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公告
点击问题反馈。微信登陆的用户请及时在个人中心设置登陆密码,并且牢记自己的用户名。
头像上传问题点击此处

孙瑞雪的教育

已有 751 次阅读 2012-3-26 12:26 个人分类:华德福 系统分类:育儿心得 教育

爱和自由在深圳的讲座060917--构建规则

孙瑞雪-------如何帮助儿童建构规则 我,真的看到孩子的生命往一个方向走了,他们是那么睿智,那么智慧。儿童是带有巨大能量的,它来自自然。 完善的家庭才能给孩子带来更好的发展。 昨天我们讲了很多自由。但教育中最关键的自由是人和人之间的自由。规划除了我们做人的尊严和平等。有人问:你怎么知道你的学校在传播这些爱和自由的精神我回答:你去观察孩子和老师之间的关系,孩子和幼儿园的关系。如果孩子对幼儿园是害怕的,不是主人翁的感觉,那么这个幼儿园就不是适合的。这是他的家。家是什么含义?是只要不危险,他都可以进去。这样,孩子才是家的主人,才归属这个家庭。 我们必须把自由的钥匙给孩子。人总是想复制一个自己,把孩子复制成自己那个样子。 PART1 规则充分保障人的自由 一、 规则的概念:大家共同遵守的具体规定。是保护全体人权利和自由的共同约定。 谈虎色变孩子看别人的脸色卑微的关系导致的问题 孩子虽然有自然界赋予的巨大潜能,但是他有致命的弱点,是必须依赖成人活下去。这是对孩子有巨大威胁的。所以成人的威胁对孩子有作用,有时甚至是一生的。如果把孩子行动的自由剥夺了 ,等于就是把他思考的自由剥夺了。有的国家的法律是6岁前不准不让孩子玩,是违法的。 第一个标准是建立一个完善的孩子。这个孩子的人生首先是为他自己。不是养老的工具。也不是为了某个理想。但,实际上,人首先要为自己活着。其次,要展现自己的价值。要把自己的价值感放在某个工作上或某个价值观上,。只有把自己建构好了,才能超越自我。以自我为中心是0-6岁,他永远都是停留在这个阶段,就很自我。那不是成年人正常成熟的状态。是首先爱自己,然后是爱爸爸妈妈,然后是爱别人。每个生命的本质应该首先是像花一样绽放。然后才是给别人看。 例子, 假如大家都在一个岛上。必须建构一个很好的东西,保障大家都不受到侵害。如果我是酋长。如果我们要保证每一个人都活得很好,那么我们必须建立一个东西,让大家都得到保障。动物是靠竞争来进化物种。人类会不同的。每个生命都有权利很好地活下去。要爱他们,要互相爱。这个保障来自哪里?那么我们必须建立一个规则。大家都要遵守。保障人人平等的。只要你在这个岛上,你就必须遵守。规则是为了保障,每一个人,的自由。 人类都拥有四个自由,(马克思)第一, 我们必须拥有发展自己潜能的自由。第二, 我们有自由结社的自由;第三, 我们有自由的爱的自由;(我们可能没有思维的自由,或者不自觉被某种思维方式控制了。某种社会标准。) 第四, 宗教信仰的自由。

规则是每个人都必须遵守。但是当有人把规则的权利抓在手里,指向谁谁就得服从。规则再往前迈一步,就转化为权利。中国人特别擅长把规则转化成权利。公仆变成了爷爷,就是因为规则变成了权利。(那么你就被迫讨好,巴结,送礼物给他。)其实建立规则的人应该是什么都不干的。要层次更高些,人不在其中。在其中的话,你就必须遵守。 在规则中的每个人,都必须要遵守这个规则。 规则带来文明。儿童不会当你在与不在时不一样。他会乐意遵守规则。因为他发现这个东西保护了他。建立自由和规则的过程,是我们都要学习的。 我们告诉孩子,没有任何人有打你骂你的权利。孩子知道自己拥有的权利,要能保护自己。要让人有尊严感。这个尊严感建立起来后,他就会担起责任。让大孩子照顾小孩子,他都会做得很好。因为他有尊严。同时他因为拥有权利而强大了。 规则的目的规则的建立保护了孩子的成长空间。我小的时候,周围都是家长制,那时我认为,世界就是这样的。后来我最早看到一本杂志,是一个留学生写的德国孩子生活状态。那时我的深刻的感觉是这个地球上还是有人是另外一种活法。后来我看了大量的书。我个人对自由和平等的关系有极大的兴趣。我发现是因为外婆的言行给我的影响,她上过几年教会学校。 后来,我就想我们如何把美好的东西展示出来,来找到这样一个环境?我们第一个就是建立规则,保护自由。否则人就会不断侵犯自由,最后什么自由都没有了。我们用规则建立了严格的界限。任何人都不能逾越这个界限。我们把界限内的空间先给孩子,其后给老师。随着时间延绵,学校的自由平等就建立起来。你甚至不可能再改变了。因为孩子会捍卫这些。 例子, 保安的故事。伤害和同情的故事。再比如,某个家长的故事。妈妈的潜意识。概念。先建立概念。比如外科手术。知道的人来逐个发言。比如什么叫艺术家。规则来实现排除权利和暴力。权力的概念比如某个校长,有财务的权力 ,有人事的权力。但是没有侵犯别人人格和尊严的权力。 权益的概念。

PART2 六大规则 家长的规则儿童还没有进入现实的系统中,不知道做什么对自己是合适的。所以孩子3岁前,我们家长要采取3个步骤: 1、 三尊 A、 尊重自己 B、 尊重他人 C、 尊重环境 2、 三不 A、 不伤害健康 B、 不伤害生命 C、 不伤害道德 比如孩子攀高,你就要判断,如果高度会损害他健康,就不能扶她。要告诉他原因,他就会顺从。比如宝宝喜欢从高往下跳。把他放在他可以跳的地方。要很准确地说,你不能打扰别人。不要商量,要准确地告诉他。你只要一商量,儿童觉得你就是糊涂的。儿童有一种对生命底线的探索。说到第3遍的时候,你就抱她走,不要再商量。儿童的生命系统用的是感觉。不用语言也不是用大脑。6岁后儿童这种能力就消失。他知道你怎么了,但你不知道他怎么了。打他和骂他,也许能达到目的,但那是被你吓住了。 不伤害生命是不要伤害到自我。比如自虐症。包括不能伤害自己的身体,情绪,自尊。我们不要说自己不好。这个世界上只有一个你。只有一个另外的小朋友。要做你最好的自己。所有的问题麻烦都是正常的。我们要调整,我们会做得更好。 哭是我们调整自身很重要,很好的一个方式。不是不好。 一定要告诉孩子这些都是正常的。要告诉他这些都帮助他成长。 3岁前孩子的最高的规则是活下来。所以不能轻易对孩子说我不要你了。不要总扯孩子的衣服。不要把孩子物化了。她是人,不是东西。不要推来推去。孩子出问题时,妈妈要蹲下来跟孩子说。妈妈非常爱你,但是这个事情不能这样,它不是这样的。妈妈不喜欢这个事情。你这样说,孩子就会明白的。并且明白后,他愿意顺从。不伤害道德,是我们不能让孩子做成人看来不道德的事情。比如偷窃。打人骂人的问题。首先要区分敏感期。然后如果孩子打人,多半是家长就这样对待他的。是在家里备受虐待的。凡是在家里挨打的孩子,到学校多半会打人。在有些国家,如果孩子反复打人,大家都会认为这是父母的问题,不是孩子的。骂孩子。有些家长什么都敢骂。我们学校的老师是坚决不允许的,一定去干涉。 性生活不要给孩子看到的机会。因为,孩子看到了,孩子会在学校有些和性有关的这样的行为。孩子偶尔在这方面有些动作,要慢慢校正他。孩子的床和我们的在一起。用帘子隔开。我们需要和孩子一起洗澡。让孩子看到我们的身体。让孩子去了解身体。他不存在道德问题。儿童在青春期到来前,不会对性有特别的感觉的。学校的规则 粗野粗俗的行为不能有;别人的东西不能拿(自己的东西自己支配)不可以打扰别人请归位请等待请道歉(有勇气要求他人,也有勇气要求面对别人说“对不起”) 粗野粗俗的行为不能有-------- 2个孩子对打。老师先抓住孩子手,说,请换一种方式。孩子吐吐沫,要告诉孩子说这是粗野的行为。要他道歉。要问孩子是否接受道歉。对于弱小的孩子要抱着他,教孩子说:请你向我道歉。(教会他,让他的力量长大。)持续一周,弱小的孩子再也不会怕大孩子了。有争执时,让孩子分别陈述。 学会说对不起非常重要。包括父母对孩子。包括夫妻之间。要勇于说出。要敢于面对自己错误。 比如孩子在走廊奔跑。那么老师要先做示范,老师奔跑,示范,可能把孩子带倒。也可能把你带倒。要示范给孩子看,不光是用嘴说。 建立规则不是要求孩子马上规范做到。而是我们要告诉孩子要这样。坚持一段时间,他能自然做到。在要求孩子不做时,家长首先要遵守。 别人的东西不能拿-------- 举例子,一瓶水放着。孩子拿了。老师就问,这是你的。别人的东西不能动。如果说到第3 遍,要强行从孩子手中拿走。孩子会哭,没关系,安慰他。但是要坚持。一周后,孩子再也不会这么做。别人的东西不能动。这句话后面不要跟别的罗嗦的话。你就是帮孩子界定这个意义就行了。 家里来了小朋友,家长不能擅自给玩具。要征求自己孩子的同意,因为玩具是他的。小客人是你的。要得到孩子的允许才行。 其实孩子没有心态的。他不会很难受。就是要帮他建立规则。 在学校,谁先拿到谁得到。例子,一个转椅。谁先拿到谁先玩。另外一个人等待。允许哭,但要学会等待。 不可以打扰别人这是学校最铁定的规则。提醒3次,要不就到校长办公室干活去。因为你没有权利。人与人都有界限,除非别人需要你帮助。孩子们相互合作的状态,是靠眼神的沟通。只要坚持这个规则,就会派生出另外一个产物,就是分享!!!(分享的故事) 请归位------ 归位非常重要。是保护环境的一部分。比如,这个小朋友看完了一本书。然后老师要告诉他归位。如果孩子不愿意,老师说,老师 爱你,我们一起归位好不好?如果孩子已经离开了,这个时候老师就帮他归位。归位,是看到他在的时候去做。他走了,是你没有注意到。你来做。 儿童没有能力归位时,比如叠毛巾被。比如一堆积木。这个时候要老师帮助完成。 永远记住,规则是有弹性的。要变通处理。比如回家后不愿归位,要让他放松一下。建议给孩子准备一个书架式的东西。把所有的玩具都分类进行。这样对孩子的思维有帮助。请等待------- 等待很重要。所有的儿童都知道,等待时不用把生命的脚步停下来。孩子不会因为等待而焦虑,因为他还会在干别的事情。但是,0-3岁的儿童是不会等待的。因为他没有空间感,他的时间和空间是一体的。儿童想拿到东西,他就认为这个东西马上要到他手里。 4岁以前时,你给他买的东西,他要走哪儿带哪儿。 4岁以后,才会同意放某个地方。 5岁左右,才同意东西放家里。这就是儿童,你不要破坏他这个。如果你强行放家里,孩子会焦虑。比如你自己想完成某个事情,也会很着急。没有渡过时间空间概念的,人会焦虑。是在时间智能上没有发展好的人,做事比较容易失败 。比如王安石变法。一个人的人格不健全时,就是在做事容易出漏洞。是时间智能出了问题。比如2岁的妈妈不知道4岁孩子的状态。是我们没有在时间角度看问题的习惯。我们不知道这个线0-18岁是个什么状况。这是我们的时间智能在童年时出了问题。 请道歉(有勇气要求他人,也有勇气要求面对别人说“对不起”)我们知道要让孩子学会道歉,或者让孩子要求别人道歉,都非常重要。比如,你做错了,没向我们道歉。容易产生积怨。但如果学会了道歉,我们就地就解决了这个事情。把它消除掉。 PART3 如何帮助儿童建立规则 一、 明辨是非(建立医生的道德概念)比如说,中国人喜欢说,坐着别动听大人的话。这个到小学没用。小学的规则到大学没用。我们现在要告诉大家的是,你要建立的规则,是他一生遵守的。不要改变。这才是素质。 二、在生活中帮助孩子建立。我们不是法官。对孩子说可以这样,不可以这样。我们是父母,我们要帮助孩子建立。帮助他找到正确的方法是什么。 三、告诉孩子正确的做法。比如很多孩子爱一个人的时候他不是用爱的方式。比如小朋友,爱的时候会打、会踢。你要告诉他正确的方法,不是打,是这样,是抚摸。 四、给孩子建立明确的权利意识,会使孩子明确、有力、有责任和道德感。五、学会对自己负责任。就是学会不要抱怨。六、发生纠纷时倾听全过程,问清缘由。一定要问孩子是什么原因导致的。七、每周视情况制定建立一条或几条规则。 孩子喜欢和爸爸妈妈斗智斗勇,你要坚持。不要让步。要让孩子承担现实后果。但是在小孩子身上,不要这样。 6岁之前,你坚守规则,他就一定会做到。哭,是体验分离的伤心,不是伤害。给自由并不是左也不是右也不是。、 讨论:自由和规则之间的关系。

 

另一篇《自由和规则,你的底线在哪儿?》 “当儿童获得自由时,他不再听成人的摆布,他依照生命的秩序来发展。他在玩水中变得专注而且安静,虽然他弄得满地是水;在捉迷藏时,他总藏在一个地方,从不试图换个藏身处,你每次在同一个地方发现他时(他很高兴你发现他),他就快乐地哈哈大笑,并不断要重复这个在你看来既愚蠢又毫无意义的游戏……”
  这是孙瑞雪老师在她的《爱和自由》一书中的一段话。

  的确,与智者对话会让人变得聪明起来。而孙瑞雪又不是一个简单的智者,她用自己对孩子的那份挚爱和小心翼翼的仰视告诉我们应该如何向生命致敬。
  本期,我们邀请了著名幼教专家孙瑞雪和妈妈们一起聊一聊有关给孩子自由的话题:到底什么是自由?自由的界限在哪儿?谁又能“赋予”孩子自由……
  谁在扮演孩子的“上帝”?
  马莉:我觉得我们要给孩子自由,先要问问我们自己,什么是自由。从小我们所受的教育就是考高分,做乖孩子,可以说,我们一直在渴望拥有自由但却从未曾获得过。所以,从很悲观的角度来说,我们不可能给予孩子真正的自由。此外,即使我们对自由有充分的理解,我们能“给”孩子自由吗?我们在使用这个词的时候,把自己当成了怎样的角色呢?
  孙瑞雪:你说得很对。我们都是从小被父母、被老师“管”大的,所以我们每个人身上都带有严重的束缚的印痕。如果我们不懂得收敛和把握,让它恣意地发挥的话,我们就会很自然地习惯于控制孩子,习惯于代替孩子作决定,习惯于用自己的所思所想来代替自然赋予孩子的密码。我们总是搞不清一个概念:我们要帮助孩子成长。帮助孩子成长并不是说要由我们来塑造孩子的精神 ,而只需给他提供适宜的环境和条件。现在的问题在于,我们扮演了“上帝”——孩子的“上帝”。
  秩序在自由中生成
  吕莹:应该说给孩子自由是我们发自内心的愿望,但同时我们又会有一种隐约的担心:这样一个释放着天性的孩子将来走向社会能够很好地适应吗?他会屈从于那些条条框框吗?在这种矛盾的状态下,我们很难做到收放自如。
  孙瑞雪:什么叫自由?自由就是自己做自己的主人。儿童的心理、行为、认知不能有外力的强制和压迫。我们为什么要把自由放在如此重要的位置?由于儿童必须将他内在天赋的本能借助于环境而表现出来,以便建构自我和形成一个自我。因为环境必须是自由的,自由才会有自我。一个人如果没有自我,就等于没有出生过。同时,人的意志和心理的强大是通过自己作决定、并把自己的决定付诸实践来形成的。如果孩子没有机会自己作决定的话,他的意志就被闲置了,这个时候,他就会成为别人的一部分;也许,他一生都不会建立自我认同感。
  其实,给了孩子自由,孩子不仅可以在智能上获得满足,而且还能学会自律。这种自律是惊人的!比如,任何人可能都不会相信,孩子在幼儿园院子里玩的时候可以没有老师看着。但是在我们学校这就是一个现实。孩子也没有因此而出现过危险、暴力、粗野的行为,孩子们各得其乐地在做自己的事情。这正是未来秩序化社会的雏形,儿童会帮助成人解决我们成人世界所面临的社会问题。这样一个结果,正是源于我们一直以来所提倡的精神:爱和自由。
  选择:让孩子自由地呼吸
  汪海燕:我儿子很喜欢车,一进商场就要买车,我一直都在满足他。3岁左右,我发现他学会了选择,挑自己喜欢的买。但是到了4岁,他要的东西越来越贵重了。这时候,我没有办法很轻松地就满足他。有一段时间他很痛苦,我也很痛苦。
  孙瑞雪:给孩子买东西是个经济问题,而不是教育问题。但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要的东西就会越来越大,价格也会越来越高。当我们在经济上渐渐承受不起时,我们就会想用教育的方式抑制孩子的自由。于是,冲突出现了。其实,规则保护了自由,没有规则成人会因为对此问题产生的焦虑和恐惧而萌生对儿童的谴责。所以就有了规则,原则是如果我的经济状况只允许我每周给他买一样玩具的话,我就告诉她,每周六,妈妈可以带你去选一样玩具。如果我的经济条件达不到,也同时告诉他,大的玩具,妈妈一个月给你买1次,每周你可以选择一个小的玩具。有孩子过生日了,突然给他一个惊喜,给他买一样他渴望的东西,也很好,不会破坏规则。
  我给我儿子买的最贵的玩具是一款日本生产的拼插玩具,1000多块钱,光示意图就很厚的一本,小小的零件必须特别仔细地拼插才可以,最后拼出一个很大的机器人。他大概磨了我1个小时,最后我咬咬牙,还是给他买了。买回家以后,他整整拼了3天3夜。到晚上2点钟他太累了就倒下了,早上6点钟起来继续组装。最后拼完了就再也不做了。从这件事情上就可以看到儿童对事物的认知是具有挑战性的。等他挑战到最高那个阶段的时候,他就再也不要这个玩具了。
  有时候,自由和规则又是弹性的。要视你的养育观念、经济条件一起综合考虑。
  陈维之:那是否就意味着自由是由家庭的经济状况决定的,你的经济状况好,孩子的自由度就高一点?
  孙瑞雪:不是。孩子对家庭的物质条件本身没有概念。我们给予孩子的只是选择的权利。或者说,这样给了孩子一个空间。如果一上来就说这个不能买,那个也不能买,孩子体会到的不是你没有钱,而是你与他的冲突,冲突才是造成儿童内在伤害的原因。因为孩子对钱以及钱数无概念,他看到你一边说没钱,一边又会为自己买衣服,为家里买吃的,这对儿童是无法理解的。
  不给孩子建立规则就是“暴力”
  孙瑞雪:在很多人看来,规则和自由是相互抵触、相互抑制的。实际上,规则是自由的保障。而且,在心理学上还有这样一种说法:不给儿童建立规则就是暴力。因为没有规则的话,那么,比儿童强大的人就会很自然地把所有的“支配权”掌握在自己手里。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给孩子的规则是晚上可以看1个小时电视,实际上,这条规则不光制约着孩子,同时也制约了我们大人。倘若我们没有给孩子建立这种规则,那么,很可能孩子能否看电视完全取决于我们的情绪:高兴了,孩子就能多看一会儿;不高兴,连1分钟都不让孩子看。这就叫“暴力”。因为权力是掌握在你手里的。
  我们幼儿园还有一条规则就是“请等待”。如果别人玩的东西你也要玩,那么,你必须等待,老师不会干预。如果这个过程的权力完全掌握在大人手里。孩子们就都要仰视她,等着她发号施令。所以,在我们学校,这件事情是不允许老师插手的,老师也必须遵守。
  从这个角度来说,规则在保护儿童。这样,儿童和成人都一样遵守,平等出现了,儿童知道自己该做什么,由自己把握,安全感也就产生了。这也使儿童产生了一种心态:自己可以把握自己的命运,不是一个大人没完没了地告诉他可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这就是清晰的对环境的把握。
  自由和规则,你的底线在哪儿?
  陈维之:我女儿喜欢荡秋千,每次都要一直玩到幼儿园要关门了。我告诉她幼儿园的秩序我们一定要遵守,可是她又正玩到兴头上。这时候,我应该怎么办呢?
  孙瑞雪:抱着她离开,告诉她,妈妈知道你心里很难过,但我们必须离开。
  陈维之:我是这样做的。但是她每次都哭,给我的感觉就是她从来都没玩够过。另外,每次去亲子班,到上课时间了,她偏不去,但是等去了以后她又不肯走。她做什么事情的惯性特别大,但又好像什么事情都没有得到完全满足。
  孙瑞雪:我觉得这件事情跟你有关。当你犹豫的时候,你的孩子就会抓住这个心理。如果你坚定地这么做,孩子很快就会知道不能影响别人的。这是一个建立规则的过程,你要把它坚持到底。
  马莉:我同意这种说法。有一次,小区举行篝火晚会。我们也带着孩子去了,他表现得很好。到7点钟,我老公给孩子爷爷奶奶打电话,让他们把孩子接走。但是这个时候,孩子正玩得兴致勃勃。我们同事就觉得很不理解,他玩得很好啊,为什么要让他离开呢?我说,这是我们的规则,我答应带他来参加晚会的时候,已经和他约定好 7点钟离开。而且,如果孩子继续待在这儿,会妨碍我们两个继续享受篝火晚会。后来,他高高兴兴地跟爷爷奶奶走了。
  陈维之:我相信孩子有这种自律性,但是如果他玩得特别高兴的时候,你让他走,他会那么愉快地接受吗?因为每次我在这种场合让孩子走的时候,她就是不肯走,就要哭。
  孙瑞雪:其实孩子哭是很正常的事,你要拒绝孩子做想做的事情,他调节自己的情绪的方式就是哭。而且在你的孩子这个年龄,孩子有这样一种心理特点:先寻找你的底线。把你逼到顶点,看你能怎么样。所以,我们需要给他一个规则,在这个范围之内让他探索。
  孩子必须遵守的3个规则
  王敬凯:我们总是抱着很美好的心愿让孩子能够自由地活动,但是,很多时候孩子的“自由”会和我们的原则发生抵触,这时候,我们很难取舍。所以,我们需要知道哪些规则孩子必须遵守。
  孙瑞雪:我们的规则就有3点:
  第一, 不能伤害到孩子自己。孩子爬到了一个高桌子上面,有可能摔下去,我们要做的就是把他抱下去。一开始好像小孩子不明白,如果我们总是这样做的话,他会自己总结出经验:好像我一到类似这样的地方,妈妈就会把我抱开。
  第二, 不可以打扰别人,也不能侵犯到别人。比如我们都在开会,一个小孩进来大吵大闹,他的妈妈应该立刻把他抱走。
  第三,不能破坏环境。除此之外,孩子都可以自由地活动。
  让孩子建立最后的安全感
  孙瑞雪:我曾经见到过一位妈妈,她和孩子逛商店的时候,叮嘱孩子不要走远,否则妈妈就找不找你了。结果她的孩子真的走了。她就悄悄地躲在后面跟着看。孩子找不着妈妈在那儿哭她也不出来。等孩子哭了一会儿她才出现。然后她告诉孩子,你看你会走丢吧,假如你走丢了以后会怎样怎样,说了很多。她的孩子确实以后再也不敢走开了。她也认为自己这个方法很成功。
  我还有一个美国朋友,她的孩子跟中国的孩子一块玩儿。她观察出一个差别:她的孩子想到哪里就直奔哪里,目标专一,因为他知道妈妈始终都在远处关注着自己;但中国孩子会频频回过头找妈妈,总是在确认妈妈是否在那儿。
  我更赞成美国妈妈的做法,因为她对孩子的爱既给了孩子自由,又给了孩子安全感
 已同步至 无本之木1981的微博

路过

鲜花

握手

雷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新会员加入

评论 (0 个评论)

还没人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