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公告
点击问题反馈。微信登陆的用户请及时在个人中心设置登陆密码,并且牢记自己的用户名。
头像上传问题点击此处

【转】“不放手”来源于妈妈的心理恐惧

已有 203 次阅读 2014-7-10 09:43 系统分类:育儿心得

     如果你稍加留心,也许以下几个镜头对你来讲并不陌生:孩子吃饭时,不愿意吃,边跑边玩,妈妈端着饭碗,在后边追着喂;走在马路上,常常看到已会跑会跳的孩子,偏要伏在家长背上,纵然家长已累得满头大汗,孩子仍旧不肯下来自己走;孩子上学或放学时,书包无一例外地放在接送的家长手上……

        与孩子手拉手过街、手拉手进教室,甚至手拉手进厕所,只怕孩子有个闪失;在爱的理由下,家长总是从吃饭、穿衣到上学、交友,从课后作业到假期安排,无不尽心思谋,只差代孩子去生活了。别说让孩子独自在家,就连孩子一点自由的空间都被众多的目光所关注,被众多的手所控制。久而久之,孩子本来具有的创造性、主动性,都泯灭于过多的呵护之中。

        当新生儿呱呱落地的时候,首先要做的是剪断与妈妈相连的脐带。只有剪断脐带,才能母子平安,才能使婴儿有生存下去的希望。同样,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若不给孩子独自的生活空间,漠视孩子主动性的存在,表面上为他营造出温室一样的环境,则无异于夺去了他们独自生长的权利。试想,成人可以安排好孩子的幼年生活,可以安排孩子的小学、中学甚至大学,但如何安排他们的中年和老年呢?

        世界上没有一种爱能超越妈妈对孩子的爱。妈妈之所以对孩子难放手,多数情况下也是出于由这种难以割舍的爱而产生的恐惧心理。自从有了孩子之后,妈妈就永远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担心和忧虑,担心孩子生病、担心孩子受伤、担心孩子没吃饱、担心孩子受欺负……而且,只要孩子一有风吹草动,妈妈就紧张得不得了,稍有不适就半夜三更地往医院赶,恨不得能自己代替孩子生病;不敢让孩子做“危险”的事情,哪怕自己可以提供保护,害怕孩子受伤;看到孩子被小朋友打就感到心疼和委屈,一个箭步冲上去拉开;孩子一顿没吃好饭就担心孩子的营养跟不上会影响长身体等等。这种种的担心和紧张往往会化作深深的恐惧,让妈妈难以放开孩子的手,让孩子独自行走。

        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最可怕的是用父母的幸福来栽培孩子的幸福。”不肯放手的妈妈们是否想过,为了孩子,已经牺牲了自己多少幸福?又给孩子带来了多少幸福呢?陪着孩子做这做那,帮助孩子做这做那,并不是帮助孩子成长的良策,也并不能从根源上解决孩子成长过程中必须要他独自面对的一些问题。况且,妈妈可以一直握着孩子的手到什么时候呢?孩子上了小学之后还有中学,上了中学之后还有大学,大学之后还有漫长的人生路,妈妈难道能一直握着孩子的手,陪着孩子走下去吗?

          在现代教育中,培养孩子独立自主、自强不息的精神和品格,远比单纯教授课本知识来得重要。过度的呵护不仅让孩子永远无法真正长大,甚至还有可能害了孩子一生。如果因为过多呵护,不肯彻底放手,总是越俎代庖,不给孩子一点独立的空间和独自面对挑战的机会,那么只能使孩子常常处于依赖、被动的状态,自主性和自觉性明显下降。这样一来,爱就变成了害,妈妈恐怕就要得不偿失了。

        所以,因为恐惧而迟迟不肯放手的妈妈,必须要首先解决自己的问题,克服内心的恐惧,摆正自己的心态。要试着相信自己,相信他人,相信孩子。如果妈妈总是习惯性地紧盯着孩子,眼睛一刻都无法离开自己的孩子,无论做什么事情脑子里都在想着孩子,那么不妨多关注一下外面的世界,找些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来做,来分散一下注意力,缓解莫名的紧张和恐惧情绪。要知道,孩子在一天一天长大,思维和能力都会越来越强,有些事情,不需要妈妈的帮助,他自己同样可以做得好。

妈妈一天不放手,孩子一天长不大

       妈妈们在一起,难免说起自己小孩有哪些地方不好来。有的家长说,我家孩子就是太懒了,什么事情都不愿意动手。说这种话的家长,往往是什么都已经替孩子做好的。漫画家几米说过:“大人一边嘲笑别人的孩子是温室的花朵,一边又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温室的花朵。”什么事情都帮着做完了,孩子还能做什么!正是因为有一些太勤劳的妈妈,才有了太懒惰、太没主见的孩子们,不知道照顾自己,上大学了才第一次洗袜子、叠衣服,把小时候该流的眼泪,全流完了。妈妈不松手,孩子怎么独立呢?

        有一个妈妈带着孩子去咨询人生规划老师,问她的孩子应该怎么选择自己的道路。规划师问孩子:“你有什么想法?”孩子说:“问我妈。”人生规划师对妈妈说:“你是不是一直帮他系鞋带,在他离家的时候,就买无鞋带的鞋子?”妈妈说是。规划师又问:“你是不是一直送他上学,哪怕到了大学?”妈妈说是。“你是不是一直在帮他找工作,没有办法才来我这里?”“是”。“你的孩子无论在哪里都是一样的,因为他都要先从零开始,学会依靠自己!”人生规划师的话,出乎妈妈的意料,但是她也马上意识到,自己为孩子做得太多了。

         孩子在小的时候,对父母、长辈有所“依赖”是自然的,也是正常的表现。不过,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自立能力的增强,妈妈就要开始有意识地锻炼他们的自理能力帮助他们改掉依赖的习惯了。有的时候,故意“缺席”、故意“装傻”等,都是戒掉孩子的依赖心,让孩子得到更好锻炼机会的好办法。因为只有失去了妈妈这个“靠山”,孩子才能自己开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让自己从困境中脱离出来,才能获得能力的发展与进步。

        在孩子两岁以前,他本身的能力水平还十分有限,这个时候,妈妈应该要给他百分之一百的爱与呵护,给他非常温暖的环境,给他自信心,让他知道无论如何妈妈是爱他的。等到孩子两岁以后,他的体能和智力发展程度就已经到了一个可以独自处理一些问题的水平了,从最简单的生活自理,到之后的知识学习、社会性发展等等。这个时候,妈妈就必须酌情放手,让孩子及早养成凡事依靠自己的习惯,自己收拾、打扫房间.摆好自己的衣服,吃完饭收拾和洗碗;学习上遇到了困难要开动脑筋、多思考,不要动不动就去问别人;父母工作忙的时候要学会做饭等。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可以当成锻炼自理能力的机会,不能再事事由父母出面解决。

        不要再事无巨细地给孩子做事情,让他们自己动手吧!只有那样,孩子才能真正获得成长的机会,才能长成一个健全且有能力的人。
 别做控制孩子的“遥控器”

    “不能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这是很多成年人都有的通病。如果究其根源.那么多数都能追溯到童年时期。孩子天生是不会在乎别人眼光的,他们来到这个世界,无知无畏。如果一个人在幼年时期从来没有自己做过主,长大后必然毫无主见。在童年时期,成人如果给过孩子太多的不客观评价,会导致孩子丧失客观认识和评价自己的能力,依赖于外界对他的评价。如果成人压制了孩子的很多正当需求,就等于剥夺了孩子身体和心灵的自由,令孩子失去独立自主的能力。

        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大约在2岁的时候,孩子开始进入了人生的第一个。这个时候妈妈可能会发现,一直很听话很温顺的孩子突然学会和大人顶嘴了,突然懂得对大人提出的要求说“不”了。他们试图做自己的主人,不愿意别人对他指手画脚,这正是孩子走向独立自主的开始。

        不过遗憾的是,并非所有的家长都能明白,顶嘴反抗从某种程度上讲是孩子成长的标志,是值得替孩子感到惊喜的。相反,很多家长会觉得这是孩子在挑战自己的威严,如果自己不“摆正”孩子态度的话,那么以后就会在孩子面前失去家长的尊严和威信,于是开始变本加厉地想要给孩子“拨乱反正”,因为似乎只有如此,他们才会感到自己作为家长的存在感。这种想法以及做法,可以说是极其自私的,是违背孩子发展规律的,长此以往,轻则会令孩子叛逆不安,重则会令孩子产生人格上的缺陷。

       一天,一位妈妈带着3岁的儿子去附近的公园玩。看见别的孩子都在蹦蹦床上蹦蹦跳跳。妈妈便鼓励儿子也去玩。但是,孩子看到那里有些大孩子蹦起来很高,便不敢去了。这位妈妈觉得很丢脸:别人家的孩子敢玩,我的儿子为什么不敢呢?于是就鼓励他说:不怕,上去和大哥哥一起蹦蹦,很好玩的!”可孩子还是不敢,纹丝不动。

        这下妈妈有些心急了。她不管儿子怎么想,就给他脱了鞋子,把他抱到蹦蹦床上。蹦蹦床上因为有很多孩子在蹦跳,自然弹个不停,儿子一下子被吓哭了。妈妈更急了,她绷起脸对儿子说:“你今天不跳我就走了,不要你了,把你扔在这里!”结果,儿子的哭声越来越响,不过妈妈根本对他置之不理。过了一会,孩子也许看到了妈妈的态度很严厉.只好放低哭声,慢慢站起来扶着蹦蹦床的边沿走动。妈妈觉得自己的成功了,便高兴地想要奖励儿子一番。回家路上,她给儿子买了一个他想要很久的玩具车。可是,当这位妈妈把车送到孩子手上的时候,孩子却一下子把车扔到妈妈的身上。

          每个孩子的个性是不同的,素质也不同。如果妈妈忽略了孩子的个性特征和能力,一味地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幼小的孩子,这就是一种任性。就像上面故事里的这位妈妈,她强迫才3岁的孩子一定要在蹦蹦床上和大孩子一起玩,这在她看来是培养孩子的勇敢精神,但对于孩子来说这可以说是一种恐惧和折磨。

         在孩子小的时候,妈妈的任性可以逼迫孩子去做一些事,孩子也会顺从妈妈的意志。但当孩子长大一些以后,妈妈的任性往往会培养出更加任性的孩子,他们会叛逆,会反抗,会通过各种或对或错的方式追求自己的尊严。而在这个过程里,孩子就难免会走上一条弯路,做出伤害自己或是伤害他人的事。

        如果妈妈们能够换位思考一下,不妨想一想自己小的时候,是不是也特别不希望家长干涉自己的事情呢?其实,只要孩子要做的事情不妨碍别人、不伤害自己、不破坏环境,就应被视为合理要求,尽管去做,不需要征得任何人的同意。但是,如果某件事情违背了上面的这些原则的话,那么妈妈就要坚决制止,并一定要对孩子说出拒绝的理由,而不是用妈妈的权威去“无理”压制孩子。

    当然,这其中最为关键的是,妈妈要在意识上明确这一点:每个孩子是独立于我们的个体,不是我们的附属品,孩子获得自由和自主的权利是他们天生的权利,而不是父母或任何人赋予的。
本文摘自: 爸妈网(www.ebama.net) 详细出处请参考:http://www.ebama.net/blog-13839-288106.html
 已同步至 sftd的微博

路过

鲜花

握手

雷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新会员加入

评论 (0 个评论)

还没人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