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公告
点击问题反馈。微信登陆的用户请及时在个人中心设置登陆密码,并且牢记自己的用户名。
头像上传问题点击此处

中式英语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热度 2 已有 60 次阅读 2017-1-4 13:39 系统分类:成长记录

--向中式英语说不系列之一

海岚

 

    先说几个真事:

1遇到过N个从国内来的博士,按理说学问不是不高,受教育时间不是不长,可英语就是玩不溜。到超市里想买洗衣液不会说那是正常的。

2遇到过很多从国内来的教中学甚至大学的英语老师,其中一个是我的好朋友,她对我讲:不好意思,我说的英语老外听不懂,老外说的我也不明白。有老外问我原来在中国是做啥的,不敢说在国内是教英语的,就说是教中文的。丢人呀。

3 也遇到一位国内托福GRE均高分的才女,移民加拿大后直接在加拿大有名的电讯公司找工作,可面试遭遇滑铁卢。专业没问题面试关难过。北美招人之前一定有面试。有的在面试之前还要有个电话面试,这关过了,人家才给报销路费,花时间真正面试你。电话面试看不到对方,没有了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只是纯话语的交流,比面试还难。这愁坏了她,直和我感慨,哎,对方语速,发音和表达方式完全不适应,3个问题下来就懵蹬了。国内的英语教育,简直是shame!(耻辱)。我表亲找工作,也碰到了相同问题。虽然他是在加拿大拿到的硕士文凭,第一个面试机会还是加拿大那个生产黑莓手机的公司,结果也是电话面试极不适应,没有抓住这个理想的机会,后来好几个机会都这样溜走,最后万不得已找了个在加拿大读博的老美狂轰滥炸练面试才抓住了一家美国公司。

 

     再分析一个美国的现象,这个现象已经在美国华裔社区引发讨论,就是为什么同样作为美国高科技主力的老中(中国人)和老印(印度人),老印往往能干到管理层,老中就都只局限于工程师,也就是只去干活的角色。这里有多种原因,但老中普遍英语干不过老印是一个被普遍认同的原因。在精英云集的硅谷这种现象太普遍了。我家不在硅谷在华盛顿,那我老公公司的技术总监也是老印,他是在印度读完的博士,根本没有北美文凭。在北美10多年了,从来没听说有从中国来的“土”博士在北美当上技术官僚的。相反在中国国内读过书在北美拿了个博士还找不到工作的倒大有人在。刚从国内来的人会嘲笑老印的口音奇奇怪怪,但却不知道中国人的口音很多老外更难懂,只不过中国人自己感觉不到自己的口音,就好像在一间有气味的房间呆久了,自己的身上也有了这种气味却浑然不知。老印的口音在中国没有机会领略,所以很惊悚。但他们在北美已经打拼多年,而且老印在印度接受的教育是英式的,教科书都是英文的,人家的英文表达方式是正确的,所谓走调不走词儿。很多北美人都能够接受老印的英语。

     举几个中式英语的例子,洗照片直译成洗(wash)+照片,而英语有一个develop(显影)+照片。如果按照中式英语到洗照片的地方一说,立刻把人家整懵,人家搞不明白难到照片脏了还用到我们这里来洗吗?所以就不明白你来干什么。我在另一博文里讲的幽默,鸡皮疙瘩/鹅皮疙瘩的笑话就是典型的中式英语闹的。有一次午休和园长聊天说起什么事的时候,突然起反应胳膊上起了好多鸡皮疙瘩,我就根据中文直译英文,制造起 chinglish 了(老外给中国人造的英语起的名字 Chinese-English 合并而成), 和园长说你看我起了好多 chicken(鸡) pimples. 园长面露不解的样子。她是英裔,如果她不明白我就知道我又开始用英文单词以中文框架逻辑造英语了。于是就递上我的胳膊给她看,她恍然大悟的样子,“ Oh, goose(鹅) pimples.” 我连忙解释,我是根据中文直接翻译过来的,在中文里这样的包包就叫鸡皮疙瘩,大概亚洲人的 size 问题罢,说完双方都觉得有趣笑了起来。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在教室里发现一个长腿大蜘蛛,一个洋美眉同事尖叫着跑过来求救,我在表现“英雄”救美的同时,忙里偷闲看了一下这个洋妞,胳膊上也起了好多鸡皮疙瘩,不过在她身上真的应该叫“鹅皮”疙瘩,尺码的确比中国人的大,虽然她比我还矮一点,可人种不同,毛孔的尺码也真的不同。看来英文和中文都很精确呀。但如果按照中文的逻辑直接译成英语,人家真的就是不懂,很多时候是没有解释的机会的,比如面试,比如谈生意,比如谈判,那讲中式英语失去的就是机会。

     中式英语还有一种表现方式是隐性的,很多人都没有注意到,就是用中文思考然后根据自己的英文知识再转换成英语,大脑对语言的整合过程慢了很多且表达的也走样了。常听在北美的中国人感慨,怎么自己的英语就是跟不上老外的溜儿,听,说,读的速度都不如老外。其根本原因就是在学英文的时候是以中文入手学的英文。在大脑中没有构建起英文思维。我在加拿大读书的时候就有一个中国同学,每次作用都是自己先用中文打个草稿,然后再翻译成英文,在课业紧张的时候苦不堪言,经常是上课迟到去赶上一次的作业,每天恶性循环。最后强挺着毕业却找不到工作。

 

 中式英语怎么形成的?

一个重要原因是应试教育惹得祸。学英语不是为了实际应用,是为了考大学,为了考4,6级,为了考托福GRE。

还有英语教育起步的时候就打偏了,完全背离了英语的语言环境,从中文入手教英语,用教数学的方式教英语,教单词教语法,造句子,以为这样教到高级就是高级英语了,其不知这样发展的结果就是中式英语的死胡同。总算意识到中国人的英语有问题了,又弄出个疯*英语,熟不知英语不是疯出来的,你都听不懂人家说什么,靠“疯”背出来的所谓地道的N个表达方式有何用?到时候你是干着急递不上报单呀。至于怎样不再让孩子走中式英语的老路,不再上演中式英语的“悲剧”,我还会写东西和大家探讨。

 

                       用中文教孩子英语成就的是中式英语

——向中式英语说不系列之二

海岚

 

这个标题我再打个比方,用中文教孩子学英语,就好像在没有水的情况下教孩子学游泳。在没有饭的情况下教孩子使用筷子。

如果您的孩子学英语就是为了考高分,为了适应中国的应试教育,不介意以后孩子说的英语在英语世界能否被听懂,不在乎孩子能否有代表公司和老外谈判等等类似的作为,那不在本篇讨论之列,到时候给孩子送进各种各样的班儿就行了。

 其实从我在加拿大学儿童教育的过程,从我在加拿大做了6年幼师的工作实践中我懂得这个道理很久了,但一直找不到合适的方式表达,直到上周参加了一个华盛顿地区的啥啥教师研习会,主讲人海伦娜女士引用了全美外语教师委员会主席简妮的一句名言:

“Using English to teach a child another language is like teaching kids to swim without water.”-----------Janine Erickson ACTFL President, 2009

这就是我文章开头的英文原版,意思是用英语(美国孩子的母语)教孩子另一种语言,就好像教孩子游泳而没有水。我深感这句名言就是一个语言教学的定理,在美国和加拿大这样的移民国家,在研究和实践孩子第二甚至第三语言教育方面有太深入的理论和太广泛的实践了。这是一个非常精辟简单形象的概括。同理可证,就有了我文章开头的一段话。

 

 我工作的加拿大蒙特利尔是双语城市,这个隶属于魁北克省的加拿大第二大城市,与加拿大其它城市不同的是在这里占多数的法裔顽强地推行着法裔文化,强制推行法裔文化的结果之一就是这里的多数人都会讲英语和法语两种语言。我们幼儿园是英语幼儿园,就是老师平时的教学语言是英语。我带过的孩子有母语是法语的,有母语是西班牙语的,俄语的,孟加拉土语的,中文的,韩国语,越南语的。有很多孩子到班上的时候刚刚随父母移民到加拿大,一句英语都不会。这第二语言英语是怎样发生的?我不可能,任何人也不可能会这么多国家的语言去交这些孩子英语。事实上从来没有人做过这样的努力,因为这样就是“侮辱”了孩子学习语言的天分。

 心理学上对人类大脑语言发育的研究有很多解释,其中有一种理论就是孩子在12岁之前,在大脑主管语言的区域有多个窗户是敞开的,在这样特定的发育阶段当大脑不断接受外界的各种语言刺激的时候,就会在这个区域分别建立各个各自独立的语言系统,它们是平行的。更为奇妙的是各个系统之间相互独立却不乱套。在蒙特利尔我见过太多的孩子自如的讲英语和法语,还有第三种语言就是父母在家讲的,比如,俄语,中文。可成人比如我,虽然在这个英法语并蓄的环境下,但法语始终不行,因为在我小时候从来没接触过法语,我大脑中的那扇窗已经关闭了。我不是说成人以后就不能学另一种语言,而是要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但也未必能近距离运用,成为真正的第二语言。有一个概念就是怎样判断是否真正的掌握了双语,用第二语言(比如中国人之英语)说几句话,考几个成绩,不算什么,这不叫双语。当一个人能用第二语言计算和做梦的时候梦里的话都是用第二语言表达,达到这种境界的时候才是真正的双语人士。

 在我在加拿大学习儿童教育的时候,第一次到幼儿园实习写儿童观察报告,我就惊奇地发现孩子的两种语言的转换是那么的自然。一日,我在观察俩个小孩的游戏,这两个孩子一个家里语言以英语为主,一个以法语为主。当一个用英语问另一个话时,本来另一个正嘟嘟嘟地说着法语的小家伙马上用英语回答他。过一会儿,当讲英语的小家伙来回答这个法语的小家伙的时候,他又很自然地跟着这个讲法语的小家伙说上法语了。这两个小家伙就这样你来我往一会儿法语一会儿英语,我在旁边好惊奇。以前在中国从来没见过这样的“景象”。

 

 后来我工作的时候,班上来了从巴黎来的小朋友,我那时正学法语,有些单词记不住,比如苹果,我就问:“How do you say apple in French?”(法语苹果咋说?),这个叫马修的小朋友就愣愣地看着我,什么也答不上来,我马上意识到,换了个问法,就指着苹果直接用法语问“Qu'est-ce que ?”( 夸似Q SEI这是什么?),他立刻高兴地回答我“Pomme”(苹果)。就是说孩子还不知道什么是英语,什么是法语,但当你用不同的语言提问的时候,他会自然地分别用不同的体系去对应(类似的实验我做了很多)。这是一个非常形象真实的例子。当你用英语为初学英语的孩子导入英语的时候,是逐步在孩子大脑中那扇为英语开启的窗户中建立相应的体系框架,这个框架不会和另一扇窗中的体系(比如母语中文)相交叉。我记得当时一位教授反复瞪着眼睛和我们讲述,‘儿童都没有系统正规地学什么语法,可他们会很自然地按这种语言的规矩行事,而不会将同时学习的另一种语言的语法泛滥过来,这是不是很奇妙。’

有的家长担心孩子母语基础没打牢就去学英语,说中文的时候会带出个别英语词,从而产生混乱,会影响母语的稳固。其实这里有一个误区就是我们从哪个角度看孩子的英语学习成就。我们要追求的是孩子在成人后中文和英语的成功,而不是把目光固定在两种语言还处于发育过程中的一点。就像孩子成长中出现的问题,比如抢玩具,不代表孩子成人后还会抢玩具。本来英语可以直接植入孩子大脑中主管语言的区域里从而建立相应的直接输入输出的体系。但如果用中文教孩子英语,英语在孩子的大脑中生成的方式就是先进入中文系统再向左或向右拐出来,扰乱了一个完整的语言体系的建立。结果导致的就是我在另一篇《中式英语给我们带来了什么》里提到的中式英语所带来的种种结果。 我前面提到的那个小马修的妈妈就非常清楚这些道理。当我和她道歉说我不会法语(我是幼儿园老师中不是英法双语的个别),她反而说这很好,很利于马修学英语,我们很难和他用英语沟通,因为他知道我们能和他讲法语。他知道你不会法语,他就自然寻找英语方式和你沟通,就开始英语学习过程了。这很符合很多老外的观念,让孩子学游泳就把孩子扔进水里。 至于怎样用英语教孩子英语,我还会接着写。没有英语基础的家长一样可以。这篇是我在感恩节各个间隙中写成,没有大块时间,不是一气呵成,不过瘾,怎奈何要给老公儿子扛长工。

 

孩子学英语,家长要三心

海岚

 

     还要再强调一下,我探讨的学英语问题,就象我前两篇里讲的,不是为了孩子英语考试拿高分,而是想让孩子在将来能走出中式英语的怪圈,有机会能真正地让英语为自己事业的成就发挥作用。基于这样一个出发点,家长要有如下三心:科学家的信心,军事家的雄心和地质家的细心

信心  

    我以前在加拿大学习的时候,碰到过一个老师,他不是英语专业也不是法语专业也不是教育专业,他是语言学专业的,就是研究语言的共同规律。他介绍说人类对第二语言要在第二语言的环境下不停地应用至少5年的时间才能用第二语言比较自如地进行生活。

    这就好比淹泡菜,配好料没有温度的保持和持续,大白菜是不会变成泡菜的。而在白菜变泡菜的很长的过程中,那种每一天的变化你是看不到的,你能做的,就是以科学的态度,保持温度和无菌。同样,孩子学英语,给孩子读了一本原版书就看他掌握了哪些单词,哪几个句型?这种像学数学一样的方法,孩子感受不到绘本所带来的精彩故事的那种快乐,只不过是老师的教科书的父母演绎版。这样如果伤了孩子的学习兴趣读绘本就没有什么意义了。

     一门语言的掌握要天天积累才行,绝非一日之功。在这里说句题外的话,国内有报道说某某大牌影星恶补英文,就能和好莱坞导演沟通了,你信吗?能说个你好再见呀,谢谢啦,你吃了吗?之类的还差不多,就如同海岚的那三句半法语。还有就是拿人家老外恭维的话当令箭来说明自己行了,人家只是客套,是西方文化的基本,尤其社交场合总是赞扬对方,你还真当真呀还是故意拿出来糊弄中国人?

     所以在很长的一段时段内给孩子提供纯正英文的学习资源让孩子学习的过程是看不出质变的过程。如果孩子保持兴趣那就是非常积极的信号。家长要有耐心有信心,认定自己遵循科学的方法,孩子的英语终究会有所不同,这个过程不像考试英语那样那么容易量化所以很考验家长的信心。 

雄心 

    这里还有一个观念的认同问题。原来我总是担心我在北美获得的理念和我的实践能否被接受. 我很高兴我在新浪开博了,发现有那么多家长自身就学过N年英语,到头来很清楚这些年的努力吃到肚子里都找不见了,本身意识到中式英语出现问题了,在苦苦寻找科学的方法。这是一切的前提。

    还有一个视野问题,网络让我们超越时空,有些在海外的家长的反馈比我一个人嚷嚷还有说服力。所谓见识,就是见的多了才有思考才有认识,比如安妮鲜花,还有北京的皮卡英文书屋等等,她们如果没有到海外英语国家生活过,没有见到过人家是什么样子,就不会有认识,没有认识就不会有行动。家长在平面上有了视野的广度还要从纵向上把目光放远。从这个角度讲家长要象一个军事家一样,要的是整个战争的胜利而不是一两次小仗之长短。有了这份远见雄心就不会有那种母语不稳孩子就接触英语而把母语“拐”坏了的担心了。 

细心 

    大方向想明白了,剩下的就是家长怎样帮助孩子了,此时要有地质家找矿的那份细心。靠这份细心去观察孩子对你帮助寻找的英语资源的反应,看孩子是不是喜欢。如果不喜欢,你的孩子喜欢什么,这要靠家长的细心观察。孩子喜欢什么就在这方面开发更多的原汁英文资源。

    还有一点就是不要想当然,我以前在加拿大幼儿园工作的时候,有一次为孩子们找一个主题的相关书籍,其中一本绘本的绘画风格我实在不喜欢,我看着就迷糊,但我想还是拿回去做为一种开阔视野的资源也好,没想到孩子们很喜欢,而我认为重点推介的绘本却比较的受冷落。从那以后,我再也不以我一己之判断来行事了,要以孩子喜欢为准则。

    在中式英语体系中水平较高的一些家长更容易想当然。前几天在论坛里看了一个帖子,写一个本身就是英语老师的妈妈为女儿找英语班的过程。她讲到她辞了一个有外教的英语机构的一个原因就是这个英语机构指定的教材有些内容很不实用,她这样讲,‘比如,教孩子们诸如projector(投影机)、file cabinet(档案柜)、canoeing(独木舟)、kayak(皮艇)等单词。有些单词,即便一个大学毕业的学生,都可能从来没有碰到过。’

     我已经不太记得中国英语教学中到什么时候应该掌握什么样的词汇了,可她举的这几个例子,在北美都是非常常用的词。如projector,北美小学生都要做presentation, projector是最需要的东西了。

     file cabinet是办公室必备,很多北美家庭也是必需,宜家家居卖的家具里这类东西就好多种设计。    

     canoeing,kayak在北美都是非常受欢迎的体育运动,在大学里以这两种运动为依托的活动多的是,也是孩子融入社会生活的好方式。我有一次和老公去钓鱼,车开到一个不知名字的小镇的时候,就看到一个桥头的小楼上赫然印着kayak,我当时就不知道是什么,我们也没下车去探寻,但我心里画了问号了,后来有机会去露营,看到了kayak,一下子就明白了,明白了以后,才豁然发现,关于这个的广告到处都是。

    所以家长不以自己的经验判断孩子的英语学习也要家长的一份细心,去观察今日世界对英语的要求,千万不要以自己在中式英语中的经验去判断孩子学习原汁英文的努力,时刻检验自己的指导思想,人的思维定势是很难改变的,很可能一不留神就又中式了。 

    信心,雄心和细心

 


路过

鲜花

握手
1

雷人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新会员加入

评论 (1 个评论) 发表评论

  • hidden 简单爱19780624

    2017-1-4 13:42

    加油!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