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公告
点击问题反馈。微信登陆的用户请及时在个人中心设置登陆密码,并且牢记自己的用户名。
头像上传问题点击此处

请照顺序-培养孩子的英文耳朵

热度 4 已有 334 次阅读 2015-3-30 09:45 系统分类:成长记录

先会听、说,再学读、写

学习母语,是从听和说开始
“我们是怎么学会母语的?”如果能静下来想想其中的过程,就应该不难理解,在学英文或是第二种语言时,“先听、说,再读、后写”,才是最符合人类语言学习的自然法则。
孩子从呱呱坠地到会开口说话,少则1年半,多则两年,而真正能够表达无碍,总要到3岁,甚至4岁了。所以,这之间的静默期,也就是什么也不说,光是“听”的时间,就长达两年。
再来看看,“孩子什么时候开始读字呢?”如果撇开中国父母在教育上喜欢偷跑的习惯,孩子真正开始读字,应该是7岁上小学了。我个人很不赞成七早八早就让孩子学认字,中文英文都一样。父母为孩子念故事绘本,让孩子在一旁只用耳朵听,只用眼睛全心全意欣赏绘图的时间没有多少年,大人何苦赶着孩子早早告别这个艺术欣赏的美妙时光呢?
一听二说三读四写,是人类学母语的次序,也是语言学习的自然法则。连我们最亲密、最常接触的母语,都是在酝酿了7年之后,孩子才开始有“读”的动作。如果有其他学习方式可以选择,父母何苦要在孩子一开始接触英文时,就把他们推入一个违反自然法则的境地,要他们从读和写学起呢?

别急着让孩子读字、认字

在书店的一角,5岁上下的孩子,逐字念着一本字数不算少的英文故事书,坐在旁边的母亲仔细聆听的专注模样,想必她一定为儿子的成就感到骄傲。咦,说错了?是“自己”的成就,还是“孩子”的成就呢?嗯……算了,不追究了。
可是,令我心惊胆战的是,那孩子明明念的是英文,怎么乍听之下,却像是在说中文呢?因为认字认得有些吃力,所以字与字之间彷佛隔了三里路远,而且语调、发音……听得我冷汗直流。
朗读,不论是中文还是英文,绝对是值得鼓励孩子去做的事。可是,时机呢?对5岁的孩子来说,这样的“成就”绝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妈妈想必花了很多的时间在上头(或是花钱请别人花时间也行),但孩子只是命运的被动者,没有选择的空间。
问题真正的症结在于,英文学习的前后次序颠倒了。这样的阅读成就,存在两个问题:
● 应该要先听再说:如果让孩子置身于充分的英文环境中,让他们先“听”个够,听多了再开口说话,就不会有这样吓人的口语表达结果。因为人类“说”的能力,是奠基在“听”之上。就像先天就耳聋的人,是很难学会说话的。
● 可能造成时间排挤效应:一天只有24小时,当我们花这么多力气“训练”孩子读,相对地,“听”的机会就被排挤掉了。
让孩子快速认字、读字,甚至写字,有时真的可以抚慰一些“担心孩子未来竞争力”的父母,也是辅导老师向父母展现成果的最有力证据。但是,循序渐进才是教养的正确方向,也是帮助孩子保持学习兴趣的最自然方法。虽然,帮孩子念英文故事书,让孩子听英文故事,一时之间,甚至是两三年内,都可能看不到具体成果,然而“听”是语言学习上很重要的奠基期,孩子还没走稳就想要他跑,累了父母,苦了孩子,得不偿失。

语言关键期重要吗?

不得法的英文学习方式,让孩子成为牺牲者
如果要讨论语言学习的理论,可能10本书都写不完。因为有许多专家、学者、博士、教授,持续不断地投入这个领域的研究,研究和实验结果堆积如山。我顾不了这些,我只是自己的亲身经历中发现:生活在一个非英文的环境中,光靠念英文故事书,孩子就能习得这种语言——虽然只有“听”的能力。可别小看这“听”的能力,在语言学家的眼里,光是“听得懂”一种语言,就是上帝造物的神秘所在。
我所凭借的,只是那小小的故事书。它甚至是一个不能和孩子互动,也无法让孩子看见嘴型的死东西。我在有限环境下创造出来的这个教孩子第二种语言的方法,或许有待语言专家来解答它的奥秘。
如今很多父母都担心孩子的“英文能力会影响将来的竞争力”,但又不相信现行的教育制度,加上辅导老师为了商业利益而推波助澜,于是,整个社会的英文学习风气,已经被推向一个父母需要警惕的失衡状态。
“竟然有父母拿英文版《圣经》,要我教6岁的孩子。”“我要主动推掉星期五下午的家教,那个已经一整天待在全美语幼儿园的孩子,下了课以后,家长竟然还要我一对一帮他补英文。”我认识的一位外籍英文教师,不禁为这些被我们错爱的孩子感到忧心忡忡。
因为家长不知道什么对孩子是最合适的,在毫无头绪,又不想输于人的压力下,孩子往往就成了头号牺牲者。

语言的关键期,就在于听和说

很多人都相信“语言关键期”的说法,也就是在某个年龄之前接触一种语言,可以学得又快又好。然而,当社会现象偏颇至一定程度,另一种声音就会出现:“人的一生中,并没有某个特定时间不适合学语言。我们生活周围也不乏过了关键期才学英文,也很成功的例证。”这种论调总让我脑门充血,何不干脆直接告诉我“铁杵也能磨成绣花针”算了。我们不要少数成功的例证,我们要的是整体社会英文能力的提升。
或许,多早开始学英文,真的不是成功的保证。但是,启蒙教育方法是否使用得当,绝对是关键的所在。
无论如何,我是相信语言关键期的。单看那些随父母移民的孩子就知道,年纪愈小的孩子,似乎不必花什么力气就能将当地的语言学得又快又好,而父母呢?却怎么也无法达到那个境界。
为什么说“听、说、读、写,请照顺序”呢?因为,语言的关键期真正说起来,就是指“听和说”。就好比我们这一代普通话、闽南语的双语父母,两种语言都可以应用自如,而我们都是在关键期之前就同时接触普通话和闽南语了。
至于我们的英文教育,则是接触时间太晚而且方向不对,以致说英文时,我总觉得脑子里像是在做中译英考题,有种格格不入的疏离感。既然“听、说”是有关键期的,当然应该放在“读、写”前面。

父母可以怎么做?

“听”的能力,是父母给孩子的最佳学习礼物
我只管不间断地帮孩子念英文故事书,给孩子既可以听中文又可以听英文的耳朵,这个“听”英文的能力,是我可以给孩子一辈子的礼物。它也是许多父母无需仰赖太多金钱,只要肯花费时间和力气,就能把梦寐以求的英文听力教给孩子的方法。
“Today I am as old as all the numbers on the clock added together.” 放学后边走边聊天,小一女儿的口里突然蹦出这句英文,吓了我一跳。“你是从哪里听来的?”妈妈连高考都写不出这样的英文句子。
“《外婆万岁》啊!最后那个外婆不是说,今天我和时钟上所有的数字加起来一样老了。”
“这不是我们家的中文故事书吗?”孩子,你不可能会自己中译英吧?
“你忘了我们上次去美国玩,有买《外婆万岁》这本书的英文录音带啊!”哦,好险,原来是故事录音带的功劳。
听是说的基础,毋庸置疑。或许孩子比较大了才开始学英文,不需要婴儿这么长的语言静默期。可是如果没有足够的“听”,没有那些听来的丰富的语汇基础,我们能期待孩子“说”出些什么呢?不过,我也不用高兴得太早,事隔3年,我把女儿叫到跟前,问她:“大乖,你记不记得?《外婆万岁》里面有句话:‘今天我和时钟上所有的数字加起来一样老了。’你知不知道英文怎么说?”她想了三秒钟,“不知道。”答得果断而直接,然后一溜烟跑了。
对于这样的结果,我一点也不意外。别说是3年,3个月不接触可能就忘了。这也是父母送孩子上全美语或双语幼儿园,应该要注意的盲点。但是,我不会因为孩子会忘记就不教他。因为我知道,运用故事书给孩子英文听力的方法,绝不会马上看到成果,甚至会让一些心急的父母觉得永远也看不到成果。然而父母对孩子、对自己的信心,就是孩子勇敢面对人生的坚强后盾。
别忘了,我们给孩子的不是只有英文,还有那滋润心灵的一个又一个故事。

读、写的技巧,就交给学校来负责

至于英文的“读、写”呢?我将这些工作视为“学校的事”。其实,在我的教育词典里,学校的事,就是孩子自己的事。和学校学习有关的事,孩子必须自己扛起责任完成;除非孩子发出求救信号,不然,我尽量不插手。
所以,学校可以教孩子读和写的方法,我不干涉,甚至不参与。做妈妈的我,只要确定那不是填鸭式的教育方式就好。可是,父母们别忽略了一个重要观念:学校可以教孩子读字、写字的方法和技巧,却无法保证能给孩子对书本的热忱和兴趣。
我虽然不插手学校的功课,但是妈妈念故事书给孩子听的这项工作,却从未间断过。因为我知道,这项工作是维系孩子与书本之间感情的最简单方法,也是帮孩子建立起一生阅读兴趣,最直接而有影响力的根基。

只念故事书,就能让孩子听懂英文?

孩子有神奇的语言本能
《语言本能》(《The Language Instinct》)这本书,是由认知神经科学权威史迪芬?平克(Steven Pinker)所著,在书中他以一般人也能懂的写作手法,阐述人类语言进化的奥秘。
“语言的学习是我们大脑中预先设定的一个特别控制。语言是孩子自然发展出来的一项复杂技能,不需要刻意的教导、不是因特意的学习而来的。……‘本能’这个名词,它意味着人之所以知道如何使用语言,就好像蜘蛛知道如何结网一样。蜘蛛的结网不是哪个天才蜘蛛发明的,也跟它所受的教育无关。蜘蛛会结网是因为蜘蛛有个脑,它的脑给予它结网的冲动与完成的能力。”“从科学家的角度来看,语言能力是我们天生能力的一部分,不是父母教导我们,更不是学校教育出来的。……一个学前儿童的内隐的语法知识,比最厚的计算机操作手册或最好的计算机语言系统还要高级。”
帮孩子念了8年的英文故事书之后,我才看到洪兰教授翻译的这本书。它或许为我,也为正在怀疑的父母们解答了这项困惑——只靠念英文故事书,就能让孩子听懂英文吗?
现在回头想想,连我自己都觉得不可思议,但是事实摆在眼前:在家中没有一个人说英文的情况下,光靠念英文故事书,就让我的两个孩子听懂了英文。
“婴儿是顶尖的语音学家。”这是作者提出的论点,他举了一个有趣的实验为例:实验者在一个月大婴儿的橡皮奶头中放了一个开关,并把这个开关连到录音机上,当婴儿吸吮时,录音机就播放,放出 “ba ba ba ”的声音,当婴儿感到厌倦时,吸吮频率就降低了;然而当录音带的声音换成 “pa pa pa ”时,婴儿又开始有力地吸吮起来,想听到更多的音节。
500多页的这本书,不是我帮孩子一路念英文故事书的理论根据,却给了我一种相知相惜的温暖感觉。我凭借的,只有对自己和孩子的信心。而你呢?除了我一路走来的事实之外,现在还多了语言学家的理论呢。孩子的耳朵是上帝造物的神奇展现,只要从耳朵听进去的东西,将化为语言信息停留在脑袋里;只要听得够多,就会自然习得一种语言。
快跑!快去找些英文故事书来念给孩子听吧!

补习班是不可避免的路?

补习班是不可避免的路?是的,对很多家庭而言是如此;是的,在现今的英文教育体制下是如此。不然,即使现今的英文教育已向下延伸至小学,但光靠学校的义务教育,孩子小学毕业时就能具备基本的英文听说能力吗?
即使我的孩子靠着我念故事书的力量,有了“听”英文的能力,但语文学习不可中断,所以接下来的读、写呢?在孩子读小学一二年级这两年,我还是送他们上了英文补习班。不然,读字、认字也要妈妈自己教吗?我从来没有想过要这样做。不是因为没能力,没时间,而是我喜欢做妈妈,不喜欢当老师。
念故事书给孩子听,可以是没有压力,没有进度计划的,孩子和父母都可以处在一种放松的情绪状态中,那是一种享受。至于教读字、写字呢?这是一种技巧性的工作,什么字母要配什么发音,什么情况要用什么时态……老实说,我对这样的工作没兴趣。既然有专业的人在教,我当然假手他人。
然而,即使是补习英文这件事,也有几个重点和方向要考虑:补习班的听说读写课程如何分配比例?
如果“听说读写”是一趟旅程,孩子年纪愈小,愈应该在旅程的前段多做停留,不要时间未到,就急着要把孩子赶向后段的道路。而这个时间点的标准是什么呢?就是当孩子有一天必须面对升学考试、面对这个逃避不了的大环境,只有选择正面迎战的时候。到时用功地读,拼命地写,学好考高分的技巧,是无可避免的一条路。课业的好坏只能靠孩子自己成就,父母是帮不了忙的。

到底该花多少时间补习英文?

当然是愈少愈好,但是补太少又怕比不上别人,怎么办?当我的孩子已经把念英文故事书当成生活娱乐的一部分时,我就停了他们的英文补习。英文故事书可以一本接着一本看的孩子,章节故事也读得津津有味的孩子,还需要补英文吗?
当然,这不是一蹴而就的事,能把英文故事书当兴趣来看,想必之前打下的基础相当厚实。那到底是什么样的基础呢?补习基础?当然不是。补习班可以教孩子读字的技巧,但孩子喜欢阅读的兴趣,不是靠补习可以建立起来的。

该学的英文,故事书上都有

语汇基础,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听进脑海里
孩子小学二年级之后,当英文故事书之于孩子,就像报纸之于大人时,我就不再让孩子去英文补习班了,取而代之的是1周1小时的外籍英文家教。1小时当然不够用,练练说话、保持口语能力,是唯一的目的。
至于拼字、句型、语法、时态……怎么办?故事书上都有,多看英文书,自然而然就会习得十之八九。刚移民香港没多久,10岁的女儿不懂粤语,读的是说英文的国际学校,一天,她把不会写的英文功课拿来问我:
“妈妈,这几题我不会,你帮我看一下。”只看了一眼,我就吓得差点把她的作业摔落在地上。
“这些是你自己写的吗?为什么‘不会的’这么少?”二十几个英文连词,whatever、whenever、if、till、until、unless……要孩子一一填进句型的空格中。哇!这不是我高考都还要想半天的东西吗?“孩子,你从来没上过所谓的语法课,怎么会写呢?”
我当下对女儿佩服得五体投地,女儿一定觉得她这个妈妈怪怪的,孩子功课不会写,还高兴得不得了。后来,即使她一时不会的题目,我再对着她念一两遍,她似乎也就知道答案了。这是为什么呢?我猜想,听了大量英文故事的孩子,其中的语汇基础都已潜移默化地进入脑海中,拿不掉,偷不走。只要哪天需要读写时,需要应付考试时,就可以像计算机开机似地,轻易将它们从脑袋里叫出来。这就是面对考试时,事半功倍的利器。

孩子升学考试在即,该怎么办?

只要在学习阶段,都该遵循正规方向
“我的孩子已经要参加升学考试了,还要照听、说、读、写的顺序来学英文吗?”
当初这本书是准备写给怀孕的准妈妈和准爸爸看的,我总觉得父母如果能在孩子呱呱坠地前,就先具备一些养育孩子的观念和方法,然后边做边修正,一定比事后再来补救,效果好很多倍。育儿路上愈轻松,父母就愈能享受育儿的乐趣。
所以,这本书不是针对英文考试而写,对临时抱佛脚的帮助不大。即使孩子要面临升学考试,难道学英文的正确方向就可以弃之不顾吗?语文学习上的听、说、读、写是一个基本的大方向,只要是还在学习阶段的孩子,都一样适用。

英文故事书和录音带,是理想的辅助工具

况且,现在的考试方向愈趋灵活,与其要孩子死背、强记语法书,不如要他们分些时间读读英文课外书、听听英文故事或广播节目。如果父母只是眼巴巴地看着眼前的考试分数,只怕最后孩子考出来的成绩也只是勉强过关,但学习语言的方向却愈走愈偏了。
我说过,英文故事书的难易度,有时不能光以内容文字的多寡来衡量。例如 Bill Peet 的系列作品《The Whingdingdilly》、《Big Bad Bruce》……有时光看书名,就觉得头昏,不要说是孩子,连父母都想打退堂鼓,要是没有足够的勇气,很可能缩手不敢买。但是买了以后呢?你可能又会因为自己的勇气,以及孩子有幸能听到如此有趣的故事,而鼓掌叫好呢。 Bill Peet的作品不只书名吓人,里面的生词就更吓人了。有一次,对着他的书查词典时,我惊呼:“哇!这些是什么单词啊,打死我也不可能认得!”甚至查过词典后,仍会让人觉得这真是三百年也遇不到的英文单词。
虽然如此,我还是要强烈推荐这些书,给准备升学考试的初中、高中孩子们。每天读3页也好,边看故事,边查词典——如果还是附有录音带的版本更好,这些故事书都有意思极了。让孩子看故事,查词典,最后还有录音带可以欣赏,一方面能种下孩子习惯阅读英文书的种子,另一方面也能纾解某种程度的考试压力。一想到如果能让更多孩子享受到这种心灵满足,我的心都在微笑。

路过
3

鲜花

握手

雷人

刚表态过的朋友 (3 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新会员加入

评论 (1 个评论) 发表评论

  • hidden paulliu

    2015-3-31 11:22

    说的易,做的难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