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公告
点击问题反馈。微信登陆的用户请及时在个人中心设置登陆密码,并且牢记自己的用户名。
头像上传问题点击此处

转:解题的速度

热度 1 已有 315 次阅读 2015-5-14 13:36 系统分类:成长记录

     在考场上,很多同学都会非常痛恨这样一种人:他们拿到卷子就开始写,写字的声音还很大,每写完一个选项还会豪放的在边上点一个点儿,而且是第一个翻卷子做后面题的人,在大多数人还没做到最后一题的时候,他们居然已经答完整个卷子无所事事了!大家一起喊出来,这样的人是不是很讨厌?!
    是的,我就是这样的人。
    解题的速度是如何练出来的?
    对于大多数常规题目——也就是那种看起来就像是在辅导书、练习册、考试卷中见过多次类似条件、形式的题目。我们解题的思维过程可以分为如下两步:
一、根据题目识别匹配已经掌握的知识、题型、解法套路。
二、按照问题类型具体应用解法进行计算。

     那么大家速度的差别在哪里呢?答案是第一步。
     一个用1分钟解题的学生,和一个用3分钟解题的学生,他们在第二步的用时差距往往不到10秒钟,而剩下的时间都差在第一步了。说白了,告诉你怎么算,谁都会算,问题是没想到要这么算。这仅仅是一道小题的例子,如果是大题的话,学生彼此之间在第一步的差距可能会达到10分钟以上,而大多数同学纯做相同计算的用时差距不足10%。
     所以,所谓“计算慢”往往不是因为“计算”慢,而是因为“识别”慢。
     每个人都做过很多题,但是做题不能只是“做”而已,我们要去总结每次解题中所面对的相似条件与题目结构,然后去理解为什么采用对应的方法去解题,一旦遇见了新的题目形式结构,就把它纳入自己原有的“识别体系”中,再通过不断的做题去调整、修订、完善这个结构及其所对应的解法。所谓的“熟能生巧”,就是这样的一个过程。因此,在知识已经具备的情况下,做题慢的一个主要原因是解题熟练度不够,而这个熟练度不是单纯的“题海战术”可以解决的,需要同学在解题中不断反思与总结。
     当然,纯计算速度也是可以提升的,这一般取决于计算技巧的积累和常见数字的记忆,将来有机会再详细介绍这方面的内容。
      昨天,惯例是我们几个数学老师聚在一起刷题的日子,刷某全国联赛一试题的时候遇见了一个很简单的题,大家便约定心算。不到10秒,所与人都算出了正确答案,相视一笑。本来这题就可以欢乐的结束了,结果老师W随口说了一句:这种柯西不等式一步的题居然也上联赛一试。我随即说道:这不是标准的三角换元么?老师L则感慨:我第一反应就是特殊值。最后老师G惊讶的说:你们居然都不求导!
   快速匹配+快速计算,无他,但手熟尔。


路过
1

雷人

握手

鲜花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作者的其他最新日志全部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新会员加入

评论 (0 个评论)

还没人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