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公告
点击问题反馈。微信登陆的用户请及时在个人中心设置登陆密码,并且牢记自己的用户名。
头像上传问题点击此处

转-平哥为你总结的十个写作技巧

热度 3 已有 213 次阅读 2019-6-17 13:24 系统分类:成长记录

写作能力的提升,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不过这里面也有很多“技巧”可以现学现用。平哥总结了十种让作文变得精彩的小技巧,快来学习吧!

技巧一:写外貌不用“有”和“是……的”

先举三个例子:

小红可漂亮了,她有一头卷卷的黄头发,还有一双乌黑的葡萄般的大眼睛。

小明是班里的“小帅哥”。他有一个高高的鼻子,还有两个小酒窝。

隔壁王大爷今年80岁了,他有一头花白的头发,他的背总是弯的。

这三个例子不是说写得有多不好——对很多三四年级孩子来说,能写出这样的句子已经不容易了。

不过,想要得高分,我们有两点要特别注意: 避免使用简单句式,以及 避免重复使用相同句式

所谓简单句式,就是指“某某有……”、“某某的……是……的”这样的句式。这类句式简单到只有主谓宾,是非常“低水准”的表现。我们要尽量让自己的句式“复杂”起来。进一步说,要学会使用“长句”。

而越是简单的句式,越要避免重复使用。记得,越简单的句式,重复出现就越让人讨厌。所以我们首先要避免使用简单句式,其次,即使用了,也不要重复使用,同样的含义,一定要改变表达方式。

根据这两点,把例句中“有……”和“是……的”改成其他表达方法,把文字重新串联一遍,会发现作文顺了很多。修改后:

▲小红可漂亮啦!一头卷卷的黄头发自然地披在肩上。她的眼睛太吸引人了,乌黑乌黑葡萄一般。

▲小明是班里的“小帅哥”。高高的鼻子,看起来有点混血的味道,再加上两个小酒窝,显得斯文腼腆,很是让人喜欢。

▲隔壁王大爷今年80岁了,一头花白的头发总是梳得一丝不苟,他驼着背的身影是我们小区里一道标志性的风景线。

技巧二:写说不单写“说”

先看例子:

▲张三说:“唉,今天又被老师批评了!”

▲张三无可奈何地说:“唉,今天又被老师批评了!”;

▲张三摊了摊手,一副无可奈何的样子:“唉,今天又被老师批评了!”

▲“唉,今天又被老师批评了!”张三摊了摊手,一副无可奈何的样子。

你看,第一句话最平淡,只有一个“说”字,意思是清楚了,可根本就谈不上表达效果。

到了三年级,应该至少要努力做到第二句的水平:“无可奈何”四个字是对神态的刻划,能在动作之前加上这个神态描写,已经生动很多了。不过还是不够好。

神态描写要配合动作描写,才能更传神。看第三句,“摊了摊手”这个动作,是对“无可奈何”的补充描写,用这么一个动作具体刻划了“无可奈何”的样子。这就又生动了一步。而且,通过这个动作+神态的句式,可以不再用“说”这个字来表达说话的意思,这就让整个句子“鲜活”起来了。

记得,好的语言描写,往往都是不用这个“说”字的

最后一句,则是将提示语的位置颠倒过来,先表现语言,再用提示语描写动作和神态,因为调换了提示语的位置,让整个句式的表达更显出活泼生活,不那么死板。

不难吧?来,做个练习,修改下面这句语言描写,让这句话更生动、更精彩:

小王说:“马上要去春游啦!真开心!”

技巧三:写想不出现“想”

“平哥说,今天的回家作业就是完成这篇作文。我心想:天哪!这该怎么办呢?”

这样的句子,孩子们的作文里肯定是一直会出现的。二年级的时候出现,这句子该要当好句子划出来,因为这是细致的“心理描写”。可问题是,放到四年级,这句子就有点尴尬了。

尴尬在哪儿?主要是“我心想”这三个字。心理活动的描写,不见得都需要标示出来,这是大部分写作教学中都很少提到的一个小技巧。学会把心理描写不露痕迹地隐藏在叙事的过程中,才能顺理成章,不会产生“我是在读一篇小学生作文”的“跳脱感”。

这种“跳脱感”其实在很多粗制滥造的肥皂剧里比比皆是。好编剧和差编剧的差别之一,就是好编剧不会让你感觉自己是在看一部“虚构的故事”,他可以让读者/观众完美代入,绝不会产生这种“跳脱感”。同样的,一篇好文章也应该有这样“顺畅”的阅读体验,不要用“我心想”、“我想”这样的词硬生生地打断读者的思路。

所以上面这句话,要改起来非常容易:去掉“我心想”三个字,就会非常简洁精练了:

“平哥说,今天的回家作业是就是完成这篇作文。天哪!这该怎么办呢?”

叙事的过程中,我们常常需要心理描写,因为随着事情的发展变化,人物的想法和感受也一定会随之起伏变化,这种起伏变化其实正是事件起承转合发展演变的外化表现,也是展示人物性格特点的不二选择。

技巧四:把成语拆开写

从小开始我们就积累了不少成语,放在一二年级,能在看图说话/写话的时候用上几个成语,那绝对是写作的好榜样。可到了三四年级,随着作文字数要求的提高,随着表达中心思想、表达人物感情的要求的提出,随着对细节描写越来越高的要求,成语的使用,就成了一件很麻烦的事儿。

著名作家贾平凹曾经在教自己女儿写作文的时候,教她一个听起来很没道理的“道理”:不要用成语,把成语要表达的意思,拆开成一句话来写。

初听到这句话,觉得真是反其道而行之,仔细一琢磨,真是至理名言!多少孩子都在为“作文写不出”而痛苦,复杂的感情、情绪的微妙变化、事件的繁复推演,都被用那么一两个成语笼而统之地概括了,这文章还怎么写得长,写得出细节和味道?

比如写天气好,“天高云淡”、“风和日丽”就是两个典型的害人精。什么叫风和日丽?“春风和煦,拂过我的脸庞,暖暖的,痒痒的。阳光灿烂地照着大地,让身边的一切都明媚起来,一扫我心头的阴霾。”——这就叫风和日丽。明明可以写出44个字,用了成语,4个没营养没新意的字就全概括了。这文章哪里还好看得起来?!

所以写作文其实不难,老老实实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天气好,怎么个好法?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调动感官去体验,然后用比喻拟人等等跟中方法写出来。这样的训练才有用。总是记着成语,文章写出来还是空空洞洞,什么细节都没有。

技巧五:拒绝“非常”“很”

你知道孩子的作文里,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是哪个吗?

“非常”。

其次呢?“很”。

还有呢?“太”。

比如:

今天真是太热了。

这是一个非常寒冷的夜晚。

我很难过地低下了头。

她很高兴地说……

我的同桌是一个非常调皮的男生……

平哥的建议是:作文里,尽一切可能不要出现这三个词。

“非常”?什么叫“非常”?非同寻常。非常寒冷是有多冷?怎么非同寻常的冷了?寻常是有多冷?这次又冷到什么地步?非常调皮是有多调皮?一般人都是怎样的调皮,他又是怎样的调皮?

同样的,什么叫“很”?什么叫“太”?太热是有多热?很难过是有多难过?写作文不是堆砌词语,而是要把作者的感受表达给读者听。你要做的是,把你感受到的寒冷、调皮、难过、高兴、炎热,通过文字用具体的细节表现出来。去掉程度副词,让读者自己去感受,你说的冷和热、难过和高兴分别是怎样的感觉。

骄阳似火,行道树就像被施了定身法,一动不动。知了的叫声也透露着疲惫,这火炉似的的天气,烤得路面滚烫,路上一个行人也没有。

这才叫“太热”了。

北风呼啸而过,雪花在风中迎面飞舞,夹杂着小冰渣,像刀割似的刮在脸上。我紧了紧身上的羽绒服,从袖子里伸出已经冻僵了的手,把围巾拉起来蒙住鼻子。

这才叫“非常寒冷”。

天哪,是因为我,是因为我!他受伤原来是为了帮我!可我竟然还去指责他,还当着这么多人的面这样对待他!我……我怎么这么糊涂!我低下头,听任她对我的训斥,我知道,是我错了。

这才叫“很难过”。

好了,剩下两个,我不写了。一个“很高兴”,一个“非常调皮”,大家自己动动笔吧。分别用一段话来写出这个“很”高兴和“非常”调皮,都是个什么样子。

技巧六:环境里面有“真”“情”

四五年级的作文,开始有对环境描写的要求。通过环境描写,能让文章更具细节,也更精彩。惯用的环境描写套路是:“早上天气还挺好的,放学回家时,却哗哗下起雨来。雨珠在下,泪珠在滴,老天也好像在为我哭泣。”

没错,借用环境来表达感情。

可是,问题也随之而来。难道表达心情好,就非得小花微笑,小草点头,小鸟唱歌,阳光灿烂吗?同样的,难道表达心情不好,就非得乌云密布大雨滂沱吗?一旦成了“套路”,就是所谓“落了俗套”,作文卷上就很不讨巧了。

其实环境描写完全可以有更多东西来表现:

雾蒙蒙的天气,让一切都显得沉闷。

清晨的露水珍珠般落在碧绿的小草上,晶莹剔透,让所有看到它的人心生欢喜。

教室里的桌椅横七竖八地摆着,凌乱不堪,讲台上积了一层灰,黑板上的字早已模糊不清,这废弃的教室,让人觉得阴森森的。

你看,简简单单的几笔环境描写,一下子就能烘托出整体的氛围和感觉,所以,借环境写感情,不必非得是那些用俗用滥了的小花小草天空乌云!身边的各种景致,都可以在笔下生动起来,充分表达你的情感!

技巧七:要动连着动

写一场乒乓球比赛,有些同学写的是:

“今天打了一场乒乓球,很精彩,最后平哥赢了。”——这样的作文肯定是没戏唱了。稍稍进步一点,可能有人写成:“今天的乒乓球赛上,平哥发了一个转球,小明根本就接不住,最后平哥赢了。”——这就有点进步了。差别在哪儿?这里有了两个动词:发,接。

写作文要避免流水账,要有细节。什么叫细节?记住平哥说的,六种描写是文章的细节:

语言、动作、神态、肖像、心理、环境。

这六种描写,就是所谓的“细节”,而我们要把文章写生动,就得有这六中描写,就得充分地表现这些细节。

所以,这篇乒乓球比赛的作文,还可以这样写:“只见平哥高高地将球抛起,眼睛死死盯着,球接触球板的一瞬间,他手腕轻轻一抖,脚一跺,球高速旋转着,向这边飞来,让人看得眼花缭乱。”——原来的两个动词,变成了六个:抛、盯、抖、跺、转、飞。

什么叫细节?这六个动词,就是细节啊!

所以,写动作的时候,注意要写连续/连贯的动作,把一个“发球”变成六个动作,这作文自然就不会流水账了!

技巧八:一秒钟的事写三百字

还有一种办法,能让孩子把作文写长的:1秒钟写成300字。什么意思呢,其实就是说的动作描写。因为动作都是一连串一起发生的,所以,一旦把一连串动作展开描写,这一整段就都会生动起来。比如写运动会上的跳高,原本只有几十字:只见某某纵身一跳,一下子飞过横杆。

怎么变成三百字呢?有条理地把跳高的动作拆解开来,写成一连串:如何助跑、起跳、翻越、落地;还可以加上细节来充实,起跳前如何与同学们进行眼神交流,成功后同学如何向他祝贺……平哥来写一段,大家感受一下:

他穿着一身红色的运动装,甩甩手,又扭了扭脖子,站在了横杆远处的起跑线上。他活动了一下腿脚,原地跳了两下,就在起跑线上站定了。他右腿在前,左腿在后,抬着头,坚定的目光直指远处的横杆。横在他眼前的高度已经超过了学校纪录,整个运动场似乎都安静了下来,等待着他的起跳,等待着这个沉寂了五年的纪录被超越的那一瞬间。他闭上眼睛,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再睁开眼睛的时候,那坚定的目光里更多了一份沉着和“杀气”。随着一声哨响,他迈出了第一步,他调整着步幅,步子越迈越大,全场的空气仿佛都凝结了,最后一步踏到横杆前,只见他右腿蹬地,纵身一跃,像火箭般拔地而起,整个人在空中横转过来,像一只轻灵的飞燕,擦着横杆跃了过去。横杆晃动了两下,他落在厚厚的垫子上,抬头看着晃动的横杆,没有掉下来!成功了!他成功了!他一下子从地上蹦了起来,挥舞着双臂跳下了垫子,向着观众席飞奔而去,全场沸腾了!

整段,380个字。从起跑到完成,总共有27个动词。再配合两句对环境的描写,形成了一幅很有动感的“跳高”画面。

技巧九:正确灵活使用标点

很多孩子不会用标点,习作中常只有逗号句号逗号句号,甚至逗号都没有——倒是有这样的文学名著,文学史上称之为“意识流”——把老师读到断气为止。

标点符号在中小学作文里,是非常有效的表达感情的手段。一般而言,成年作家的作品,我们不提倡用过多的标点来表达感情,因为标点表达的感情通常是比较单薄的,但是在应试作文里,善于使用标点是加分项,不仅通过标点符号强化的感情,同时也向阅卷老师展示了你对标点符号的正确掌握和运用。

五种标点符号是我们写作中最常用的(逗号和句号不算)

?!……:“”这些五种标点能熟练正确地运用到作文里,这篇文章“看”起来就已经生动很多了。比如,用问号可以作为推动情节的过渡句:“他到底为什么要这么做呢?”用问号还能写出精彩的反问句来表达感情:“难道我就不能勇敢一点上去帮他一把吗?”用感叹号可以强化语言表达中的感情:“真是太谢谢你了!”用省略号能写出“意味深长”的句子:“雨还在下,我看着他佝偻着身子走进雨中,陷入了深思……”

至于日常训练,甚至可以要求孩子在每篇作文里,都至少用到这五种标点符号种的四种。虽然办法很“死”,可对于写作的评分提升还是很有用的。

技巧十:写作的四个阶段

孩子学习写作,一般要走过4个阶段:

1、对写作感到畏惧(害怕/嫌烦);

2、缺乏写作技巧(写不长/流水账);

3、作文缺乏个性(不生动/落俗套);

4、将写作融入生活。

教孩子作文,不能一上来就讲技巧。技巧,说白了都是浮在表面的东西。想让孩子的写作能力有一个夯实的基础,还是要从一开始的“兴趣”起步,让孩子不至于对写作产生恐惧感。

而在写作过程中,技巧是可以一步一步补起来的。

从写句子,到写段落,需要的是描写技巧;

从写段落,到写文章,需要的是谋篇布局的结构安排;

持续的训练,都能补足。

作文的“个性”相对难一些,重点是两个:选材和中心。

选材,需要生活和阅读的积累;这件事急不得,但同样随着阅历的增长和阅读量的补充,是个水到渠成的事。

中心,要学会提炼,可以通过阅读理解的训练同步提高。

写作的最后一个阶段是将写作融入生活。能到这一步,写作水平应该已经超过绝大部分身边的人了。

路漫漫其修远兮。

但是别怕,万丈高楼也一砖一瓦垒起来的。

日拱一卒,不期速进。


路过
3

鲜花

握手

雷人

刚表态过的朋友 (3 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新会员加入

评论 (0 个评论)

还没人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