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公告
点击问题反馈。微信登陆的用户请及时在个人中心设置登陆密码,并且牢记自己的用户名。
头像上传问题点击此处

[转载]孩子为什么而学习?作者:罗玲 (六)

已有 464 次阅读 2011-7-25 12:41 系统分类:成长记录

使命感

使命感这个词现在更多出现在企业管理领域——为了提高工作和管理的效率,管理者教育员工要有企业使命感。其实这应该是家长和教育者常常要想到的一个词,因为使命感可以是一个很好的学习和成长的内在动力。

最近听说这样一个真实故事:一位师范学院艺术系的女生,大三时因为爱上了一位没有文化的小伙子,在他的劝说下,不顾父母反对,辍学、结婚。之后十年中一直跟随丈夫摆地摊谋生。这个事例让无数人为之感慨。大家被他们的爱情所感动,也对他们现在勇敢面对生活的勇气由衷地赞赏。我个人也对这个女孩的乐观、勇敢和坚韧印象深刻。

其实,我觉得女孩嫁给谁这本无可厚非。现在女孩找男朋友都过于看重物质条件,在这种风气下,她的举动尤其显得勇敢。问题出在她辍学的做法上。据说她从小到大都是好学生,大学里还是团支部书记。我努力去想这件事也没有想通,为什么包括父母、老师在内的所有人,都没能劝阻她,没有让她明白学习、受教育对于自己的意义?!

当然这个事情里一定还有许多其他因素在起作用,比如,以我的观察,一个从小循规蹈矩、听大人话的好孩子,一旦决定要叛逆起来,那劲头简直势不可挡,会叛逆得比谁都彻底。或者,正由于她是优秀学生,她才过于相信自己,才有过多的主见和勇气去走一条不寻常的路。

这里我想说的是,她这个大学上的有点糊涂。我猜想她在大学时一定不是非常热爱艺术、也不是很热爱教育行业的,否则她怎么能如此不珍视自己受教育的机会?

再想想其他的大学生,其他那些没有这样外界事件的干扰、没有足够勇气自己做选择的大学生,他们真的就比这个女孩更清楚上大学的目的吗?他们是否更加热爱自己的专业,更加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使命?

很多时候,我们教育的失败之处并不在于成绩和竞赛结果,而在于我们没有给孩子们展现出一个足够宽阔的视野,让他们看到自己的责任和使命,从而明白自己每天读书上课的重大意义。

我们常说现在的年轻人抗挫折能力差,动辄抑郁或自杀。我想,挫折教育解决的只是表面问题,只是培养了忍耐的习惯(当然这也很重要)。更深层的问题是,很多年轻人缺乏真正远大的志向。即使有了很高的志向,很多人也只是把那当作一个美好的梦想而已,而不是把它当成自己的使命。

设想一下,假如某人认为他是另一个星球派来的使者,他的使命是拯救地球;或者他认为自己是佛的转世,其使命是教化、引渡世人(当然很少有人真的这么想)……那么,他将以怎样积极的态度去学习去工作!他是否还会遇到一点挫折就放弃!

我们都听说过这样的说法: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都有自己的使命。我觉得这个看事情的角度对我们是很有益处的。

在我看来,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很大的一个任务就是去寻找去发现自己的使命。我们花上很多时间去寻找都是可以的,只要最终找到就好。国外曾流行年轻人高中毕业或大学毕业后,并不直接迈入下一个阶段,而是边打工边四处周游,以获取更多的人生阅历,更好地思考自己的人生道路。当然如果不需要这样停顿下来,就已经知道了自己的使命,那就更有效率了。不管怎样,我们随着年龄的增长,要逐渐发现自己的人生究竟意义何在,自己来到这个世界上,为的是要给世界带来怎样的变化。

有的人会说,我也很有抱负啊,可是为什么我仍然感到很疲惫、动力不足?我想那得看看这个抱负具体是什么。如果是当上处级干部、是公司上市、是出大名挣大钱,那这同使命感都没什么关系。使命感不完全等同于一个人的奋斗目标,不是职业规划、人生规划。所谓的长期目标、短期目标、以及各种规划,这些还都只是路标而已,是为了完成使命而采取的手段,是“术”这个层次的概念。

区别在哪里呢?使命感不是看你想要得到什么,而是看你想要给世人带来什么,你打算贡献什么。

使命感不是欲望,归根结底,使命感是一种爱,一种对世界对人类的大爱。我们看到,每一个伟大的科学家、艺术家、作家,每一个取得辉煌成就的人,他的心底一定有这种爱,有这种使命感为动力。

一旦你找到了它,它就会给你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帮助你克服困难、追求卓越。心里有了它,你会感到很踏实,周围境遇的变化都将变得不太重要,考上什么样的大学、找到什么样的工作、出国还是考研、嫁人还是考博,等等,这些都不再是很大的问题。你的使命感将会帮助你跨过一切障碍,朝着一个方向走去。不管途中遇到什么,最终,你一定会到达那里。

孟子不被齐君重用,离开齐国时神色黯然。弟子问:您说过君子要“不怨天,不尤人”,您现在为什么有不悦之色?孟子说:“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吾何为不豫哉!”当今之世,舍我其谁,这不是自我膨胀,而是使命感。对于眼下没有得到机会,孟子没有怨天尤人,没有畏惧退缩放弃,他想,这是时机未到,天意如此,我能做的就是反身自省,寻找更好的方式,继续等待时机。

真正的使命感会让人不怨天,不尤人,不急躁,也不放弃。

使命感不是自我膨胀,真正有使命感的人关注的是自己对他人对世界的付出,而不是自我。

使命感也不是没有平常心,有使命感的人不会太计较个人的得失,因此反倒更有平常心。

现在我们对小孩回答说长大了要当科学家这样的话常常很反感,因为很多孩子这样说的时候,一看就知道这是大人教的话,并非他的真实所想。并且我们还会觉得孩子这样说显得很没有平常心。

其实孩子的话往往是无心之语,而我们大人对这些话的反应才是关键。

我女儿两岁时就跟保姆宋姨学了一句很爽的话。她闲来无事,会畅快无比地大喊一声:“破烂换钱——”。如果我这时纠正她说:“长大要当科学家,当医生,不当收破烂的。”那这不是让孩子有使命感,而是教给孩子职业歧视。

在另一方面,如果孩子真心想当科学家,那当然也不是没有平常心。理想和平常心丝毫也不矛盾。关键要看当科学家是为了什么,是为了有名利地位,还是为了给科学研究做贡献。很多时候,恐怕我们大人是在以自己的功利之心去揣摩孩子了。

不知不觉又回到了教育的话题上。

使命感并非家长能教出来的,没有任何人能把使命感给另外一个人,我们每个人都要自己去寻找它。

怎样帮助孩子找到自己的使命?我想,我们家长可以让孩子多了解伟大人物的人生轨迹,可以扩充孩子的视野,让孩子对世界有更广阔更深刻的认识。我们要给孩子提供为他人付出的机会、提供为社会做贡献的机会,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巨大价值。我们要让孩子从小先懂得义务、任务、责任这些概念,这样,长大了,他才会真正理解使命的概念。

更重要的是,我们自己是在怎样生活的。要想让孩子过上有方向有目标的一生,我们就要让孩子亲眼看到有使命感的人是怎样生活的。

我们自己是否意识到了自己的使命?

我女儿昨天第一天上幼儿园,回来说话全是老师腔调!我心里不禁感慨,老师有着多么光荣的使命!我们各行各业的家长在每天下班回家后,是抱怨发牢骚,还是想到了自己工作的意义、自己的使命,而感到自豪、有成就感?医生是否想到了自己给了病人多大的帮助?出租车司机一天辛苦下来,是否想到自己帮助那么多人赶到了目的地?公务员会想到了什么……

沈阳有一位送奶工,因为要回老家给父亲奔丧,嘱咐儿子连夜把165张假条贴到了订户家的门上。据说,他儿子平时就每天凌晨帮助妈妈去送奶,然后再去上学。我想这样的孩子长大以后一定能懂得责任感和使命感。

我们家长自己过着有使命感的生活,这就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

其实,很多人在童年时都有过朦胧的使命感。孩子们受到书中伟大人物的感召,常常会在心里生出一种使命感,他们感到自己将来可能也同样具有无限的价值,也能够创造巨大的财富。

可是,随着孩子逐渐长大,这个童年的使命感慢慢地就被淡忘了。我们发现那是不成熟的表现,而成熟、长大,似乎就意味着要学会“现实一些”、“实际一些”,要更加关注眼下的具体目标,而不是遥远的理想。

当然,这的确是成长的一个必经过程。童年的使命感不见得就能成为真正的使命感。但是,长大以后,很多人往往就一直“现实”了下去,忘了去寻找自己的使命。

而我们家长的任务就是要在这一路上去提醒孩子,别忘了要慢慢地去寻找、去发现自己的使命。在孩子长大的过程中,让孩子逐渐去思考,自己打算拿这一生的时间去做什么样的事情。

我们还要让孩子看到,对于这个国家而言,自己有怎样的使命;对于人类社会而言,自己有怎样的使命。这些话听起来很大,但这却是很现实的想法。许多权威人士都指出,人类现在已经走到了一个临界点,下一步不是进化就是毁灭,何去何从,就取决于我们现在的举动,取决于我们这一代和我们的下一代。

这是真实不虚的使命。


最后,让我们再从功利的角度来看看使命感的好处吧。

当我们想着教育孩子不是为了自己的面子或光宗耀祖,而是为社会培养人才时,我们的心态会更平和,教育效果会更好。当我们对孩子的期望不是占据名利至高点,而是希望他将来能为社会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时,我们教育的方向会更正确,我们给孩子的学业安排会更合理,孩子的学业自然会更出色。

当孩子知道自己学习不是为了名利,而是为了将来发挥潜力、为社会为他人为众生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时,他会在学习上做到自主、自律,他会有强大的内在动力、付出多少也不觉得累,他会发挥出最大的潜能,他会不怕失败、不患得患失,他会学得更轻松愉快!

等孩子长大了,当他有了要在某个领域努力让世界变得更好的愿望时,当他慢慢寻找到了他人生的使命之后,那时,他的愿望会调动起宇宙间蕴藏的无穷的力量,整个宇宙都会合力助他达成自己的愿望!


路过

鲜花

握手

雷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新会员加入

评论 (0 个评论)

还没人评论哦