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公告
点击问题反馈。微信登陆的用户请及时在个人中心设置登陆密码,并且牢记自己的用户名。
头像上传问题点击此处

转:深入阅读non-fiction,看这一篇就够了

热度 6 已有 320 次阅读 2020-3-24 16:56 系统分类:成长记录

 Natalie 知识规划营 2019-05-31
为什么要读non-fiction?

首先是能拓宽孩子的视野,激发他们对更广阔世界的好奇心 

小说(fiction),从某种程度上创造的是一个非现实的,充满想象力的世界。 它关照最多的是人的内心,以及由内心的矛盾和冲突引发出的对人性的探讨。 孩子的成长,本身就是从关注自己开始的,因此fiction能让在世界面前茫然无措的他们迅速找到代入,找到共鸣。 所以,孩子更喜欢fiction,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而non-fiction,关注更多的是外部的客观世界,以及人与这个世界的关系。它让孩子不再拘泥于自己的小天地,把孩子引向更广阔的世界,并对这个世界产生好奇,进而产生进一步探索的热情。 从全人培养的角度,non-fiction是必要的。 

其次,non-fiction的阅读和积累,是理解文学作品的底层

文学作品中,很大的一个流派就是现实主义。很多作品本身就是被真实的事件所启发,或者是建立在真实背景之上的。尤其是许多伟大的作品,正是因为它们对某个背景框架下人们痛苦和挣扎的深切体察,才让这些作品具备了震撼人心的力量。如果对人物面临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缺乏认知,是很难走入人物内心的。 最典型的是霍桑的《红字》。如果缺乏对十七世纪美国氛围和价值观的认知,缺乏基本的基督教背景知识,是很难理解为什么人们会让海斯特遭受那样的奇耻大辱,为什么丁梅斯戴尔宁愿自残也不愿承认自己与海斯特的关系,以及红字A的象征意义。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non-fiction最终提升的是孩子的思辨能力 

这一点在读历史书时体现最明显。 阅读历史的真义不是干巴巴地记忆人物和事件,而是弄明白事件发生的诱因和相互间的关联,分析历史人物重要决策的影响因子,并由此不断探索人类社会变化和发展的规律。在这个过程中,孩子需要分辨哪些是真实的史料,哪些是道听途说;学习筛选关键性证据和无关紧要的细节;学会运用不同的史料,从不同角度看问题;慢慢建立事件之间的关联……展现的是成就一件事的绝不仅仅是某一个,单方面的因素,而是很多东西共同作用的结果。 它展现的是这个世界的复杂性。对世界复杂性的认知,很可能是一个孩子慢慢成熟的开始。所谓的批判性思维,所谓的思辨能力,其实就是在这种分析思考与磨合的过程中,慢慢培养出来的

第四,提升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首先得让孩子知道问题在哪里,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前人有哪些经验,针对具体问题有哪些实操的办法等等。所有这些跟现实联系紧密的作品,基本都是non-fiction。、阅读这些作品,并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对于提升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如何深入阅读non-fiction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要确定三个大前提。 

首先,给孩子选择的non-fiction读物需要与孩子的智识发展水平和知识储备相匹配

很多non-fiction书籍对读者都是有一定的知识储备要求的。比如说,这两年大火的一本历史书《人类简史》。它默认的前提是,读这本书的已经有一定历史知识和阅读经验的成熟读者,所以很多时候呈现的都是结论性的观点。 这些观点是作者的一家之言还是说有相应的证据支撑?同样的话题,以前史学界有哪些观点?哪些是学术界已经普遍认同的,哪些是新提出的有待考证的观点?


如果没有这些基本的史实认知,孩子很可能直接就被灌输入了一大堆结论,其实是非常不利于思辨能力的培养的。 


像这类的书,就不推荐刚开始历史学习的孩子去阅读。 


第二个前提,是要充分照顾孩子的兴趣。 


虽然non-fiction的阅读很重要,但毕竟大部分non-fiction涉及到的都是孩子并不熟悉的内容,要做到真正理解,甚至是需要一定的认知储备的,孩子天然就不感兴趣。 


这个时候,千万不要强迫他们。 


甚至孩子小的时候,只读故事类小说类的作品也是可以的,只要他们愿意读下去。 


随着孩子年纪的增长,随着他们认知能力和知识储备的增强,他们自然而然会发现自己的兴趣点。


到那个时候,沿着兴趣点直接扎下去就可以了。 


第三,阅读科普类non-fiction的目的是为了扩大孩子对世界的认知,阅读人文类的non-fiction是为了提升孩子的思维水平(实操类的书籍除外)


不是为了消遣,不是为了猎奇,不是为了成为知道分子,而是通过阅读、分析和比较,成为独立的思考者


☆ ☆ ☆


那如何才能真正深入阅读non-fiction并汲取到尽可能多的精华呢?


首先,阅读即对话


阅读时最好都能调用之前已知的知识,加入孩子自己的思考后对阅读的内容进行审视。

哪些跟自己的认知是一致的?哪些不一致?


如果出现不一致的情况,哪种说法更可靠,为什么?


同时,随时记下自己的所思所想。 


只有这样一边读一边与作者对话,才能把阅读到的内容进行辩证分析,做到有效吸收。 


第二,阅读后的探讨


Non-fiction的书籍一般话题性都比较强,非常适合用来做讨论。 


如果条件允许,能有老师带着,组织孩子们就着阅读的内容,展开主题式的讨论,那是最好。 


比如说,阅读马拉拉自传I am Malala时,就可以让孩子们对马拉拉和自己的成长环境进行对比,对巴基斯坦和中国的民族现状展开分析,以及对宗教在人人们生活中的影响展开探讨。


这种讨论的好处,一方面在于强化孩子对书籍内容的理解,另一方面也是培养孩子倾听不同声音,不同观点的习惯,并学会辨别,哪些是有道理的,哪些是需要质疑的,以及如果才能有效地表达自己又不冒犯别人。 


长期这样的训练,能极大地提高孩子的辩证思维和表达能力


如果条件不允许,在家里也是可以做的。


只是这个引导者的角色需要父母来承担。 


第三,是探讨后的分析和总结。 


最好是能落实到纸面上。 


一方面,因为有前期充分的探讨,写作的内容就有了,不会“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另一方面,写作是非常好的训练孩子逻辑能力和条理性的方式。 


比如说我们这个暑期要带孩子读的Who Was Alexander the GreatWho Was Queen Elizabeth(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新格思暑期课表)老师就会带他们比较两位伟人的性格特质,以及这些特质是如何帮助他们成为更好的领袖的。 


两位相隔一千多年,一男一女,又来自不同的地区,相信这种对比将会非常有意思。 


而落到纸面上的分析,孩子们会更认真地对待,也可能会产生更深远的影响。


最后,如果可以让孩子在这个话题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做拓展研究,那是再好不过了。 


接着上文的那个话题,如果孩子能把历史上的伟大领袖,包括凯撒,亚历山大大帝,查理曼大帝,伊丽莎白女王,甚至包括秦皇汉武并置在一起,对比他们的成长经历、性格特质、成功原因,是不是也是一个有意思的题目呢?


总而言之,阅读non-fiction切忌把眼前的书籍当做是惟一的信息来源,而应该以它为基础,调动自己已有的知识储备,与作者对话,与父母、老师、同伴多维度进行讨论,才有可能加深认知,把学习的效果最大化。 


当然,以上说的都是针对相对高阶的non-fiction阅读。


如果孩子还比较小,还在开始阅读non-fiction的阶段,那还是应该以完成基本的知识储备为主。 


最后,是我和同事为大家准备的,

10-12岁

Ordinary People Change the World系列(3.0-4.5)

Who Was/Who is系列(大部分4-5,有少数超过5.5)

El Deafo(AR值仅2.7,长篇漫画形式的作者自传,2015年纽伯瑞银奖)

Her Right Foot(4.5,Goodreads4.26/5,自由女神像背后的故事)


13-16岁: 

DK Eyewitness Books系列(无AR,有非常多话题,除历史和自然类之外还包含社科和经济)

Good Masters! Sweet Ladies! Voices from a Medieval Village(5.6,中世纪欧洲乡村生活,2008年纽伯瑞金奖)

I Am Malala: How One Girl Stood Up for Education and Changed the World(Young Readers Edition,5.9)



路过
5

鲜花

握手

雷人

刚表态过的朋友 (5 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新会员加入

评论 (1 个评论) 发表评论

  • hidden lily_lily210

    2020-3-29 15:5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