深爱的南齐诗人谢眺,与南朝山水诗人谢灵运同族齐名,出身豪门,钟情山水,诗才盖世。本集节目讲述了作为南朝四大贵族谢家的后裔,年轻时候的谢朓身处繁华的帝都,过着轻裘肥马,广结诗友的贵族生活,他的日子过得悠闲和这个时期的谢眺踌躇满志,悠闲惬意,写下了大量描写王孙贵族的出游诗,咏物写景诗,其中传颂至今的《入朝曲》被认为是称颂江南佳境和南京风光的绝好注解。
  永明前、中期,谢眺在南齐朝中担任一些无关紧要的小官,此时他潜心写诗,是以竟陵王为中心的文学团体“竟陵八友”中的重要一员,成为“永明体”新诗作家群中最杰出的一位,在当世享有盛名,他在声律对仗和写景状物方面开拓出来的技巧,曾深刻影响了唐代诗坛。其中著名的有《游东田》。


第二集   荆公绝句妙天下
  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的王安石,在北宋时期曾经两次入朝为相,三任江宁知府,晚年辞去宰相之后,隐居在江宁钟山,也就是现在的南京紫金山之中,从此再没有离开过南京。本集节目讲述了王安石对钟山的感情特别深厚,在隐居的日子里,他常常泛游钟山,观赏钟山,描写钟山,讴歌钟山,钟山就是王安石无数诗作中的精神家园,如果在外地,王安石就在诗中表达对钟山的思念之情。
  王安石隐居钟山的寓所“半山园”,就在紫金山的名寺古刹定林寺附近,定林寺是王安石游玩钟山中途休息的地方,也是他会见朋友、与名僧悟谈的地方。除了山,王安石也喜欢南京的水。他曾经写下无数篇歌咏南京江河的诗,其中就有秦淮河。他的诗不仅仅表达他对南京山水的热爱,还深蕴哲理,耐人寻味。


第三集   不见题诗纪阿男
  纪映淮是一位堪比宋朝女词人李清照的女诗人。本集节目内容主要讲述了天资聪慧,容貌秀美,性情贞静的纪映淮,自幼攻读经史、练习诗词,在深闺中即负有诗名,九岁时就崭露了超群的诗才,为人称道。及笄后邂逅父亲同榜进士杜其初之子,二人一见钟情,结为夫妇。纪映淮曾为这段感情写下了《桃叶歌》一诗,抒发了一个妙龄少女对爱情的向往之情,今天,诗中的那句“楫摇秦代月,枝带晋时春。”作为桃叶渡的文化痕迹被刻在南京桃叶渡文化广场的长廊上。
  让纪映淮诗名鹊起的诗作是《竹枝词·咏秋柳》,这首词曾经唱红秦淮河岸,被清朝诗人王士祯听到,曾赋诗一首表示对作者的欣赏和仰慕,知道了纪映淮为夫守节之后,要为纪映淮立贞节牌坊。纪映淮拒不接受,逃亡他乡,隐居而亡。


第四集   朴老真至诗方文
  方文是明末清初一位知名的遗民诗人,他诗文著作众多,著有《嵞山集》。但却较少受到人们的关注。在明朝灭亡之后,方文作为一个以布衣身份在南京度过了几十年的时间,成为那个时代最著名的遗民诗人之一。他的诗作大都充满着对于明清鼎革,改朝换代的社会动荡的悲愤之情和无奈之意。本集节目对方文在南京度过的岁月做了概要的梳理和介绍,他在南京的诗作众多,《嵞山集》共收录了他一生创作的二三千首诗,描写南京的就占十分之一。
  方文在南京交游广泛,朋友众多,有诗人有画家,有众多唱和诗文流传于世。文对南京情有独钟,以至于他一生两次徙家南京,最终终老于此。作为明代遗民和布衣诗人,方文以诗歌创作为第二生命,将自己一生的所见所闻所感全部融入到诗歌创作之中,他的诗歌成为了记录那个风云变幻时代的最好见证。


第五集   秦淮寓客吴敬梓
  吴敬梓是清代诗人、小说家。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歌、散文和史学研究著作,有《文木山房诗文集》十二卷,今存四卷。不过,确立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杰出地位的,是他创作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在吴敬梓的一生中,生活和思想都有极大的变化。生活上,他由富裕坠入贫困;思想上,对于功名富贵表示了截然相反的看法。而南京正好记录了吴敬梓的这一变化。本集节目从吴敬梓祖上与南京的渊源谈起,以吴敬梓移居南京为分界介绍了吴敬梓的坎坷经历,这些机缘让一个也曾因门第自豪,也曾热衷功名吴敬梓能在清代盛世的繁华之中写出一部讽刺科举,调侃儒生的《儒林外史》。南京作为吴敬梓长期生活的地方,其作品中处处都有对南京的记录。晚年《金陵景物图诗》23首,都是吟咏南京古迹。而名著《儒林外史》又像一幅社会风俗画,再现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第六集   通天神狐真名士
  袁枚是清代著名诗人、诗论家。作品有《小仓房诗文集》、《随园诗话》、《随园随笔》和笔记小说《子不语》等。袁枚生性疏淡洒脱,他是清代性灵诗派的倡导者。此外,袁枚还是个颇具贤名的县令。本集通过记录袁枚在南京的行踪,尽展其真情和才情。从袁枚少时做江南贡院的同考官选拨人才时的急切和叹惋。县令生涯中,调任时夹道相送的百姓生活始终让袁枚时时惦念。此外,袁枚还提倡女学,认为“天性多情句自工”,女学教育也颇有成果。袁枚笔下处处洋溢着清新的生机,其主张的“性灵”说,强调“赤子之心”,对当时的诗坛产生很大影响。而且,袁枚还用生命践行了性灵之说,一切随心任自然,袁枚壮年因一园辞官归隐,从此怡情山水,成为名副其实的随园主人。


第七集   风流千古胭脂水
  水,是金陵画卷里不可或缺的组成,它倒映着古都恍若隔世的遍地风流。曾经的画舫轻舟,承载过久远的故事,贯连扬子江的秦淮河水,流淌着千年的文化。因了这水,六朝古都有了繁华竞逐、山川形胜的底蕴。也因了这水,无数墨客有了触景挥毫、以诗言志的咏叹。
  相传,秦始皇凿山以疏淮水,横贯城中,故名秦淮。它仿佛镶嵌在南京城里的一条碧玉绶带。漫步河边,两岸飞檐廊柱、画栋雕梁,透着古朴。自唐宋以来,这里一直是浸透着脂粉气的烟花之所。河水如胭脂染成,不仅是由于它南端的源头——胭脂河,更因为在如今这澄明的碧水畔,曾留下过尺牍情深、粉影泪腮,曾演绎过太多的精彩和太多的无奈……
  今天的秦淮河上,迷蒙烟水中的灯红酒绿依旧,只是,深邃的夜幕渐渐褪尽了胭脂的色泽,士子红颜早就轰然散去,六朝金粉已被冲刷干净。留下的仍旧是悠悠河水,在历史的繁尘下祭奠着往昔,于四季的轮回中引发着人们更多的触景生情……


第八集   兴亡旧影两岸边
  在今天的南京秦淮河南岸,幽静的乌衣巷依稀保有它旧时的痕迹,这是南京最古老的一条街巷,迄今已有近一千八百年的历史。
  公元229年,孙权定都南京时,秦淮以东还属城郊。吴国驻守的军队为了保卫都城,便把这里作为部队的营房所在地。因军士们装束统一为黑色,东吴的禁卫军便被命名为“乌衣营”。到了西晋末年,乌衣营的旧址改称为乌衣巷。
  悄然无声的巷陌早已不见当年的旌幡飘扬与刀光剑影,让人很难与曾经的黑衣士兵联系起来,但巷口的青石与巷内高高的围墙,却在静默中勾连着往事,一口古井和一面碑文,也在讲述着这段戍守石头城的确凿历史。
  如今的乌衣巷,两侧商店比肩而立,这里已成为民间工艺品的一个汇集地。铺面后的老房子里,寻常百姓落户于此。巷东是后人几经修葺的王、谢故居,在沉静的简约中矗立在秦淮河畔。


第九集   潮打空城寂寞回
  提起石头城,人们首先想到的便是南京。它是这片土地的别称,也是人们对这座城市的一种特殊印象。“石头城”这个名字,在今天与“金陵”一样广为人知,它们共同代表着古都的千年文明。在南京的清凉山西麓,自虎踞关、龙蟠里、石头城门到草场门,可以看到城墙逶迤雄峙,石崖耸立。这里,就是依山而筑的石头城遗迹。
  曾几何时,石头城还是京师的屏障。然而六朝君王以为有了这个天险就可以高枕无忧、坐享其成,但毕竟“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即使是铁锁横江,也无法阻挡溃败的命运,朝代如同走马灯似地更换,昔日金戈铁马的石头城已变得无足轻重,成为荒丘野垒。而它的沧桑巨变,则不断引起诗人们的感伤。
  历史的冲刷,让石头城成为了无情岁月的最好见证。而今,它已经是南京城墙的一部分,并在遗址之上建成了一个景点区。尽管不再有渺无人烟的荒凉,也不再有潮水折回的寂寞,但它仍旧俨然一幅构图和布局都疏密相间的金陵图卷,用石头的记忆,勾勒着往昔的辉煌与沧桑……


第十集   依旧烟笼十里堤
  台城原是三国东吴的苑城。东晋后期,在谢安的主持下,被加以修葺和扩建。自六朝始,这里成为了历代王朝统治中心的后宫禁城。城池的规模进一步扩大,位于都城中部略偏东北方向,是南朝政治、军事和思想文化的统治中心,也是南朝皇帝们办公和居住的地点。富丽堂皇的殿宇数百年间,一直是中央集权的所在地。
  今天,建康宫已消失在历史的迷蒙雾霭中,战争的硝烟、朝代的更替,让它的故址不复存在。人们只能在文字的描绘中,去想象它一千六百年前重楼四起、殿阁桎比的宏伟。当然,也可以在美好的附会中,让它依然矗立在这座古老的城市……
  也许,很难找到一份确切的史料,能够清楚地显示,今天台城的面貌与历史上的台城相差究竟有多远。但在后人的怀古思绪里,台城永远摇曳着诗人韦庄的玄武湖之柳。台城之下,依旧绿树掩映、垂柳依依。欣欣向荣的枝叶,是盛世气脉的延续,而如画如诗的景色,仿佛还在印证着“依旧烟笼十里堤”的绝美意境……


第十一集   正气浩然天地间
  在南京,这些色彩斑斓的小石子名闻中外。晶莹婉约的雨花石,如一朵美丽奇葩,诞生于风光旖旎的金陵大地,绽放出浩然正气的生命之花。
  累积的雨花石,铸就了雨花台。这里在远古时期还是长江河道的所在。奔涌、翻卷的滔滔江水,带动了地壳的变动,江道的北移造成了砾石沉积。地质上称为“雨花石层”的断层,形成了质含玛瑙的卵形石块——雨花石。再加上这里地势较高,于是在人们的传颂中就有了“雨花台”的名字。
  木末风高,雨花圣台,忠义造就的磅礴气概长存于此,历代献身的志士仁人长眠安息。而他们的风骨与事迹,也为这座城的历史,注入了如同雨花般璀璨的色泽……
  雨花台是南京城南的一处制高点,它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历来有“金陵南大门”之称。三国鼎力之时,这里因石子遍布,又被称作石子岗、玛瑙岗或聚宝山。自古以来,雨花台都是兵家必争之地。
  今天的雨花台已经被建设为一座具有纪念性的风景名胜区。松柏环抱的秀丽山岗上,融和着自然风光的千秋圣台,也记载着曾经的烽火岁月。


第十二集   多少楼台烟雨中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傍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绿树掩映的红花、迎风招展的酒旗,唐朝诗人杜牧生花妙笔的点染,让本就迷人的江南春色,显得更加令人心旌摇荡了。在这其中,诗人生动的描摹又为这里平添一分神秘朦胧的美感。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这两句诗,描绘的是南朝佛教的兴盛和旖旎如画的风光。有一种看法,“南朝四百八十寺”描绘的也不全然是盛世图卷,因为它后面还有着“多少楼台烟雨中”的―声叹息。历史上,曾经在这里广建佛寺的统治者们,想要以此祈求神灵庇佑。可这些辉煌的建筑,却无法改变他们最终灭亡的命运。今天的这些寺庙,已揉进了沧桑之感,却依然在前人诗文飘渺的胜境中若隐若现……

路过

鲜花

握手

雷人

作者的其他最新日志全部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新会员加入

评论 (0 个评论)

还没人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