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的爸爸曾经对她说:“让你学音乐,并不是想逼你走这条路,而是因为,人生的路上有太多的艰辛和困苦,有的时候,音乐能给你勇气和力量。”
音乐属于孩子。音乐、绘画、阅读天生属于孩子的。在乐器里,最最要求完美的乐器之一是钢琴。
最大的兴趣,是环境和生活给予的。我之所以要早一年学钢琴,就是因为这个。每个妈妈都会遇到,不管是钢琴还是口琴,都不用学到一半,哪怕只是学到不几课,就有孩子要放弃的。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是:源动力不足,困难估计不足。
妈妈学钢琴,可以让孩子看,可以让孩子听,但不能轻易让孩子碰更不能教,吊足他的胃口。吊到什么程度才算可以呢?有一天你发现,孩子趁你不在,偷偷去弹琴的时候,这时候的胃口,就吊足了。不教,牛妈,仔细观察孩子,不动声色的,带孩子听各种演奏会,只分享美妙感受,不要任何说教。等着孩子开口或者第多少遍开口:妈妈,我想学钢琴。这个时候,妈妈不要同意,只说:学钢琴特别辛苦,特别需要毅力,你好好考虑。
孩子基本会立刻说:我肯定能坚持。妈妈还是不能同意:宝贝儿,给你一个月时间,好好想想,一旦决定了就不能放弃,妈妈知道你是个有毅力的孩子,但是还是要下定决心才行呢,一个月以后,我们再谈这个问题。全程没有任何负面语言和评价。只是为了让孩子做足心理准备,并且这一个月,孩子会把这件事扩大。再过一段时间,孩子还是提出要学的时候,妈妈一定要特别认真,特别肯定:你是妈妈的骄傲,看来你真的下定决心了,妈妈觉得你一定可以坚持下去,以后累了的时候,别练得太辛苦。接下来,就是带着孩子拜访老师。一定要孩子全程参与。让孩子觉得这件事是自己给自己做主的,是自己的选择,而不是妈妈的。当孩子开始学琴的时候,一定跟孩子约定好,妈妈也在练琴,所以,你不能多练,要平均分配时间,一个人一小时。一个小时,是现在业内总结出最佳有效的练琴时间。并且,这样更会让孩子珍惜练琴时间。同时,让孩子知道如何出效率,并且,不影响孩子其他活动。
考级是怪物,考级是种心里摧残,是折磨孩子折磨家长的怪物。考级就是变态大人的心理需求:虚荣。
我跟大家说说,怎么建立长久的兴趣。第一个问题,大家想想,音乐的本质,除了心灵共鸣,还有什么?是分享。一定要有分享,音乐的本质才能实现。大家再想想,音乐家靠什么维持兴趣,维持创作,维持激情?靠演出。演出的时候,他虽然是一个人的演奏,但是他的声音是给全世界听。每个音乐家,都是怀着大的分享,大家看贝多芬、肖邦、莫扎特的传记了么?共同点是什么?是:永远期待自己的声音,分享给舞台下面的人,在音乐中,大家的精神永存。大家再想想,如果没有演出,还会有音乐家么?再好的音乐,无人分享,是什么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