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公告
点击问题反馈。微信登陆的用户请及时在个人中心设置登陆密码,并且牢记自己的用户名。
头像上传问题点击此处

非常老师讲功夫作文 (整理篇)

已有 110 次阅读 2018-4-8 21:02 系统分类:成长记录 cla

这两天我们讲到了一个主题,就是扶上马送一程。对于孩子要尽责,不能当甩手的家长、甩手的户主。

什么叫扶上马 送一程?我们要知道孩子的心里同时也要知道孩子的水平,我们才知道怎么扶,我们不能说包办代替,就叫扶,对于孩子独立的, 独到的观察,独到的文字,我们是要给予充份尊重的。这个精神,其实也是我们在作文讲评中的精神,一定要尊重作者的原文尊重作者表达的独特性,因此我们一般只会在对称的结构上去提建议、提设想,而不会对具体的文字进行纠缠,结构对称了,随心去写,原因正是在这里。
  披挂上阵就能舞文弄墨?这个大可不必,但我们的要求是什么呢?很简单:没吃过猪肉,但一定要见过猪跑。前两天有的妈妈听了一小部分课,就说:道理明白了,但一提笔写起来还是难,这是问题。现在我们讲,不是让你披挂上阵、投戎从笔,现在要求的是你当一个教练,这个教练是不直接参加比赛的,但这个教练最核心的、最有价值的地方——是要知道游戏或是比赛的规则。说句玩笑话,让教练参加比赛,观众都觉得你老;但让教练指挥比赛,观众(孩子)就会觉得你经验丰富。说白了就是一句话:你在孩子写作文中的定位!那么,谁是孩子的老师呢?名家的作文是孩子的老师;名家作文的标准是孩子的老师;“没吃过猪肉,要见过猪跑。”——这个“猪跑”就是标准。

戴帽穿衣套鞋

全文头身脚,段落帽衣鞋。这里讲戴帽穿衣套鞋。

孩子写作文太散乱,主题不集中,这是常见的问题。这个问题,可以通过“戴帽穿衣套鞋”的方法来解决。穿衣戴帽,

大家想一想,自己会不会穿衣戴帽?如果今天戴一顶太阳帽,要穿什么样的衣服?是不是应该穿运动服或者休闲一类的衣服。如果戴上礼帽了,那就应配上西服或是正式一点的衣服。一句话,衣服要与帽子配套。

我们现在把一个自然段,也当成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文章,也要有头身脚。为了更形象,我们把头身脚换掉,叫作“戴帽、穿衣、套鞋”。

当然,这个不是什么创造发明。专业的写作教程里,把它叫作总分结构,也就是先总后分,或者叫分总结构,也就是先分后总。这个说法太专业、不形象。我们就跟孩子讲戴帽穿衣。什么叫戴帽?就是一个概括。这一个自然段中要讲什么,把中心意思小结出来,这叫戴帽。帽子戴好了,身上穿的就要与帽子协调配套。这叫穿衣。帽子有了,衣服有了,为了整体形象,要下个结论,或是作个补充,这就叫套鞋。

来看这个范文:

 

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有星星一般多的伟人。他们无一不需要明师的指点,就算是圣人孔子,在他感到有不解之处时,也会跨越国界去寻找老子为他答疑。
每位老师的教育方法也不近相同,方法各异。当我走近现在的这所中学的时候,我就感受到了老师们的都有教育孩子的宝典。

语文老师的宝典是:幽默风趣,和蔼可亲。在老师为我们上第一节讲的时候,她就对我们说她喜欢“忘年交”,对我们是以朋友的身份来教育我们。在讲《童趣》那一课时,老师用幽默诙谐的语言,让我真正的身临其境,和作者一起在账中观鹤。

数学老师的宝典是:悄无声息,引人入胜。小学的时候,数学老师的讲课也很生动,常常加入一些课外资料。而初中的数学老师虽少了些课外的资料,但是她的启发式的提问、设问、解问,调动了我们思考问题的欲望,老师的这一灵丹妙药,让我们在不知疲累中集中了注意力。

英语老师的宝典是:快乐轻松,成绩不落。每天早上的第一节课大多是数学和语文,因为精力集中所以难免体力不济。但是,上过英语课后,精神反而会放松许多。这是因为英语老师时而带着我们唱唱歌,时而还跟我们讲一些小笑话。这些都让我们迈着快乐的步伐加快了学习的收获。

荀子认为:人之初,性本恶。正是因为人性有不善的一面,所以就更需要用知识来教化人,改变人。知识需要老师们教给孩子们,而且一个美好和谐的社会也需要靠人的善良去构建。在这个学校中有这么多这么好的老师,只要我们用一颗善良的心来对待学习,我们一定不会辜负老师的希望,在未来,为这个天天向善的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我们先不看整个文章的头与脚,看中间的“肚子”。

语文老师的宝典是:幽默风趣,和蔼可亲。

这个就是我们讲的戴帽。把这个帽一戴上,就好象孙悟空的紧箍咒,就跑不了了。

数学老师的宝典是:悄无声息,引人入胜。

这是另一段的帽,这个帽一戴上下面的衣服就好配套了

英语老师的宝典是:快乐轻松,成绩不落。

这是第三段的帽子,一戴上了就好办了,全部就集中了。

戴帽穿衣套鞋,似乎有死板之嫌。但从写作文的入门来讲,没有规距怎么能成方圆,这个死板是必须的。这是一个思维的过程,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如西方的拳击里就是三个拳法,一是直拳,二是摆拳,三是勾拳,这三种是基本功。练好了,练扎实了,才可以有变化,才可以灵活。

我们的孩子不是曹植,不要奢望孩子们能七步成诗。任何事,包括包括教孩子养成好习惯,辅导孩子学习作文,一定有几个过程:一是僵化;二是固化;三是强化;四是优化。不能功夫不成,就要玩花样。一定要学的有板有眼、有招有式。

 

再来看看真正的名家是怎么写的。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节选)。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ē)(英语violin小提琴的译音)上奏着的名曲。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这是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的肚子。这个文章大家不陌生。现在我们试着找一下帽子在哪里?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这是第一自然段的帽子。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这是第二自然段帽子。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是第三自然段的帽子。

大家再看一下,下面的衣服是不是与帽子吻合?

我们先教自己的孩子僵化,等有一点优化了,成了高手了,这个帽子戴的就高明了,不必拘于形式了,就在那潜移默化中体现了出来。

我们来看看每一段的“鞋”在哪里?

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是不是套的鞋?

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是不是套的鞋?

 

第一句话是帽;中间的是衣;最后一句话是鞋。形象的教孩子学会戴帽穿衣套鞋。这样写就算有些功夫了。思维不乱,文章自然不散;结构稳固,作文自然就有功夫。

要补充一点,鞋不必要求每段都穿。鞋是补充,是从属的地位。所以,在有的段落里,一些地方可以有“鞋”,一些地方可以没“鞋”。写得灵活了、游刃有余了,就不必拘于形式了。但对孩子来讲,“戴帽穿衣套鞋”的要求必不可少。这即是思维的锻炼,也是形式上的要求。从小就打好这个基本功,文章就写的有章有法了,这就是功夫的体现。

那么好作文的标准是什么呢?在书里我讲了八条:

第一条:虎头猪肚豹尾----头抹摩丝鞋擦油蜡。

1、头,作文开头,一定要开门见山、开卷有益、开宗明义。

开头的头,是头脑的头。一个作文,精神面貌好不好,首先看头。不要搞花拳绣腿、也不搞弯弯绕。

比如:

朱自清先生的《春》,第一句话:“盼望着,盼望着,春天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李大钊的《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开头历史的道路,不全是坦平的,有时走到艰难险阻的境界。这是全靠雄健的精神才能冲过去的。

在《香山红叶》中,杨朔先生是这样开头:“早听说香山红叶是北京最浓最浓的秋色,能去看看,自然乐意”。

《绿》——朱自清先生,头是这样写的:“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无数种种,不再多举。大家在以后辅导孩子的过程中,多多的去体会与感受。

不少孩子的作文一开头就跑了题,天空大海山川,电脑飞机大炮,尽收眼底,渲染了半天,光打雷不见及时雨。

开门见山,一定要养成作文的开头第一句话里,就要有提到标题(主题)的意识。比如写一篇题目是《母亲》的作文。如果头一句话里,这个“妈妈”不出现,那这个写作文的小孩(的思想)就让人拐跑了。如果头三句话里,这个“妈妈”再不出现,那这个写作文的小孩(的思想)让人拐的太远了。如果第一自然段里“妈妈”还没有出现,那这个写作文的小孩(的思想),一定是离题千里,难以找回。

王勃的滕王阁序"豫章故郡(一作南昌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zhěn),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ōu)越。"

这个文章我们在讲课中多次提过,有的时候是从对称的角度讲的,有的时候是从逻辑的角度讲的,有的时候我们是从如何开头讲的,有的时候我们是从如何着眼与从笔讲的.
  今天我们就从着眼与着笔来讲.头几句话讲的是什么意思呢讲的是滕王阁所在的地理位置,大体的意思是说滕王阁在过去是在豫章这个郡所辖的地区内,在现在是在洪昌这个地方---现在也就是江西的南昌。用天上的星星来用参考的话是在翼轸这个地方,用地上的位置来看它接连着庐山与衡山,这个位置襟三江而带五湖,同时还与荆楚与瓯越有关。

大家看 一个阁楼的地理位置除了用对称来表达,更用星宿山川来表达,是不是就是着眼很大很开阔?

2、身,是心肝脾肺肾金木水火土。既相互独立,各司其职,又彼此照应,相互协调。

3、脚,是什么?要站得稳,所以就要有相应的补充,并且要与头相呼应。

作文的头身脚是从整体上讲的。更细致的讲,就是要做到:字词服务于句子,句子服务于段落,段落服务于中心。同时首尾呼应。形成词、句、块、段及中心相互统一、协调的整体。

4、逻辑性强。

段落服务于中心,句子服务于段落,字词服务于句子。同时首尾呼应。形成词、句、段及中心相互统一协调的整体。一个整体的文章,必定要讲究头、身、脚的关系。在一个整体文章的段落里,必定要讲“戴帽”、“穿衣”、“套鞋”的关系。

 

第二条:借古论今,谈天说地----上识天文下知地理。

一定要谈古论今,说天道地。通俗的讲,好的作文,一定是要讲历史的。好的作文也是要有历史背景的。好的作文,一定要谈古代论今朝!看一下历届高考的满分作文,哪个不谈古论今?哪个不谈天说地?谈古论今,谈天说地;引经据典,天南海北,既可以充分展示孩子平时深厚的积累,又可以体现出作文主题的深度及广度。

《论语-学而第一》里: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也。”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是从《诗经.卫风.淇奥》引用来的。

我们学《孟子》,孟子说话、辩论、讲理,很少不引经据典的。比如《孟子见梁惠王章句上》----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诗云:‘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始勿亟,庶民子来。王在灵囿,麀鹿攸伏,麀鹿濯濯,白鸟鹤鹤。王在灵沼,于牣鱼跃。’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乐其有麋鹿鱼鳖。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汤誓曰:‘时日害丧,予及女皆亡。’民欲与之偕亡,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

这里就引用了《诗经》和《汤誓》来分别说明行仁政的利与行暴政的弊。

我们再来看看今人作品的引经据典。李健吾的作品《雨中登泰山》,开头是这样写道:

从火车上遥望泰山,几十年来有好些次了,每次想起“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那句话来,就觉得过而不登,象是欠下悠久的文化传统一笔债似的。杜甫的愿望:“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我也一样有,惜乎来去匆匆,每次都当面错过了。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出自《孟子尽心上》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出自杜甫的《望岳》

我们前面讲过《荷塘月色》,也学了《我还没有去过长城》,下面我们还要学《清凉古道》、《冰雪北海》,都要用典故、谈历史。

谈古论今,会让人耳目一新;谈古论今,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深刻入理,发人深思。

上识天文,下知地理。这个话题用一句话来讲叫“无典不成文”,好的作文没有不谈古论今、引经据典的。孔子说话,书曰……;孟子说话,诗曰……;孔乙己说话,多乎哉,不多也!对不对?

  

第三条:结构扎实,对称体美----盖好房子,立好牌子。

关于对称,我们在第一部分中讲的很充分了。一言以蔽之:对称词,对称句,对称块,对称段。用这四个对称,把房子盖好,再立上一块醒目的霓虹灯----立意,就达到了这一条标准。

语句美,讲节秦。特别以对联词,对联句,对联段为代表。在这里,我们还要顺带说一下文章与词藻的关系。

关于文章的文采,也就是词藻。不少孩子学作文从抄词抄句入手,讲究好词好句,过分的突出了词藻的华美艳丽,这不是学作文的根本。《论语》中有一句话:“文胜质,则史。质胜文,则野。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如果把君子的修行套用在写作文上的话,便是:如果文采胜于本质,则史---呆板、书生气十足,文过饰非,华而不实;如果本质胜于文采,则野----看上去太粗,就跟大白话一样。作文太质朴了,太口水太白话了不行。但文过饰非,太过华丽,也不好。既要讲辞而达意,也要讲文理漂亮。文质彬彬,文与质相得益彰,然后“君子”----才是好作文。

 这个对称,是我们要讲的重点。对称,也就是从多角度来描写。

字词的对称、句子的对称、块的对称、段的对称。有人可能又要批评了:这个对称是不是有些僵化啊?我们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去说一件事、一个东西,一句话能说清吗?一句话很难说清,那就两句话;两句话说不清那就三句话。比如说:我的妈妈很漂亮,大大的眼睛,“大大的眼睛”是一句话,可没说太清楚怎么办?那就来第二句:我的妈妈很漂亮,大大的眼睛,薄薄的嘴唇。“大大的眼睛,薄薄的嘴唇”还是没说清;那就三句,我的妈妈很漂亮,大大的眼睛,薄薄的嘴唇,高高的鼻梁。说清了吗?没有,再来:我的妈妈很漂亮,大大的眼睛,薄薄的嘴唇,高高的鼻梁。除了长得漂亮之外,心灵更美!她温柔,善良,勤奋。大家看看,三个对称句是说长相的,两个对称段,一个是长相一个是心灵。这就是慢慢地说清了,对不?所以这个对称,一定要深入地去了解、去吃透,这是基本中的基本,是核心中的核心。希望大家从这个地方入手去吃,跟孩子一起去找、去发现!本书里面大约采用了二十篇名家作品,足够让对称的思想深入到孩子的心中。

  

第四条:六根六尘,生动丰富----刘姥姥进大观园,一应俱全。

孩子的作文,不生动,这是一大问题。怎么办?解决之道:通过眼耳鼻舌身意写出色香声味触法。我们不仅要动用孩子的眼睛,还要动用孩子的耳朵、鼻子、味觉、触觉以及想象。这样写出来的东西才会言之有物、言之有声、言之有味、言之有香、言之有意。

中国的诗词曲赋里,几乎没有用单一的色法来写的,都有“色、声、香、味、触、法”。

看看李白的《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疑是地上霜”----这是意法。

王维《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但闻人语响”----这是声法。

再回想一下《香山红叶》是怎么写红叶,怎么写香山的?“山有声,叶有味”。

再想想前面讲过的《我还没有见过长城》是如何写的长城——不只是写几块砖几道墙或是几座峰火台。在作者的笔下,写的是色之长城、声之长城、触之长城、意之长城。

丰富想象。通过眼耳鼻舌身意写出色香声味触法

六根六尘之说 是一个方便 是让孩子知道 可写的东西很多。

   我们先把六根六尘搞明白了, 谈写作文就好理解了。

   六尘六根得自于佛经。哪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哪六尘?即色声香味触法。

   六根对应六尘。即眼根看到的即为色,不要把色理解成颜色,而是眼睛看到的物体的大小、形状、颜色等称为色;耳根听到的即为声;鼻子闻到的即为香,当然这也不只是香味,是一切气味。舌头尝到的即为味;身体感受到的即为触。意识想到的即为法。当然,这不是佛经里的本意,用六根六尘之说,只是假借而已。

   那么我们用现在的科学名词来说的话,就是五觉一识,即:视觉 听觉 嗅觉 味觉、触觉和意识。

   用六根也好六尘也罢,还是用五觉一意识也成。我们要搞清一个道理,那就是,我们在是在用这些来感知和认识世界的。好比一个桔子,它的形状,颜色,大小我们是用眼来感识的,它的气味我们是用鼻子来感觉的,它的味道口感,我们是用舌头来感受的。它落地的声音,是我们用耳朵来感受的。它的质地纹理、以及温度粘度,我们是用触觉来感受的。最后,它象什么?如同什么?仿佛什么?好比什么?是我们用意识来认识的。

  现在很多孩子,写东西往往只会从色的角度入手。所以就犯了写不多,写不生动,写不灵活的毛病。 六尘六根之说,就是打开了一个法门,开拓了一个思路。一个东西,一个事物,一个情景,可以通过它的样子,气味,声音,味道,触觉和想象来写。这样写,无不生动。

  比如,我们描写雪花。我们说雪花是白色的,是六角形的。这些孩子大多都会。因为这是用色法。但我们可以不可以用“声”“香”“味”“触”“法”呢?

  声法:雪花,一片一片飞落了下来,仿如一首妙曼的乐曲从天下传来。还可以写成:雪花飘过,阵阵沙沙,不知是风声,还是雪声,抑或,是我内心的发出的声响?我的眼前没有雪,但我是在听雪。听雪的妙界,竞然如此!

  香法:雪花,一片片落下来,我深作一口呼吸,贪婪的就象把整个雪的世界吞进胸肺一般。那是一种凉凉的,湿湿的,沁人心脾和肤肌的舒畅。吸进去的是空灵,吐出来的的所有的烦恼。这雪,难道就是天上的气息?

 味法:如果你有雅趣,捻一小团雪花,放入嘴里,用舌蕾感觉,用意念品尝,你会觉得,有一种比奶香更纯静,,比起糖甜更清沏的味道,那是一种洗涤人灵魂、不知不觉你便与自然混为一体的味道。

  触法:小心翼翼的黏起一叶雪花,雪花仿佛精灵,没有重量,你能感受到它,却永远也捕捉不到它,让它出现在你的眼前。当你的手轻轻的捧起它的时候,雪花,却幻化成了一滴水。透明,晶莹。

意法:雪花,漫天的雪花,一定是天上的神女普洒人间的鲜花吧,?一定是宇宙之神突发慷慨,大把大把的把星星扔到凡尘吧?那银装素裹,真如天堂一般的圣洁,如天堂一般神奇。因为只有仙神才可能用如此神功-----用一种颜色,却能把人世装缀的如此华美。

   如果明白了这些写法。我们就不愁没有想象,不愁下笔无文。

   当然,我们所说色声香味触法,只是最基本的要素。最基本的思路。

要是再加灵活的运用,我们就可以色意通用,声意通用,香意通用,味意通用,触意通用。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一个东西,一种感情,一个世物,它是什么?象什么?----色意通用。听起来是什么,听起来象什么----声意通用。闻起来是什么,闻起来象什么----香意通用。尝起来是什么,尝起来象什么----味意通用。

   当然,如果妙用其心,那就变化无数了。这里不用强求。只是强调,多看多观多练多感觉。孩子的文章水平提高指日可待。

六根六尘是第二个重点这个重点是为了解决孩子写作文不生动的问题。刚才我们讲了“我的妈妈”,我们现在渗入一些六根六尘的因素:我的妈妈很漂亮,大大的眼睛,薄薄的嘴唇,高高的鼻梁。特别是那双眼睛,清澈得如月亮一样,宁静得跟水波相同。用的是意法!是不是就生动了一层?就事论事地来说,我们还可以说:妈妈的薄嘴唇象两片桃花一样,永远那样的年轻、鲜艳。妈妈的声音,是那么的温柔,每当我睡前妈妈向我问安的时候,总觉得她象天使一样——轻声细语。对不对,生动起来了吗?

第五条:对比鲜明,写冷以热----红烧肉好吃,不妨先尝白菜梆子。

唐朝诗人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风雪交加可斩百草,本来讲的是寒冷环境恶劣天气,但作者反其道而写,一夜春风来,万树梨花开,却写出了春天的气象。

登山要选择好天气,但作家李健吾也是反其道而写了一个《雨中登泰山》的别样意境:一路行来,有雨趣而无淋漓之苦,自然也就格外感到意兴盎然。”

万紫千红纵然是红,万绿丛中一点红有时却更可以突出红。有道是:于无声处听惊雷,此时无声胜有声。

写冷以热,写黑用白,写动以静,写大以小,反其道而行之。红烧肉好吃,但我们完全可以在写红烧肉之前先写写白菜梆子,有菜有肉,更有营养。

反其道而行之。写冷以热,写黑用白,写动以静。于无声处听惊雷,此时无声胜有声。写冷以热,对比鲜明——红烧肉好吃,不妨先尝白菜梆子。

什么叫对比鲜明,写冷以热呢?
    举个例子来说,唐朝诗人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风雪交加可斩百草,本来讲的是寒冷环境恶劣天气,但作者反其道而写,一夜春风来,万树梨花开,却写出了春天的气象。
    登山要选择好天气,但作家李健吾也是反其道而写了一个《雨中登泰山》的别样意境:----“一路行来,有雨趣而无淋漓之苦,自然也就格外感到意兴盎然。”
万紫千红纵然是红,万绿丛中一点红有时却更可以突出红。有道是:于无声处听惊雷,此时无声胜有声。写冷以热,写黑用白,写动以静,写大以小,反其道而行之。那么我们是不是又多了一条思路?

这一条也是非常重要,我们这几天讲的正话反说就属于此例。比如说:今天天气很好,非常不错。“很好”与“不错”是对比的,这是简单的例子。稍深一些的呢?比如:我们写春天,能不能一上来不写春天?写什么呢?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这两天我们讲苹果,我们是不是可以在写苹果之前先写大鸭梨?我们的孩子常常写《我的妈妈》的作文,可不可以在写妈妈之前先写爸爸?甚至,我们在写妈妈温柔、美丽的一面之前,先写妈妈的河东狮吼?这样是不是思路就开了?在看到大家手的时候 就让人想到了脚。

 

第六条:驴头不对马嘴----语不惊人誓不休。

我们来看几首唐诗。

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里江雪如何能钓?

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试问一下,月出与山鸟惊有关系吗?

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江边枫树、渔火点点与对愁而眠有什么关系?

再来看看前面讲过的一些文章中的语句:

《荷塘夜色》: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英语violin小提琴的译音)上奏着的名曲。光与影怎么会有旋律?

朱自清的《春》: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泥土气息、青草味还和各种花香,怎么能在空气中酝酿?

罗兰的《秋颂》好像我曾生活其中,品尝过秋之清寂。而我仍想悄悄步入画里,问讯那深掩的重门,看其中有多少灰尘,封存着多少生活的足迹。清寂怎么能品尝?画怎么能入里?重门怎么能问讯?生活的足迹怎么能封存?

郭沫若的《鹭鸶》:鹭鸶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的诗。鹭鸶怎么跟散文诗搭界呢?

 吴伯萧的《我还没有见过长城》我还没见过长城!但是,长城我是终于要见见的!有朝一日,我们弟兄从梦中醒了,弹一弹身上的懒惰,振一振头脑里的懵懂,预备好,整装出发……身上懒惰怎么能弹?头脑中的懵懂怎么能振?

以上,名家们的句子单从文字的逻辑上讲,似乎不搭界,但在文中把这不搭界的“驴头”与“马嘴”放在了一起,合理的存在,又体现了一种新的美、新的妙。

语言要好,就要驴头不对马嘴。这话怎么讲?举个例子,我妈气得跟气球一样。气和气球本不是直接搭界的。我们来看看唐诗,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有谁钓过江雪?这个江雪如何能钓?再看一个王维的《鸟鸣涧》: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人闲与桂花落有什么关系?月出与惊山鸟有什么关系?不搭界!但写得就很美。

 

 

第七条:意境深远,有画面感----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意是虚的,境是实的。意是无的,境是有的。

什么叫意境?把这两个字拆开来理解。一是意,意识,是思想。成语“言外之意”的意就是意境的意。二是境,这个境是景,是存在。如果我们把这个境当成是真实的,那么这个意就是虚无的,是我们意识里想象的。看到一个苹果,这是有形的存在的,在思想意识里就会有香的、甜的、美的念头,这是无形的,想象的,这叫意。通过对有形的、存在的东西进行描写,让人在头脑中产生联想,叫意境。

怎么样才能把作文写的有意境呢?动静,黑白,声色、大小,远近,疏密,粗细,详略等等搭配得体,就会妙有意趣。

王维的《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空山与人语,未见其人,却闻其声。有与无的搭配就出了意境。

意境:是有与无、真与假、实与虚的结合。

杜甫《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江碧与鸟白,山青与花燃(红)的搭配,就有了意境。

 

再比如郭沫若先生的《鹭鸶》中有一段:“在清水田里时有一只两只(鹭鸶)站着钓鱼,整个的田便成了一幅嵌在琉璃框里的画面。田的大小好像有心人为鹭鸶设计出的镜匣。”一两只鹭鸶与田的关系,就有如一幅画装在相框里一样,两个关系一摆,就是意境。

中国古代的书法家、文学家、画家,大都受禅的影响,讲究动静,黑白,大小,远近,疏密,粗细,详略等等搭配得体,错落有致,妙有意趣。作文是用文字来画画,一定要“画”的美,“画”的有意境。

要有禅意。动静,黑白,大小,远近,疏密,粗细,详略等等搭配得体,错落有致,妙有意趣)。意境深远,有画面感——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这一条暂且不多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就有了这一层意思。说白了就是摆关系、讲意境。我们的孩子不是没有可写的吗?不是凑字吗?那我们就来凑一下。比如我们说,春天来了,天更蓝,树更绿。讲了两个:一个是天,一个是树。我们再摆一下关系:春天来了,天更蓝,树更绿。天衬着树,显得更高;树映着天,显得越发的新。把天与树、蓝与绿的关系放在一起比较,是不是字数也多了,意境也有了?

 

 

第八条:注意秩序,变换角度----远近高低各不同。

最后一个标准,注意秩序,变换角度,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色到声,由议到论,如此等等。秩序很重要,这是逻辑。我们通常讲,要让孩子多观察,但观察不是看热闹,观察要有顺序,要附合人的观察习惯。

观察是什么?六根六尘全部动用才是观察。

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是观察的横向顺序。

眼睛总是先看到大的、粗的,然后才看到小的、细的。

耳朵总是先听到大的声音,然后再听到细小的声音。鼻舌声意,同样如此。这是纵向的顺序。写作文要入微入细,关键是要在纵深处去刻画。

《核舟记》,就是讲顺序的。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篛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从整体上看,先讲舟的整体,再讲船头,然后是船尾,最后讲船背。是顺序。

我们看第一段落,先讲舟长,再讲舟高,然后再讲中间。先大后小,先粗后细。是顺序

在讲人的时候,先讲主角---船头三人,后讲配角---船尾两人。也是顺序。

在介绍主角的三个人时,先讲苏东坡,再讲黄庭坚,再介绍佛印。也是顺序。

介绍配角两人,先右后左,也是顺序。

注意秩序,变换角度。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色到声,由议到论。如此等等。

 

说得远一些,中国的现实就是批评的人多、指责的人多、埋怨的人多,对于孩子的作文也是如此。不要对孩子的作文挑三捡四、批头改脸、痛批痛改,这样没有好处。要让孩子有信心,让孩子在轻松中应对困难、不足。否则,作文有如刀山、有如火海,叫谁上谁也会害怕。做不到,那就会让孩子接着为难。

我们对于孩子作文的点评,一个基本的思想原则是以表扬、鼓励为主,孩子的作文不好、有问题,我们的第一态度是表扬;第二个态度是鼓励;第三个态度是表扬加鼓励!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新会员加入

评论 (0 个评论)

还没人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