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怎么样去选择适合孩子的经典?这里没有一个明确的态度,只有一些意见与参考。我们听到了昨天的课,就应该知道参考是最有益的意见。我们列了一些经书,这些东西是针对孩子来讲的,没有好坏与先后之分,重在适合、重在坚持、重在应用。
《千字文》:梁武帝萧衍命周兴嗣以四言韵语而成。隋唐以来,《千字文》条理分明,通顺可诵,咏物、咏事的韵文,其内容又涉及到有关自然、社会、历史、教育、伦理等多方面的知识。便于识读。
《三字经》:南宋人王应麟创作,已有七百多年历史,内容大都采用韵文,包括了传统的教育、历史、天文、地理、伦理和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广泛生动而又言简意赅。用来教育子女朗朗上口,十分有趣,又能启迪心智。
《弟子规》:原作者李毓秀,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以《论语•学而篇》——“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中心”,分为五个部分,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
《笠翁对韵》:是人们学习写作近体诗、词,用来熟悉对仗、用韵、组织词语的启蒙读物。其作者是清代学者李渔。他把常见的韵字都组织进了韵语,这些韵语又都是富有文采的符合格律的对子。该书的特点是词藻丰富、优美,典故众多。要理解中国文字韵律的精妙、优美,本书是必不可少的。
《幼学琼林》:全书用对偶句写成,容易读诵,便于记忆。全书包罗万象,涉及天文地理,婚丧嫁娶,典籍制度,鸟兽花木等。被人称作是古代的百科全书。有俗语说:读了增广会说话,读了琼林走天下。
《增广贤文》:内容大致有这样几个方面:一是谈人及人际关系,二是谈命运,三是谈如何处世,四是表达对读书的看法。有大量篇幅叙述如何待人接物,这部分内容是全文的核心。文中对忍让多有描述,认为忍让是消除烦恼祸患的方法。在主张自我保护、谨慎忍让的同时,也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认为这是做事的原则。
《朱子家训》:是以家庭道德为主的启蒙教材。《朱子家训》仅522字,阐明了修身治家之道是一篇家教名著。其中,许多内容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特点,比如尊敬师长,勤俭持家,邻里和睦等,在今天仍然有现实意义。
以上这些经典,一般来讲适于刚刚接触经典的孩子,适于正在读书识字的孩子。如果之前没有接触过经典,且又过了读书识字阶段,比如说到了小学高一些的年级,就可以学如下的东西:
《孟子》:孟子名轲,战国时期鲁国人。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四书)《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五经)并称“四书五经”。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分为81章。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庄子》:庄子是我国先秦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战国时期宋国人,是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代表作为寓言《庄子》,被唐明皇封为《南华经》,他本人也被封为南华真人,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
前面,提供的一些目录,大致上分了两个阶段:一个是识字阶段;一个是过了识字阶段,这样的孩子明白一些事理, 以前没有学过《三字经》,《千字文》也没有关系,可以从《论语》开始。
为什么这样讲?因为《三字经》之类的,是后来人编的。我们说一个大原则,读经典越是根源的东西越有价值,《三字经》也好,《弟子规》也好,《千字文》也好,他们的思想来源都是来自于儒家,来自于《论语》。
在孔孟与老庄之间,我们选择哪个好,对于孩子来说,还是选择孔孟为先,理由是什么呢?因为孔孟更入世一些,他们讲的多是人情世故,语言也更为朴实,文风也更为扎实。而老庄呢?思维激荡,看上去一会儿天,一会儿地,大开大合。从文风上来讲,孔孟更适合孩子。以前曾经讲过一句话,孔孟是教我们做人,老庄是教我们为圣,释家是教我们成菩萨,境界不一。但反过来讲,虽然目标有深浅,有近远,但不管是做人,还是做圣还是做菩萨,脚下走的路是一样的,都要以人为本。讲孝道,讲师道,讲仁爱,路是一样的,只是走得远近不同罢了。再强调一下,从文风上讲,还是选实在、朴实一些的好。
最后一个参考就是《易经》与孔孟老庄的关系,看到不少孩子在读《易经》,也有不少关于孩子读《易经》的好处,这一点,不敢妄加评论,我们就提供两个的思想供大家参考。一个是《论语》中孔子的,他的大体意思是,五十岁学易不犯错误,孔子在《论语》中还讲过,“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也就是说,知了天命就不犯错了,与这个五十有关的。孔子还说过一句话,大体的意思是,三十岁戒之在斗,四十岁戒之在色,五十岁 戒之在贪。具体到了六十、七十孔子就没有讲了。孔子的话我们且放在这里。
另外一个讲的人,是南怀谨大师,他的观点也是五十岁前不学易。理由是什么呢?理由就是一个人不犯错误,做人还有什么意思呢?一个人出门就知道会发生什么,努力半天,知道老板不给涨工资,还努力个什么劲呢?教育孩子辛苦半辈子,早知成不了材,还教育什么呢?什么都看透了,活着就没有滋味了。所以说,到了五十岁再看、再明白,头五十年对在哪里,错在哪里,才有滋味。
们从前面的文学发展沿革捋了一条思路,我们要找到源头,或是接近源头,换句话说,我们要找到根,或者是接近根。如果你尽找些枝枝叶叶的,花多少精力,你也提高不了。但你找到根了,找到源头了,事半功倍。记得有一天中午的时候,有的朋友和我说,读了《论语》了,再学《三字经》《弟子规》就简单了,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这是一个大前提、大参考、大原则——从源头学起。从学经典的角度讲,唐诗、宋词只是小菜一碟,这是要讲的第一个原则。
第二个原则,喜欢唐诗、宋词,也无不可,但也要有选择。在中国的诗词中分出了两大派:一是豪放,二是婉约。我们读诗要读上进的诗,精进的诗,不读那种没有意思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