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公告
点击问题反馈。微信登陆的用户请及时在个人中心设置登陆密码,并且牢记自己的用户名。
头像上传问题点击此处

【转载】什么样的阅读才能让孩子优秀

热度 3 已有 107 次阅读 2017-12-4 09:59 系统分类:其他

【转载】什么样的阅读才能让孩子优秀
一、为什么阅读
阅读经典是素质教育的最佳途径之一                                                    ——周国平《周国平论教育》
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                                                          ——列夫·托尔斯泰
大量的阅读是学习语言的最佳的途径,无论是母语还是外语都是如此。真正的语言学习,应该是把优秀的文章整体性大信息量的输入,以培养良好的语感、理解能力、思维能力,这种输入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自然而然的学会基本的字词,掌握句式和语法,能够流畅自然的进行口头或者书面的表达与沟通。
阅读也是学习科学最合适的途径之一,无论是人文科学,还是自然科学。每一个孩子都有好奇心和求知欲的,阅读是满足孩子这个天性的一个重要途径(另外的途径是孩子走进大自然和动手实践)。大量广泛的课外阅读,有了好的思维方式和习惯,就像整理、施过有机肥后的土地一样,撒下知识的种子,幼苗很自然的就能茁壮成长。
从孩子学习知识的角度看,阅读的重要性是不可代替的,比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阅读经典著作能够有助于培养一个人形成价值观体系,拥有人文素养,有助于我们反省人生,甄别善恶,区别正义与非正义,从有用之中辨别出高贵与美,培养孩子拥有强大和积极的精神力量。这才是孩子能否真正获得幸福和快乐的基础,是孩子能否成为一个真正优秀的人的保障。
中国教育之病已入骨髓,幻想教育从体制上改革,无异于与虎谋皮。中国教育希望在哪里?在于体制内那些良知未泯并且正在身体力行的教育工作者身上,更根本的还是在于每一位父母身上。
二、怎么培养孩子阅读的兴趣
最理想的情况是,家里到处是书,父母各捧一本书读(小报、杂志之类的,您别好意思提啊),这种氛围发生的潜移默化作用往往是最有效的。
在孩子未上学之前的幼儿时期,父母中至少一个要抽出时间,陪孩子亲子共读。这个时候的亲子共读,是以讲故事的方式进行的,无论是脱离书讲,还是指着书讲,主要靠父母来帮助。所以这件事情,最好是父母轮流做,父亲和母亲表达感情的方式,说话的语气、语调都不一样,给孩子的感受也不一样。教育孩子不仅仅是母亲的事情,父爱和母爱对于孩子是不可分割同样重要的!这个时期孩子的阅读必须让父母深度参与,只要书选适合孩子,孩子能够喜欢,问题基本不会太大。真正的问题,是怕父母总是觉得应该让孩子多懂点什么,不停的问孩子关于书中的问题,还美其名曰“引导”。
孩子识字量达到一定程度后,必须由图画书向文字书转变,由亲子阅读向自己阅读转变。这个转变过程是有一定难度的,图画书和文字书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类书籍,要求父母必须善于引导,创造条件,培养孩子对阅读的兴趣。
条件允许,最好给孩子单独的书房和书柜。如果条件不允许,那么一定要在自己书柜最方便孩子翻看的一层或者其他合适的地方,放上一排给孩子读的书,必须是精品。那些暂时还不适合孩子看的书,要把它们放在孩子够不到的地方,至于那些只是批了一层书皮的垃圾统统都要清掉,一本不留。作为孩子上手的书籍,类型要丰富,科普、历史、传记、儿童文学名著等等各种类型都要有,最好是图文并茂。尤其是对于之前很少有阅读经验,对书籍还没有兴趣的孩子,这很重要。孩子很容易找到对自己口味的书,进而对阅读产生兴趣。
由于信息时代的来临,电视电脑的普及,很多时候严重的干扰和影响孩子养成阅读习惯。在孩子养成阅读习惯的过程中,一定创造条件“意外”地把电脑电视暂时停掉。其实,我个人不仅不反对孩子玩电子游戏、看动画片,反而很支持孩子选择合适的游戏和动画片(我会另文专门讲这个问题),但是必须有一个前提条件,就是孩子已经酷爱阅读,最好也能够喜爱某一项体育运动。
最重要的条件还是做父母的自身素养的提高。
一是,要对孩子要有耐心和信心,不可以急功近利。阅读是一个积累、熏陶、浸染的过程,厚积薄发,能够见到阅读成效,最少也要一两年时间,长的话,四五年也是可能的。
二是,做父母的自己要克服困难,养成阅读的习惯。
 “如果以前使用错误的方法,孩子已经厌恶书籍怎么办?”或者“9岁以前没养成阅读的习惯怎么办?”我给您支几个招。
招法一,善用孩子的好奇心。
北宋时期有一位大诗人叫苏轼,他和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一家三位都是大文学家,合称“三苏”。苏轼和苏辙小时候特顽皮,喜欢淘气上树掏鸟蛋之类的,不喜欢读书。苏询想出一个主意:当苏轼两兄弟跑进来时,他马上把他正在看的书藏起来。几次过后,苏轼两兄弟抓心挠肝的难受,终于逮着机会偷偷溜进他的书房,把他看的的书找出来。从此两兄弟爱上了读书,乃至于成为了伟大的文学家。
招法二,善用孩子的兴趣爱好。
招法三,善用孩子的自尊心和比较心理。孩子们在一起的时候,总是喜欢交流喜欢玩的电脑游戏,喜欢看的书籍。如果哪个孩子没看过,插不上嘴,他会觉得很没有面子。
招法四,和喜欢阅读,家里藏书多,家庭读书氛围浓的孩子交朋友。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孩子对阅读能够产生兴趣,那么他的兴趣就会如同水一样会慢慢的溢出来,爱上其他读物的。
三、书籍的选择极其重要
 
好的书籍是最贵重的珍宝                                                       ——别林斯基
乱教育不如不教育,乱读书不如不读书,误用光阴不如浪费光阴。但是不幸的是,那些对孩子乱教育,指导孩子乱读书,误用孩子光阴的父母,却认为自己百分之百正确。而教育呢,是一个慢功夫的事,等察觉到的时候,往往大错铸成,一切都晚了。                                                         ——孟令军
 
人的教育按照重要性依次为:价值观体系的建立,心理行为能力的培养,思维能力的培养,知识体系的建立。其中,前两项决定了一个人能否真正获得幸福和快乐,决定了他(她)能否品行优秀(这是很多父母没有文化的家庭培养出优秀孩子奥秘所在)。后两项决定了他(她)能否才华优秀。
 
 
四、上学之前
 
想象力比知识重要得多,因为知识是有限的,但是想象可以遨游世界。                                       ——爱因斯坦

 
1~6岁是儿童视觉敏感期,思维主要是形象思维,他们对色彩和图像的感受、记忆、理解能力,远远超过成人。 孩子的这个阶段的特质决定了孩子1~6岁早期阅读应该选择图画书,而非文字书。文字书的价值在于大人看,由大人把故事讲给孩子听。
婴幼儿阅读主要目的是培养孩子具体形象思维和口语能力。这个时期选择书籍主要是选择色彩丰富明亮的识图书和图画漂亮、韵律优美的歌谣书,细节上要适合孩子。识图书的选择以认知为主,尽量选用孩子能够接触得到,相对熟悉的,越全越好。物品的认知可以选择玩具、水果、家具等等。动作行为认知,可以选择吃饭、刷牙、洗脸、洗澡,上厕所等等。逻辑概念选择形状、大小、颜色等等。这个时期要由身边熟悉的事物,逐步拓展,尽量让更多的与相对应语言相关联的形象进入到孩子的脑海里,存储起来,以备调用。
孩子经过初步的储备,在学龄前阶段(发展快一点的孩子可以提前几个月),应该开始阅读图画故事书。在这里我推荐我刚刚读过的两本书,一本是彭懿的《世界图画书:阅读与经典》,一本是松居直的《我的图画书论》。如果把这两本书研究明白,我想给孩子选择图画书,应该不算什么难事。另外,儿童阅读推广人阿甲老师也很专业,可以参考(博客地址http://blog.baby.sina.com.cn/ajiashuoshu)。
对于这个阶段书籍的选择,我觉得有几点需要特别注意。
1,尽量选择引进的国外图画书大师的作品。
2,尽量不要选择根据没有著作权或者著作权过期的中外名著改编的图画书、拼音文字书。
3,孩子在3~6岁是培养想象力的最佳时期,也是这个时期的重中之重。优秀的图画故事书是培养想象力的最佳选择。虽然图画故事书的图画之间也有连续性,但是她并不同于动画片,她的图与图之间是跳跃的,孩子会根据已有的图像进行想象。
4,尽管想象力的培养重要,但是不等于就要偏食,应该让孩子在均衡发展。比如,知识应该放在想象力之后,但是没有一定的知识打底,想象力的翅膀如何张开。这个时期好奇心很强,类似《神奇校车》这样有有趣的故事情节,想象力丰富的图画书,是很适合做科学的最初启蒙的。
5,好的图画书作者,会把他们爱心,他们的价值观溶入故事中。尽管表面他们什么也没说,但是在娓娓动听的故事里,孩子们会体会到什么是爱、诚实、善良、感恩、宽容、合作、勇敢、自律,执着……
6,5岁左右是孩子阅读的敏感期,也是孩子识字的敏感期。但是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你可以在阅读中学会认字,却不一定在认字中学会阅读。
其实识字真的很简单,4~6岁这三年,亲子共读过的图画故事书的量,能够积累到一定程度,自然而然的就学会了。6岁之前的阶段,孩子的想象力,主要还是以图生图,普遍还做不到以文字生图。靠亲子共读图画书识字的孩子,即便是识了很多字,由于思维的惯性,还在以图生图,文字并不影响这个过程。
7,由于近年来阅读图像化的趋势,很多原本属于孩子们领域的产品如图画书、动画片,越来越多的为成年人服务。原本单一的受众群,变得多元了。所以父母们需要留心,不要把不属于孩子看的东西,带给孩子。
8,不要选择电影改编版图画书,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艺术领域。
9,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尽管这个阶段的孩子都喜欢图画书,但是因为孩子脾气秉性、生活环境、年龄性别、心理特点,不可能完全相同。一本书,别的孩子喜欢的爱不释手,可自己的孩子连正眼都不瞅一下。这很正常,孩子之间是不能比的,也不用比。多与少,早与晚,不要为此着急。
10,大自然是最伟大的图画书,也是可以让您终身受益的书籍,让孩子,也包括您自己,多读读她吧。
五、小学之路
 
任何专制的国家的教育目的都是在极力降低国民的心智。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教育的基本理念是“真善美”,真最重要,没有了真的善是伪善,美是臭美,德是缺德。                                                                              ——叶开
 你愿意给孩子吃激素让孩子生理上早点成熟吗?你愿意给孩子吃三聚氰胺、地沟油补充营养吗?为什么到了精神食粮这里,您就认为这一切都正常了呢?
                                          ——孟令军
小学阶段可以选择的书籍类型非常丰富,数量浩如烟海。而且还有一个从图画书向文字书过渡的问题,选择起来是需要费点心思的。但是您无论怎样选择,有一个前提条件不能改变,这就是选择的书籍里的文字,必须清晰、流畅。
对于这个阶段书籍的选择, 有几点需要特别注意。
1,好的科学读物与文学读物是孩子飞翔的两翼。在正常情况下,这个阶段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想象力同等重要,可以选择严谨的百科类书籍(特别推荐德国少年儿童百科全书《什么是什么?》),其中自然科学科普书应该优先考虑(特别推荐《昆虫记》),还有一些严谨的科学幻想类书籍也可以考虑(特别推荐儒勒凡尔纳的科幻小说)。
构建价值观体系和培养心理行为能力,可以选择比较经典的成长类儿童文学,比如《木偶奇遇记》、《爱的教育》、E·B·怀特的三部童话、《窗边的小豆豆》(这本是自传)、《尼尔斯骑鹅旅行记》。也可以选择比较客观真实的传记类文学作品(包括自传)。传记类文学应该优先选择知名作家所撰写的传记(推荐罗曼·罗兰的《名人传》,凯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在不同行业的传记中,优先选择自然科学家的传记。
2,读图要向读文转变。
6岁以后孩子视觉的敏感期过去,6~9岁文化敏感期到来,读图向读文转变正当其时。图画故事书本身就是一种桥梁过渡书。
以图生图的想象,完全依赖于原始的图画,想象力受到局限。而以文字生图,想象力如野马奔驰,任意驰骋。荷马史诗中描写海伦的美时候,说海伦走进来,长老院的元老觉得打这场仗值了。为了一个女人,打了十年的仗,居然还值得了,这个女子该有多美?读者就会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想象海伦的美,一千个读者心中会有一千个海伦。但如果把她画出来,那就只有画家自己的海伦了。
读图只是一种浅阅读,而阅读好的文字书籍,需要思考的深度参与。而且,文字的概括、构词、表达功能是图画无法比拟和替代的。文字书籍对人抽象思维能力的提高作用更大,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也同样如此。文字书籍的信息量也是图画书难以比拟的,大信息量的输入是学习语言的不二法门。
由图画书向文字书,由亲子阅读向自己阅读是一个过程,不是你今天有想法,明天孩子就能做到,作为父母应该循循善诱和有耐心。有时候,等待也是一种智慧。
3,书籍的选择以国外优秀作品为主。国内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家秦文君、郑渊洁、梅子涵、杨红樱等人的一些好作品,都可以一读。
科普读物不同于文学作品,他没有国界,也不需要考虑传承文化,所以个人建议选择国外优秀读物就可以了。
4,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
作为当代的中国人,每一个清醒的父母,有责任创造条件引导孩子学习和传承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同时也吸取其他国家其他民族优秀的东西。
我们中国文化中优秀的部分基本都在古代。现代的白话文和古代的文言文差异很大,让孩子一夜读懂古文经典是不现实的,以唐诗宋诗宋词为代表的古典诗歌是孩子入手的最优选择。这些诗歌她不仅仅是语言相对浅显易懂,她更代表了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同时,我建议应该读一下诗词的启蒙读物《声律启蒙》、《笠翁对韵》,这对北方讲普通话的朋友尤为重要。
继承优秀传统文化除了阅读,还可以通过其他很多种方式,比如围棋,毛笔字书法、太极拳、中国古典音乐欣赏等等,只要孩子感兴趣,能够入道都是可以的。事业的成功其实很简单,培养孩子形成几种兴趣,把其中一种作为一生的职业和追求,其他的作为业余爱好。
5,少看名著的缩改版。
名著缩改版,往往选择的都是国外过了版权保护期的书籍。虽然原著过了版权保护期,但是译著还是有保护期的。很多缩改版把他人的译作,大幅缩减,局部进行一些修改,绕过了译著的版权,本质上是一种剽窃。缩减修改的工作也不可能找那些知名的翻译家和知名作者来做,可以想象得到这些缩改版的质量到底如何。
6,心理共振。
儿童的心理和个性,普遍是非常活泼好动的,他们读到一些能够和他们心理和行为合拍的书籍比如《淘气包埃米尔》《西游记》,就会产生心理共振。这种心理共振现象,不能绝对的说好说坏,关键是怎么利用。
7,四大名著该不该让孩子看
这个问题也是当前争议比较大的话题,我个人的观点是区别对待。

-------------------------------------------------------------------------------------------------------------------
【转】儿童阅读与语文作文成绩
在学习如何引导孩子精读,对于我女儿来说,目前的精读只能做到反复阅读吧~
http://www.ebama.net/blog-46623-344036.html
************************************
      有家长在问,“为什么我家孩子阅读量很大,语文成绩却不怎么好?”,“为什么我的孩子读了很多书,却仍然写不好作文?”。这样的问题,我经常见到,我想这可能是很多家长内心的疑惑。今天,在这里和大家分享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首先,我们需要知道阅读是为了什么。
      阅读的第一个目的是为了消遣,读书要乐在其中,兴趣很重要,这是由人的天性决定的。读书是一种享受,不是苦修。我们人类在生活中,无论他(他)活的幸福与否,都会有面对苦难和痛苦的时候,都会有产生愤怒、焦虑、急躁、沮丧等负面情绪的时候。沉浸于书籍,会让我们暂时从苦难和痛苦中脱身,降低它们的烈度,一些负面的情绪也会淡化。
      我们的孩子更弱势,很有可能受到家庭和社会的双重压迫。好的儿童文学作品,一定是充满了游戏性和娱乐性,能够让孩子愉悦,放松身心,释放淤积于孩子心中的不快和冲动,代偿孩子无法满足的欲望。阅读、运动、户外游戏或者其他孩子真正喜欢能够沉浸其中的一些兴趣,都可以起到这个作用。认为这些东西无用,或者压迫孩子去做,那么还有一样更有吸引力的东西,无论你多么不喜欢和深恶痛绝,它都在等着孩子——那就是电子游戏(电子游戏用好了也一样是孩子学习的利器,这个有空另外探讨)。
      我们阅读除了可以消遣、享受、排遣负面情绪等等之外,还需要从书籍中能够再得到或者学习到一些什么。这就是我们阅读的第二个目的,提高我们自己,它比消遣更重要。这种提高,可以是精神、心灵层面的,也可以是思维、知识、能力层面的。
      一本书是不是好书,不在于它能不能够愉悦我们,而是它能不能让我们的心参与读书,能不能引起我们的思考,能不能引起精神与精神的碰撞、心与心的沟通,能不能保护我们的好奇心,能不能激起我们的求知欲,能不能让我们的心灵成长。至于好成绩它多半是我们自我提高过程中的一个副产品,它是一个结果,不是目的。经验告诉我们,把结果当做目的追求,多半是不会有什么好结果的。
      其次,我们需要知道我们的阅读是不是有效阅读。
      不要着急问:我孩子读了这么多书为什么写不好作文?应该首先问问,孩子的阅读是有效阅读吗?孩子读了一些什么样的书籍?以怎样的方式读的?以怎样的动机读的?不恰当的阅读,会让阅读有效性大大降低,甚至是起反作用。那么哪些是不恰当的阅读,我们下面一条条谈。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朱老夫子《观书有感》里的两句。虽然我对朱老夫子的人品和理念,很看不上眼,但是这两句诗写的好,很有哲理。用到我们阅读这个话题上,就是你读的书不合适,源头上水就是臭的,渠里面的水怎么清的起来。
      我们知道我们阅读最初的目的是为了消遣,很多书籍满足了我们的这个愿望,当然也仅仅满足了这个愿望,满足人类猎奇、窥探、麻醉自我的一些低层次书籍,反而十分畅销。这一点在孩子们中流行的书籍也同样如此,《吸血鬼》《查理九世》这些书籍对孩子们好处甚少。孩子们要尽量阅读那些经过时间和无数人证明过的优秀的适合他们的书籍(文学类要以儿童文学作品为主)。如果孩子的阅读都是在满足感官刺激的浅阅读中进行,那么提高几乎就是一句空话。这种情况绝不是个别现象。
      由于我们这个国家传统上,就对人的尊重不够,对孩子们更是如此。儿童读物这一块,本土作品品质与先进国家还有着很大的差距。当然我这么说,不是否认孙幼军、郑渊洁、杨红樱、秦文君等一批不错的作家的能力,这是一个整体性的差距,不是几个作家可以扭转的,而且他们的作品也远非完美。中国的儿童读物往往走了两个极端。要么只在乎孩子们是不是爱看,浮光掠影,作品粗制滥造,不在乎价值观的浸染。要么过分在乎传递价值观,仇大苦深,充满道德说教。我们的语文教材和教辅书籍把这两个极端中的缺点占全了,堪称奇葩。往回看,传统文化的一些读物,大多也存在价值观扭曲的问题。大家可以到王若文老师博客上看一看她的作品《画中人》,对比一下原传统故事的内容和她改编后的作品,这个差距太明显了。真的希望若文老师这样的作家再多一些。
      现在出版社还存在一个普遍的现象,为了占领低龄儿童的市场,把一些成年人、青少年的经典读物缩写改编成少儿版。有时候也经常低估孩子的阅读能力,把一些适龄的儿童读物也缩写改编。我看过一些版本,改编的质量太差,文脉不通,这样的作品孩子看了,对于语言文字上的提高帮助不大。

       在儿童阅读选书的过程中,还有一个非常不好的现象,过早的让一些成年人的书籍进入儿童的视野。比如一些学校的老师,把《简爱》《飘》这样的经典作品推荐给小学生。还有的老师,把金庸作品推荐给孩子们做入门书籍。孩子们虽然很聪明,但是不代表他们可以很好的理解成年人世界的东西。特别是金庸的一些作品,真的不适合小学生看。像《鹿鼎记》,对成年人而言都不能说其是很好的作品,对于孩子而言可以说完全就是糟粕。当然,您觉得韦小宝之流的就是孩子的榜样,那就当我什么都没说。
      孩子阅读的源头如果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我们要注意孩子阅读时候的情绪和状态。最近这几年,整个社会都在提倡阅读,阅读在应试教育中也挤占了一席之地。据我了解,有的父母非常的功利,要求孩子必须看这本,必须看那本。或者父母本身不是很懂,学校老师非常功利,推荐给孩子们看一些他们认为能提高成绩的文章或者书,父母照章督办。当阅读成了一种任务,乐趣变成了苦差事,效果可想而知。
      有的父母会说,我们也没逼着孩子看啊。仔细了解,发现其实他们内心很焦虑。他们对孩子阅读的口味,并不了解,很容易受他人意见的左右,今天听这个推荐,屯一套书,明天听那个推荐,再屯一套。孩子们是有慧心的,无论你怎么掩饰假装不在乎,孩子都可以洞悉你的内心。孩子在面对一下子涌来这么大量书籍的情况下,不容易对书产生发自肺腑的喜欢。这种情况下的阅读效率,是要比孩子真爱书要差一些的。
      还有的父母,可能计划性比较强。这二十分钟练琴,下二十分钟做奥数,再读20分钟的经,最后阅读半个小时。我估摸着,孩子大概最喜欢这半个小时了。真正爱书喜欢阅读的人,一般都会有过,拿到一本喜爱的书,不吃饭不睡觉,也要一气读完的体验。对于孩子们,也是同理。阅读时间可长可短,但是它一定要有连续性,不能被安排的支离破碎。即便是一本书很长,需要几天看完,也要等孩子把一段故事看完,书的小结处停下来。
      如果以上问题都没有,那就需要考虑孩子阅读的方式。我们知道,能够称得上儿童文学的,或多或少都有一些游戏性和娱乐性的因素在里面,孩子们会喜欢看。由于孩子被书中的情节吸引,他们会比较着急往下看,采用的阅读方式,一般都是快速阅读。大量、快速的泛读是我们非常重要的一种阅读方式,也是最主要的阅读方式。但对于孩子们而言,他们的心智成熟度和理解能力是不如成年人的,再加上他们比成年人强烈得多的好奇心,他们在泛读的时候,很容易只注意到有趣幽默的情节上,形成类似浅阅读的状态,影响了孩子对语言的吸收。当然,父母们不必为此担心,这并不是事实上的浅阅读,因为这些美好的书籍中,浸染着良好的价值观,有着优美流畅的语言,她们会在阅读中不知不觉内化。在这种自然状态下,吸收好的孩子很快就会显现出来,而有的孩子则需要等很长时间。总体而言,泛读对于写作能力的提高,是一种愉悦,副作用很小,但偏缓慢的方式。当孩子的阅读有了一定的积累量,可以根据孩子实际情况,考虑引导孩子进行一定比例的精读。
      精读主要有反复阅读、背诵、摘抄评论、逐字逐句研究四种方法。反复阅读是其他精读方法的基础,没有反复阅读就没有精读。反复阅读也是最适合中低年级孩子精读的方式。孩子们对于自己喜欢的书籍,也很愿意反复的阅读。孩子们的记忆力又很好,经常是读着读着就全记下来了。所以我们传统上喜欢采用的背诵复述,对于孩子来说一般是没有必要的。如果以一种任务出现,反而容易起反效果,除非这孩子被您治的特别老实听话。
      摘抄评论是学习语言一个非常好的手段,它不仅仅是读书,它需要思考、需要选择、需要感悟、需要组织语言。我说的摘抄不是抄好词好句,词和句子哪里有孰高孰低。摘抄应该选择您喜欢,觉得有用或者能够引起您共鸣的一些段落和句子,容纳的内容整体性更强。简单一点,可以直接拿铅笔划出(电子时代更简单,直接拷贝粘贴)。评论也不是读后感,而是你对这个文章或者是文章的某部分文字,甚至是某一句话,某一个文字,产生的感想、评价、体会等。这种形式,孩子是不容易直接喜欢上的,需要引导或者结合其他活动进行,不能勉强。
      逐字逐句研究是通过阅读学习语言最强的手段,也是为我们传统读书所主张的。但是这个方法不用说孩子了,就是成年人也没有几个做得到的。它适合那些字字珠玑的文章,特别是我们古文中的名篇。如果没有很好的方法切入,或者自己有足够强大的心性、自律精神,这种方法要慎用。
      适合精读的文字,节奏一定不能太快了。我建议孩子们应该先多读一些好的通俗易懂的科普或者百科读物,培养孩子语言的严密、准确和逻辑性。我们在生活中大部分场合下,所使用的语言是不能随性而发的。除此之外,我们的孩子应该多读一些优美的文字,对孩子的语感和美感都有帮助。有的老师为了作文成绩,给我们的儿童推荐冰心朱自清的散文,我觉得这是不必的。散文这种体裁,文字虽然美,但是内在的逻辑性往往比较差,情感也太成人化,孩子很难理解它的情感和意境。这种体裁放到中学时代,可能效果会更好。《柳林风声》《夏洛的网》《大草原的小木屋》《海蒂》《绿山墙的安妮》《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老人与海》等一些作品,其文字之美是不弱于那些散文的。还有像《昆虫记》这样少数能够成为科学和文学两个领域经典的作品,如果孩子喜欢,那一定要多读一读。
      学习效率比较高的方式有竞争式、讨论式、辩论式、探究式、教授式,我们的精读可以结合合适的学习方式来进行。竞争式学习是利用孩子的好胜心和上进心,在类似学校这样集体学习的场合,使用会更好一些。竞争总会有输赢,这种方式要合理使用。讨论式对父母和老师的要求高一些,需要和孩子同时读一本书,并且要读的比较熟。这样才能引导孩子,或者就孩子关心的问题、观点、细节等等展开探讨。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方式。它可以引起孩子更多的思考,让孩子更多的表达自己的想法,有助于孩子回顾书籍或者查看自己疏漏的地方,让阅读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的更精细。辩论式,兼具竞争式和讨论式的优点,是最高效的学习方式之一。它对孩子的思维能力,逻辑,语言表达,知识面等等都有巨大的好处。但这种方式容易刺激孩子的好胜心,让孩子更富于攻击性,所以应当慎用。探究式是带着强烈动机、目的、疑问去学习的一种高效的学习方式。我们的父母和老师,却错误的以为多问为什么就是探究式学习。探究式学习确实是带着疑问去学习,但它不是那种以考察为目的的明知故问和简单设问,而是启发和引导孩子自主学习,自主探寻,独立思考。推荐大家看一看高钢的《遭遇美国教育》,您就会对此有更深的理解。也许有人说,这是美国。那好,我推荐您了解一下深圳语文吴泓老师的专题学习法,或者看一看《新教育风暴》中关于王智能老师的那部分章节。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教授式学习,不是孩子们背着手被别人教授知识,而是孩子们通过教授他人知识的过程进行学习。孩子要教授他人知识,需要先去掌握知识,理清教授内容之间的内在关系,需要组织语言临场表达出来,对孩子是全面的提高。
 

    毫无疑问,好的阅读可以提高我们语言文字水平和能力,语文和作文成绩与此有关,却不是正相关的关系。打一个不太恰当的比方,孩子们好像一个下部带着水龙头的水桶。这个水桶随着年龄会变的更高更大,水龙头的位置也相应的增高。孩子们的能力和水平,就像桶里的水,随着阅读和其他的途径,不断的积累增加。而考试成绩,却像龙头里出来的水,它眼前的多与寡可能和龙头的关系更大。这个龙头叫做考试能力,是可以通过一定的训练提高的。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到了初中或者高中以后,以前特别刻苦、特别听话的孩子成绩会不断的下滑,原来特别活泼,喜欢看杂书,兴趣爱好广泛,不务“正业”的孩子,这个时候成绩会大踏步的赶上来,其道理就在于此。靠着听话、反复做题训练,提高应试能力换来成绩缺乏积累的孩子,容易没有后劲。而那些有思想、会思维、有积累的孩子,一旦打通考试能力或者认识到要为自己的人生奋斗而努力的时候,他会一下子就爆发出来。
      语文这门课和数学英语不一样。数学英语的考试,科学严谨,题目非常的客观,只要孩子有能力,稍加引导,考出相对好的成绩不是难事。我们的语文课,带着浓厚的政治色彩和宣传灌输。即便是很多客观题(选择题),实际上体现的是出题人的主观意志。那些在美好的书籍中浸染长大,有思想和主见的孩子,很有可能会不适应考试的尺度,反而会考的差一些。《对抗语文》的作者叶开老师,说过语文成绩不要那么好,越好越糟糕,他考虑的也许正是这一点。有人在回答阅读理解题怎么才能答的好时,说只要往道德、教育、真善美上靠就行。他一语道破天机。我们做父母的需要问问自己内心,到底要给孩子一个怎样的未来,要不要为了成绩,这么早教孩子学会陈规陋习去适应考试。

路过
1

鲜花

握手

雷人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新会员加入

评论 (3 个评论) 发表评论

  • hidden 玻璃翠

    2017-12-4 10:03

      
       回复
  • hidden 邱闻博

    2017-12-4 12:28

    看了后一篇文章,对这句话也特别有感触“有人在回答阅读理解题怎么才能答的好时,说只要往道德、教育、真善美上靠就行。”
       回复
  • hidden fcdmm

    2018-3-8 09:2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