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公告
点击问题反馈。微信登陆的用户请及时在个人中心设置登陆密码,并且牢记自己的用户名。
头像上传问题点击此处

已有 295 次阅读 2015-2-5 14:32 系统分类:成长记录

我们在尽情享受互联网带来的海量信息、快捷链接和精准搜索的同时,是否正在丧失深度阅读和思考的能力?

先说说我是怎么开始写这篇博客的。我打开Evernote,点击新建笔记,然后屏幕的右上角有新QQ消息提醒,于是我切换到了QQ聊天窗口,将该回复的聊天回复完。然后切到了Chrome上看了一眼新刷出来的微博。然后在此打完这段话,决定先停一下。再回复一次QQ,再看一眼我的Path有没有什么有趣的更新。反之,如果我在看PC上开了一个PDF文档,那么恐怕我的阅读情况也会与这没多大差别。

     所以很容易地我们得出结论,台式机不适合阅读。这样子的例子还有很多,我们总能找出一大推堂而皇之的理由以得出“但凡与互联网连接上的设备,都很难堪当阅读的重任”,能够给你最好的阅读体验的是纸质书,再者是那个功能残缺的Kindle。

    可是好像不只是“连接了互联网的设备难以用于阅读”。重度互联网用户们如我也开始发现就算自己拿起了一本厚度适中的书籍,却还是时不时地被短信、Email、QQ信息打断,甚至看了几眼之后就很想刷一下微博、瞅一眼人人。于是互联网好像真的毒害了我们的大脑,我们离深度阅读越来越远。由微博兴起所带来的碎片式阅读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

    我想有很多的人都会好奇——这到底是怎么了?前不久我读了一本名为《浅薄——互联网如何毒害了我们的大脑》的书,作者是《IT不再重要》的尼古拉斯凯奇。他仍旧喋喋不休反反复复地重复着那些没有营养的话语来支持着书中少得可怜的几个观点,所以我将它总结了一下。


     首先说说阅读。我们所提及的阅读一般都是默读。我们在一定的安静无干扰的外界环境下,捧起书本卒读书中的一字一句,以将其内化为我们的认知。孤独和专注在这样子的深度阅读中是必不可少的,唯有如此的阅读才能称之为深度阅读。才能最大效力地发挥阅读的功力。本文所探讨的问题亦是深度阅读。微博式的碎片阅读不属于讨论范围。

    互联网是一个庞大的数据库,便利的通讯加之以Google搜索,几乎世界上一切的信息都能以数据化的形式被我们检索到。这是一个真正的知识大爆炸的年代。计算机以及网络通讯给人们带来的强大计算能力和数据传输已经成为了我们工作和生活中无法或缺的一部分。然而那么多的信息必然需要一定的整合和分类,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并不只是接踵而至的文本,而是各种网站、标题索引。在浏览器上头,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个的超链接。每个超链接都是可供点击的。每当我们点击一个超链接,我们就由现在所处的网页跳转至另外一个网页。从一个阅读环境跳转到一个新的阅读环境。


    但是这就产生了两个问题。

    1.当看到超链接这种新事物的时候,我们需要花时间和精力去判断这个链接是否值得我们点击。这里有必要提及一个现象——人类对于变化是敏感的。这种敏感是与生俱来的。归根究底是作为动物,能时刻注意到身边的变化是十分有价值的。因为这样子的变化也许是猛兽的袭击、也许是猎物的出现。变化本身不一定是好事,但对于动物来说,能注意到这种变化却是必须的本能。当我们看到文本上的超链接时,这种在阅读文本中有着显眼分别的变化往往会吸引我们的注意力。让我们中断当前的阅读,将处于深度阅读模式的大脑切换至选择判断模式。

    2.当我们点击某个超链接的当下,我们大多是没能好好地阅读当前页面的内容,而就唐突地跳转至新建页面,接受另外一个文本。两个超链接之间的不同文本的差别往往无法为阅读带来连续性。这就导致了对于当前内容的不深入。然而更糟糕的是,当我们置身于这样一个无穷无尽的知识的世界中时,我们往往会对是否阅读的判断变得浮躁和浅薄起来。阅读者们在那么多的选择面前往往是一目十行,见到觉得更有价值的超链接时就果断点击。如此周而复始,阅读内容越来越片面,越来越浅薄。

    而这两个问题也都同样指向了另一个问题。当前阅读状态的中断,不论只是单纯地判断超文本是否值得被点击,还是进入了一个新的文本。这所带来的大脑工作模式的中断付出了时间上的代价,人们只好再花时间潜入阅读的世界。更不用说跳跃式的文本阅读所带来的浅显性。


    在这里我将尼古拉斯凯奇的观点总结成了这么几句话:

    1.人的神经回路是一直在外界刺激的变化下缓缓发生变化的。
    2.人们在互联网上的阅读太容易碰到”选择”。
    3.人生而对“平静环境下的变化”敏感,这种变化能吸引人们的注意力。
    4.互联网为人们带来了爆炸性的信息,包括实时性和非实时性的。
    5.深度的阅读需要的是一种人脑“深度阅读模式”,这种模式需要保持孤独和专注。
    6.在深度阅读之时,我们将“阅读内化为认知”的效率比其他情况下都要高。
    7.切换人脑工作模式,所付出的调整代价是巨大的。


    人类的大脑是进化和适应环境的产物,除去基因表达所带来的影响之外,人脑也时时刻刻因着环境的刺激而有所改变。这个观点是人尽皆知却很容易受到忽视的。其实很多观点和现象都需要用这个概念来作为根基。在那个造纸术和印刷术尚未普及的年代,朗诵和听讲大行其道,而阅读对于人们来说是件十分难以接受的事情。可是今时今日,默读却已成为获取知识的最主要手段。而诵读者却已经寥寥无几。新事物总是在不知不觉之间改变我们的生活工作方式,而我们的大脑也能够循着这些刺激来适应新的工作方式。

    当一种新事物给人类社会带来极大的便利,导致了生产力的大幅度提升之时。就算这种技术会在某种程度上改变生活并且带来了一系列消极影响,我们人类也难以阻挡这种革新的步伐。所以当口口传颂的知识暂驻笔墨之时,人们接受了这样子的学习习惯。那么当如今互联网影响着我们的阅读和吸收信息的习惯之时,我想我们也无法将互联网拒之门外。我们应该做的是知道我们的大脑是如何运作的(这也是我们的大脑的强大之处——它得以让我们审视和分析它的存在),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够进一步地提升效率,怀抱对我们更有利的技术和生活。
————————————
看了这篇博文之后,你会选择怎样的阅读方式呢?(知乎 林亦园 )

路过

鲜花

握手

雷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新会员加入

评论 (0 个评论)

还没人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