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初次见面的喜悦
鸽子在宿舍短暂停留的几天里,女儿每天都要来五、六个电话,问长问短,其中有一句话她问得最多:“爸爸,你什么时候把鸽子带回来呀?”
“等等,很快”。我安慰她说。
“很快是什么时候?”女儿追根问底。
“周三晚上爸爸回家的时候”,我给了她一个确切的回答。
“那好,你千万别忘记了”,她一再强调。
“放心,爸爸是记忆大王,忘不掉的”。
终于等到周三下班,我决定把鸽子带回家,一解女儿的相思之苦。听到门铃声,早已在家等候的女儿,激动地飞奔过来开门,看到我怀中的小箱子,她兴奋地问,“爸爸,鸽子在箱子里吗?”我点点头。
“我看看”。她从我的怀中抢过箱子,放在客厅,迫不急待地打开。这一刻,她终于目睹了这个令她魂牵梦绕的精灵们的芳容。太漂亮了,她不由自由地发出赞叹声,目不转睛地盯了鸽子一会儿,然而问道:“爸爸,鸽子的羽毛摸起来是什么感觉?”“你试着摸一下”,我建议她亲身去体验。
她小心翼翼地伸出小手试图去触摸鸽子,“咕…,咕…”,鸽子叫着快速躲开了,女儿也缩回了手,显得有点害怕。“没事,不用怕,鸽子不啄人”,我鼓励道。她再一次伸出紧张又颤抖的小手,这一回摸到鸽子的尾巴。“软软的,滑滑的,真好玩……”,他边摸边说。玩了一会儿,她突然站起身,快步跑到电话机旁,迅速拨通了个电话,然后兴奋地说道:“若羽,我爸爸给我带回来两只鸽子,可漂亮了,你快来我家看吧!”接着,她又以同样的心情把这一消息告诉另一个好朋友卫一宁。
不到两分钟,女儿的两个玩伴都已地赶过来。三个人围在箱子旁,叽叽喳喳闹个不停,一会儿讨论鸽子多大了,它们的妈妈是谁?一会又在猜鸽子最爱吃什么东东,什么时间会飞之类的问题。听到孩子们讨论鸽子是否会飞的话题后,妻子插话说:孩子们,你们试一下,不就清楚了吗?
“怎么试呀?”孩子们异口同声地问,显得异常兴奋。“把鸽子抱起来,抛向空中”,妻子边说边做示范。没想到鸽子真的飞了起来,看到这种情况,孩子们个个欢呼雀跃,争抢着去捉鸽子。一时间,屋内沸腾起来,有鸽子的惊吓逃跑声,有孩子们的追逐呐喊声,有大人提醒孩子注意安全的关切声,各种声音交织在一起,汇聚成一片欢乐的海洋。
疯玩了几个小时后,由于第二天还要上学,两个要好的朋友陆续回家了。女儿开始刷牙洗脸了,但她的心思还未完全收回来,时不时地回头看看鸽子的动静。刷洗完毕后,她径直走过去,将装有鸽子的纸箱抱到自己的房间,口口声声说今晚要和鸽子一起共度良宵,以后鸽子就由她来照看。睡觉前,妻子照例给女儿讲起睡前故事,但是她的注意力全在鸽子那儿,一会儿跑到箱子边看看,一会儿又问鸽子能听懂故事吗。这个夜晚,鸽子俨然已成为她生活的全部。
5、被自由的飞翔
鸽子呆在笼子里,女儿每天放学后都要跑过去给它们喂吃喂喝。几天后,她感觉这样没多大意思,提出要带鸽子出去玩一玩。为了怕鸽子飞走,妻子特意用细绳栓在鸽子的腿上,让孩子牵住另一头。做好了安全防范工作后,女儿抱着鸽子,兴冲冲地跑下楼去。
几分钟后,楼下传来女儿的吆喝声:快来看呀,我家的鸽子!听到她的喊声,我起身推开窗户,向外望去,看到一群小朋友正聚集在她的周围,流露出羡慕的眼神,有的静静地打量着白鸽,有的问个不停,有的伸出手做试摸状。“别动!鸽子会被你弄痛的”。女儿阻止了那个伸手的小朋友,说道:“如果谁遵守纪律,我就让他摸一下我的鸽子”。听了女儿的话,刚才还乱糟糟的现场立即恢复了平静,小朋友们都期待着迎来这样的权利。过了一会儿,又听见女儿说:我家的鸽子会飞,你们想不想看它的飞行表演。想!孩子开始炸开了锅。只见女儿把绳子在手腕上缠绕了好几圈,打了个蝴蝶结,然后捧起白鸽抛向空中,鸽子顺势张开翅膀飞了起来。看到这种情景后,小朋友们非常兴奋,人人一幅跃跃欲试的样子。在孩子们的欢乐中,鸽子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表演。午饭时,孩子回家来了,难过地说鸽子的一只受伤了。妈妈赶快松开绳子,用创可贴给鸽子敷上,将它放回笼子。
6、迷失的精灵
鸽子受伤后,我们都认为让鸽子带着绳子飞行的方法不可取,女儿好几天都没有再抱它下去玩。这期间我们一直在想,鸽子天生属于蓝天,记忆力超强,过去常被人用来传递书信。虽说,此鸽并非信鸽,但出笼后,找到回家的路,应该没有什么问题。我们决定冒险一试。
于是,鸽子恢复了自由之身,起初它待在笼子里一动不动,仿佛对眼前的自由视而不见、毫不在乎。看到这个情景,女儿问怎么办。我告诉她,鸽子在笼子里待的太久了,对外面的世界还比较陌生,经过一段时间适应就会好起来。
第一天,鸽子没有动静,依旧在笼子里活动。
第二天,它跑出笼子,在阳台上跳来跳去。
第三天,女儿放学后,发现鸽子已经没有了踪影,屋内阳台上都找不到。妻子告诉她,鸽子应该是飞到户外去了。听到妈妈的猜测后,女儿赶忙跑下楼去。不一会儿,楼下传来女儿的喊叫声:妈妈,鸽子在楼后的草丛里。“知道了,不要吓到它们”,妻子提醒说。晚上,女儿放学回到家,发现鸽子已经回到笼子里,一家人都为这次的冒险成功感到高兴。
第四天,鸽子照例飞了出去,小区里的孩子很多,见到鸽子非常好奇,一路狂追。几次下来,鸽子被从熟悉的楼后跑到楼前或更远的地方。这天晚上,鸽子没有回来,我们左等右等,可是奇迹没有发生。
第五天,女儿放学后,发现鸽子在楼前的草丛里活动,无论怎么引导,可就是回不到它熟悉的地方。此时,我们都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城市是一个由钢筋和混凝土打造的堡垒,站在外面看,每家每户都是一个模样。素来富有灵性之称的鸽子,在现代文明面前迷失了回家的方向。
7、寻鸽记
鸽子迷失后,全家人都很着急,虽然它们近在咫尺,每天都在小区里飞来飞去,可就是回不了家。情急之下,我们决定将它们捉回来。
说干就干。当天下午,我和女儿带了一些大米,撒在楼前的空地上,等鸽子前来觅食。等了半天,鸽子才慢慢走过来,我们刚一靠近,它们就快速躲开,再次靠近,再次躲开,后来飞到一台小轿车上。我和女儿蹑手蹑脚地走过去,打算来个突然袭击,可是这两只感觉灵敏的家伙再次发觉了,慢慢地移动了另一边,我们轻轻地走过去,谁知它们又再次移到对面。一看此法行不通,我决定改变策略,让女儿去另一边,自己则站在原地不动。鸽子开始慢慢向我这一边移动,我内心一阵窃喜,判断好时机,迅速出击,然后就在要成功的那一刹那,鸽子逃走了。初师不利,我们扫兴而归。
回家后,经过短暂的休息,我们调整了捉拿思路,打算利用鸽子夜间视线不好、警惕性下降、动作迟缓等不利因素,将其捉回来。当天下午,全家人轮流值班,对在楼前活动的鸽子进行全时监控。夜幕将近,鸽子离开活动地域,飞向神秘的藏身之所--小区2号楼2单元3楼西户客厅窗户的空调下。跟踪到目的地后,我们立即开始实施抓捕计划,我上楼后站在阳台上伸出去抓,妻子和女儿在楼下用手电筒照着鸽子,并进行现场指挥。然而,窗户太高,加之又装了防盗窗,想要抓住它们无疑是难上加难。手摸到这边,鸽子移动到那边;手移到那边,鸽子又跑到这边。几次三番,我累得满头大汗。后来,用一把雨伞好不容易将鸽子逼到近身的这一边,可惜只能指尖找到勉强触摸到鸽子,根本用不上力。几次尝试之后,鸽子受到惊吓,飞走了,这一次的抓捕行动再次以失败而告终。
回到家后,全家人开了个碰头会,对今天的捉鸽行动进行了反思总结,一致认为不是我们不努力,而是方法不对头。这时,见多识广的妈妈再次提议说:在地上撒点米,用侧面拉筛子的方法试试。妈妈这一说,我们都感觉这个方法人离鸽子较远,不易被发现,而且操作方便,成功率较高。第二天早上,我们早早就在鸽子经常出没的地方撒了大米,布设了简易机关,由妈妈专职看守。大约七点半左右时,鸽子出现了,慢慢地靠近目标,一只过来试探了几次,没有发现异常情况,另外一只也跟了过来。看准时机,妈妈迅速拉动了绳子,捕住了一只,另外一只逃走了。
俗话说: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捉住了一只鸽子,另外一只的回归就只是时间问题了。因为鸽子是群居动物,何况它们俩是伴侣加情侣关系。当天,我们用捉住的那一只作诱饵,在它的腿上栓上绳子,放在它们经常活动的地方,逃掉的那只不再远离。天色渐晚,妻子将那只肩负诱饵使命的鸽子放回它们的蜗居之所,不一会儿,另外一只也飞了过来,并排卧在了一起。这时,早已潜伏在窗子里边的妻子,悄悄地打开窗户,沉溺团聚幸福漩涡之中的鸽子并未有任何觉察,妻子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那只在逃的家伙抓住。至此,全家齐上阵,合力捉鸽子的艰巨任务终于圆满完成。
8、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经过“迷失门”事件和“捉鸽门”的艰辛后,对这两只小精灵该如何处理,女儿陷入理想与现实的思想斗争之中,痛苦着、纠结着。是关是放,这还是一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