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疚控制危害
原创/小米爸爸
http://blog.sina.com.cn/zhitianqiong
小B的运动会
小B在一所重点高中念书,运动会时,班长让他参加6个项目,3个单项3个可随时换人的集体项目。小B是班里跑得最快的人,他向班长表示:他的100m、200m与400m都有预赛与决赛,要跑好多轮,体力已达到极限。
但第一天的集体项目4*10m米接力他还是参加了,他跑最后一棒,前3棒结束时他们班排在第一位,但小B跑第四棒时,其它班两位同学超过了他,结果小B班只得了第3名,同学们对他有微词,小B也觉得很内疚。班长说:你要将功折罪。小B接受了班长的意见,那次运动会小B跑了3个单项的预赛与决赛,还跑了3个接力项目。
小B累坏了,全身酸痛,在接下来两天休息中没恢复过来,然后期中考试了,小B的身体状况不好,考得较差,这很大地打击了小B的学习积极性。
本例是内疚控制的经典案例。其实小B班4*100接力第3名是他们班实力的真实反映,因为他们班已没有人跑得比小B快,若改由小B跑第一棒,小C同学跑最后一棒,结果是不是也一样呢?那么这回是不是要轮到小C同学承担班级名次下落的责任呢?若小B不上,换其它同学上,是不是名次更差?
小B在这个事情上被他的内疚感所控制,归罪于他自己,班长也利用了他这种心理。小B为了将功折罪,累死累活地比赛,最后影响了他的期中考试成绩。
我们的孩子将无数次地面对类似的情境。
小C的学习
小C也在小B那所高中读书,她父亲不在了,母亲一个人将她拉扯大,母亲没有什么好工作,只在乡村一个厂里上班。赚得钱除了家用,其余的基本上都给小C读书与上辅导班。任课老师都知道她的情况,可是每当小C考试考差的时候,老师常常会这样说:
“小C啊,要努力学习,提高成绩哦,想想吧,你有个多好的妈妈,她一个人在农村里多不容易哦?”有时候小C犯了错,或是稍稍贪玩一下,被老师看到了,老师也会这样说她。而且不止一个老师这样说,每次小C都觉得很对不起妈妈,感到很内疚。
因为老师的作法,小C每次考试都会有点紧张,平时也不爱笑,不敢玩,怕被老师看到了,又说她。她变得内向了。
其实小C一直都是个很努力的姑娘,她平时很用功,晚上回寝室后都会充分利用时间在寝室外的走廊里再背点东西,早上差不多都是第一个进教室学习。老师要么是没看到她努力的一面,更可能的原因是:老师激励孩子的方式有问题-----用学生的内疚心理使学生上进。这是种先使孩子们产生罪恶感,使孩子们先觉得自己不好,然后为了克服这个不好而努力的激励。
中国的老师与中国的父母是不是曾无数次使用过这种手段?朋友们你使用过这种手段吗?作为一名教师,大米年轻的时候曾无数次使用过这种手段,我身边的同事也无数次使用过这种手段。我们的教育啊,经常是在用软刀子扎着学生逼孩子们前进!
在我当学生时我经常听到的一句话就是:想想吧,你们的父母正在农村里脸朝黄土背朝天,累死累活,你们还不努力?
我作学生的时候很看不起这话,但是每当我考试考砸的时候,老师这话却对我很有杀伤力。
因为父母们的内疚控制,孩子经常有的一句话是:“妈妈,你直接打我一顿吧,我不想因为我的错误把你气成那样!”
生日聚会
周六是小D生日,小E是小D的好朋友,小D邀请小E参加她的生日聚餐会,小E表示周六要去市里听一个高水准的音乐会,那个音乐会上有很多高水平的老师现场指点。
小D说:“小E你可是我最好的朋友哦,你不来会不高兴的。”
小E:“我送你个大礼物,但人不去,行不行?我实在想去参加音乐会。”
小D:“你过生日,我都去了!,我过生日你却不来,我不高兴噢!”
小E:“………………”
小E感到很内疚,最后没有去参加音乐会,后来听说那个音乐会上不仅有几位高水准的老师指点孩子,还收了好几名学生为徒,小E懊悔不已,小E是位钢琴高手,一直想找个高水准的老师。
小 结
内疚这种心理有个特点:将“罪责”归给了孩子,其实跑步的小B责任是四个人的,他们实力如此;小C也没什么问题,考试考差再正常不过,哪个学生没考差过?学生考差了,老师没有教学上的责任吗?为何全是孩子的责任,小C为什么不能玩玩、快乐幸福一下呢?苦孩子就不应快乐幸福吗,苦孩子就应天天读死书?小E若用成人的标准看,她不去参加小D的生日会一点问题也没有,她只不过被小D用内疚心理给控制了。
应对内疚这个问题的一个方法是,当问题出现时,我们可以教孩子反问:真的是我的责任吗?还有谁有责任。一旦找到,责任就会分担或消失,也就不再有内疚了。
内疚这种心理的第二个特点是:给人贴标签,这个标签可能是隐形的,对于小B来说,班长与同学对他的微词无异于在说:你是个罪人!小B因为不会应对,也给自己贴了个类似的标签:我是个罪人,然后他有了后面的行为;小C呢?老师其实给她加了这样一个标签:你是个没良心的不孝女。这伤害了小C、影响了她长期的情感;小E呢?小D对她的潜台词无异于:你忘恩负义,不够朋友!这无异于说这个人不好!
如何应对这个特点:可以如上面反问一下:那真的是我们的“罪责”吗?还有谁有责任,若其它人也有责任,那么标签就不是一个人的,标签的作用就消失了。
我可以这样改变孩子的思想,我们有哪个人不犯错?一时的犯错,就能说明这个人不好吗?
还可以再反问一下,我们的价值与行为是由它人决定的吗?我们不是经常说,每个孩子,每个人在这世上都是独一无二的吗?因此我们的价值,好坏,是它人评定的吗?对爱评定他人,爱给人加标签的,下面有句话相当好。
耶稣就直起腰来、对他们说、你们中间谁是没有罪的、谁就可以先拿石头打他.于是又弯着腰用指头在地上画字。他们听见这话、就从老到少一个一个的都出去了.只剩下耶稣一人
------《圣经·约翰福音》
内疚这种心理是让人认为自己不好,针对的是人。长期的后果是什么呢?不是自卑吗?自卑者就觉得自己不好,自卑是自尊、自信与自爱的对立面。我们用内疚控制孩子,换个角度看,是不是在培养孩子的自卑心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