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为什么要阅读学习国学,我觉得从《三联生活周刊》主编朱伟的一段经历会中会得到更深的感触:1991年我到美国有为期3个月所谓“访问学者”的机会,闲来无事,在芝加哥大学东亚图书馆早出晚归,这段集中搜罗古籍资料的难忘经历,更把我推向了古籍的怀抱。确定要通过考吃来做一部中国俗文化史、东西方文化交流史的想法后,就开始拼命找各种各样古籍,从子到史到集再到经,越读越觉古人比洋人不知伟大多少。由此,搜求的古籍越来越多,翻译小说基本很少再购买阅读,离当代文学越来越远了。
作为一名外语老师,许多同龄的妈妈都会向我咨询“孩子什么时候开始学习英语比较好”,绝大多数情况下,我都会建议妈妈们先让孩子至少在6岁之前多接触国学的东西,英语到小学的时候,随着正式的教育开始也不为晚。许多妈妈都会在起初惊讶我的观点,但是这些绝对是我从自己和多年从事的教学活动中得到的经验。
说实话,在我上学的时候,最不喜欢的科目仅有一个就是语文,很小的时候,自己就想将来要学好外语,远离和语文有关的一切。现在想来,那时候其实真正厌恶的应该是枯燥的语文教学方法,明明一篇很美的文章,特别是古文,却一定要把它们分成若干个所谓的段落,分析字词句、归纳中心思想什么的,这样的阅读,哪里还会有人敢想去看什么大部头的古典国学啊?
大学的时候毅然决然的选择外语院校和外语专业,毕业后成了一名外语教师,确实有段时间远离了所谓的语文。然而在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培养孩子通过语言理解西方文化,同时开始做东西文化对比的时候,虽然朱伟老师“越读越觉古人比洋人不知伟大多少”的体验可能略显夸张,但是实践中,确实深有体会:学好自己本国的东西,同样能成才;而融会自己的传统,再学其它文化,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所以成为妈妈,有了自己的孩子后,在教子方面,我并没有急着让孩子学习英语,或者制造双语的家庭环境。胎教的时候,我更喜欢和孩子聆听的是中国古典乐器的音乐,包括现在也是经常会给孩子播放一些这样的背景音乐;最初的亲子阅读,我喜欢给孩子听中国古代大学问家小时候的故事;孩子牙牙学语的时候,我们更愿意一起分享古诗词的韵律;3岁之后开始让孩子接触《三字经》,不过这部分内容省略了中国历史朝代变更的部分,其它部分也和孩子分享了其中的典故。
孩子上幼儿园之后,让我感触最深的就是“孟母三迁”一点也不为过,委实“古人诚不欺我”!虽然自己的三次搬家实在没有什么距离意义,但是对孩子的教育影响还是蛮大的,同时为了给孩子选择好的学习环境,自己也对比了多家幼儿园,最终选择目前的这一家,现在依然会庆幸(暗赞自己 bingo),当初选择它的最大标准是这家幼儿园的理念:非常重视孩子的礼貌礼仪。
或许有的妈妈会说应该是所有的幼儿园以及学校都要求孩子的礼貌礼仪吧?其实我所说的是把这一理念真正放在实际,用来实践的。无论从教师的培训和日常要求,还是教材的选择和孩子的日常规范,幼儿园都一致地秉承这一教学理念,而且幼儿园也并没有什么赶时髦,要孩子做绅士或者淑女,就是普通的礼仪小标兵,让孩子体会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配合幼儿园的教学,现在孩子已经学习《弟子规》了。说实话,开始我对这本书并没有全面了解,而且当初看到网上很多评论,认为它的内容有过时的部分,甚至有新版的弟子规。这样的理论让我最初对它有些抵触,但是真正和孩子一起背诵学习后,才发现如果我们的孩子、家长或者每个人都能认真领悟实践这本书的精髓,“一本书改变一个人,甚至改变一个国家”也不为过的!
在此,把《弟子规》的总序拿来和妈妈们以及众多的当友分享,希望每位真正看过、理解的朋友会认真思考它的真谛:
弟子规,圣人训。
首孝悌,次谨信;
泛爱众,而亲仁;
有余力,则学文。
根据这一段文字,我从新思考了修正了自己的教子思路,而且观察那些真正学习好的孩子,他们身上最重要的品质,引导他们能够好好学习的最大因素正是为人的首要品德:孝,其次“信、爱、仁”。如果孩子具备了这些品质,他们会更自觉地用功学习,而且在未来成功的几率更高更多,这一点在我自己的孩子身上也同样有所体现,孝敬父母,尊敬师长,所以孩子会热爱学习,而且能够主动学习。最初我也会惴惴不安没有利用自己的所长为孩子打造一个双语环境,会不会错过一些亲子专家所说的孩子最佳的语言敏感期的时候,我发现孩子也开始自愿学习英语了,并且主动要求给他报了幼儿英语学习班。虽然孩子还小,不能更深层次的理解、实践“信爱仁”的涵义,然而在与其他小朋友交流玩耍的过程中,也有了朦胧的概念和意识,我想有着理论的指导,将来他必然会一步步的这些箴言的!
总的来说,我觉得自己的亲子教育想法还是比较有成效的,尽管也有不足,会有遗憾,但是我相信“和孩子一起成长、一起学习”,我们一定能够每天进步,未来会有可喜的收获的!
~~~~~~~~~~~~~~~~~~~~~~~~~~~~~~~~~~~~~~~~~~~~~~~
参加活动的帖子,但是也让自己有机会认真回顾一下自己在这方面的付出,再次登录于此,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