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议孩子经常举手老师不叫应对
原创/小米爸爸
http://blog.sina.com.cn/zhitianqiong
1.原文
前些天在胡苹老师QQ群中,看有家长介绍孩子天天举手,但老师不叫的应对策略,觉得不错,google了一下,发现是植峻妈妈写的。原文:点此去看
将原文缩写了一下如下,喜欢的可以去看原文。
有些低年级的妈妈经常焦虑,说孩子在学校经常积极举手,希望被老师点名发言,但是很多时候都很失望,老师总是不叫他,于是孩子觉得很受伤害,回家跟妈妈说,妈妈也觉得这会影响孩子学习积极性。
原文应对方法:告诉孩子,举手是种肢体语言,在告诉老师,这个问题你会了。若每个孩子老师都问一遍,或大家都用声音来回答老师,第一浪费时间,第二那么多同学,老师根本听不清谁说会谁说不会,也记不住多少人会多少人不会。但会的孩子一举手,老师就一目了然了。所以举手不代表老师就一定要叫你,老师需要知道她讲的问题有多少孩子会了,才能有针对性地调整她讲课的节奏,比如讲慢一段,讲细一点,或者看到大家都会就接着往下讲。
所以,课堂举手是一种师生互动方式,至于最后叫谁回答问题,那是随机的,没有特别意义。当然,偶尔也会刻意地叫一些成绩稍差的同学回答问题,目的是检验他们是不是真的跟得上大家的进度,对这事,无需介怀,因为那代表着你是不需要老师特别操心的好孩子。
了解到举手的这个意义以后,儿子就不再为老师不叫他回答问题而纠结了。他心里很坦然,我告诉你我会了就行了,你叫谁既然是随机的,那就随便吧,看到我举手没叫我,没准还因为我是让你放心的那个孩子呢。
原文方法优点 通过事件的解释,改变了孩子对这事的看法,保护了老师的正面形象,又消除了孩子受伤与受挫的心理。将这事解读成,我没有被老师点名发言,是因为我棒。相对很多育儿书与网络上其它处理方法,这个处理办法非常棒。
2.我的改进
我对这个方法做了些改进,记载在下面,当然案例是在理想化情况下进行的,实际上不可能一次通话就全部搞定问题。
为什么要改进?其一,现在有些老师比较势利,有时会相对关照一些官员与朋友的孩子。有些老师会自觉不自觉地喜欢一些特定的孩子,这很难避免,孩子虽小,但大多感觉灵敏,时间一长孩子还是会觉得老师不公平,觉得受伤害,其二,若将时间延后十数年,孩子参加工作后,会跟我们成人一样,经常工作出色,却不被上级赏识,我们会因被不公平对待而生气。这在社会上很普遍。感受不公平而愤怒。是人类的天性。原例里面的孩子就有感受不公而受伤受挫的思想。
我的改进1
父亲:你是不是更喜欢香蕉与桔子,而喜欢苹果少些?
女儿:是的。
父亲:那么苹果是不是会觉得你对它不公平。
女儿:是的
父亲:这正常吗?
女儿:正常
父亲:所以世界本来就是这个样子。我们喜欢某些东西多,喜欢另一些东西少,就形成了公平问题,绝对公平是没有的,不公平是正常的。
父亲:爸爸最喜什么水果?然后呢?
女儿:苹果啊!你最爱吃苹果。然后是西瓜。
父亲:看!爸爸对西瓜喜欢是不是少点?对西瓜是不是有点不公平?正常不?
女儿:是少点!是不公平,但正常。
父亲:所以这世界很公平不?正常不?
女儿:不公平,但正常!
父亲:你知道爸爸香蕉吃得少,但有哪种动物与哪个人最喜欢香蕉?
女儿:大群的猴子与我最爱香蕉。
父亲:所以老师叫你少点,或有人不喜欢你,是不是也有其它老师或其它人喜欢你。
女儿:有!有很多人喜欢我。
父亲:所以老师喜欢某些小朋友多点,喜欢某些朋友少点正常不?
女儿:正常。
父亲:什么样的孩子老师与其它人喜欢?
女儿:优秀的人。我要成为优秀的人。
女儿:你想成为优秀的人是为了讨好爸爸、妈妈与老师?你是为了谁优秀?
………………..(下面的不再写,与本话题无关)
改进1优点:
1.老师多叫谁,少叫谁这很正常。就象孩子更喜欢香蕉,少喜欢苹果一样。维护了老师的正面形象。
2.输入一种思维:这世界就象有些人更喜欢苹果,有些人更喜欢香蕉,是不公平的,但却是正常的,世界的真相正是这样。
3.这种处理办法培养出来的心态,可以应对孩子举手,老师叫不叫的问题,也可以应对老师更喜欢其它孩子不喜欢我们孩子的问题,也可以应对孩子长大后可能面临的不公平对待问题。
这种方法帮孩子从小建立这样一种观念:不去企望别人的公正与否,努力做好自己。如此,孩子会少受些伤,少感受愤怒与挫折感。这是种可以持久长存的观念。
我的改进2:
父亲:我们家以前养的小白兔,平常爸爸关心它不?妈妈呢?爸爸妈妈最关心什么?
女儿:爸爸、妈妈关心小白兔很少,爸爸最关心电脑与书,妈妈最关心吃的。
父亲:那谁最关心它。
女儿:我------!
父亲:你比小白兔可爱不?你是不是这世界独一无二的?
女儿:那当然啦。
父亲:那别人关心你,喜欢你少点时,你应不应象关心小白兔一样关心自己?
女儿:那当然了。
父亲:若爸爸、妈妈不在你身边,别人给你的关心与爱少了,谁能将这些少掉的爱补回来?
女儿:我!
父亲:你给自己什么东西啊?
女儿:关心自己、喜欢自己啊!
父亲:你不会是对自己生气或发怒吧?对了,对小兔子发火是对它好吗?
女儿:发火当然不是对兔子波波啦。
父亲:那别人喜欢你少了,若你愤怒与伤心起来了。是不是就是用愤怒与伤心对待自己?
女儿:我不生气与伤心就是。
父亲:你可以伤心与愤怒一下! (说明:这是接纳自己的情绪)
父亲:伤心与生气完了,你如何做?
女儿:关心自己、鼓励自己。
改进2优点:
就是教孩子自爱,当别人给我们的喜欢与关注少时,我们自己更应关心自己、爱自己,而不是采用自责、愤恨、自卑与妒嫉,自爱是个可长久持续的观念。
以上两个改进的方法都有一个好处,就是培养孩子长久的观念与情感。而不是一时的应对。并将原来负面的事儿化为正面的事儿与正面的观念。
其实还有其它应对方法,这里就不写了,很多问题实际上并没有什么固定的应对,而是有很多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