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公告
点击问题反馈。微信登陆的用户请及时在个人中心设置登陆密码,并且牢记自己的用户名。
头像上传问题点击此处

爱读书 | 学习法 | 如何阅读一本书 | 读书笔记(三)

热度 1 已有 470 次阅读 2012-5-30 11:37 个人分类:阅读是金 系统分类:成长记录 阅读是金 , 《如何阅读一本书》

第二层次:检视阅读(选书)

       当我们翻看一本新书的时候,首先要关注的是书名,了解作者要谈的是哪方面的内容,书是属于哪一种的(是实用性的还是理论性,是历史还是经济学?),接着就是看目录,初步了解书的框架,然后是略读,大概选几部分来看,主要目的就是熟悉一下书本,使读者的陌生感降低,接着是速读,以一种比较合适的速度读完全书,看不懂的不做过多的停留,后面有作业的也先不看,总之,先看完,对全书有一个整体的印象。检视阅读在主题阅读中占有很重要的角色。

       相对于基础阅读,检视阅读才算是真正进人阅读的层次,它分为两种情况:

  1. 有系统的略读或粗读
  2. 粗浅的阅读

       本来这是一体两面的事,但是对一个刚起步的阅读者来说,最好是将两者区别为不同的步骤与活动。有经验的阅读者已经学会同时运用两种步骤,不过此刻,我们还是将二者完全区分开来。

有系统的略读或粗读

        并不知道自己想不想读这本书,也不知道这本书是否值得分析阅读,但你觉得书中的资讯及观点会对你有用处。你想要发掘所有的东西,但时间却很有限的,“略读”(skim)整本书,或是粗读(pre-read)是检视阅读的第一个子层次。有系统略读,就是准备要了解本书的架构。

        这种类型的阅读就是发现一本书的过程:简单地说,就是利用书本提供的一切可以提供书本内容的信息来读书-目录,序,索引,书籍广告,以至于书本主体一些段落,和书本的结论,这样,书的基本轮廓,架构就掌握在自己手中了。在此,我觉得还可以加上一些书评(我有时看书前会去豆瓣看看别人的书评),让别人帮助自己来完成阅读和其咀嚼过程。即使是略读,也坚持一个较好的阅读习惯,这样才可以抓住整条鱼,而不是通常意义上的一鳞半爪。
       你脑中的目标是要发现这本书值不值得多花时间仔细阅读。其次,就算决定了不再多花时间仔细阅读这本书,略读也能告诉自己许多跟这本书有关的事。当你浏览过后,你可能会发现这本书仅只是对你目前有用而已、这本书的价值不过如此而已,但至少你知道作者重要的主张是什么了,或是他到底写的是怎样的一本书,因此花在略读这本书上的时间绝没有浪费。

粗读建议

  1. 先看书名页,然后如果有序就先看。要很快地看过去,特别注意副标题,或其他的相关说明或宗旨,或是作者写作本书的特殊角度。在完成这个步骤之前,你对这本书的主题已经有概念了。如果你愿意,你会暂停一下,在你脑海中将这本书归类为某个特定的类型。而在那个类型中,已经包含了哪些书。
  2. 研究目录页,对这本书的基本架构做概括性的理解。这就像是在出发旅行之前,要先看一下地图一样。
  3. 大多数论说类的书籍都会有索引,如果书中附有索引,也要检阅一下。快速评估一下这本书涵盖了哪些议题的范围,以及所提到的书籍种类与作者等等。如果你发现列举出来的哪一条词汇很重要,至少要看一下引用到这个词目的某几页内文。你所阅读的段落很可能就是个这本书的关键点。
  4. 如果是本包着书衣的新书,不妨读一下出版者的介绍。许多人对广告文案的印象无非是些吹牛夸张的文字,但这往往失之偏颇,尤其是一些论说性的作品更是如此,大致来说,许多书的宣传文案都是作者在出版公司企宣部门的协助下亲自写就的。这些作者尽力将书中的主旨正确地摘要出来,已经不是稀奇的事了。这些努力不应该被忽视。当然,如果宣传文案什么重点也没写到,只是在瞎吹牛,你也可以很容易看穿。不过,这也有助于你对这本书多一点了解,或许这本书根本没什么重要的东西可谈,而这也正是他们宣传文案一无可取的原因。  
  5. 完成上面四个步骤后,你对一本书已经有足够的资讯,让你判断是否想读下去了。不管是哪一种情况,现在你都可能会先将这本书放在一边一阵子,如果不是的话,现在就准备好要真正地略读一本书了。
  6. 从对一本书的目录很概略、甚至有点模糊的印象当中,开始挑几个看来跟主题息息相关的篇章来看。如果这些篇章在开头或结尾有摘要说明(很多会有),就要仔细地阅读这些说明。
  7. 最后一步,把书打开来,东翻翻西翻翻,念个一两段.有时候连续读几页,但不要太多。就用这样的方法把全书翻一遍,随时寻找主要论点的讯号,留意主题的基本脉动。最重要的是,不要忽略最后的两三页,就算最后有后记,一本书最后结尾的两三页也还是不可忽视的。

      通过上面的粗读步骤,现在我们已经可以很有系统地略读过一本书了。现在,在花了几分钟,最多不过一小时的时间里,你对这本书已经了解很多了。尤其,你应该了解这本书是否包含你还想继续挖掘下去的内容,是否值得你再继续投下时间与注意?你也应该比以前更清楚,在脑海中这本书该归类为哪一个种类,以便将来有需要时好作参考。

       附带一提的是,这是一种非常主动的阅读。一个人如果不够灵活,不能够集中精神来阅读,就没法进行检视阅读。有多少次你在看一本好书的时候,翻了好几页,脑海却陷入了白日梦的状态中,等清醒过来,竟完全不明白自己刚看的那几页在说些什么?如果你跟随着我们提议的步骤来做,就绝不会发生这样的事,因为你始终有一个可以依循作者思路的系统了。       

粗浅的阅读

       粗浅的阅读,是阅读者想要了解全书内容的第一个必要步骤。不要企图了解每一个字句,这是最最重要的一个规则,这也是检视阅读的基本概念。不要害怕或担忧自己似乎读得很肤浅,就算是最难读的书也快快地读一遍,当再读第二次时,也就已经准备好要读这本书了。头一次面对一本难读的书的时候,从头到尾先读完一遍,碰到不懂的地方不要停下来查询或思索。在读第二遍的时候,你对那个地方的了解可能会多一些,但是在那之前,你必须至少将这本书先从头到尾读一遍才行,过多的纠缠于细节,那么就会错过一些清楚的大原则。     

做一个自我要求的阅读者

       只要是超越基础阅读的阅读层次,阅读的艺术就是要以适当的顺序提出适当的问题。关于一本书,你一定要提出四个主要的问题。这四个问题的关键就是在理解作者的基础上,把自己和书籍之间搭建起一个桥梁,联系。

  1. 整体来说,这本书到底在谈什么?一定要想办法找出这本书的主题,作者如何依次发展这个主题,如何逐步从核心主题分解出从属的关键议题来。
  2. 作者细部说了什么,怎么说的?一定要想办法找出主要的想法、声明与论点。这些组合成作者想要传达的特殊讯息。
  3. 本书说得有道理吗?是全部有道理,还是部分有道理?除非能回答前两个问题,否则没法回答这个问题。在判断这本书是否有道理之前,必须先了解整本书在说些什么才行。
  4. 光是知道作者的想法是不够的,这本书跟我有什么关系?如果这本书给了自己一些资讯,那么这些资讯有什么意义。为什么这位作者会认为知道这件事很重要?我们真的有必要去了解吗?如果这本书不只提供了资讯,还启发了自己,就更有必要找出其他相关的、更深的含意或建议,以获得更多的启示。

              

        藏书仅仅是代表在纸张上的拥有,而不是智力上的拥有。如果你有读书时提出问题的习惯,那就要比没有这种习惯更能成为一个好的阅读者,对于开发人员,读别人的代码和框架其实也是一样的。但是,就像我们所强调的,仅仅提出问题还不够,我们还要试着去回答问题。如何把字面后的东东读出来,而且能够写出来,才是真正的把图书变成了自己的一部分,真正完成了对图书的拥有。


路过

鲜花

握手

雷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新会员加入

评论 (1 个评论) 发表评论

  • hidden grapeputao2003

    2012-5-30 12:33

    谢谢分享一本好书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