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公告
点击问题反馈。微信登陆的用户请及时在个人中心设置登陆密码,并且牢记自己的用户名。
头像上传问题点击此处

一日一想---为啥想到的都是别人

已有 24 次阅读 2023-11-15 15:52 系统分类:成长记录

先抄录下来:
天理,人情。人得脱离“情”方可进入“理”。理的世界不存在正邪对错。阴与阳,天与地,万物相生相克,都只是自然现象。道无常道,何谈优劣好坏。
这一段是网络小说看到的。这个小说我刷了几天之后放下了,这两天又捡起来来了。 最近在听《自我观察》,里面提到让我沉湎的,就有手机(网络小说,微信)。这两个是我主要翻看的,偶尔沉迷于淘宝,精心挑选了物品,放购物车。
如果把一天拿出来细观,浪费占了很大一部分,这个浪费里面有很多消耗自己的。比如,我自己发呆的时候,观察自己就是瞬间的事,无他,定不住。我的思绪会很快地切换到别人身上,一旦这个思绪飞了,那可以飞很久很久,意识到收回来的时候还意犹未尽。但对这自己,似乎是单调枯燥,燥燥不安的事态。
我想问为什么? 状态不到位?我想起来苏老师等大能的旨意:不是自己注意力不行,只是因为身体不好。身体被卡住了? 身体XXX出问题了,如果把身体调理得当,自然而然能够回到精力充沛或者安住当下的状态。
想到这里,我又狂躁了。什么都是要去调理身体,就像是为他们的工作做宣传一样。偏偏,我还信,我没有足够的钱去调理。我就生出了责怪说话人的心!我是扭曲啊!不能满足自己的时候,无能为力的时候我就狂躁了!
跑神半小时,回来再继续!
无论调整身体还是修身养性,都是难度很高的事情啊!

以下摘录自罗老师:
在维也纳国家历史美术馆里第一次看维米尔原画前,一直都很喜欢他。他的光线,他的构图,他的色调,人间完美的存在。

但第一次看到他那副画家作画时的自画背影,从远远看到时的惊叹,到走近时觉得哪里有点不自然,再到仔细近看时觉得用笔的稍微匠气(当时觉得更像一张建筑室内表现图)。才感受到他用针孔投影技术投在画布上创作(类似现在投影仪器)带来的某样缺失。针孔投影的效果在17,18世纪让掌握这个秘密的画家可以以惊人的速度完成造型,光线变化,色彩捕捉的准确。创造出了正常绘画不可能有的准确和真实感(这相当于那时的摄影作品)这在印刷的画册里看到维米尔的画,有一种不同于其它画作的氛围感。直到看到原画,走近细看,才感受到了某种“灵”的缺损,这感受无法详述。也许今天再去看,又会不同。陈丹青说的沉静,是他在很快速的情况下以熟练的笔法和画计完成的。而真实的是那时荷兰的居家环境,光线,画家本人的生活状态,他的技法一起造就了画的沉静。

在伦敦读书时写的一篇论文,还是把对他的另一幅画的论述放下里面。他对空间感和氛围感的创造力和组织力依旧在同时代画家里数一数二。

陈丹青文里的刘晓东说的好:少看展,只管画自己的画。修行,练功又何不如此。外面声音如此之多,与其停下来四处讨论大探,不如自己练习。今早混元桩线上课群里茜茜的一段话引发讨论。想起了李白那两句: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修习如此,生命如此。轻舟而下,两岸风景,浪急浪缓,雷雨晴天,过万重山。

如果我生活在维米尔同时代,在他背后对他画画指指点点,他也会就当听到了几声猿叫。

路过

鲜花

握手

雷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新会员加入

评论 (0 个评论)

还没人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