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南通一名司机扶起受伤老人被诬肇事者,因车内有监控录像方证明其清白。近日,老人称自己一时糊涂深表歉意,让儿子专程送锦旗致谢。(据8月30日《扬子晚报》)
联想到南京徐老太事件(“彭宇案”)和天津的许云鹤案,不禁让人为南通这名司机的遭遇捏一把冷汗。试想,如果不是因为有监控录像还原真相,这名司机收获的也许就不是掌声荣誉而是冤屈。而这样的诬告,不但会让一个善良市民的生活陷入难以自拔的泥潭,甚至会迫使其价值观的扭曲,进而影响到整个社会。如果说之前发生的诸多“徐老太事件”不能明确到底谁是谁非,那么南通的这位老太无疑证实了我们的忧虑,暴露存在于现实当中的“恻隐陷阱”。
有那些自恃弱者的诬赖者的存在,或许每一位善良的人都可能成为彭宇,成为许云鹤……君不见,“彭宇案”之后,见义勇为再也不是义无反顾,而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尤其在这个生活中处处充满风险的时代,尽管人人皆有恻隐之心,但更多的人们恐怕不是很愿意冒这样的“爱心风险”。
很显然,之所以老人诬赖事件频频出现,更多的时候是社会保障体系滞后异变出来的讹诈心理。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的愿景尚未出现,老人们任何伤痛很可能都会成为子女的沉重负担。谁的父母不疼惜自己的子女,老太们诬赖耍泼,无非是想把这种负担转移到别人的身上。但他们何曾想过,那些被诬赖的好心人背后或许也背负着沉重的负担。这种把责任转移到无辜者身上的自保心理,正是生活高风险时代孕育的怪胎。
但是,弱者并没有天然的正义,更不能倚仗弱势颠覆基本的道德底线和蓄意伤害社会正义。利用民众的善意来转嫁自身的负担,利用社会的恻隐来进行讹诈勒索,伤害的不只是一个人,更是整个社会。同情弱者,并不是纵容弱者无止境地出卖道德正义,否则谁都免不了成为受害者。因而,无论是舆论还是司法,都不能因恻隐之心伤害公平正义,而应该讲求最起码的程序正义。法律和道德所约束的,是每一位公民,其中自然包括老人等弱者。这不是冷血,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善意伤害善意”,避免民众的善意被裹挟绑架得不到正常的释放。
要避免老太诬陷好人的事件不再出现,善众不再战战兢兢见义勇为,装摄像头自保不是终极的解决方案。司机可以在车上装摄像头,个人不可能变成二郎神,在头上装“第三只眼”。真正的解决之道,除了舆论和法律维持中正立场之外,最重要的还是社会要将民众从生活的高压中解放出来,提高福利和完善保障。只有这样,老人们才不会觉得自己是家庭的负担和累赘,受到伤害时才不会逾越道德边界,以企图转移家庭和子女的风险与压力。
作为弱者的老太在道德和法律面前没有天然的正义。尽管我们依旧心怀恻隐,不愿意去伤害这位撒谎的弱势老人,但同样不能伤害广大民众的善意,并且以这种恻隐将社会公德与民间正义陷于泥潭。我们体谅弱者对风险的忧虑和焦灼,但这并不是诬赖好人、把风险转移到无辜者身上的借口。真正能够释放这种压力、规避这种风险的,不是某个个体,而是要依靠政府完善保障、优化福利来分担这些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