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作文多大点事儿》收获:
1、会观察,会阅读、会练习。
2、多角度多视觉去看一个东西!
3、结构对称,四对称:词、句、块、段
4、六根六尘: 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六尘即:色、声、香、味、触、法。有形象,有声音,有味道。
5、写出作文要言之有物,什么叫言之有物?就是你把眼睛看到的东西写下来就叫言之有物。是大是小;是长是短;是厚还是薄,你把它写下来;言之有声,文字是有声音的呀!大家到新华书店去看一下好词佳句的书,都是要写出声音,写出味道,写出感觉的;什么叫言之有味呀?不仅把一个东西是什么样子的写出来,还有把它的味道写出来,让我们通过文字去品尝,这就叫言之有味。一个苹果,长什么样?什么颜色?用鼻子细闻一下,用手指、皮肤触摸一下,咬一口尝一下。这样写出来就丰富立体了。
就好象《红楼梦》里的刘姥姥进大观园。刘姥姥进大观园,进去一看,哎呦,富丽堂皇啊!看到的东西,什么都有啊(色法)。大观园里面香气袅绕呢!是什么这么香(香法)呢?然后人家给端上来花生瓜子糖果小吃,这么多好吃的,从来没吃过啊(味法)!再听到远处还传来晨钟暮鼓,丝竹管弦之音(声法)。刘姥姥再好奇的摸摸家具、摆设、古玩(触法),然后再发出一声感叹:这大观园怎么跟天堂一样呢(意法)!所以写东西你把想到的、听到的、闻到的,尝到的写出来那就必定生动了。
6、作文八法:章法、对称、六根、好句、意境、对比、经典、顺序。
经典就是我们常讲的“引经据典”,无典不成文。
顺序:描述一个事物,我们要讲究几个顺序,第一眼睛看到什么,耳朵听到什么,眼耳鼻舌身意一个个顺下去。比如我今天吃了一个雪糕,这雪糕什么样?什么味?象什么?这就是眼耳鼻舌身意的顺序。这是一个横向的顺序。还有一个顺序,是纵向的顺序。就拿眼来说,首先是看到大的东西,再看到小的东西。
7、意境是什么?就是摆关系,什么叫摆关系?就是相片和相框的关系。在书里面有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就是郭沫若写的《鹭鸶》。大体的意思是这样讲的:有两三只鹭鸶站在田里面,这个田就是一个相框,鹭鸶就是相框里的相片。相片、相框具体我们用到作文里面,就会有意境,有美感。我们讲孩子不会写,写得不生动,无字可写。这意境之法不仅让孩子把字凑多,还能凑得好看。比如有这样一句话:天,蓝蓝的;树,绿绿的。我们就学着郭沫若的《鹭鸶》来摆一下关系:天,蓝蓝的;树,绿绿的。绿树在蓝天的映衬下显得更绿,蓝天在绿树的衬托下显得更蓝。两句话能凑出四句话,让它更美。假如说小朋友写我的爸爸,怎么写呢?我跟我的爸爸在一起,我跟在爸爸的身后显得更小,爸爸在我的前面显得更高。这不就凑出来了吗?相片和相框的关系。
8、四个过程:僵化、固化、强化、优化要循序渐进。
僵化就是我告诉您第一步先写头,作文的开门见山写好喽。
固化。学过围棋的人都知道,学围棋要学定式,为什么要学定式?就是让孩子学一个基本的东西。围棋比赛全用定式肯定不行,但不学定式,连参加比赛的资格都不够。孩子一写,他就从别人的要求变成一个自然的主动的意识,这就是固化了。有很多妈妈来分享:我们家小朋友写作文已经知道头身脚了。这就对了!已经把他学到的东西融在写的东西里了,已经注意到了,固定下来了,形成思维的定式就是进了一步。
三是强化。学了定式,然后有了一个基本的思路,在这个思路上,看看还有什么变化,就是强化。学活了,用活了,就是强化。
9、三个方法。
第一个方法是:口说加口水。定要让孩子说。口水脱了水就是油水。
第二个方法。仿写不仿抄。仿照它的精髓。
第三个是要低点,不要高点。也可以说成是“眼高手低”。写作文就是要眼高手低,眼界高一些,跟名家学一学。如跟朱自清、跟吴伯萧学一学。但是我学完回来以后,别写那么难啊!追星可以,但不要把自己当明星。仿名家可以,但不要一下子就以名家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不要高点,要低点,降下来。拿民国小学生作文的《中秋日》来说,我们看“今天是中秋节”,是不是开门见山紧扣主题?写的是中秋日,不是中秋夜。写的是日,是一天,所以就写的是早上干什么,下午回来看到什么,晚上计划做什么。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别看100字不到,全是精华。看里面,头身脚也有了。中间最丰满的部分:梨、柿子、苹果、月饼,对称词。然后还有“香烟正一缕缕向上吹着”,动静结合。不要写一个死的东西,要写活的东西。“香烟正一缕缕向上吹着”。写的很活。很灵动。这就是作文八法里的动静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