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公告
点击问题反馈。微信登陆的用户请及时在个人中心设置登陆密码,并且牢记自己的用户名。
头像上传问题点击此处

ZT:又是妈妈又是教师的我,有话要说

热度 8 已有 684 次阅读 2012-1-3 23:14 系统分类:成长记录 教师

  我为什么关注分数之一
  
  我并不是在意一次具体的分数,但是分数背后的一些东西不得不让人担心。
  
  ——孩子考得好不一定是真正的好,但是考得不好,那就有点问题
  
  上智和下愚,大器晚成,我们都不能去比,我家的孩子就是个普通的孩子,我关注她在同龄孩子中的排名。
  
  我们这里,现在中考过后,一般来说,只有一半的孩子可以升入高中,其余的孩子都进入各种职业学校,到了这种学校,学不到东西不说,风气也不好,而且以我国目前经济的状况,这种学校毕业,找个吃青春饭的工作比较容易,但是找个稳定的可以做一辈子的工作就很难了。
  
  而进入高中之后,大概只有三分之一的人可以进入本二分数线。其余的孩子,当然也可以有个学校上,但是以我们国家目前学校的办学宗旨,基本不要对那些学校抱多大指望。还不考虑学校环境对女孩的影响。
  
  而且,女孩子的特点,耐力可以,爆发力不够,感性多,理性少,长于形象思维,逻辑思维抽象思维就比较欠缺,所以,初中高中对女生都是坎,能够迈过去,就好,迈不过去就会被淘汰。一般女生一旦跟不上就上不去了。再加上女生的早熟,生理原因,一般智力的女孩子学业上的困扰还是比较大的。
  
  像小贝那样的女孩,是艺术精品,是用来欣赏的,复制就很难,就像贝妈说的,有的人努力了也达不到自己的目标,会很失望。事实上,大多数人都可能处在这样的失望状态。
  
  所以,我不得不关注可乐的分数。
  
  虽说孩子还小,才一二年级,但是,分数有时候是个很奇怪的东西,以我的观察,大多数孩子,分数其实比较稳定,换句话说,他在同一个年龄的孩子中的位置大体比较稳定。
  
  学习状态一般也比较稳定,如果开始他就是优秀的孩子,他一般还会是优秀的,一个优秀的孩子,他学前面知识点是优秀的,当他学新的知识点的时候,一般也还是比别的孩子学得好。同样前面的知识学得不好,当他开始学新的知识点时也很难学好。这个就是差异,这个是个接受能力的差异,应该比较好理解。但是,现在我们很多时候却喜欢把这个归为学习习惯,目前被强调得比较多的,就是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的说法。但是我以为,天生的资质应该占很大比重,这一点,我们几乎也一直回避不谈,甚至故意忽略这个因素。
  
  当然,我说的是一般状态,有些男孩子和一些晚熟的女生也会做黑马,给人们带来惊喜。我也见过一些高考前几个月才开始发力,到最后也能考个不错的学校的孩子,但是,这个概率太低,可做安慰,不具备借鉴意义。
  
  以我同事的观点,她甚至认为,补课对高考都没有多大用处,什么料就是什么料,补了可以多个10分20分,也没有多大意义,改变不了本质的东西,不补,也就这样,何必花那么多精力。孩子的考试能力基本是注定了的。
  
  我也接触过一些名师,问怎样才能够把不好的孩子教好,私下里他们也很茫然。当然私下里的茫然并不影响他们台上侃侃而谈。其中的原委大家都懂的。
  
  在小学阶段,女生还是占优势,在占优势的阶段假如还被人家甩得太远,我就会担心
  
  人生是个漫长的过程,我不同意输在起跑线的说法,但是,孩子天生的资质是个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有时生男孩的朋友会开玩笑,说女孩子担心什么,做得好不如嫁得好,哈哈,我会说,看看现在的婚姻法,嫁得好有什么用?再说好人家,人家也会挑你的,人品性情,待人接物,外貌气质,智力水平,有条件选的人家都会选的。而一个女人一辈子命运掌握在别人手上的日子也不好过。所以,女生还是要自立。
  
  而女生要自立,分数就很重要了
 已同步至 spidermancn的微博

路过
1

鲜花
2

握手

雷人

刚表态过的朋友 (3 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新会员加入

评论 (28 个评论) 发表评论

  • hidden spidermancn

    2012-1-3 23:15

    我为什么关注分数之二
      1,孩子学习的状态,应该比较稳定。
      
      我们可以考察一些留级的孩子(现在留级的不多,可以到记忆中搜寻一下),他们往往在开始时会占些优势,但是时间一长,优势往往就会失去,新生中的优秀的孩子还是会超过留级的孩子。
      
      这就是我为什么不鼓励提前学知识的原因。
      
      孩子天生的资质应该是个不能忽视的问题。即使是普通孩子,他们擅长的部分也可以不同,有的孩子可能会擅长考试一些,有的孩子会擅长动手一些,于是即使在普通的孩子中间,就考试这个环节,能力也是有高低之分的。
      
      但是,我们往往不愿意正视这个现实,会笼统的以为:孩子是聪明的,就是------
      
      我这么说并不是说考试能力不强的孩子就没有出路,这样说吧,一个文明的社会,应该不是一个丛林社会,应该不是一个“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的社会,而应该是让每个人都能够“尽其用,得其乐”的社会,不只是像小贝这样的优秀的孩子可以心态自然放松,快快乐乐,而是每个孩子都能够自然放松,快快乐乐,当然现在的环境还不允许这样,那么,我们做父母就应该为孩子努力争取这样。
      
      2,再说说分数的重要性。数据是不争的事实,这是我们常常挂在嘴上的话。当然不是指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是指真实的数据。
      
      根据我们同事的统计,文科老师的孩子就学业上基本不如理科老师的孩子,考虑一下选择文科的原因——很多是因为学不进理科才选择的文科——就不难理解了——基因啊。
      
      只是同事还给了一个说法,文科老师对孩子太宽松,理科老师比较严格,孩子学习效率比较高,文科老师的孩子一般说得好听是人文气重,实际上是缺少严格的训练,做事不够严谨。
      
      先天的基因加上后天的放任,所以文科老师的孩子不如理科老师的孩子。
      
      我也想反驳她,想举一些文化人的例子,但是,她又说,一天到晚叽里呱啦的就是这些学文的人了,二郎腿一翘,就开始愤世嫉俗,云里雾里了,你看理科的人都在干什么,人家务实。
      
      我想给她举点以美国为代表的别的国家是怎么重视通识教育的例子,在耶鲁哈佛这样的大学,基础课程中人文历史占绝对高的比重,她直接摇头——你没有这个命。
      
      这个也是我比较头疼的问题,如果大环境没有改变,孩子读书越多,越是有思想,越是求真求实,就会越不见容于这个环境,就会越痛苦。
      
      她又补充,即使在西方,也不是每个孩子都爱学乐学,他们中也有失败的。他们衡量的标准是什么?他们或许比我们更科学,他们被淘汰了的或许没有我们这么惨,但是他们在挑选人才的时候仍然会挑选优秀的。只要有标准,就会有分数,就会有高低之分。
      
      所以,在我们目前的处境下,分数是个回避不了的问题。
       回复
  • hidden spidermancn

    2012-1-3 23:16

    分数,对老师意味着什么之一
      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
      
      很难说现在分数不是老师的命根。
      
      家长一般只看到分数对孩子的压力,看不到分数对老师的压力,人们只看到成长阶段分数对孩子的伤害,看不到长年累月一辈子生活在分数阴影之下的老师的受到的伤害。
      
      一般考试流程分成制卷,监考,阅卷这样三个阶段。
      
      制卷,如果是期中期末这样考试,一般是别的年级老师出卷子,命题老师会被耳提面命,试卷难度不能大,分数要好看,要让家长觉得把孩子送到我们这里来是送对了,孩子的进步是明显的,不相信,你看看分数。命题老师会很惶恐,生怕卷子出难了,分数不好看,挨批,于是跟阅卷老师打招呼,能够放行就放行,能够给分就给分。
      
      监考,要求老师严肃监考,但是又要求老师要把作弊消灭在萌芽状态。因为处理作弊是个很难做的事情,现在的孩子很脆弱,万一被批评了,来个离家出走,甚至自杀怎么办。所以有时候,明明抓到了作弊,结果却是不了了之。想想这样的后果是什么。
      
      为了避免这样的尴尬,就拼命的要求监考老师要严密监控,于是老师加强巡回,考生又有意见,觉得老师走来走去,干扰了他的注意力。
      
      再说学生那一方。到了高年级,作弊已经是家常便饭,会作弊的被看做英雄,现在常用的作弊手段是手机,比如文科类的题目,像语文的阅读理解,命题老师一般也不会原创,于是孩子就会上网搜索。有的答案能够做得跟标准答案一模一样。有的学生的手机使用熟练之极,可以不看键盘直接盲打。现在传纸条都小儿科了,一个考场内,或者几个考场之间都可以用手机作弊的。
      
      而且现在的学生,到了高年级,处于叛逆期,谁都不在他眼里。有次考试时,有个女教师看到一个男生看手机,让他把手机拿出来,男生不肯,老师一定要,这个高中男生就拽着这个女老师的胳膊拖到教室外面,要把她往楼下扔。幸亏其他男教师赶来。出了这样的事情,结果怎么样?男生家里轻飘飘一句话“我们赔钱好唻”。结果,以保护未成年人的名义,事情轻描淡写地就过去了。男生照旧上他的课,老师也照旧上她的课。
      
      这样处理的影响是什么?老师都学得很乖了,眼睛睁得大大的,可是却什么也看不见。
      
      阅卷,有认出自己学生的字迹,故意少扣分的,像英语作文可以多给分。
      
      有改好之后趁没有登分把自己班上的孩子分数改了的。
      
      同一个年级,一个学科的老师之间有为分数闹到校长室的,还有2个女教师在办公室为分数大打出手的。
      
      至于平时加课,占用副课,那更是家常便饭,不过占课的老师得到评价往往是正面的,不管是家长还是领导,还是学生,都觉得多上课的老师敬业。而那些不愿意加班加点的倒成了教学不认真。于是,上有所好下必甚之,大家就拼命加课多布置作业,想法是,这样做学生至少做我这一科的时间会多些。大家都这么打算,孩子的负担哪有不重的。这个时候疲于奔命的学生已经没有时间去抱怨什么了,也没有时间去思考原来对老师的评价是否合理,还是会习惯性认定,老师多上课,多占课是敬业的。
      
      尽管如此,我仍然认为考试是目前最公平的手段。尽管考试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一般好的孩子还是会给筛选出来。只是这样的孩子是凤毛麟角。
       回复
  • hidden spidermancn

    2012-1-3 23:16

    老师有时候也会说,考得好不好,对我没有什么影响,我班照上,工资一分不少。这句话对吗?
      
      应该也是对的,特别现在工资改革之后,基本工资跟成绩已经大体脱钩,跟职称工作年限关系很大。
      
      甚至会出项这样的状况,越是偏僻的学校,越是小的学校,教师的工资收入越高,为什么呢?因为工资改革之后,教师一年的工资,除每个月发的基本工资之外,还会有奖励工资。即是从总工资中截留部分工资用于奖励教科研等等活动。学校大的话,排场大,名师就多,动不动就出书,就出国,就讲学,这些为学校增光的事情,学校都会有补贴或者奖励,而这些经费那里来,有些就是从普通教师截留的工资中来的。而学校小的话,普通老师的截留部分返还的就多得多。
      
      不过,从另一个角度,大家也会发现,做一个名师是多么的重要了,那么怎么才会成为名师呢,分数首先要拿得出吧(当然,是不是名师也不全是分数说了算)。所以那句话又不全对。
      
      即使你不能做国家级名师,就做过市级,甚至校级的名师(有其他的荣誉称号),也会有不少实惠的。
      
      从家教这个角度说,一般孩子会找什么样的人做补课呢?这个可是一块很大的肥肉。尽管三申五令,但是屡禁不止,可见这里面的油水有多么丰厚了。
      
      所以,老师如果从自身利益考虑,也是会为分数锱铢必较的。
      
      何况还有个面子问题。
      
      当然,假如名和利都放开了,自己也就能够彻底解放了。
      
      不过,当教育成了政绩工程,教育局长向市长负责,校长就要向局长负责,教师就要向校长负责,校长是不会放任你去解放自己的。
      
      成绩成了家长孩子的敲门砖,他们也还是不能容许你解放自己的。
      
      于是,随波逐流吧。
       回复
  • hidden spidermancn

    2012-1-3 23:16

    粗心大意不容轻视
      在一般人口中粗心大意似乎不算什么问题,很多家长在提到这个问题时,口吻常常是不以为意,轻描淡写的,但是我觉得问题要严重得多。
      
      比如,一个小学4年级的孩子,数学考了75分,这不是好分数,于是老师和家长一起帮孩子找原因,发现孩子全都懂——很多时候家长老师和孩子自己分析到这里都会松一口气,觉得孩子理解能力没有问题,以为孩子还是聪明的——错的是小数点没有看到,或者是竖式没有对齐,把十位和百位对错了。于是就对孩子说:“看你粗心的,该拿的分数没有拿到,下次注意了。”
      
      下次这样的问题就会避免吗?
      
      如果他下次细心了,这个问题避免了,我们就可以认为他是偶然的粗心,但是如果他下次已经很细心了,但是这样的问题还是避免不了。我们会发现,他在没有任何外界干扰的情况下,就可以把149看成是194,或者把“+”看成“—”,或者把一个条件漏掉了,嚷嚷题目有问题。这样的情况一再发生,那么问题出在那里呢?
      
      我们知道照相机的像素越高分辨率越高,照片就越是清晰,反之就越不清晰,手再不抖都没有用。人的大脑就好似一架结构复杂的照相机(其实是要复杂的多),有的时候,他不是不想看清楚那个小数点,而是看不到,他已经很细心了,可还是看不到。所以我们有的孩子被责怪不细心时其实很委屈。因为他的心本来就是粗的,怎么去细呢?
      
      孩子如果一再发生把小数点漏掉,数字看不精准之类的错误,我们至少可以这样认为,他的观察力能力先天就不怎么好。但是我们往往不愿意承认这个现实,而统统的责之为粗心大意。
      
      同样,我们往往无法直面一个简单的事实: 不管我们的教育存在着怎样的问题,或者说不管在什么样的教育制度下,每个人的学习能力都是不同的,都会有好差之分,以为填鸭式不适合孩子,启发式就一定适合孩子?中国的方式不适合孩子,美国的方式就一定适合孩子?
      
      这样的抱怨往往掩盖一个问题:我们有些孩子的学习能力不强。
      
      比如,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有的孩子注意力集中的能力不够。
      
      最容易看到的表象还是粗心大意。小学阶段很多孩子就表现出来了,有的孩子无法长时间专心做题,于是作业会有很多可笑的错误,就以为是粗心大意。而到了初中问题更为突出——因为教材的脱节,知识点一下子变多变深——很多孩子的思考问题无法持久和深入。而很多家长看了孩子的分数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这也是我为什么一直特别关注可乐的错误类型的原因,是不懂造成的?不懂中又分为是不理解还是练习不够;是心智原因造成的?其中又分为是文字游戏的原因和可乐自身心智幼稚的原因;还有就是粗心。
      
      应该说,前面两个错误我还可以乐观,不懂的咱们弄懂就是,心智不成熟,我可以等待,但是对粗心我则不敢像其他的父母那么乐观,我会认为其中隐含的问题很多。
       回复
  • hidden spidermancn

    2012-1-3 23:17

    应该说人的先天禀赋是千姿百态千差万别的,那么我们后天的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让孩子发现自己,帮助他们学会一个适合自己的用来生存的技能,协助他们找一条适合自己的路,但是现实的大一统的教育环境下,是比较难的。
      
      而且社会要给每个人以出路,人们才能心甘情愿的从事适合自己工作,可是现实是,普通人生活的空间如此狭窄,逼得大家不得不走那座独木桥,拼命地往金字塔顶上挤,于是,我们可以看到教育的问题其实不只是教育的问题。
       回复
  • hidden spidermancn

    2012-1-3 23:17

    有的教师为什么不讨人喜欢?
      
      
      
      昨天,跟我一个相识很久的教师朋友聊天,发现了一个问题,跟她说话很有压力。
      
      那种唯我独尊,自以为是,居高临下的语气真是让我也受不了了。
      
      我知道教师做长了,特别是那些重点学校老师,或者平时感觉好的老师,会犯这样的职业病。我身边同事知道自己身上有这样的毛病,常常互相调侃,这样的氛围,大家还能保持一种谦和的状态。即便如此,我还是常常被家人提醒要注意说话语气,而我常常还会很委屈的说:我哪里错了?
      
      又想起一件事,一个教师朋友跟家人闹矛盾,我听她的叙述,是觉得她没有错,但是,她叙述的语气却让我受不了,我很难说清楚是什么,就是听了不舒服——教师应该是温柔敦厚,善解人意的,可是怎么觉得有点得理不饶人,有点刻薄了,还是女人哪,还是自认为知性的女人呢。
      
      我一个表弟,找对象的时候,坚决不肯找教师。原因是他妈妈,他妈妈是个相当优秀的老师,年年在初三。在学生面前说一不二,在学校说一不二,在家里也是说一不二,家人亲戚都不跟她多话。我知道他的困扰,就跟他讲,不是每一个做教师的都像你妈妈,你看我,跟家人从来不讲原则,多么温和随意啊,他居然撇嘴:你用词不要那么准确好不好!
      
      咳咳,用词准确,是我努力的目标好不好?
      
      我就是听不惯!
      
      好好,我撤。
      
      哈哈,我还知道教师刚接触都是很谦和的,但是时间一长就不那么可爱,也就不再劝他。
      
      那么,教师这种自以为是的神气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呢?
      
      当然是职业造成的。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充当着考试知识的载体,学生学习能力的裁判员,长期在知识和心智都不如自己的孩子面前保持权威姿态,想不居高临下都不行。交流的平等几乎有了障碍。
      
      可是这种姿态,一般的成年人未必能够接受。在外面,有的老师会很高调的亮出自己的职业,但是,交谈之后,我常常会看到有的人露出“有什么了不起”的不屑,估计在网络上,就会有人挖出教师当年的高考或者中考成绩,会轻蔑地撇嘴。
      
      于是,教师就会被疏离了。
      
      就像我的那个朋友,那么勤奋那么热情那么好强,可还是不免招来怨气,有时我真为她不平。可是,当我真的跟她聊多了之后,也不愿意多说话了。
      
      职业影响性情啊。
      
      看来,我还是要反省反省再反省。
       回复
  • hidden spidermancn

    2012-1-3 23:18

    我理想的小学:
      1,规模不要太大,3~4轨就可以了,班级人数不要太多,20~30人就可以了。
      
      2,女教师不要太多,男女教师比例比较协调,一半对一半或者4比6的样子。
      
      3,重视音体美,重视户外活动。有很完善的音体美设施。
      
      4,语文重视书写正确美观而不是在意写多少遍,重视阅读讨论而不是做现代文的阅读理解,重视准确运用词语而不是做多少试卷,重视大量阅读积累而不是写多少篇作文。总之,小学重在吸收。
      
      数学,重在正确计算,思维的锻炼那是成人的游戏,对奥数的理解,我以为是用成人的思维去为难一个孩子,是很无聊的。因为等到学了代数,那些鸡鸭同笼的题目就很简单了。明明有简单的方法,为什么还要为难我们的孩子呢?就像我们已经有了打火机,谁还去钻燧取火呢?
      
      英语呢?根本没有必要学那么多。
      
      5,老师是因为喜欢孩子才做教师,而不只是因为饭碗。
      
      教师对孩子的态度是温和而坚决,而不仅仅是严厉,也不仅仅是一味的赞许。
      
      这样的学校有吗?目前我没有看到。
       回复
  • hidden spidermancn

    2012-1-3 23:18

    为什么择校?
      
      1,跟初中老师交流,他们还是能够说出各个小学的孩子的风格的,有的沉稳,有点浮躁,有的扎实,有的虚空,有的适应快,有的适应慢。
      
      2,跟高中老师交流,会发现重点高中的学生来自名小学的比例比较高,普通小学的,那孩子本身就是出类拔萃的,普通高中,学生的出身没有差别。
      
      观察一下我们身边的大学,会发现大学档次不同,学生的状态是不一样的,可能大家都在混日子,但是“混”得还是有区别的,上午上课的时间段,到职业学校去看看,校门口学生川流不息,一付懒洋洋游手好闲的模样,到医学院之类的学校去看,上课时间这样的现象就比较少。
      
      就是那句话,重点小学意味着重点中学,重点中学意味着重点大学,个体可能有差异,但是大体是差不多的。
      
      我的孩子是个普通孩子,环境对她还是会有一定的影响的,那么为什么不尽可能的选择一个好点的学校呢。
      
      3,教师原来的水平是差不多的,但是长期的排名,使教师的尊严感不同,直接影响到他们的教学热情,自信心也很受影响;学生也是这样的。
      
      4,我们这里学生的作业都很多,不管是重点还是非重点,只有教师个体差异,但是要找到作业少的老师,那完全是碰运气,何况,一个班上既要语文作业少,又要数学作业少,那完全是撞大运了。
      
      反正是一样吃苦,还不如去硬件比较好的名小学。
      
      5,但是,名气太大的小学,是我们这里党政富豪子女聚集的地方,教师又比较势利,眼界也高,收礼也比较严重,我们普通工薪,耗不起,孩子的好坏也是未知数,所以选了一家中等偏上的小学。
      
      可乐就是一个普通孩子,我也是智慧平平的母亲,我们家庭也是一个普通的工薪阶层,对她只能提供力所能及的协助,力求不拖孩子的后腿,孩子也能够跟上大部队,在什么时候就有什么样的生活,就上上大吉了。
      
      我希望孩子有一个快乐的童年,但是我更希望孩子有一个快乐的人生。
      
      看看我们的周围,看看普通人艰辛的日子,你就会发现:什么时候能够让普通工人得收入能够有他老总的一半或者三分之一,估计择校就没有这么严重了。
       回复
  • hidden spidermancn

    2012-1-3 23:18

    我不愿意可乐爱读书
      面对可乐的这么长的读书目录,我很犹豫。
      
      我小时候是喜欢读书的,也看了不少书。但是我却不愿意可乐爱读书。
      
      小时候,暑假里,给舅舅晒书,不能跟小伙伴去玩,就只能看那些书,里面的书对于那时的我是相当的陌生和深奥,不知道他们是在说什么事。好不容易翻出一本比较薄一点的《春秋故事》,我以为是讲的春天和秋天的故事,总归有点童话色彩吧,可是第一个故事是《烽火戏诸侯》,哪里有什么春天和秋天?但是故事倒是很好玩,虽然很多字都不认识。就这么看起来书,接着是《东西周列国故事》《东西汉故事》等等,《红楼梦》《三国演义》也就是这么看上的。那个时候,我还是小学生,在别人都还在疯玩的时候,我已经被看做博览群书的“书呆子”了。
      
      书确实是打开了一个新世界,书看多了,眼光自然就不同了,于自己内心可能是丰富了许多,但是,也失去了很多和伙伴相处的机会,很多的技巧和方式都没有得到锻炼,以至于我现在与人相处遇到困窘时,都觉得是小时候锻炼少了。
      
      看书也确实是个逃避世界的“优雅”的方式。
      
      记得,我上初一的时候看《傲慢与偏见》,里面的三小姐还是四小姐就是个清高的读书人,作者的对她的态度是揶揄的,当时还满耳都是赞美读书人呢,这样的揶揄很少见,让我对读书人的看法起了微妙的变化。
      
      很有讽刺意义吧,我连对读书人的看法都是来自于书本。
      
      何况,人生读书糊涂始,我并不希望可乐做一个深刻的人,我一直希望可乐做一个简单的快乐的人。——微妙的现实是不允许你去深刻。
      
      我这样说是有原因的,看看,我们越来越莫名其妙的初中高中的文科课本和教学考试方式,就知道这是一个不愿意你会思考的体系。
      
      
      何况,她的眼睛特别要注意保护,我可不希望她看书看坏了眼睛,希望她听听就好了。
      
      与其做一个戴眼镜的书虫,还不如做一个双眸明亮的简单快乐的人。
       回复
  • hidden spidermancn

    2012-1-3 23:19

    反对“勤奋”
      
      
      
      “统治的思想就是统治者的思想”有感。
      
      在目前的环境中,我是反对“天道酬勤”的说法。不是说成功不需要勤奋,而是说,普通人的失败不是因为不勤奋,普通人只是想拥有一个衣食无忧的生活,应该用不着悬梁刺股的狠劲,过多的宣传“勤奋”其实是处心积虑的误导。
      
      看到网上有人嫌弃老公工资不多,怪老公不够努力,也有人嫌孩子成绩不好,怪孩子不够勤奋,对此,我想说——
      
      工资不高,能够怪老公吗?老百姓收入低,是有人不让老百姓收入高,作为老百姓的我的老公有什么错?我老公工作了8个小时,就是应该能够拿到养家糊口的工资的,没有让他拿到这么多钱,是社会的错,不是我老公的错。
      
      孩子如果成绩不好,我们就会为她(他)的前途担心,其实,只要我的孩子将来诚实劳动,就应该能够养活自己,衣食无忧,假如做不到这个,那不是我孩子的问题,是社会问题。
      
      可是,一直以来,我们总是在强调勤奋,勤劳,强调个人努力,给人的印象是,如果你不成功,那只是因为你自己努力得不够。
      
      这样言说的背景是有人刻意把我们的环境打造为“心有多远,世界有多远”。事实是这样吗?
      
      我觉得这样的宣传其实是个阴谋,因为按照这样逻辑,他会把个人朝不保夕的生活归结为个人的原因,而不是政府的问题——政府本来的一个重要职责就应该是让老百姓衣食无忧。
      
      因为,在这样的逻辑之下,政府就不需要反省自己了——它可以全然不顾它对普通民众应该承担的责任——你的生活就是你自己的事情,政府是不需要为你的捉襟见肘的生活负责的。
      
      而那些掌管权力的人,他们也更会觉得自己的享受是理所当然的,因为他们现在掌握了权力了,是他个人努力的结果,他自然就应该生活得比别人好。
      
      所以,这样的逻辑宣传导致的结果就是:即使在社会收入的两极分化到目前的程度,处于上层的人物也始终没有道德良心的谴责,而政府也始终没有政治伦理上的自我考量。
      
      鉴于此,作为自己的家人,我们又何必对自己的亲人苦苦相逼呢?
      
      我们应该一起来为普通人的生活争取应得的权利。——只要我们诚实劳动,就应该衣食无忧,就不应该为高房价发愁,就不应该为高学费发愁,就不应该为医疗费发愁,就不应该为养老发愁------我们的国家不是很强大了嘛,我们的百姓为什么还在为基本的生活发愁呢?
      
      在这样的环境之下,我们只是逼迫自己的亲人,那不正是中了别人的圈套了。
      
      而这个是多年来精心设计的圈套,完善得连猎物也承认它很合理。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是反对“勤奋”的。
       回复
  • hidden spidermancn

    2012-1-3 23:21

    教材要求和考试要求。
      
      如果我们翻翻我们的教材和我们的试卷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试卷的难度远远超过教材。
      
      你就是把教材全部弄懂,也不一定能够考好的分数。为什么呢?我们的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是2本不同的书,要求是不一样的。这个可以比较一下江苏省会考试题的难度和高考试题的难度。
      
      大华的那个帖子里所举的初中孩子学物理的例子,这个孩子仅仅是刚刚解决了概念的理解的问题,不知道有没有达到班上前10名。而一所普通初中的一个班上做50个人计,大概前10名才能够上大学。
      
      大华的帖子中说孩子都可以达到600分本二的水准,这是一个只看到学生的一面的说法,高考是选拔性考试,它是不会允许个个都上本二的。
      
      即使当所有的孩子都受到大华的教诲,孩子的应试水平得到普遍提高,那么,水涨船高,考试的难度也会相应的提高,到时候还是有相当的孩子达不到本二的分数线,这个可以比较一下77、78、79年的高考数学试卷和最近三年的高考数学试卷。
      
      所有如果纯粹是应试技巧和试卷难度之间进行赛跑的话,试卷难度永远都是胜利者,绝大多数孩子都还是要被淘汰的。而且绝大多数孩子还是会学得更累。
      
      所以,相对应试来说,我倒是希望,让适合上大学的人去上大学,让不爱学习的人学会一种生存的本领,不要千军万马都去挤高考。
      
      相信每个人都有适合最近的空间,该演戏的演戏,该搞理论研究的搞理论研究,该修摩托的修摩托。让他们“尽其用得其乐”就可以了。
      
      可是目前一味强调“勤奋”,其实是掩盖着ZF不尽责。
       回复
  • hidden spidermancn

    2012-1-3 23:24

    教师中存在的问题:
      
      
      教师中,令人忧虑的是:
      
      1,女教师太多。
      
      女教师有许多优点:细致耐心温和文静自尊。
      
      但是当一个性别过于集中时,有时候优点也会变成缺点。我们会发现我们的孩子越来越顺从,越来越计较,越来越谨小慎微。女孩这样,男孩也这样。在家里本来就是妈妈管得多,学校里又都是女教师,我们的孩子生活在一个过于甜腻的环境。对男孩女孩的成长都不利。
      
      男孩缺少优秀男性的榜样引导,女孩缺少优秀男性的性别参照。其他场合接触到的男性都是蜻蜓点水式的,所以我们的孩子在需要一个有力的偶像的时候,会把艺人,影视角色作为自己的偶像。
      
      
      
      2,缺少真实的教学研究氛围。
      
      现在的教研活动就是高大全的公开课,假大空的教学论文,成功个案的浮躁吹捧(6岁出书啦,11岁上大学啦,哈佛女孩之类),能够坐下来脚踏实地研究的很少。
      
      我们看国外的教学研究,常常会见到分组对比研究的数据,而我们几乎没有这样的习惯,会有连续20年30年的跟踪研究成果报告,而在我们国内的教学研究中极为罕见。
      
      那么我们的研究是什么呢?知识点整理,某个点的解题研究,——我个人觉得,这些还不算不好。顶可怕的是应景的文章,素质教育时满眼都是素质,研究性学习时满眼都是研究,新课标时满眼都是新课标,情景教学时满眼都是情景,然后是个别字句的争吵不休,热闹是热闹,其实有些概念写的人也不知道是什么。
      
      写到这里我发现这其实不是老师的问题,这是专家的问题。教师因为生计的繁重,也没有那么多的精力去研究。在美国的学校教学中,教师是没有研究任务的,他们一般接受专家指导顶多就是协助研究。
      
      大规模的让教师搞科研,就象让挡车工去改进纺织技艺,让泥水匠去分析受力承重一样,大家可能觉得我把教师比作挡车工和泥水匠有点过分,或许吧,但是我们要知道,一个孩子可比一台机器变化多端得多,比一座建筑复杂得多,何况一个普通教师面对的一般是50名以上的学生,所以她们对孩子的无知程度其实并不亚于挡车工之于机器和泥水匠之于建筑。
      
      教师也就是个职业而已。
       回复
  • hidden spidermancn

    2012-1-3 23:25

    3,班级人数太多。
      
      世界上对于垂直管理的有效人数是有研究的,我记得的一个数据是有效管理11个人是上限。也就是说,管理者,他垂直管理的最多的人是11个人。再多就不好了。老师虽然不是追逐利益的管理者,但是也有相似的地方,所以,我们可以看到美国一般都是小班教学。
      
      但是看看我们的学校,为了节约成本,很多学校的班级人数都超标。据说一附有的班有70多人,后面到墙前面都黑板。遇到学生比较听话的或者老师比较厉害的还好一点,否则,那个课还怎么上?
      
      但是我们知道孩子听话和老师厉害都不是孩子成长的良好状态。
      
      如果说小学生还有点惧怕老师,到了高中他们就基本无所谓老师了,
      
      所以在高中阶段,学生更加个性化情绪化,更需要关注,但是因为人数太多,老师没有办法去关注,于是一旦出了事情,家长老师都很惊讶:他(她)平时不是这样啊。
      
      4,教学要求的单一。
      
      老师能够把知识点讲解清楚,就不错了,能够讲生动就是很好的了。
      
      但是我们在反对满堂灌的时候,有开始了另外一个模式:要求课上得热闹,学生海阔天空的联想,老师退居二线。
      
      不能不说着也是一种方式,但是变成放之四海皆准的模式,从小学到高中都这样要求就有问题了
      
      有些阶段的课是可以这么上的,比如小学阶段,初中阶段的某些起始课程,这种生动活泼的晚会式教学确实可以激发学生兴趣,但是到了高中阶段还这样上就显得肤浅可笑了。
      
      其实我们在要求老师进行研究的时候,就已经决定了老师研究的方向和方式。老师只能够在指定的圈子里跳舞。
       回复
  • hidden spidermancn

    2012-1-3 23:25

    什么样的人在做教师
      
      
      写于2007年。
      
      教师当年不是中高考的成绩最优的。
      
      这个坛子里对教师的关注很多,有很多误解,也有很多自吹自擂,所以想做回唐僧,碰巧以前写过,就贴过来了。
      
      前几年,韩寒有个“高论”:老师都是二流学校毕业的,还想-----,意思是说到老师本身就是考试的失败者,怎么有资格教育人。
      
      话虽然狂妄,但是也有一定的道理。按高考分数来说,师范本科学校的分数也就在二本一本之间,以江苏为例,上世纪80年代苏大,南师是一本,扬师、徐师就是二本,一些地市级的师范原来是大专,个别系科有本科,当然它现在也能够跻身二本的行列,师范类在90年代是很不景气的,很多学校和专业是降分录取,本科的专业降到大专的分数,扩招也让师范成了鸡肋,等扩招的后分配成了困难的时候,师范的人气才有所上升,今年师范说要提供免费教育,估计师范的人气还会再升一升,也就是可能会有一些好的学生报考师范类。
      
      之所以从80年代说起,因为现在教学上的中坚力量基本来自于那个年代。
      
      但是,我们还是能够看出他们确实不是考试中的最出色的。
      
      很长一段时间高中老师一般都要求本科,但是因为师资原因,大专的也有,初中一般要大专,小学是中师。
      
      中师也有过它辉煌的时期。在80年代,中师中专的录取分数线一般高于当时的重点高中比如县中,当时确实有很多很优秀的人上了中师。但是到了90年代,特别是后期,随着企业的破产,下岗工人的出现,人们放弃了中等教育,中师没落,中师的录取分数线降到令人惊讶的地步,当普高的分数一般在550分的时候,中师的分数降到可怜的400分,想想这都是招的什么学生,而这些学生几年之后就充斥在我们的小学里,有的有门路的,进重点小学也不是没有可能。
      
      再比比国外对教师的要求。日本和欧洲的一些国家对教师的要求是很高的。在日本,幼儿园老师是博士生的很普遍,德国对教师的要求也很高,一般要求受普通高等教育之后再接受2-3年多的师范类教育。(具体的数据待查)
      
      所以有师范生开玩笑:如果按照德国的要求,我们只能够上清华北大了,那有资格上师范啊。
      
      可见,相对而言我们的教师确实不是佼佼者。
      
      那么他们能不能胜任教师这个职业呢?
      
      其实就知识来说,即使中考400分,一般来说教小学还是可以的。何况本科毕业的,他们一般也是二本以上的分数,也就是他们一般也能够达到市区前1500名的。
      
      辛酸一点说,小学毕业教小学也没有多大问题。成功的例子比比皆是。比如赫赫有名的魏树生,高中毕业教高中。现在还有很多特级教师,都没有很高的学历,但是并不影响他们的成就。当然他们有他们的哪个时代的原因,有的人本身是很优秀的。只是说明在知识上一般是没有问题的。
      
      其实我们都明白这个道理:刘翔的教练肯定没有刘翔跑得快。
      
      现在有些重点中学尽管老师中北大清华毕业的极少,但是并不妨碍他们培养出清华北大的学生。
       回复
  • hidden spidermancn

    2012-1-3 23:26

    理想的教师
      
      写于2009年10月
      
      其实,我不是一个好老师。
      
      一个老师,要求是多方面的。比较完备的专业知识,精湛的教学艺术,一丝不苟的教学态度和动人的个人魅力。
      
      专业知识可以通过专业的学习来获得,所以,老师的进入门槛不能等同于一个流水线上的工人,也不等同于一般的公务员。可是,这个部分不是最重要的,毕竟课是一堂一堂的去上,只要在上课前弄清楚首要讲解的内容,就没有问题了,而一堂课的内容是有限的。完全可以做到临时抱佛脚,这就是为什么小学毕业可以教小学,高中毕业可以教高中的原因,但是,也鲜见小学毕业能够教高中的。
      
      教师,最重要的是教学的艺术,这个可不是一挥而就的本领,比如,流畅的口头语言的表达能力,它不同于家长里短的聊天语言,而且,还必须充满吸引力,——就是我们平时说的“若听”,单这一点能够做到的人就不多,它几乎是一种天生的能力,跟学历几乎没有什么关系,所以,并不等于说学历高或者思想深刻的老师,课就上得好,学生就喜欢。
      
      还有丝丝入扣的引导,恰如其分的评价,就不是简单的训练就能够掌握的能力,
      
      (而这些培训在教师培训中几乎没有,我们的教师培训还处在空对空阶段。)
      
      现在课堂上还需要标准的普通话(国家是有规定的等级的),漂亮的板书,得体的教态,比如穿着打扮,习惯动作,口头禅,甚至眼神,微笑,这些硬件都是要注意的。
      
      教师做了长了,是个很枯燥的工作,但是学生却总是新的,就要求你总是保持热情,你的倦怠会影响到学生,所以自始至终的一丝不苟真的很不容易。
      
      个人魅力也几乎是与生俱来的,是一种举手投足之间流露出来的风采,我经常可以听到学生谈论他们喜欢的老师,跟我们作为同事的感觉有很大的差距,也就是说,学生的观感和作为同事的我们观感有很大的差距,有时候几乎就不是同一个人,作为成年人观察更为理性,而学生往往感性得多。这也不奇怪,学生处于他们这样的年龄,对外在的东西往往很敏感。所以有魅力的老师他们几乎无法抗拒。而且,这个魅力几乎跟你高尚不高尚,善良不善良没有关系。常常听说孩子的眼睛是识人的,但是他们在自己喜欢的老师面前几乎是个盲人,类似于歌迷和歌星的关系。
       回复
  • hidden spidermancn

    2012-1-3 23:27

    由人事有差异的想到应该挑选什么人做老师。
      
      写于2009年。
      
      1,人是有差异的。
      
      一个人在各个方面的先天禀赋是不一样的。比如说一个孩子不是每件事都能够做得一样好。同样,人和人的先天禀赋也可能不一样。有人擅长这个有人擅长那个。但是,我们要注意的是,他不是总量相等,擅长不擅长的总量每个人并不是相等的,我们常常看到:在一个群体里面,你最擅长的,未必就是你最强,你最不擅长的方面,也未必就是你最弱。
      
      为了说明这个意思,我们以学习为例。
      
      有的学生其它都是95分以上,最差的一门政治是88分,而另一个学生,可能其它的都是60分左右,就政治突出一点,是82分,就是说他最好的未必能够赶得上人家最差的。所以他们的总分是不一样的。
      
      推而广之,其它方面也是一样,有人既聪明又勤奋,既高分有多能,既美貌又专情,既多金又年轻(呵呵,这个不算),而有的人相反。
      
      这个就是人比人气死人的地方,也是最让人气馁的地方。
      
      所以说,人的智愚贤不肖,是不一样的,
      
      选拔性考试就是把人区别开来。——一般来说,1000(一千)个考生里面处于前200名的,应该是优秀的,处于前50名的就是相当聪明的了。处于前500名的也应该是不笨的,大体上选出合适的人,这个就是高考的功能。
      
      (为了不引起纷争,我不是说,处在后面的人就笨,比如有的人没有上大学,摩托车修得很好,你能够说他笨吗?当然不能——只不过我们不能用修摩托车来选拔人才)
      
      我甚至觉得,处于前50名聪明人和普通的人看世界的眼光也不一样。
      
      我们会发现,同样一件事情,有的人会一下子看到本质,有的人即使有人点拨过也不一定能够看透彻。
       回复
  • hidden spidermancn

    2012-1-3 23:27

    目前情况下,我们能够选到什么人做教师?
      
      最近这里纷争又起:老师是不是最优秀的?
      
      我们希望遇到前50名的聪明人做老师,但是,现实的情况能够吸引这些前50名的人去做教师吗?那么,老师也应该是优秀的吧,最起码是前200名吧,否则,他就没有办法体察优秀的孩子的看世界的方式。但是,很实际的是,教师的职位要能够吸引这样的人才,假如不能吸引,那么会是什么样的人做教师呢?
      
      于是我们看到,有的人攻击老师,说当年他是最差的,嘲笑有的老师自己都没有考取本科,还在高三辅导别人上本科呢?
      
      很不幸的是,他不但辅导了,说不定效果还不错呢。这个怎么说呢?有3个可能,1,对那个老师来说,人是变化的。2,对有的学生来说怎么教都一样。3,考试成绩不能说明一切。
      
      所以,挑选什么样的人做教师,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
      
      我希望的老师能够一眼看出孩子的思维缺陷,并加以引导——这个是天分,就是不但要知道孩子错了还要知道孩子为什么错;要能够以引人入胜的语言吸引学生——这个也是天分,就是不但自己会学还要会教。
      
      其它的几乎都可以用勤奋来弥补。
      
      高考作为敲门砖的功能不能忽略。但是我们也要看到,目前的考试还是注重了选拔勤奋类型的人才,我是希望:越是专业的技能就越是应该注重挑选天才,而不是勤奋。
    168#回复 
       回复
  • hidden spidermancn

    2012-1-3 23:27

    女教师的问题:
      
      写于2009年9月
      
      前面主要讲的是女教师太多,对学生的影响。
      
      下面谈谈女教师的性别对自身的影响。
      
      1,女性的焦虑。(在美国“中国妈妈”已经成了贬义词)
      
      第一点,平和温婉应该是女教师留给人们的印象,但是,我们的现实是,做了几年班主任,不变成“泼妇”几乎是不可能的,如果还保持你的平和温婉,学生会欺负你,家长觉得你没有魄力,领导认为你不称职。
      
      仅仅做姐姐式,慈母式,奶奶式的老师是不行的。**笔下的蔡云芝(记不清了)老师是不适用所有的孩子。
      
      你要在必要的时候毫不犹豫的撕掉学生的作业本,课外书,要在必要的时候把学生的书包像天女散花一样扔出教室,扔到楼下,------才能够扬名立万。
      
      
      跟学生的关系,女教师不如男教师那么容易打成一片。
      
      但是,女教师不自制,出言刻薄,也很容易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第二点,女教师天生的敏感,好面子,对分数更为在意,零点几分的差距就会让她们坐立不安,没有男教师豁达,因此,他们对学生的成绩关注更为在意,盯得也更紧,逼迫更为严重。
      
      因为学生的成绩就是她的面子。
      
      第三点,三个女人一台戏,那么多的女人堆在一起,八卦不要太多噢。
      
      曾经听说过,改试卷,为评分的松紧(对自己班上松,对别的班上紧,这样可以提高均分),2个女教师在办公室大打出手的。这样的事情当事人都是义愤填膺的,而别人已经当笑话传开了。
       回复
  • hidden spidermancn

    2012-1-3 23:28

    2,职业观。客观的说,女人更容易感情用事,而且本身兼职(家庭主妇)太多,很难让她们理智的思考教育问题。眼光一般到分数为止。
      
      厨房里劳作的是女人,但是做好的厨师是男性,女性天生喜欢衣服,但是最好的服装设计师和裁缝还是男性,教育最需要女性的耐性,但是女人成为教育家的寥寥。
      
      女性比男性来说,更容易把职业当作职业而不是事业来做。
      
      这些最终都会影响到学生。
      
      所以女性过于集中,学校里充斥着太多的女教师,对教学是不利的。
       回复
  • hidden 嫣冉

    2012-1-4 00:06

    这个是转自天涯?
       回复
  •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