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公告
点击问题反馈。微信登陆的用户请及时在个人中心设置登陆密码,并且牢记自己的用户名。
头像上传问题点击此处

转载 。读《小论文写作7堂必修课》:创新有法

已有 593 次阅读 2012-1-10 21:02 系统分类:其他 论文 , 北大附中 , 中国教育报 , 研究性学习 , 中小学生

读《小论文写作7堂必修课》:创新有法
发布时间:2010-02-05 信息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作者:转载浏览次数:273
www.jyb.cn 2009年12月25日  作者:程翔  作者:程翔   来源:中国教育报

  我看了《小论文写作7堂必修课——美国中小学生研究性学习特训方案》一书,受到了诸多启发,我们是到了深刻反思并大力改革基础教育的时候了。怎么改?给学生打开另一扇窗口,呼吸一下新鲜的空气:由单一被动地听老师讲授,改变为主动独立地动手操作,解放学生的手脚,鼓励学生参与体验,进而激活学生的思维,让他们更具有研究力和创造力。事实证明,在学生身上,埋藏着巨大的研究和创新的潜力,只要教师引导得当,就能够结出丰硕的果实。

  北大附中从1979年设立语文小论文写作课,至今已经坚持了30年。当时北大附中语文教研组组长章熊先生提出,让学生体验小论文写作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提高写作的综合能力,进而培养研究能力,为将来的大学深造和论文写作奠定基础。

  北大附中学生撰写的小论文,内容广泛,没有任何限制,只要学生喜欢,老师就鼓励他们去研究,语文教师辅导不了,就请其他相关学科的老师辅导,本校老师辅导不了,就请校外专家学者辅导。北大附中充分利用北京大学和中国科学院的智力资源,聘请了多位校外专家担任学生的导师,解决了学校因师资不足无法满足学生需求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附中教师的专业水平也得到了提高,从而实现了教学相长。

  《小论文写作7堂必修课》一书中,对学生小论文写作的程序作了详细科学的安排,向学生传授了许多程序性的知识。这一点,在北大附中小论文写作课上也有同样的表现。过去,我们传授的知识多为陈述性知识,是静态的,不能很快转化成能力。小论文写作,从开题论证,到查找文献资料,再到定稿,中间反复修改,仔细推敲,有一套相对完备的操作程序。教师要求学生亲自动手去做,学生从中学到了很多程序性的知识,这些程序性知识很快就转变成了学生的能力。附中学生考入北京大学后,文献检索能力比较强,深得大学教授的称赞。北大一位教授说:“我喜欢附中的学生,他们动手能力强,遇到了问题知道通过何种途径去解决,知道到哪儿去查找资料。”换句话说,就是知道怎么学习。学会学习,这是上个世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4种能力之一,谁掌握了学习的途径和方法,谁就掌握了知识和能力,谁就能走在科学研究和发明创造之路的前列。

  北大附中小论文写作,开始只限于语文学科,语文教师的任务主要是从写作教学的角度指导学生进行小论文撰写。由于学生的选题十分广泛,论文内容文理兼有,远远超出了语文教师的知识视野和研究领域,所以学校不得不打破学科界限,邀请理科教师参与进来。后来,理科教学中研究性学习提上了日程,加之全国中学生科技创新大赛论文获奖可以取得保送资格制度的出台,小论文写作开始演化成科技探索活动,为少数冒尖学生提供了一个出口。但是,北大附中语文组的小论文写作课并没有被淹没,仍然独立存在着,只是在选题上进行了适当的改进,相对集中于文史内容,并将“读书报告”的写作与小论文的写作一起纳入语文的研究性学习中来。

  论文写作并不神秘。在许多国家,它已列入中小学教程。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对中小学生的小论文写作应该更加重视,不仅在学分上要有所体现,还要与高校录取挂钩,为那些具有创新精神和研究成果的青少年提供良好的发展机遇,同时也为广大中小学生开辟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改变传统基础教育中单一僵化的学习模式。梁启超说过:“少年强则国强。”我们要让中国的青少年真正强大起来,就必须在守正的基础上给他们打开另一扇窗,我们对此充满期待。(北京大学附属中学 程翔)


路过

鲜花

握手

雷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新会员加入

评论 (0 个评论)

还没人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