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公告
点击问题反馈。微信登陆的用户请及时在个人中心设置登陆密码,并且牢记自己的用户名。
头像上传问题点击此处

(转)长期实践下的新教育——安老师

已有 51 次阅读 2019-7-30 18:25 系统分类:成长记录

长期实践下的新教育
一、简单介绍
该教学模式下,整个小学期间基本上无课表、无考试、无固定教材,甚至没怎么做过计算题,每天大概只教一小时左右,其余时间就是玩和自己看书之类。到小学结束时,不仅把小学内容学完,还把初中的语数外基础内容差不多学完了,所以上初中就一点不累了,老师布置的作业也能很快完成,就相当于复习了。现在的初中,如果不这样,学生会累的要死,活脱脱一个地狱。比如说吧,很多初中学生经常要学到晚上10点或11点才能完成作业,早上要6点起床,真的是天底下最辛苦的职业了,对孩子一生的发展其实是个伤害;而新模式下教育出的孩子大都8点半前完成作业,所以睡的早、睡的足,第二天精力饱满、自信心十足。这才叫真的对孩子负责。
二、新教育模式(自己冠名的)
教育的目标是什么?望子成龙啦。那什么是龙啊?就是将来有地位,受人尊重啊。所以教育的目标不是成绩一定要排前几名,因为中小学排前几名的将来没出息的很多。其实将来有地位,首要的是健全的人格,就是自然、活泼、阳光、兴趣盎然、心理健康、会关心别人等等。这些方面是一个整体,所以要求孩子养成整体学习的习惯,而不是支离破碎的那种。怎样才是整体学习的习惯呢?就是不要灌输,灌输的都是支离破碎的,而是要引导。就是把学习引导至与生活分不开,与现实分不开,与玩耍分不开,与兴趣分不开,与创新分不开,与主动分不开。把知识与现实连接,把理论与实践连接,把规律与现象连接,就形成了整体,是生活的整体、玩乐的整体、兴趣的整体、创新的整体。因此,教育的核心不是看学了多少知识,而是看有没有养成孩子吃喝玩乐学融合在一起的习惯。融合在一起了,孩子好玩就是好学,好学也就是好玩。所以老子的无为而治、道法自然就体现出来了。所以最高层次的教育是:没有固定的作息时间,没有课程表,没有固定教材,没有预想的进度表,就是完全模糊时间界限、学科界限、玩学界限,在不知不觉中长进,在好奇中长进,在兴趣中长进,在思考中长进,在创新中长进。“家长和老师”(后边简称“大人”)都不是主角,孩子是主角,不要讲大道理,不要表现出高大上,不要怕浪费时间,时间对小孩来说就是用来浪费的,那种整天怕孩子浪费时间的想法一定是灌输的教育模式。大人永远低估了孩子自身成长自我学习的能力,也永远不可能充分理解孩子成长中的神秘之处,这就像一颗庄稼能自我吸收养分长大一样,内在的变化我们不需要干预,也不可能干预的了。那些整天让孩子做题、复习、考试的模式永远是没有灵性的,是皮毛的、是孤立的表面的,永远不能催生孩子神智的成长,形成的也只是分裂的人格,而非健全的人格。任何知识源于自然,也只能与自然结合才能解释和延伸,这就是探索习惯的雏形,否则就是死记硬背,枯燥无味,扼杀欣赏自然、孕育美感的兴趣,也就扼杀了人性,极端的话长大后就是一个脑子装满各种冷冰冰知识、并幻化成功利性手段、毫无人性的智能机器。这是危言耸听吗?一点也不。
当然要使教育做到道法自然、无为而治,大人必须要对知识的脉络胸有成竹,具备完整的学科体系。这个其实也不难。像数学,无非就是:认数、加减、乘除、小数、分数、简单的四则运算、面积、体积、包含可变量的表达式、简单的方程,就构成了小学的数学脉络。也就是说,这个体系形成于心以后,其实是不需要教材的,把上述知识作为一个整体来布局,布局的主线就是与自然现象及日常生活结合,用形象来表达其内在联系,而自然的东西都是与玩分不开的,也就是说在和孩子的玩乐互动中来讲解、引导、探索、思考,孩子们当然是无意识、无压力中就学到了。在这过程中,大人可以引导思考的话题,以常见的东西为道具,共同分享探索的过程,人文修养和思维能力会同时慢慢养成。
在知识的学习中,只要求孩子学习基本的,而不是偏题难题怪题。所谓基本的就是体现为自然中存在的数理关系。当某层关系被孩子理解后,为后续的更高知识点所够用就足已。也就是说,尽量的要少教,在深度和量上只要满足不影响后续知识点的学习即可。因此,大人不需要花很多时间来面对面手把手的事无巨细的教孩子,而是把大量的时间还给孩子,相信孩子并让他们自己尽情地掌握大量时间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孩子们自己会主动思考、主动修复、主动探索、主动创新,不需要我们干预的。大人只要把孩子往基本的知识点引导即可。孩子有了基本的知识点,就对他后续的探索指明了道路、祛除了障碍,在后续的探索中又会反过来丰富深化已形成的知识点,而这丰富和深化带有创新的基因,各知识点会慢慢融合在一起,并与自然和现象形成一体,是整体的知识,带有人本的知识、美感的知识和人性的知识。举个例子吧,现在的小学一年级语文,上来就是拼音、然后是写字读句子、然后是词组、然后是中心思想、段落大意、还有表达手法语法句法修辞、还有作文。这样的知识点分割我认为是不科学的。为什么呢。因为学语文就是为了读好的文章,读有美感有思想的文章,并以此提高自身的思想和对社会自然的感知与理解。同时,按照“只要不影响后续的知识学习就足够”的逻辑,可以先不刻意学拼音和写字,而是带小孩子一起读有趣的故事,当然,也可以讲有趣的故事,故事中要有山有水有乐子。只要孩子觉得有趣,然后大人再引导孩子读,孩子自然就爱读想读,也就有识字的冲动,因为识字后就可以自己读有趣的故事了。在这个过程中,仍然没有脱离自然和生活,也就是说识字是为之服务的,只要识字就够了(不用会写),识的字多了,能读的书就多了,能读的书多了,识的字也就多了,是良性循环。所以像一二年级是不需要学写字的,也不需要学拼音的。只要大人领着讲故事、读故事书,并在这过程中认字就OK了。有的说,学拼音不也是为了孩子自己按拼音认字吗?我说:错。原因:第一,拼音比较难学,且与自然生活关系不大,学生不喜欢;第二,有大人陪着,遇到不认识的字大人直接告诉孩子就得了,且告诉孩子的同时,直接把现实含义也告诉了其不更接地气?孩子毫无压力,反而会添兴趣。至于不需要学写字,也差不多的原因,而且读多了会多了随着年龄的增长,到3、4年级时,孩子自然就产生写的兴趣了,当然,即使到三四年级也不需要学会写太难的,就是不需要刻意来学写字,是孩子自然产生的冲动。不会写字没关系了,不影响以后的读就OK。有人说,那不会写字,怎么写作文啊。其实孩子的兴趣自然就引导到主动想写点什么了,至于叫不叫作文,那就另论了。比如,你给孩子讲故事多了,孩子读故事多了,孩子之间也可以讲故事啊,孩子自己也会自然产生想法啊,看法啊,也会有表达的冲动啊,他“讲”的表达是自然产生的,当他认识很多字后,也就会自然学别人来“写”,一种新的表达方式就在他心中萌生了。所以写是孩子自己产生的冲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既然孩子想写点东西,就会主动去学写字,这样他需要学那些字他就自己决定了,大人随着教就行,无他。读书就像玩耍、吃饭、观景一样,看懂了就行,至于评论不评论那就随孩子了,孩子想评论自然他会评论,不需要大人来以自己的眼光和角度来做什么总结段落大意、中心思想之类的,更不应该让孩子来死记硬背什么词组啊,句子啊,因为词语、句子只有放到整体内容中才有意义,整体内容就是生活,就是自然,就是人性,就是兴趣,就是整体。所以啊,语文很简单的,就是培养孩子读书的兴趣,并把读书与讲故事与生活和自然结合起来,有玩有读书,有生活有乐趣,有景物有情节,书中啥都有,孩子会感兴趣的。
现在很多学校的老师玩出了好多花样,比如讲课中表达规范、板书规范啊、听写啊、背诵啊、总结啊、词组啊、修辞啊、段落啊,家庭作业更是五花八门,让人看的眼花缭乱,唯恐不把文章搞的支离破碎,唯恐不让学生把“麻雀”内脏器官看的清清楚楚,唯恐灌输知识少了,唯恐孩子浪费时间,一定要把刚学的字会写、词组会解释、修辞方法会用,段落大意会背,文章会背,甚至还要把作者都搞清楚,真是“一步到位”啊。我称这种教育模式为“一步到位”模式,各位看现在哪个学校不是在搞“一步到位”模式。一步到位模式就是分裂模式,是扼杀孩子兴趣的模式,是孤立各个知识点的模式,是灌输式模式,完全违背人性,否认联系的观点、自我修复的观点、自我发展的观点,也是扼杀创造性的模式,害人不浅。像现在学校里学英语也是这样,今天学的单词必须会读会写会意思,把课文分解的支离破碎来讲解,。。。。。总之和语文一样:要求“一步到位”。当然现在数学也是“一步到位”,学了哪章的知识点,就生怕学生理解不深入不全面,一定要把几乎所有的相关练习题全部做完才好,这就叫“题海战术”,铺天盖地的练习题几乎把学生压的喘不过气了,当然,题目是越做越熟,越做越快,越做越对,但是最后成了“机器人”,因为“机器人”在生产中也是这样的快、对、熟,熟到都不用再思考了,不用再探索了,不用再质疑了,一切都在掌握中,一切无意外,但是就是没有“创新”了,也没有自我了。所以说“题海战术”其实就是“一步到位”模式。
“一步到位”真的是一步到位,后顾无忧了吗?NO。举个盖高楼的例子吧。其实教育学生就像盖高楼,楼层就是具有相关性与递进性的系列知识点。盖楼要先做框架,从一层开始往上做,最后形成一个整体框架。当然,整体框架要结实才好。框架形成后,才开始后续的,按顺序为:做墙体、水电、做门窗、做装修、安家居。这样,一个高楼才真的完全建成。这个高楼就是一个学生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到大学、到成才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中所学的诸多知识点对应着每个楼层。我提倡的“每个知识点学到不影响后续知识点的学习就刚好”的观点就与楼房做框架相一致。当然,任一框架都要做扎实,这样才不影响上面的楼层。扎实的框架就是基本的知识体系,对数学来讲就体现为自然中存在的基本数理关系,会了就行,不需要细枝末节的延伸,不需要红花绿叶的衬托,这是要家长和老师去帮助孩子去完成的。至于后续的步骤,在时间上理应依次滞后,也逐渐更加由孩子自身完成,带着个性和自由来完成。而现在的学校教育大都要一步到位,就是盖第一层的时候,做完第一层的框架,就接着要求学生做墙体、做门窗、做水电、做装修、安家居;然后再做第二层,也是如此。这样很养眼啊,很有成就感啊,教师自傲,学生自夸,外行人羡慕,可以拍照片发微博啦,看,这就是我教的学生,这就是我家的小孩,厉害吧?你家的行吗?我家的考了一百分呢!一百分就是像一步到位的楼层,很漂亮,很养眼;当然来自题海战术,来自该知识点的无所不通,无所不能;孩子们很辛苦,日日夜夜,付出很多,刚好应了中国古代的励志典故,像什么“。。。。”、“。。。。”等等;但是却忽视了知识是相关的这一真理。知识是相关的,也只有相关着学才能有血有肉,才能形成有力量、有功能、有美感、有成长的整体,如果把各个部分孤立地做足做死做到没延展的空间,那么整体就是个怪物,就是支离破碎的,功能紊乱的,就是没思想的,当然也就缺乏美感,它的发展和成长就此结束,它自身各个部分以及与社会和自然的和谐相生也永远不能形成。很可怕吧?怪物,现在很多学校和老师在培养很多的“怪物”,不是吗?看看很多大学生在大学及毕业后的表现就知道了。
上述现象我又称之为“阶段性割裂”。每个学校、每个老师为了向社会宣传自身的阶段性成果,就一定会把本阶段的局部“几层楼”做到富丽堂皇、温馨舒适、空间宜居、灯火辉煌、风格高雅、中西合璧。对对号(按知识点多少):小学是三层楼、初中是四层楼、高中是五层楼。哇塞,孩子小学毕业时那三层楼就可宜居啦,初中毕业时再填四层楼宜居,高中也是如此。关键问题是,小学教育把下边的三层楼建好了,装修、家具什么的都搞好了,再上面的楼层可怎么建啊?怎么打框架啊?怎么往上运材料建墙体按门窗啊?上下楼的水电怎么衔接啊?等等,小学教育可不管,小学教育就是管学生考好试,考100分,把空间做足做死,至于上边的楼层,那是你初中高中的事情,与我无关。小学不这样不行啊,因为只建个框架,那不好看啊,那多不丰满啊,多不养眼啊?那就相当于小孩子考70多分,那不行,一定要考100分,起码也要考90多分,来给家长们和社会(就是教育局啦)一个满意的交代,家长你不也喜欢这样吗?我不这样你家长就说我们教的不好、水平差吗?当然,教育局里可能也没几个“真内行”,大都是“假内行”,不学无术靠抄袭登上学术大位的大有人在。这样的官员,当然也盯着学生的“阶段性成绩”了。于是就形成了教育中的“阶段性割裂”,实质就是教育的“一步到位”模式。
新“美式”教育就是要颠覆上述模式,以引导代替灌输,以兴趣代替强制,以宽容代替严苛,以信任代替监视。你或许认为,孩子在知识点的认知中存在不到位或错误你就应该指出来并改正,也就是说,你认为你有责任把孩子在知识点上的认知错误改正。错。我们知道,任何生物都有一定程度的自我修复功能,人更是如此,年龄越小越是。自我修复不仅是对肉体器官,也是对知识与经验。当孩子存在某个认知错误时,在以后的探索中会自己发现并自己纠正,这源于知识的相关性。也就是说,下层知识在上层知识的学习中会不断得到验证和应用,当下层知识存在问题时,上层知识会发现它并引发思考,启动知识链的循环学习与探索,而且是在更广领域的联系与验证下的探索,逻辑延伸的触觉更深更长,开启心智的作用更大,比你在孩子学习下层知识之初就纠正更好。当然,大人应该了解各知识点的内在逻辑,把基本的内在逻辑与孩子共同探讨,以形成孩子自我发展(包括自我修复)的基础,并在必要时针对具体问题给予针对性的引导是必要的。但是对于不影响后续知识点学习的、或者虽然影响后续知识点但在后续知识点的学习中会得到自然修复的一些知识,不需要大人给予“一步到位”的“关照”,留更多的空间给孩子。当然,还存在这样的情况,就是在某层知识点可以尽量少讲,觉得不影响后续知识点就可;当后续知识点的学习中遇到前述知识点的认知问题孩子又无法自我修复时,大人可以返回来“补课”。教育中常常遇到这种情况,所以返工或补课是很正常的,不是对前边学习的否定,不是失败,而恰恰是科学的。对前面的知识补课甚至可以拉的战线很长,我称之为“宽幅循环”。宽幅循环不仅体现在补课上,还体现在学习进程上,就是试探性往后宽幅讲,但别讲的很难很深,而是撒种式的引进核心内容,不讲细枝末节只讲基本又基本的能引发新思维范式的部分,而且往往不按教材讲,而讲内化于我心的与现实和自然关联的逻辑范式,一个讲完再讲下一个,具有宽幅的递进性和跳跃性,也就相当于在孩子心中撒种,撒种就是撒种,不是发芽开花,给孩子一个后续潜移默化自我探索的空间。第一个阶段是“宽幅撒种”,第二个阶段就是让最先的种“扎根发芽”,大人来引导和孩子共同探讨建该层框架,形成逻辑框架,使孩子理解并与现实相联系相解释。第三个阶段就是当很多层框架建起后,回头来检查并补课,就是“宽幅补课”。当然有些问题不需要补课,孩子们会“自我修复”。这个宽幅循环过程因人而异,就是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表现,也就相应产生不同的认知和学习路径。例如,在对某个知识点撒种后,有的孩子就会自我探索,会自我扎根发芽,而有的孩子则不明显。因此,宽幅循环中涉及的幅度长度及循环周期及循环次数就有所不同,通过长时间与孩子的接触就可以了解各个孩子的差异,并制定相应的对策。
再来说说学习中的思考话题。我们知道,人是离不开思考的,思考是学习的核心,没有思考就没有思想,没有独立精神,也就失去创新能力,只能成为一个盲信盲崇的人。有的人很有知识,但这些知识是被灌输的,他知识多,机械的运用应该没多大问题,应对传统的、常见的、常规的问题他或许是可以解决的。但是应对非常规的问题和变化了的环境他就无能为力了,而几乎所有高端的、复杂的决策问题需要综合诸多因素,本身也是创新,他也是应付不了的。因此,这些所谓“博学者”,理论上都会被机器人及计算机所取代。现在不少高学历者,像很多博士、硕士都属此类,他们学习能力强,却不常思考;他们知识充足,却缺乏创新;他们往往没有主见,上边说啥就是啥。他们担负不起推动历史发展的责任,但不否认可以做一个循规蹈矩的小市民,小员工,甚至是个小教师,并把这种学习模式传给下一代。这些所谓“博学者”在学校里往往都是“优等生”,不乏高考冠军,但是据统计,这些冠军们在踏入社会后却鲜有成为伟人者和大师者,往往就是平凡的小市民小员工。
有的人说,做个小市民不好吗?我们不都是小市民吗?是的,我也是普通的小市民。但是,在教育上要有宏图大志,给所有孩子提供一个无限发展的空间。或许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大师,但是如果有科学的教育模式,就会有最大的概率来培养大师,甚至可以说,在义务教育阶段就为每个孩子种上了成为大师的种子,至于能不能再将来成为真的大师,还要看社会的经历。我们很多人没有成为大师,我认为我们就是当年不恰当教育的受害者。现在中国很缺大师,也是过去不当教育带来的后果。
所以我认为在学习中强调思考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怎么都不为过。现在的学校教育普遍缺乏思考的空间,阻碍孩子思考习惯的养成。第一,老师每天布置那么多作业,孩子在做作业时处于仓促和忙碌的状态,每道题所占时间很短,哪有时间去思考?如果一个喜欢思考的小孩一定是不可能完成作业的,那完不成作业老师就要批评学生,可想而知,一个喜欢思考的孩子在这个时代受了多大的委屈,他的好思习惯一定最终被扼杀掉的。同时,那么多作业要很快完成,只能是囫囵吞枣,被动接受一些结论,简单套用一些公式,或者记住被灌输的知识,不能自我探索未知领域,也一定是越学越枯燥,越学越没成就感,兴趣也就没有了,可能唯一关注的就是怕考试考不好,另外那些前边知识点没学好的,也没时间来补课,所以一步到位的教育模式其实就是一锤子买卖,任何知识点都要跟上,哪个跟不上就等于被一锤子敲死了,很没人性吧,在如此焦虑中不可能有真正的思考,因为思考要在从容的氛围中才能存在;对于考的好的也不是什么好事情,因为已经成了学习的机器,被灌输知识的容器,外加变态的分数依恋者。第二,所谓“一步到位”教育模式把学生思维禁锢在某一个知识点上,其实就是某一个思维范式上,拼命训练,思维的宽度被限定在该范式狭窄的空间中,不能接受跳跃式思维的熏陶,探索和创新活动长久压抑,与前述宽幅循环不同,孤立知识点下的训练切割体系间的联系,延伸性和渗透性收到限制,思考的空间被堵塞,取而代之的是机械般的重复和灌输。第三,不仅各课程内部各知识点间缺乏连接,不同课程不同学科之间也不能平衡发展。所以学科和知识间其实是相通的,其源泉是自然界。很多家长和老师生怕孩子玩耍浪费时间,要求孩子天天学习做作业上补习班之类的,却限制孩子花时间玩耍和亲近自然观察自然。要知道,孩子在玩耍时也在与自然新密接触,在观察自然并引发思考。牛顿就是看到苹果从树上掉下来才引起他的思考并发现万有引力的,发明蒸汽机也是通过观察自然得来的。因此,自然是学习的最根本的土壤,自然也是引发思考的来源。思考是解释思考也是检验,无论是解释还是检验都离不开自然,自然是知识的来源,也是归宿。只是坐在教室里,眼睛盯在课本上,就无法真正思考,也学不到真正的知识,其才智和兴趣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会逐渐枯竭的。所以在小学时期,我认为一天平均一到两个小时的讲课时间就够了,其余时间留给孩子,孩子可以按自己的兴趣来安排,包括听大人讲故事,看自己喜欢的书,玩自己喜欢的游戏和玩具,和其他小朋友交流,并花很长时间接触大自然。到初中,则讲课时间2到3小时足够了(后来实践证明,也1到2个小时/天就够了)。
再讲讲孩子自学。自学是成才的必由之路,一个不会自学的人永远不可能有大成就。对于新“美式”教育下的孩子,大人应该给孩子自学的时间和空间,当然,也要有方法。一是鼓励孩子自学。就是对孩子自己读书、自己研究数学问题等等自我思考的任何习惯都要报以鼓励态度,不要以为那是效率低,学不到知识而浪费时间。一个问题让孩子自己思考哪怕一天一周也值得。对于孩子自己思考出的答案如果错误也应该予以肯定。有的大人整体板着脸,老是挑刺,患得患失,就是小气,在教育中要不得,大人要大气,相信孩子自己能长进,能做好很多事情,只要给予简单帮助就会长进,这样孩子就在自信和幸福中学会了自学,学会了独立思考,大人也就省了时间,一天一个小时教他也就够了。第二,大人要研究课程知识结构,了解知识点间的逻辑框架,这样在孩子学习中才能把握方向,不至于孩子自学而偏离方向。孩子自学要有一定基础,这个基础要求大人帮助建立,所以大人应该预先计划先学啥,学到啥程度,然后再学啥,在大人的引导下,孩子自学也就有了方向,有了扩展的空间,就算是有的放矢吧。第三,自学要有模式和方法。比如,英语自学,在教会孩子基本的单词和意思及基本的英语结构后,孩子就可以自学了。给孩子买个电子词典,再买几本有趣的英语图画书,孩子有兴趣读的那种,孩子就可以边查词典边自己读了。当然,大人可以不定时的让孩子翻译一下,看在读的过程中有没有理解上的偏差。电子词典上既有发音,又有意思,对于有点基础的孩子,像三四年级的,就是不离手的学习工具。看看现在的在校生,哪个在学英语时电子词典不离手?老师让孩子背单词之类的事情,我是从未有过的。我就是让孩子自己查着词典来学英语,大人忙自己的事情就行。其他课程各有各的自学方法,各位朋友要大胆摸索。

路过

鲜花

握手

雷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新会员加入

评论 (0 个评论)

还没人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